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膽汁淤積、 肝硬化、肝衰竭為特徵的肝病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種肝內膽管進行性破壞導致膽汁淤積、 肝硬化、肝衰竭為特徵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多表現為無症狀或出現疲乏、膽汁淤積(瘙癢、脂肪瀉)或肝硬化(門脈高壓、腹水)等症狀。實驗室檢查可發現膽汁淤積,IgM升高,最具意義的是血清中出現抗線粒體抗體。肝組織活檢對診斷和分期是必要的。治療包括熊去氧膽酸,針對瘙癢的消膽胺、補充脂溶性維生素,進展到終末期時考慮肝移植。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病因

PBC是與成人慢性膽汁淤積相關的最常見的肝臟疾病。大多數(95%)病例發生在35至70歲的女性。PBC有家庭。與X染色體有關的遺傳傾向可能與本病發生相關。患者可能存在遺傳性的免疫調節異常。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膽汁淤積、 肝硬化、肝衰竭為特徵的肝病

推測本病有自身免疫機制,>95%的患者可檢出針對位於線粒體內膜抗原的抗體。抗線粒體抗體作為PBC的血清標記物,無細胞毒作用,不介導膽管損傷。

PBC與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系統性硬化、乾燥綜合徵、CREST綜合徵,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腎小管酸中毒等。

T細胞攻擊小膽管。CD4和CD8 T淋巴細胞直接攻擊膽管上皮細胞。該免疫反應的觸發因素尚屬未知。外源性抗原暴露,如感染原(細菌或病毒)或毒物暴露可能是誘發因素。這些外源性抗原與內源性蛋白可能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分子模擬),繼而可導致自身免疫反應並持續存在。膽管破壞和消失導致膽管形態異常和分泌功能障礙(膽汁淤積)。滯留的毒性物質如膽汁酸等可導致進一步損傷,尤其是肝細胞損傷。因此慢性膽汁淤積可導致肝細胞炎症和門管區周圍瘢痕形成。最終,隨肝纖維化發展成肝硬化,炎症逐步消退。

有時認為自身免疫性膽管炎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它以產生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ANAs),抗平滑肌抗體,或二者均有為特徵。其臨床過程和治療反應與PBC類似。然而自身免疫性膽管炎中AMA陰性。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症狀和體徵

約有半數的患者表現為無症狀,病程中任何階段都可出現症狀和體徵,包括疲乏、膽汁淤積的表現(脂肪吸收障礙導致的脂溶性維生素缺乏和骨質疏鬆)、肝細胞功能障礙或肝硬化。

症狀常常隱匿發展,>50%的患者以瘙癢、疲乏、口乾、眼乾為首發表現,並可先於其他症狀數月或數年。其他初期表現有右上腹不適(10%);肝臟增大、質地硬,無觸痛(25%);脾臟腫大(15%);色素沉著(25%);黃斑瘤(10%)和黃疸(10%)。後期出現肝硬化表現和併發症。PBC中可伴有外周神經病變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