04.09 梅花依旧 愈久弥香

梅花依旧 愈久弥香

———红色情侣李森、沈仲文的故事

梅花依旧  愈久弥香

正月,阖家团圆。山西灵丘的老八路李森在小儿子沈爱军陪伴下,再次回到了丈夫老红军沈仲文的故乡永定区湖山乡里佳村,和家乡人民团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李森这位里佳村的好儿媳喜笑颜开。这里,凝结了她和沈仲文后半生大部分的心血,也见证了他们爱情的结晶与升华。

梅花依旧  愈久弥香

李森(前排坐轮椅者)、沈爱军(二排左五)与乡亲们合影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1943年12月31日,我在延安党校杨家岭窑洞里与‘梅’结为了夫妻,这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日子。从那时起,我们共度过了五十个春秋,‘梅’是我的好战友,好妻子,也是孩子们的好母亲。”———沈仲文

记日记,是沈仲文于长征途中养成的习惯,以上文字记录在他晚年的日记中。沈仲文痴梅,而他最爱的“梅”,是妻子李森,原名李玉梅。沈爱军说,父亲如此爱梅,除了梅本身具有坚毅的气节外,主要缘于他的夫人。沈仲文心中,妻子的勇敢如梅一样傲风斗雪,心灵如梅一般美丽,品格如梅一样高风亮节。李森,就是他生命中永远绽放的一枝梅。

1925年初春,这朵“梅花”诞生在山西省灵丘县小琅门村。打小,母亲就给玉梅裹脚,但她总趁着大人不注意,将裹脚布松开,玉梅渴望自由地生长。十岁的一天,邻村的地主前来收租,玉梅踢了在前头仗势欺人的狗腿子一脚,地主随即让人将玉梅捆绑在她家门口的核桃树上一顿毒打。玉梅没有哭喊,与不公社会抗争的种子却开始萌芽。十四岁时,玉梅被母亲送到邻居较富裕的家庭当童养媳,不甘于命运的总是偷跑,一次、两次……却往往被所谓的婆家抓回去,打骂、关牛棚,直到最后被父亲李永赎回。因着这股倔强韧性,李玉梅在村里有了个外号———“倔姑娘”。

十四岁,李玉梅在与不公的命运抗争。十四岁,沈仲文参加了他加入革命队伍后的第一次大型战斗———配合毛泽东率领的东路军攻打漳州。尽管武器落后,身体瘦弱,沈仲文的身影却活跃在冲锋一线,杀敌、从死伤敌军身上收集枪支弹药……表现突出的他被称赞为“英雄少年”。漳州战斗结束后,沈仲文调任福建省军区总指挥部侦查科通讯员,后调任红十二军三十四师师长彭绍辉的警卫员。

1935年10月,沈仲文跟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进抵抗日前线。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沈仲文任一一五师独立团青年干事。1937年9月,该师发起平型关战斗,独立团负责深入敌后,狙击涞源、广灵的日军援兵。在腰站,独立团打响了平型关战斗的第一枪。此战,独立团击毙日军300余人,并乘胜追击50多里。随军参战的沈仲文不知道,就在平型岭一侧的灵丘县,他未来的“梅花”正含苞待放。

平型关战斗后的第四年,李玉梅在地下党员父亲的引导下,参加了抗日组织,扔掉了束缚她成长的裹脚布。为保护家人,李玉梅改名李森,并任灵丘县第二区委会妇女部长。10月的一个傍晚,李森受命带着十几名女自卫队员去切断敌人的某汽车要道。当一位小姑娘看着敌人的汽车掉进大家事先挖好的坑里而不禁欢呼时,鬼子发现了她们并向她们射击。一颗子弹击中李森的左脸,左脸颊射入,左下颚穿出,中弹后的李森滚落山沟,当场昏迷。“战友们把我抬回去后,血一直流。后来是老百姓将棉花烧过后的灰堵住伤口,才止住了血。”止血后的李森被送往晋察冀军区野战医院治疗,残留脸颊的弹片被取了出来,脸上却永远留下疤痕。“是这颗仇恨的子弹,使我参加了八路军。那时我才16岁,这次任务让我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我被你的执著打动。你不嫌弃我脸上的疤,说这是光荣的,让我从内心对你产生了敬意。你那憨厚朴实和亲切的面容给了我温暖,你的真情给了我一个女人的自信,从你身上我感受到了红军的品德。”———李森

1943年初,出院后留在晋察冀军区工作的李森和60位小姐妹奉命奔赴延安。这是一次徒步长途行军,沿途要穿越敌人70多道封锁线,翻越黄河岸边人迹罕至的摩天岭,“没有路,只有树,树连树,我们都是在树下走。有人走不动了,我就把她的背包顶在自己头上,牵扶着她往前走。”李森回忆起这段艰难的行程,摩天岭的记忆依旧清晰,“现在想起来都会掉眼泪。有一个小战士对我说,李大姐,帮我把米袋拿下来,你们拿去吃,吃了往前走,到延安。结果米袋还没拿下来,她就头一歪……摩天岭,6名战友倒在我身边,年龄最大的不到19岁。”

经过四个多月的跋涉,李森一行人抵达延安。此时的延安,正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开展大生产运动。李森加入了中央党校被服厂,因表现出色,被评为“劳动模范”和“特等功臣”,一时成为“名人”,事迹上了报纸,也打动了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沈仲文。

沈仲文带着报纸去找李森,求婚,但两次登门均被拒绝。脸上的疤和没有文化,李森耿耿于怀,甚至想过一辈子都不结婚。可是,战争年代的军人,谁又没有留下过疤呢?沈仲文告诉李森,我在灵丘打鬼子负过伤,如果不是因为白求恩大夫,右腿可能已经截肢了。我还可以教你认字。沈仲文的战斗经历让李森觉得他不简单,但是,结婚是不可能的。迫不得已,沈仲文找到了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彭真,指着报上的《特等功臣李森》说到,请校长做主,我要娶她为妻!彭真找到李森,告诉她沈仲文马上要到前方打仗了。听到这句话,李森心里泛起了涟漪,再想想组织帮忙撮合了,她同意了。

12月31日,经中央党校批准,沈仲文和李森在窑洞里举行了婚礼,同时在这举行婚礼的还有和沈仲文一起挖了这个窑洞的战友,一块布帘将这间窑洞分成了两间婚房,席面是从食堂打来的稀饭和馒头。俭朴,但李森很高兴。婚后有一段时间,沈仲文跑去参加业余男子纺线班,在李森的指导下,他的技术提高很快,时常超额完成任务,按照当时的规定,超额完成部分当做个人生活经济补贴。沈仲文揣着攒下的钱跑到延安新市场扯了一块布,做了一件列宁服送给李森。做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有一次,李森告诉沈仲文,如果她有一件列宁服是件多高兴的事情啊。沈仲文用行动表达着他对李森的情感。这件列宁服,李森珍惜有加,一直穿到了东北战场。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我之所以能在枪林弹雨中与你并肩作战,是因为有你这样一位刚强的红军丈夫给了我勇气和力量,你是我的好战友”。———李森

东北,这片物产丰富的黑土地,近代以来却成了土匪横行的乐园。日本投降后,东北土匪多接受国民党的委派和收编,抗拒中共部队,成了具有很强政治意义的土匪。从1945年11月开始,东北人民自治军开始了对土匪的大规模清剿。沈仲文夫妇也于当年秋被选调至东北,沈仲文奉命担任哈尔滨保安纵队教导大队政委,部队所在地区附近,有土匪近万名,以绰号“花蝴蝶”“一枝花”“青山豪”为首的匪帮是主要的“绺子”。后来,由于剿匪斗争的需要,沈仲文受命在嫩江组建骑兵团并担任政委,李森被分区领导任命为团部指导员。

梅花依旧  愈久弥香

1945年,沈仲文夫妻奉命奔赴东北战场,夫妻并肩作战直至取得全国解放的最后胜利

1947年初夏的一天,李森接到群众报信,在烧锅店发现“花蝴蝶”踪影。不巧的是,骑兵团主力此刻正与“青山豪”激战,无法抽调。怀有身孕的李森向沈仲文报告了敌情并请战,战机稍纵即逝,沈仲文决定由妻子率队执行任务。“摸清‘花蝴蝶’的兵力部署和隐藏的位置后。我做了三个准备,集中队伍,备马,准备三挺机枪,一挺堵西门,一挺堵北门,再给我一挺。”准备完毕后,李森想到了肚子里的孩子,无论是骑马疾驰还是作战都有可能导致流产!怎么办?李森取来一条白布带,把它裹在了肚子上。一声令下,这支由团部警卫班、机枪班、宣传队、卫生队等团部留守战士组成的50人作战小分队直插烧锅店。

进军途中,意外还是发生了,“在最紧张的时候,我肚子疼了”,颇通人性的战马“大凤尾”似乎感受到了主人腹中疼痛,缓缓跪卧下来,“我叫前面的人先走,自己下了马,把松了的布带紧一紧。”收拾好布带的李森,忍痛骑上马背,向烧锅店奔去。

抵达烧锅店的时候,天色渐暗。两挺机枪根据部署进入预定位置,李森率队带着第三挺机枪在解决哨楼匪兵占领制高点后,向“花蝴蝶”藏身的岗楼发起突袭。兵贵神速,在“花蝴蝶”反应过来前,警卫班已完成对她的包围。“花蝴蝶”刚一露头,就被李森发现。李森抬手就是一枪,“花蝴蝶”应声倒下。战斗结束时,20余名土匪毙命,80余名被生擒。李森率领着这支临时组建的骑兵队凯旋而归,迎接她的是三等功荣誉。接受荣誉时,李森抚摸着“大凤尾”说,“这功劳有你的一半,孩子保住了,也是你的功劳。”“大凤尾”,是沈仲文精心挑选送给李森的,沈仲文说,骑兵团的人不会骑马叫什么骑兵!于是,“大凤尾”成了李森最好的战友之一,也成了女儿沈曼丽的摇篮。沈曼丽,就是李森在马背上用布带裹着的肚子里的孩子,后来,李森给她起了个小名———骑凤。

数十年后,孩子们问沈仲文,“爸爸,这么重要的任务你交给妈妈,能放心?”沈仲文答,“我,信任她。”信任,可以生死相托。因为信任,李森这朵梅花在茫茫林海的皑皑雪原中,开得分外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夫妻二人在广西柳州再度并肩剿匪。沈仲文任第49军146师436团团长,李森的主要任务则是充分发动群众,开展政治攻势,促使土匪自首,重新做人。军事攻势结合政治攻势,历时18个月,436团歼匪2万余,基本消除桂中匪患。而李森一支青霉素劝降百名土匪的故事更是其中佳话。“当时得到情报,一个想自首却又对我军政策怀有顾虑的土匪头子因孩子患病,从山中偷偷回到家里,我就立即做了安排。”李森让卫生员带上医药箱,自己则抱起出生没多久的长子志群,赶往匪首家中,不带任何武器,“到了他家,我们帮他孩子打了一针,并喂了药。”这一切比任何言语都有说服力。本就佩服李森胆识的匪首被打动了,在自首的同时,还劝说了两大股土匪投诚。

多年以后,沈仲文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广西剿匪是我们并肩作战的最后一次战斗,在我们戎马生涯中,这是我们十分珍惜并怀念的岁月。”

只有梅花吹不尽

依然新白抱新红

斯人驾鹤西行,梅花依旧绽放。从烽火硝烟的青春岁月,到改革开放大发展年代,沈仲文和李森相濡以沫,琴瑟和谐。奈何天不假年,1993年1月20日,沈仲文因病逝世,这一年,正是沈仲文和李森的金婚之年。老沈走了,但他和李森的爱情还在延续。从悲痛中走出来的李森,开始践行沈仲文病中的嘱托,“我想回永定家乡看看乡亲,再为家乡做些事,别忘了我的家乡,我将来要落叶归根。我想去看看老部队和战友们。我想回一趟延安……”

2006年,李森提笔给沈仲文写了封无法寄达的家书,唠家常般诉说着经历和情感: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我怀着对红军的崇敬和对你的追思,再次踏上了这片土地。站在延河岸边,我仿佛又看到了你的身影……如今的延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已找不到当年常走的小路,我对与我同去的大儿子志群说:这次来延安,妈妈最想寻找的是当年和你爸爸结婚时住的窑洞,那是你爸爸亲手挖的。在我们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老沈,我没想到时隔那么久这个窑洞还在,现在里面住着一户农民……短短几天的延安之行就要结束了,我舍不得离开这里,延安是给了我人生中留下美好回忆最多的地方,在这里我立了功,入了党,找到了一位好丈夫!

“老沈,……十几年来,我一直为福建永定家乡的建设奔波。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我‘家乡人民的好媳妇’!当年,你为家乡下洋至湖山建成的那条路,由于时间长久需要修缮,1998年我向省里争取了资金又重新铺上了柏油。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5月我专程回老家住了一个半月。你还记得村口的东风桥吗?由于年久失修,经常有行人或摩托车掉下去,我向有关部门反映后修缮并建了护栏;我出钱为村里街道安装了路灯;进行了农村社会调查,并走访了四个村庄,召开了20多场座谈会,最后向中央写了《关于建设新农村的调查报告》。我还去了当年你到省里争取资金兴建的那两所‘希望小学’,给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如今,这里走出的学生,很多上了大学,其中还有考上清华大学的,有的成了企业家。你热爱家乡,乡亲们也都想念你,你是家乡人民的好儿子!

“老沈,82岁的我,头发白喽,但身体还好……今年年初,我和儿子驱车从福建长汀经于都、赣州、井冈山这条红色之路到达南昌,沿途去看望了几位老红军,其中93岁高龄的刘老,紧握着我的手激动得流下了泪……老沈,你的战友们都没忘记你啊!”

……

这封信于2018年1月由闽籍公众人物姚晨在《见字如面》栏目中深情演绎,李森和沈仲文的革命爱情故事打动了众多观众。获悉该栏目播出了母亲的这封信后,沈爱军说,挺好的,我们觉得挺有教育意义。李森和沈仲文这对红色情侣,他们对信仰的坚定不移,他们对爱情的坚守升华,让今天的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真正意义。

相识,相知,相守。25年过去了,94岁的李森依然守护着她和老沈的爱情,延续着对老沈的爱恋。穿越时空,梅花盛开依旧,愈久弥香。▋

(新周刊记者 段勇彬)

沈仲文,1918年11月7日出生于永定县(今永定区)湖山乡里佳村。1932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广西剿匪作战,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章。1993年1月20日在福州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