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犧牲的價值

犧牲的價值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從中學起就背下來的這句話,令人終身難忘。

所謂犧牲,是指為堅持信仰而死、為了正義的目的捨棄自己的生命。犧牲自己生命的人值得尊敬;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犧牲行為都值得表彰讚揚。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一,是因為成王敗寇。勝利者可以書寫歷史,所以在戰勝者的筆下,往往有"正義"和"非正義"的鮮明立場,為正義而做的犧牲值得讚揚和歌頌,而既然失敗一方已經成為非正義,那麼往往他們堅持的立場和信仰就可能被忽略不計,甚至被扣上各種帽子。

比如《三國演義》中,蜀漢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因此被定義為"正義之師";然而換一個朝代,如果還惦記復辟就成了"非正義"。為了擁護前朝的信仰而犧牲,到底是頂天立地的英雄還是頑固不化的壞蛋,善惡變幻一瞬間。也許失敗一方有更好的故事,但站錯了隊,結果白白犧牲了。

其二,是因為缺乏價值。犧牲是為達成最終結果而付出的代價,所謂死得其所。戰鬥中英雄們前赴後繼,是為了達成戰役目的,或者消滅敵人,或者佔領陣地,或者如《集結號》中所描述的為了延緩敵人進攻掩護大部隊,總之,不是為了犧牲而犧牲,為表現得英勇而犧牲。

然而在現實中不乏這樣的場景:缺乏對目標的瞭解,只是為了犧牲而犧牲,雖然表現出了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最終卻只能是勞而無功。從更高的層面來看,甭管你如何廢寢忘食、加班加點,如果沒有收穫結果,就可能一錢不值。

所以說,目的非常重要,犧牲只是達成目的的手段,絕不能把犧牲當目標。

有的時候,為了達成目標需要持續攻擊,在攻擊過程中會出現犧牲。

有的時候,為了達成目標需要試錯,在試錯的過程中可能導致犧牲。試錯的犧牲有時不可避免,但指揮者要及時總結和調整,儘量減少試錯的次數以及付出的代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將手下送上死路。

更有甚者,被權謀之術坑殺,眼睜睜地看著勇士們慷慨赴死,糟蹋了那些忠誠與勇敢。

一支勇於犧牲,有戰鬥力的隊伍是成功的基礎,但這並不代表著必然會成功。

要想獲得勝利,必須確定哪些是需要達成的目標,這一點更重要: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或者目標是錯誤的,那麼犧牲就成了白白付出的代價。

事實上,由於目標出現問題導致的犧牲,組織也會因此付出時間成本和其他代價。無論是戰場還是商場,都強調速戰速決,如果目標或者路徑選擇錯誤導致的犧牲,對於組織來說,最大的代價就是失去的時間成本,同時,資源減少,士氣受影響,戰鬥力和執行力下降,團隊陷入惡性循環。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的犧牲不能表揚——犧牲是否值得,要評估這個犧牲對組織的貢獻是正向的,還是負向。對於正向的,當然會有很多宣傳,要積極鼓勵;而對於那些為失敗者而犧牲的案例,很多時候只好輕於鴻毛了。

牺牲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