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张颌在马超手下走不了二十回合,但是后期在三国却成了无敌的存在,对此你怎么看?

叶尼塞河林海


张郃二十回合败于马超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当时曹操诱杀马腾,气的马超带着十万西凉军杀奔潼关。这一战,马超摆明了是来找曹操拼命的,眼睛都杀红了。只用了九天时间就攻破了潼关,把曹洪和徐晃打得灰头土脸。然后就等着曹操前来,打算亲手将曹操手刃于刀下。




到了与曹操大决战的那天,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最先上场,结果上去打了八九个回合就被马超打的顶不住,败下了阵。然后上去跟马超打的就是张郃,他面对杀红了眼的马超也是不敢硬拼,顶了二十回合就败了。

紧接着,一个叫李通二愣子上去战马超,结果几个回合被马超一枪刺死。然后西凉军突然发动进攻,杀的曹操大败。于是就有了搞笑的曹操弃袍割须,一条老命差点被马超拿去的小说情节。

超咬牙切齿,大骂:“操贼!歉君罔上,罪不容诛!害我父弟,不共戴天之仇!吾当活捉生啖汝肉!”说罢,挺枪直杀过来。曹操背后于禁出迎。两马交战,斗得八九合,于禁败走。张郃出迎,战二十合亦败走。李通出迎,超奋威交战,数合之中,一枪刺李通于马下。超把枪望后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操兵大败。——《三国演义》

如果仅从小说中的字面来看,张郃在马超面前确实是个只能硬顶二十回合垃圾。但是我还是要说:这一战,一定要看马超和张郃当时的心态才能做评价。



马超是什么心态?父亲被杀,他是怀着一种怒火上阵的。所谓人挡杀人,鬼挡杀鬼,佛挡弑佛,就是这个意思。

而张郃是什么心态?他就是个打工的,而且还是从袁绍那里跳槽到曹营的打工仔。马腾又不是他杀的,他何必要玩命?犯不着为了曹操丢掉老命吧?

同样的情况还有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那次,面对杀红了眼的赵云,张郃跟赵云打了三十回合就落荒而逃,到了第二次再见赵云,打都不敢打,直接转身就跑。与马超一样,赵云当时也是杀红了眼,连杀五十多员战将,也是人挡杀人,佛挡弑佛。


所以说,张郃在马超、赵云的面前走不了二三十回合。除了实力不如人以外,关键就是人家都是来拼命的,而张郃不需要玩命。实力弱加上心态崩,张郃打不赢马超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张郃脑筋抽风,硬要跟马超死战,结果会如何?想必就跟李通一样的下场了。难道马超是什么水平,张郃还没看出来吗?没有金刚钻,揽什么瓷器活?人可是只有一条命的哦。

换而言之,演义中的张郃鸡贼的很。几乎都是不跟人玩命的。只要在曹老板面前尽力了也就行了。再打下去也没意义,既然能跑干嘛不跑呢?

毕竟,鸡贼的人都活得久,而愣头青一般在电视剧里面活不过三集。

比如说典韦,他倒是武力超群,号称《三国演义》的第三号高手。然而最终结果呢?为了保护曹操,早早的就挂了。

比如夏侯惇、夏侯渊兄弟,明明可以忍一时风平浪静,却非要出去浪。结果一个是当了大半辈子的独眼龙。一个则被黄忠一刀咔嚓了。并且夏侯渊出去浪之前,张郃还百般的劝阻,然而夏侯渊就是不听,讥笑张郃胆小怯懦,最后把老命丢在定军山了吧?



最愣的愣子就是许褚,居然脱了盔甲找马超单挑。他输倒是没输,结果两军混战时,由于他没有穿铠甲,结果被乱军射中两箭。如果当时许褚穿着盔甲,兴许还能挡一挡。可是那厮非要臭显摆。不过好在命硬,没有像夏侯渊一样被当场搞死。

功夫再高,也怕菜刀。能打就上去打,不行就赶紧跑。打工的人犯不着玩命。曹操帐下那么多名将,就属张郃活得最长。因为没人比他更贼!

同样的例子还有徐晃,曹营当中最贼的大将就属他和张郃两人。当年官渡之战,徐晃碰到颜良打了二十回合就跑,碰到文丑也是打了三两下就跑。后来襄阳之战,碰上当年斩颜良诛文丑,但是胳膊有受伤的关羽时,他居然倒是来了劲,抡圆了斧头砍得关羽都架不住。这叫什么?这就叫贼啊!

不过演义中的徐晃还是比张郃差一点,张郃熬到了三国后期,而徐晃因为跑去上庸找孟达瞎浪,被一箭射死,没有做到像张郃那样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成就。

跟张郃一样多年媳妇熬成婆的还有魏延。想当年五虎上将活着的时候,蜀兵打先锋的差事哪轮得到魏延?那时候的魏延就是个牙门将,替关羽、张飞、赵云打打下手,就像后来的王平一样。可是一旦当资历足够了,魏延的出头之日也就来了。

等到三国前期的一干单挑大将都死了,能跟张郃单挑的还有谁?板着指头数,应该都不超过五个人了。

这个时候的张郃可以会心一笑——还是俺张儁乂聪明啊!哈哈哈哈……


最后不说演义,谈谈正史上的张郃。其实在正史《三国志》中,张郃也是个聪明人。陈寿评价他:

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三国志·张郃传》

正史的这个评价,完美的解释了张郃是个聪明人。从最早在韩馥手下打下手,到袁绍手下担任部将,再到曹操手下担任副将,张郃在三国后期的地位,是靠他在前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出来的。毕竟他不是士族出身,被士族瞧不起。他一辈子都没有当过主将,永远都是副将。但是一个副将居然在三国中能有这么大知名度,这就足以证明他的实力了。

他不缺实力,只是缺一个机会。当老人们都不在了,论资排辈,也该轮到他挑起大梁了。而他也能抓住机会,证明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张郃在前期不出彩,但是后期大放异彩的原因了。


Mer86


千万不能小看张郃啊。在后三国时代(蜀汉五虎全部去世后为节点),他几乎就是天下第一猛将。

咱们先来看看张郃的战绩:




死亡原因:魏延诈败,张郃被诱入木门道,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被乱箭射杀。

张郃的战斗经历十分丰富,他对战过的猛将达到八位,超一流猛将四人,一流战将也是四人。

张郃曾经对阵过的敌手中,超一流猛将有四人: 赵云、马超、张飞、黄忠。


蜀汉五虎将,张郃曾经对战过四个。

而与张郃对阵过的一流战将也有四人:张辽、庞德、魏延、关兴。

张辽是曾经与东吴第一名将太史慈打成平手的悍将;庞德曾经与关羽八十合战成平手,还射中了关羽;魏延是后三国时代蜀汉的第一猛将,关兴是蜀汉后起之秀中战绩最好的年轻一代猛将。

在张郃战斗生涯中,他遇到的唯一一个不入流的战将是杨昂,被张郃秒杀了。


而更加难得的是:经历过这么多恶战,张郃居然能够得以保全,甚至都没有负过伤。

张郃的战斗生涯中最辉煌时刻是在长坂坡,交战十合,赵云不敢恋战,转身逃跑,掉进了陷坑里,搞得灰头土脸,帅哥形象大损。能把赵子龙逼进坑里,是张郃值得吹一辈子的战绩。

我们发现张郃的几个特点:

1.善于自保

张郃能敏锐的辨别出对手的强弱,如果遇到差不多的对手,他就坚决打下去,如果对手比较强,他就迅速撤退。比如遇到张辽,他就战至四五十合也依然坚持打下去,而遇到了强悍的赵云和马超,就主动撤退。

2.防御坚固

张郃经过这么多次恶战,对手又是如此悍猛,他仍然能毫发无伤,说明他的防御能力很强。

3.学习能力强

在与多个名将的战斗中,张郃很善于总结和提高。开初打张飞,战到三十余合,第二次再遇张飞,就撑到了三五十合。他还是很善于汲取战斗经验的。



看看三国时代,各个人物对张郃的评价。

曹操:“暗暗称奇”,对张郃的武艺非常欣赏。
郭淮: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认为张郃是将才。“乃魏王深爱者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曹操对张郃的信重。刘备:
张郃胜夏侯渊十倍。刘备通过前期的几场战役,确认张郃有大将之才,认为夏侯渊“安及张郃”。刘备看人很准,值得取信。诸葛亮:

“今日见之,方知其勇也”。通过现场观战,诸葛亮对张郃深为忌惮,“若留下此人,必为蜀中之害”。后来,张郃木门道中了诸葛亮的暗算,被伏兵乱箭穿身,殒命沙场,壮烈殉国。

在后三国时代,张郃俨然成为天下第一的存在,有几个原因:

1.他所畏惧的强手们逐渐凋零离世,他开始展露头角。

2.张郃经历过的恶战很多,为他提供了不同强手,不同风格的各种战斗经验。

3.张郃善于总结和学习,从丰富的战斗经历中汲取了教训,提高了战斗力。


馋嘴肥猫铲史官


张颌在马超手下走不了二十回合,但是后期在三国却成了无敌的存在。这个事实充分说明三国后期,不只是蜀国存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现象”,各国随着老一辈将领接连没去,新生代将领还未形成,都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现象。

张郃是袁绍的第三号猛将,曾经与张辽大战50回合,略占上风,后来与赵云战斗,一胜一负,定军山中50回合打平张飞,20回合战平黄忠,六出祁山时中了计被包围和蜀国后期将领王平,张翼,关兴,张嶷,马忠,廖化一起上和他战平,战斗力应该也是五虎上将级别的,至于张颌在马超手下走不了二十回合,主要原因是马超当时为父亲报仇士气正旺,再加上张郃自己有点轻视,这才被马超找到破绽一击即败

不过三国后期,魏蜀吴三方都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战将,这是事实

要说人才,后三国时代也是有不少,但是像关羽,张飞,赵云,许褚这种极端闪烁,在窘境中不停开放光芒的个人魅力很强的将领却似乎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后期三国较为平静,好的将军都是从生与死的决斗中成长起来的,如果大的战争不多,各国的新生代将领们就难以锻炼自己的能力,成才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三国时代,战将如云。若论武力值排行,吕布当属第一,属于金字塔顶端的人,无人可以超越。



第二梯队有蜀国马超、赵云、关羽、张飞、黄忠,魏国许褚、典韦、张辽、徐晃,吴国太史慈,袁绍处的颜良、文丑。第二梯队这些将领,武力值相差不多,正常发挥的话,相互打一百个回合都不在话下。但战场瞬息万变,决定胜败的不仅靠武功,还要靠毅力和反应能力。若论战斗的持续爆发力,当属马超、许褚、张飞为最,这三个都属于打起来不要命类型的,意志力特别强悍,都是不搞死对方决不罢休的主。



第三梯队有张郃、魏延、夏侯惇、文聘等,这些人和第二梯队的人较量,估计撑不过五十回合。

张郃的优势就是年轻,虽然他打不过第二梯队的,但他命硬,第二梯队都死了差不多的时候,他还活的好好的。



第一梯队,吕布虽然实力最强,但他死的最早,死于199年。

第二梯队,蜀国阵营的,关羽死于220年,黄忠死于220年,张飞死于221年,马超死于222年,赵云死于稍晚,死于229年。魏国典韦早亡,死于197年,都是好色的曹操害死了他,张辽死于222年,徐晃死于227年,许褚死于229年。吴国太史慈死于206年。



张郃什么时候死的呢?他死于231年,死的时候年近七十了。三国后期,老一辈战将基本上都不在人世了,后面的新一代战将关平、张苞等,论名气、论资历、论经验,都无法和张郃相提并论,所以张郃才成为了无敌的存在。

张郃能活到这么大年龄,靠的不是武力,而是自我认知能力和对敌方实力判断。他信奉的战场哲学是敌强我退,敌弱我打。所以遇到马超、赵云之类的,知道自己打不过,但领导都在,不打又不好,于是只有象征性的打几十和回合,然后立即撤退。只有遇到实力较差的愣头青,张郃才奋勇向前,拔得头功。



说到底,张郃就是战场的兵油子,知道刀箭不长眼睛,就算你武力再强,也保不住被流箭射中。他绝不会像愣头青一样,一味蛮闯蛮干,那样活着的机率就低的多了。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要不是被司马懿算计,又误中诸葛亮埋伏,或许还能再活个十年八年。


一半秋色



张郃作为曹魏名将,在三国演义中明显被弱化了。他一共单挑了五虎之四,分别是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结果却败得很惨,而且每战必败。特别是单挑赵云、马超的时候,分别以十余合(毛本三十合)、不三合(毛本为二十合)被击败。相当于碾压的状态。



张郃之所以不能无敌于前三国时期,那是因为前三国时期,武将的整体武力值比后三国时期要强更多。前期都是蜀汉五虎将、曹魏五子良将、典韦、许褚、太史慈、孙策、庞德、夏侯惇、甘宁、周泰等猛将。数不胜数,这些人大多在张郃之上。

而到了后三国时期,蜀国的局面是一个老年的赵子龙,一个壮年的魏延,拖扯着一帮不知名小将。而魏国的五子良将也只剩下了张郃,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曹彰也都逝世了,唯一的一个许褚,也早就退居幕后了。因此!曹营中张郃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一猛将,蜀营中第一猛将则是魏延。


就魏延、张郃二将的武力值来说,两人在后三国时期水平相差不大。

张郃是公认的一流武将,武艺与张辽、夏侯渊等人相当,略弱于徐晃、庞德等人。

而魏延曾在襄阳城中大战文聘,仅以麾下数百亲随,坚持了整整几个小时,并顺利突出了襄阳。魏延的武艺远胜文聘。文聘在曹营中基本与于禁、乐进等人相当,因此魏延至少也是一流武将。


而魏延与庞德的打斗,第一次数合之间,由于马超偷袭后寨,曹操拔剑在手,指挥众将齐出才打跑了魏延。显然庞德并没有速败魏延的能力。两人的第二次交手,是魏延一箭射中了曹操,庞德因为救主心切,在心态上有一个小小的加持。因此才瞬间击败了魏延。

按照正常情况对比,魏延的武力值只能说略微弱于庞德,相差并不大。

因此!张郃跟魏延基本在伯仲之间。


张郃在后期,之所以能无敌般的存在,那是因为他与魏延实力相当,而二者又彼此都顾忌对方,从来没出现过正面硬刚的情况。因此,张郃就成了无敌般的存在,而魏延,感觉也是无敌般的存在。


爱尚文史


按照《三国演义》的设定,武将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所以,《三国演义》中最强的一批武将,便是关羽,张飞,赵云,许褚,徐晃,张郃这一批。这也是为什么人读《三国演义》,都只爱读前半部分——因为后半部分,尤其是诸葛亮去世之后,再也没有顶级谋士斗智,顶级武将斗勇。

张郃,在名将辈出的前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中上流的武将。虽然名列曹营五子良将,但实际上,五子良将的单挑水平整体不怎么高——乐进,李典,于禁这三人,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仅有徐晃和张郃,可以拿得出手。反而,曹营中的猛将,如许褚,夏侯兄弟,以及早早领盒饭的典韦,都不在五子良将之列,而善于排兵布阵的曹仁曹洪兄弟,也不再此列。可以说,张郃和徐晃,撑起了五子良将的牌面。

张郃一生中最为拿得出手的战绩,是在蜀中与张飞交手三十回合,不分胜负。但实际上当时的张飞是不想和张郃以命相搏,因为他的目标是歼灭更多的曹军,所以对张郃没有下死手。但能在张飞手下挺三十回合,且不分胜负,可见张郃的武艺不低。但,他的武艺,也仅仅是不低而已。张郃的真实水平,已经在在马超和赵云的试炼下,现出了原形。

当时,曹操设计杀害了马腾,马超大为震怒,悲愤之下,起兵反曹,为父报仇,并且一举攻下了潼关,曹操不得不亲自出马。两军阵前,仇人相见,自然是分外眼红。马超亲自出战,直取曹操,此时,张郃挺枪出战:

超咬牙切齿,大骂:“操贼!歉君罔上,罪不容诛!害我父弟,不共戴天之仇!吾当 活捉生啖汝肉!”说罢,挺枪直杀过来。曹操背后于禁出迎。两马交战,斗得八九合,于禁 败走。张郃出迎,战二十合亦败走。

先是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迎战,结果之坚持了七八回合;张郃接着战马超,结果二十回合落败。可见,一旦遇到生死相搏的顶级将领,张郃便原形毕露。可想而知,在蜀中之时,张飞若想取他性命,也不会太难。

至于赵云,则更不必说。黄忠被徐晃和张郃的军队合围,赵云单枪匹马杀入曹军阵中,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万夫难挡。张郃徐晃坐拥大好形势,看到赵云,居然彻彻底底地怂了:

云大怒,骤马一枪,又刺死焦炳。杀散余兵,直至北山之下, 见张郃、徐晃两人围住黄忠,军士被困多时。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 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郃、徐晃心惊胆 战,不敢迎敌。

五子良将战斗力最强悍的两位,见到赵云的武艺,居然连交战的勇气都没有,眼睁睁地看着赵云救走黄忠。可见,二人真实水平究竟如何。

但有句话说得好,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在前三国时期最后一位名将赵子龙去世后,张郃居然成为了天下第一名将。诸葛亮北伐,居然没有任何一名蜀将,能一对一胜过张郃,最终,还是诸葛亮用计谋除掉了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将。由此可见,《三国演义》中的将领,一代不如一代。


庭州行者


战乱年代,活着就是最大的无敌。张郃熬过来“五虎上将”,熬过了其他“五子良将”,熬过了东吴的太史慈、甘宁等人,他当然就是无敌的存在。

再说张郃本来武艺就好,原来属于“河北四庭柱”的存在,与颜良、文丑同一个级别。按游戏的武力值来算,张郃应该是95左右。并且最可怕的是张郃还统帅能力出众,还会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升级。

张颌的经历

张颌最早属于韩馥的部下,在韩馥让冀州后,又归顺了袁绍。期间,张郃帮助袁绍攻打公孙瓒,统帅“大戟士”,多立战功。

官渡之战,袁绍接连发出错误指令,导致张郃等人离心。最后在郭图的诬陷下,张郃、高览等将领投降了曹操。自此,张郃在曹操麾下,东征西讨。

张郃的挑战记录

张郃没有辜负巧变的评价,无数次单挑失败都能化险为夷。穰山之战_,张郃和高览追杀刘备,赵云赶来后,斩高览,三十回合败张郃。长坂坡之战,赵云带着阿斗,同样三十回合败张郃。张郃单挑赵云,他没死,其他人死了一大堆。后面的汉中之战,张郃看见赵云,直接选择不再与他单挑。


潼关之战,张郃与报父仇的马超单挑,二十合败走。此战中,于禁战马超,八回合败走。李通战马超,被马超一枪刺死。,

葭萌关之战,张郃与黄忠大战二十回合败退。瓦口关之战,张郃与张飞大战二十回合败走。张郃与“五虎上将”中的四人都单挑过,并且没死。并且张郃还跟张辽、太史慈等人都单挑过,基本上就是平手。

这种种的表现,说明张郃的武艺至少属于一流水平,保命功夫当然就是超一流。

于是,张郃在这些人都死去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无敌的存在。以至于定军山之战,刘备要说“斩夏侯渊有什么用,要斩就斩张郃。”

在三国后期,张郃就是一座大山,挡在了蜀汉面前,挡在了诸葛亮北伐面前。只是最后这座大山也没有持续多久,木门谷一战,张郃被万箭射死。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立即删除)


说槽点


张郃三国魏国大将,原为袁绍部将,官渡之战后归曹操。曹丕称帝后,任左将军。公元228年,率军西拒诸葛亮,在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大破蜀军前锋马谡,因功升车骑将军。后在木门(在今甘肃天水境)与蜀军战斗中,中箭而死。


张郃曾在马超手下走不了二十回合,但为什么后期这么猛?

以演义来分析,个人认为有如下原因。

第一,本身实力不差

作为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之一,张郃的作战能力其实是毋庸置疑的,这里有一个后人对三国二十四名武将排名的顺口溜,可参考。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前两句大家都应该耳熟能详了,第四句二张即张辽张郃,可见张郃排名是第十四。

张郃的战斗经历十分丰富,他对战过的猛将达到八位,超一流猛将四人,一流战将也是四人。张郃曾经对阵过的敌手中,超一流猛将四人: 赵云、马超、张飞、黄忠。


蜀汉五虎将,张郃曾经对战过四个,而与张郃对阵过的一流战将也有四人:张辽、庞德、魏延、关兴。

张辽是曾经与东吴第一名将太史慈打成平手的悍将;庞德曾经与关羽八十合战成平手,还射中了关羽;魏延是后三国时代蜀汉的第一猛将,关兴是蜀汉后起之秀中战绩最好的年轻一代猛将,由此种种可见,张郃确有几分本领。

第二,前后故事背景

在后三国时代(蜀汉五虎全部去世后为节点),蜀汉将才凋零,能摆的上台面的也就魏延、姜维,超一流的高手大多死去。这时候,张郃的武力就凸现出来,能正面打败他的几乎没有多少。

加上张郃在早年就已经打出名堂来了,名气太大,那些新将都听闻过张郃的大名,哪敢随随便便与之交战,先闻其名已丧胆,战斗力也是大打折扣。


第三,张郃是聪明人,二十回合只是表面现象

一个聪明人最会审时度势,他不一定有多高的武功,也不一定有多厉害的背景。张郃就是一样,他的武力不一定最高,但却是最懂随机应变的一个。纵观他在演义中的作战,也有不少是诈退。

在潼关,张郃与马超交手,马超当时是带着一股气来攻打曹操的,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此时的马超肯定是超水平发挥,而张郃素来都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如果张郃正常和马超打的话,五、六十回合可能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张郃知道此时马超的实力,而自知自己又略有不如,所以只打了二十回合就提前败退。

纵观演义中张郃一生,败多胜少,但败多为小败,胜却是大胜,这可能里面有着他自己的取舍。


夏目历史君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会发现,在三国前期的时候,张郃一直是一个酱油角色,是给一流武将刷战绩的龙套。可是到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张郃的武力值忽然大大提升,蜀汉的武将竟然都不能抵挡他。这个问题就来了,蜀汉此时虽然已经没有五虎大将,可是姜维能够战平赵云,应该具备击败张郃的实力,诸葛亮为何还会说张郃无敌,最终用计谋才能杀死张郃呢?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三国演义》成书过程中的漏洞。《三国演义》是一本通过各类民间传说,整合拼凑成的三国小说,其中的很多故事本身没有联系,只是在成书的时候,经过一些小幅度的修改连接到了一起,才最终成了一本书。因此在书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让人摸不到头脑的战绩,比如说纪灵曾经战平过关羽,却被张飞三十回合斩杀,而书中很多地方明确说明,关羽的武艺要高过张飞。

赵云在前期的时候,只能和文丑打成平手,后期却能够轻易地秒杀张郃和许褚这样的准一流武将。《三国演义》在成书之前,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吹捧的对象也发生了改变。刚开始的时候,三国类传说一直吹捧着关羽,因此在三国前期的时候,关羽的出场率一直最高,能力也最强,到了后期则忽然哑火了。到了《三国志评话》的时候,张飞开始取代了关羽的地位,成为了最受吹捧的对象。这个版本中,张飞不仅能够轻易地击败赵云,还能够战退吕布。到了《三国演义》时期,赵云的地位开始提升,于是张飞击败赵云的片段被删除了,赵云的战绩也更加丰富了。

张郃在后期的强势,也同《三国演义》最后几个版本的作者有关系,罗贯中一直讲究拥刘反曹,在前期的时候,诸葛亮已经被刻画成了神仙。可是后期北伐却徒劳无功,罗贯中不能改变历史结局,只能改变一些故事情节。比如说上方谷一战,就说明是老天让曹魏赢,不是诸葛亮不行。张郃在后期的能力比较强,也是给蜀汉找台阶下的一种方法。用张郃的强势,来说明不是诸葛亮不行了,而是蜀汉真的没有大将了。这样就导致了张郃在前期酱油,后期无敌的现象出现。


史海泛舟摆渡人


在汉末三分时代,有个人非常值得我们敬佩。他有才能,也有理想,他奋斗过也隐忍过,懦弱过也勇敢过,面对过也逃避过,失败过也成功过,就像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波澜起伏的一生。

他就是张郃。

如果论单挑厮杀的武艺,张郃远不如关羽、张飞;论冲锋陷阵的勇气,无法与典韦、赵云相比;论领兵打仗的才能,比不上张辽、曹仁。

但要论不屈的毅力,张郃却罕有敌手。

早在袁绍麾下效力之时,张郃就进入了“河北四庭柱”的行列,与颜良、文丑、高览并列。而在这四人中,张郃的武艺是最弱的,但头脑却是最强的。其他三人都以勇猛闻名,而张郃却智勇双全,颇有战略思想。

虽然张郃很有头脑,但袁绍并不缺出谋划策的人,审配、郭图、许攸、沮授、田丰……这样的狗头军师太多了。

所以,张郃和其他几位“庭柱”一样,是被作为基层执行人员来使用的。

张郃为袁绍还是出过很多好主意的。官渡之战,曹袁双方打得难解难分,僵持不下。张郃给袁绍出了个主意,建议组织一支轻骑部队,迂回切断曹操的后援。曹军若不察,后路就会被切断,粮草后援被绝;曹操如果派兵去救,就削弱了正面的兵力。双方兵力差距就更大了,曹军兵力不敷分配,防御漏洞就暴露出来了。但这被袁绍否决了。

得知曹操计划要袭击袁绍囤粮军重地――乌巢,张郃又给袁绍出主意,建议重兵支援,加强防御力量。但狗头军师郭图却认为,曹操分兵之际,正面兵力空虚,应该“围魏救赵”,全力攻打曹操正面大营,张郃认为这太荒唐了,但又被袁绍否定。

袁绍宁愿听那些狗头军师们的纸上谈兵,也不接受张郃这种执行层人员的合理化建议。

所以说,你再有本事,再有头脑都不重要,关键是老板怎么定位你。做为执行层,你的意见左右不了决策层和谋划层的意志。

而最倒霉的是,出谋划策出主意时候,你怎么说,他也不听你的,但一旦出了问题,决策层和谋划层就拿你顶缸,要你背黑锅,让你负起失败的责任。

张郃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不被接受,但乌巢丢了,正面曹军大营也攻不下来,上层却决定让他担责任。

郭图向袁绍进谗,说张郃出言诋毁袁绍,袁绍发怒,派人召张郃去回话。张郃见势不妙,只好投降了曹操,防线洞开,曹军趁虚而入,袁绍大败。

归附曹操之后,张郃被拜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随大军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的功劳。

攻袁谭,围雍奴,征柳城,破乌桓,再次获得晋升,封为平狄将军。而在这个军衔上,张郃呆了很长时间。

讨东莱,伐管承,讨陈兰、梅成,破马超,围安定,降杨秋,平宋建,征张鲁,收汉中。张郃屡立战功,却始终也没有获得过升迁。

世界上总有不公平,立功的人很多,要想晋升,首先要考虑亲疏远近,其次还要论资排辈。

曹操已经是很开明的人了,但他也无法完全背离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政治形式。

其实从骨子来讲,张郃也是内心极其狂傲自矜的人,这一点,他决不亚于关羽、魏延之辈。但张郃不同于关羽和魏延的是,他从来不在表面上流露出自己的狂傲。

张郃更坚忍,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坚信总有一天,自己的才华会大放异彩,所以他很珍惜自己,遇到劲敌决不死扛硬战,见势不妙,撒腿就跑。

曹操征张鲁,收服汉中,张郃被留下作为夏侯渊的副手镇守汉中,以防御刘备。 张郃率一支偏师驻守在外,有了独立作战的机会

张郃这个人很有远见,他预测到刘备集团的扩张企图,就不一味死守,而是主动将战线前推,以攻代守。张郃率兵南下,攻击巴东、巴西,奖当地的人畜和财物迁走。这就给刘备的扩张造成了阻碍。

刘备闻讯,立即派出猛将张飞来对付张郃。双方经过多次交战,张飞终于将张郃击败,驱逐回去。

定军山一战,夏侯渊败亡,由于张郃出众的军事才能,在军中威望很高,被大家民主推举为临时主帅,继续领兵抵挡刘备的进攻

张郃始终受到上层压制,使他的军事才能无法得到尽情发挥。

夏侯渊死后有曹真,曹真死后又有司马懿。张郃都只是做为副手被使用。

张郃凭着超人的毅力坚忍着。如果说张郃的武艺,在汉末三分时代,并不算突出,比他高强勇猛的大有人在:吕布、张飞、关羽、颜良、马超、赵云、典韦、许禇、黄忠、文丑、孙策、太史慈、徐晃、甘宁、庞德、曹彰、关平、夏侯惇等,就算是能与他武艺相当的也有张辽、曹仁、夏侯渊、曹洪、凌统等人。

以张郃的武艺,能侪身于三分时代武力榜的前二十名以内就算是不错了。

但张郃的坚忍和自惜,使他能够将所有比他武艺更高强的竞争对手全部熬死,直到自己成为天下第一,其毅力之强韧令人叹为观止。

以蜀汉五虎将全部凋谢,赵云死后为标志,一直到木门道中伏,张郃就是那段时间的天下第一勇士。

张郃这一生很不容易,经历过很多失败,对抗许多劲敌,遇到过很多危境,身经百战,死里逃生,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也从来没有屈服过。凭借着超强的毅力,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