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战德军铁拳和美军巴祖卡反坦克效果如何?

武器装备秀


美军巴祖卡是德军铁拳的师傅。巴祖卡是单兵反坦克武器界的“开派祖师”,就是二战时期的黑科技大国德国也竞相仿制。

盟军士兵正在使用“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

反坦克火箭筒,有时候简称筒子,是二战时期出名及常用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但真正到其家喻户晓的那一步,也是二战后期的事情了,类似于“巴祖卡”,德国人研制出了“铁拳”和“坦克杀手”,英国人研发了“皮阿特”,而苏联得益于《租借法案》,二战前中期使用的大都是美国援助“巴祖卡”。

二战前中期,美国坦克明显性能上弱于德国,即使美国于1941年才参战,但是美国军方早就比较过:M2和M3并没有抗衡德国的三号坦克的能力,除了加紧研发M4坦克外,一款具备反坦克能力的单兵武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之后两年“巴祖卡”正式闪亮登场后,德国坦克除了要将最坚硬的正面装甲对敌外,还要时刻小心,草丛里是否冷不丁地冒出一个盟军士兵,手持“要人命”的筒子。

1942年11月,盟军对北非维希法国所控制的地区发动猛烈进攻,德国人有幸见到了这款新式反坦克武器:巴祖卡火箭筒。于是参考研制了铁拳系列反坦克火箭筒,得到了大量的生产,最高月产量超过20万枚。其中1944年夏天开始生产的铁拳60火箭筒,射程60米,破甲深度超过200毫米,足以摧毁敌军的重型坦克,成为德军最普遍使用的一个单兵反坦克武器型号。


科罗廖夫


老萨谈--山姆大叔的长号 巴祖卡火箭筒

军事专家曾经说过,有两类武器在一战中其实仍然处于幼儿状态,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战果,却对未来的战争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们就飞机和坦克。

一战之前的各种战争中,根本没有坦克这种东西,自然也就没有任何对付他们的武器。

一战结束以后到二战爆发之前的短短20年内,全世界各国疯狂加快军事科技的研发步伐,各项军事技术飞速发展,其进步速度让人几乎 不敢相信。

到了二战爆发之前,各国军事学家已经惊讶的发现:坦克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开始成为战场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力量。

坦克装甲车以团,旅,甚至师,军的形势投入战场,一次使用少则数十辆,多则数百辆,甚至出现双方15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一个区域激烈作战的场面。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坦克装甲车的技术发展极为迅速,成为战场上司空见惯的武器。有矛就有应该盾,有了坦克装甲车,就应该有对付他们的武器。可是,当时各国的士兵们翻遍自己的军火库,居然发现没有一种步兵武器可以有效安全的对付这些装甲怪兽。

这些可怜的步兵们的反坦克武器,几乎还是同20年前的一战时期一样。

实战的要求

二战中,步兵部队对付坦克最有效的武器仍然是营团一级装备的,各种口径反坦克平射炮。

这种火炮对付坦克装甲车有着很好的效果,但它们毕竟属于重装备。

一来火炮装备数量较少,一个步兵团也没有 多少门,不可能满足战场上复杂的需要。二来他们的运载和使用都依赖车辆或者马匹,在很多时候无法跟上步兵部队的前行速度,更无法通过复杂地形。三来这些反坦克炮都有专业炮兵操作,一般都需要一个炮兵班,普通步兵是用不了的。

受到以上因素制约,在激烈的战场中,步兵们大部分时候根本得不到平射炮的支援,只能依靠自己手中的反坦克武器作战。

在当年,作为步兵反坦克武器来说,远程的只有一款反坦克枪,其他都是在极近距离使用的反坦克手雷,集束手榴弹,炸药包,甚至燃烧瓶。

就反坦克枪来说,它有着600米左右的有效射程,却毕竟只是属于大口径枪械。反坦克枪的穿甲能力弱,对付装甲武器的能力非常有限。实战证明反坦克枪由于普遍穿甲能力不超过20到30毫米,只能对付敌方轻型坦克和装甲车辆,对付中型坦克是基本没有作用的。

以装备反坦克枪数量最多的苏联为例,实战中PTRD反坦克枪只能对付德军轻型的1,2型坦克,对付其实装甲防护能力平平的3型坦克已经无法胜任。苏军反坦克枪手只能射击3型坦克的车轮,履带,观察口,油箱,发动机能特殊部位。而作战中坦克基本是以正面装甲面对敌人(不然各国不会尽一切力量增加坦克正面装甲),反坦克枪仅在伏击中才能有一定战果。

这样的性能,自然无法适应战场的需要,实际上二战后期反坦克枪已经逐步被淘汰。

--------------------------反坦克枪也好,反坦克手雷也罢,都无法对付日益强大的敌军坦克,只能依靠新式反坦克武器。

而反坦克手雷,集数手榴弹,炸药包,燃烧瓶都是近战武器,他们使用距离不可能超过25米,甚至很多时候使用距离甚至是0,也就是士兵冲到坦克身边使用。《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军 依靠燃烧瓶和粘性TNT炸药对付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击毁击伤了其中几辆。但这个作战时在一个小镇里面,里面街道和建筑物。在野战战场的开阔地,使用这些武器的危险极大。

二战中坦克的火力已经很强,一般坦克均有一门主炮和两挺重机枪机枪,火力相当于步兵一个连。

步兵想接近坦克,必然要冒着敌方坦克火力的密集射击,是极为困难的。

除此以外,就二战期间的德军来说,他们步坦协同做的还是比较好的。坦克周边都是掩护的步兵部队,步兵的作用不是反坦克,就是打击敌方的反坦克步兵。

在这几层防护下,让一两个步兵摸到坦克身边扔集束手榴弹或者燃烧瓶,基本等于一种半自杀行为。

实战中,这样的作战方式也让步兵付出的巨大的伤亡。以二战后的朝鲜战争为例,在并不合适坦克作战的朝鲜山地上,志愿军战士由于缺乏反坦克武器,往往消灭美军一辆坦克就要付出牺牲至少一个班战士的伤亡。要知道,这一个班战士并不是普通的步兵,而是专业的反坦克步兵。要是普通步兵,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在很多作战中,美军将数量坦克配合火炮和机枪围成一个圈,一遭遇志愿军攻击就立即反击,以火力压制缺乏远距离反坦克武器的中国士兵。而志愿军只能在近距离击毁美军坦克,所以只能拼死冲锋,这种战术在美军坦克面前遭受了极大的伤亡。

以著名的砥平里战斗为例,志愿军在两天内使用了8个团攻打美法联军的2个团,最终结果是志愿军伤亡约5000人,美法联军伤亡1000多人,砥平里并没有被志愿军攻占。

战斗中,由于美军使用了大量坦克和自行火炮,这些武器火力非常强大,对冲锋的志愿军造成极大地伤亡。对于美军的坦克,志愿军的步兵武器根本对付不了,依靠步兵拼死冲锋上去使用炸药包去炸坦克,却又被敌人步兵机枪火力拦阻,无法成功。

而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美法联军一度顶不住攻击,向指挥官李奇微将军请求撤退。没想到,此时美军骑兵一师的20多辆坦克突然从后方赶来增援,帮助他们稳住了阵脚。

当时负责阻援的志愿军士兵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没办法拦住这些坦克,拦截中反而牺牲了不少优秀的士兵。最终这些坦克在该战斗中其了非常大的作用,该战斗也成为朝鲜战争的一个转折点,美国人由此声称的火海战术完全可以击败人海战术。

另一个例子是著名的金门战役。

金门战役中,美制 M5A1坦克22辆对登陆的解放军造成极大威胁。当时一辆国军坦克因为机械故障停在滩头,刚刚修理完毕就遇上解放军登陆。

这辆坦克使用国际法不允许的散弹猛烈射击,每炮 下去,至少造成数十人死伤,甚至它冲入解放军队伍中来回碾压。当时由于解放军登陆部队准备不足,火箭筒发射手找不到弹药手,弹药手找不到火箭筒发射手,导致反 坦克武器无法发挥作用。一般认为这支坦克部队是金门战役的关键因素之一,除了直接造成的伤亡以外,更大大挫伤了解放军的士气。

现状如此,那么就等于步兵遇到坦克装甲车辆就成为被随意蹂躏的小鸡,这自然是不行的。各国在二次大战之前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必须研究出一种可以在数百米的安全距离上使用,可以击毁敌方轻型中型坦克,且重量能被普通步兵携带的反坦克武器。

---------------------------不要说坦克,就算下图的半履带装甲车,普通步兵反坦克武器也很难对付。再弱的坦克和装甲车,都可以轻松对付步兵。

需求一提出,接下来就看各国军火设计大师的了。

这些大师们经过细致的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目前来说这类武器最现实的实现方法为两种,一是反坦克轻型无坐力火炮,二是反坦克火箭筒。

经过仔细的调研后,专家们认为在现有条件上发明出一款能够有效反坦克,重量能由步兵携带的轻型无坐力炮并不现实。

这主要是由于无坐力炮的炮弹仍然必须同普通火炮的炮弹一样经过炮膛,自然对炮管有一定的压力。所以无坐力炮的发射原理对炮管等部件是要有一定的要求的,必须有一定的厚度。

当时的冶金和金属制造技术还比较落后,导致无坐力炮的重量不可能很轻,绝对不可能少于20公斤。

而20公斤对于一个普通步兵来说就是一个很重的重量,几乎无法有效携带。

当时班用轻机枪一般只有10公斤,这已经需要步兵班中身体最好的士兵携带。而且因为无坐力炮需要连续作战能力,自然需要相当数量的弹药,就至少需要一个副手帮助携带弹药。

一发无坐力炮单约重4公斤,5发炮弹就40斤重量了,换句话说即使有副手帮助,也带不了多少弹药。

无坐力炮加上弹药的重要已经超过了士兵所谓负担的极限,自然是不能投入实战实用的。

再加上无坐力炮由于自身特性导致穿甲能力并不强,就算50年后解放军用于越战的65式82无坐力炮的破甲厚度,也仅仅120毫米。

综合各方面原因,这个方案最终没有被各国重视。虽然二战中发明了一些很成功步兵无坐力炮,但在战场中并没有广泛使用。

无坐力炮不行,那么自然就要看火箭筒的了。

专家们认为火箭筒其实比无坐力炮更适合步兵实用。火箭筒最大优势在于火箭弹采用自己的燃料助推,火箭筒的钢管只是设定火箭弹方向和射角。所以火箭筒无需像无坐力炮那样承受巨大的压力,自然就对发射管没什么要求。

火箭筒使用的发射管,其实只是作为瞄准的工具,只要一根普通的钢管就可以,不会太重,单兵完全可以携带。

而火箭弹的射程可以轻松达到数百米,这个距离对于步兵来说已经是非常安全的发射距离了,符合实战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火箭筒和火箭弹的制造技术没什么难度,材料也非常低廉,是最适合大量生产的反坦克武器。

由此火箭筒就成为的二战期间步兵反坦克武器的主流,各国都投入了巨大的研发力量。

而二战各国中。第一种大规模使用的制式火箭筒,就是美国的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的诞生

将话题转到美国,说说巴祖卡的历史。

巴祖卡的诞生很有意思。

早在一战时期,美国人就已经意识到,需要一款远程步兵反坦克武器,来对付日益强大的坦克装甲车辆。

在1918年,美军正式启动了单兵火箭筒的研究计划,这个计划主要是讨论方案是否可行。

当时的负责人是R.H.戈达德博士。

达德博士可不是泛泛之辈,他是美国火箭技术界最有成就的科学家,被后世称为现代火箭之父。

戈达德博士在美国却一直不被重视,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从未收到美国政府和军方的资助,直到他逝世。

德国火箭科学家对戈达德博士却极为崇拜,他们就是利用戈达德博士的理论和研究成功为基础,最终发明了V2导弹。战后美国科学家,向V2导弹之父冯布劳恩博士等人学习。冯布劳恩极为惊讶的问:你们为什么不去问你们的同胞戈达德博士?我们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基于他的理论,他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啊。

可惜此时戈达德博士已经默默无闻的去世了!

戈达德博士当时已经开始研究可以登月的火箭,这种火箭筒的小型火箭自然难不倒他。

接到军方的合同以后,戈达德博士依靠自己卓越的才能,和同事克拉伦斯·希克曼博士合作开始研发。

前后仅仅用了半年时间,两人就研究出了一款实验性火箭筒,这也是有记载最早的一款反坦克火箭筒。

该火箭筒口径51毫米,长1.68米,重量仅仅3.5公斤,使用的火箭弹也仅有不到3公斤。

11月,在阿伯丁火炮试验场,戈达德博士用这款火箭筒对军方做了多次演示。该火箭筒的性能相当优秀,最大射程高达685米,射击相当精确。

成竹在胸的戈达德博士认为,如此优秀的武器必然会遭到军方的重视,却遭了迎头一个闷棍。

当时一战刚刚结束,协约国土崩瓦解,敌人似乎不存在了。美国军人大规模退伍,留下了一些暮气沉沉的老将军。这些保守的老将军根本不相信,一个小小的单兵火箭筒能够击毁几辆几十吨的坦克。

--------------------一生不太走运的戈达德博士,其实很多科学家,作家,艺术家都是死后才被别人发现。下图是无坐力炮。用于重量太大,只能使用炮架移动。但作为一种使用炮架的火炮,它的射程和威力太小,特点就消失殆尽了。下图的德国无坐力火炮只有小规模的投产。二战步兵反坦克武器,自然是火箭筒的天下。

美国军方对这个项目并不看重。

他们告诉戈达德博士,这个计划的目的是研究单兵火箭筒是否可行,既然已经得到了结论就无需进行深入研究。

这个火箭筒计划也随即搁置下来。

戈达德博士听到这番说辞以后,惊得瞠目结舌,但也没有办法。

此时戈达德博士已经有了比较严重的肺结核,身体一天比一天衰弱。

他很快停止火箭筒的研究,转而到其他的火箭项目上去。

后来美国军方分析当时的情况,认为他们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如果当时美军继续这项研究计划的话,以戈达德博士的超强能力,一定能在二战爆发几年前,研制出可以实用的巴祖卡火箭筒。

那么,在二战初期美军和其盟友,也就可以使用这款优秀的反坦克武器了。

自然,盟国成员也就不会在波兰战役和法兰西战役,被德军坦克部队打的一溃千里,死伤数十万之众了。

时间飞速到了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使用闪电战在二周内将百万波兰军队迅速吃掉。

波兰战役中,波兰人少量的反坦克炮大部分被德国空军和炮兵摧毁,全军基本失去了反坦克的重武器。

而波兰步兵和骑兵们又没有一件可用的单兵反坦克武器,最终完全成为坦克炮的靶子。

战斗中,一些波兰骑兵部队被德军装甲部队包围,却无力对付坦克。

强悍的波兰骑兵宁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于是他们挥舞着马刀向德军坦克做自杀性的冲锋,这个悲壮战斗的结果自然是波兰骑兵伤亡殆尽,德军坦克毫发无伤。

德军装甲部队的成功让美国佬深感震惊。在目睹波兰骑兵用马刀将坦克装甲砍的梆梆响这种可怕场景后。

美国人才突然醒悟其实他们的步兵也没有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如果把美军和波军换一个位置,恐怕美军难免也落到波兰骑兵的下场。

于是,早已搁浅的单兵火箭筒计划,迅速被从尘封的档案库里面翻出来。

此时,有个人物浮出了水面,他就是莱斯利·斯金奈中尉。

斯金奈中尉是美国陆军的一个自学成才的典型人物。他并非科班出身,也没有在学校学习过任何有关于火箭筒的只是。

由于从小对火箭极感兴趣,他自己学习了10年之久,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期间他加入美国陆军,一直在美国军械部所属的阿伯丁试验场任职。

1940年,年富力强的斯金奈中尉,被美国陆军安排组织火箭筒项目。

接到任务以后,斯金奈中尉立即找到了戈达德博士要求帮助。

可惜当时戈达德已经身患喉癌重疾(5年后去世),根本不能加入研究小组。

在戈达德博士的推荐霞,他的副手克拉伦斯·希克曼博士代替他,参加了火箭筒项目的研究工作,并成为实际的负责人。

由于之前有成功的设计样品和完善的研究资料,这个研究小组的研发进度极快。

他们很快的研制出一款火箭筒。

这款火箭筒同戈达德博士在1918年的设计基本一致,采用滑膛身管发射尾翼稳定的火箭弹。

火箭筒发明成功了,它的射程和精度经过多次测试也足以满足战斗需要,遗憾的是,最大的问题来了,它的威力不足。

一战时期的坦克装甲厚度仅有6到8毫米,使用戈达德博士的火箭弹可以毫不费力的贯穿。

可惜此时已经是二战,当时德军的3号,4号主战坦克的装甲都在50毫米以上,使用当年的51毫米火箭弹是不可能击穿的。

------------------------大兵瑞恩的巴祖卡,门罗效应让火箭弹具备巨大的杀伤力。坦克从以往的肆无忌惮,变得小心翼翼。二战初期,德军坦克往往不等步兵掩护,直接突入敌军阵地。但自从巴祖卡大量装备以后,德军坦克就再也不敢了,即使是虎式重型坦克也不敢同美军步兵随便近战。下图是被巴祖卡击毁的日军坦克。

在当年,火箭筒的特点制约了它的威力。

首先它依靠固体火箭燃料产生推力,这个火箭燃料显然不可能有传统炮弹的发射药那样厉害,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所以火箭弹的初速远不如传统炮弹那么大。大家都知道,炮弹的威力跟他的速度很有关系,出膛速度越快,威力越大。火箭弹初速这么低,穿透力自然也就低了。

其次,步兵火箭筒的特性,也导致威力的减弱。如果不是步兵使用的单兵火箭弹,而是固定在某一个发射平台的火箭炮,上面的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

因为火箭弹的优势在于可以持续点火燃烧,提供持续的推动力,即使在飞出火箭炮发射架以后仍然可以持续燃烧很久。火箭弹出膛速度可能不太高,他却可以持续加速,这样直到击中目标时候,它的速度应该也很高了。

可惜,作为步兵火箭筒没法这样做。因为一旦火箭弹飞出钢管还持续燃烧,产生的后喷尾焰必然会烧伤火箭筒发射手(如果烧中眼睛立即就会失明)。如果是在固定平台上,因为附近没有人,烧就烧好了,根本没有影响。

但单兵火箭筒根本不可能做到这点。步兵使用火箭弹的燃料,必须在火箭弹离开钢管前全部烧完。这也就意味着无法产生持续的推力,火箭弹的初速自然也就慢了,射程也不可能很远。

最后,由于这种火箭筒需要单兵携带,也就说口径不能很大,口径越大钢管就越粗,重量就越重。

火箭的射速远远没有炮弹那么快,对付坦克的装甲无法依靠速度产生大的穿透力,而是只能依靠战斗部的威力。而按照当时的口径51毫米,即使将火箭弹头全部装备了高爆炸药,也不能对坦克造成太大的威胁,穿甲厚度不可能超过30毫米。

这种威力跟反坦克枪类似,显然不能满足战场的需要。

意外的收获

倒霉的斯金奈中尉只得向军方汇报了情况,军方对此非常不满,决定再给他几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进展就暂停这个计划。

正当斯金奈中尉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意外的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美国籍瑞士的移民亨利·莫豪普特,成功发明了一种锥形装药的榴弹。

这种榴弹采用了著名的门罗效应,从而产生优秀的破甲能力,足可以穿透60毫米的装甲板。

美国陆军此时还算嗅觉灵命,他们很快买下了生产专利,发明了M10反坦克榴弹。

M10反坦克榴弹研究成功以后,失策的美国人却发现根本无法使用它。

该榴弹重达1.6公斤,依靠步兵用步枪做枪榴弹发射时没有可能,甚至用在12.7毫米重机枪上都无法有效发射。

如果作为反坦克手雷,步兵也无法有效投掷这么重的手雷(一般来说,即使反坦克手雷重量不能超过1公斤)。

于是,这个计划也被暂时搁置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斯金奈中尉得知有一种破甲能力极强的榴弹。他大喜过望,认为火箭筒项目绝处逢生了。

斯金奈中尉想办法搞了M10榴弹,经过同克拉伦斯·希克曼博士的研究,他们决定将火箭筒的口径改为和M10榴弹一致的60毫米。

试验中,门罗效应加上火箭弹自身的速度,让火箭弹的破甲能力达到了惊人的100毫米。

当时世界上没有一种坦克能够有效抵抗该火箭弹的打击,即使重型坦克也不行。

欣喜若狂的斯金奈中尉,立即将研究成功汇报给美国陆军高层,却再一次见识到了美国官僚的厉害。

当时美军高层的老将军们认为,短短时间内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成绩,难道斯金奈中尉是耶稣基督再世?

显然,这一定是斯金奈中尉本人为了继续这个项目而弄虚作假。

------------------------火箭筒最大的优势是重量轻,所以步兵都喜欢火箭筒。就算中越战争中,解放军步兵也很喜欢40火箭筒,不喜欢82无坐力炮。因为40火箭筒发射管仅仅重6公斤,82无坐力炮却重达29公斤,这对于山地行军来说就是恶梦。

斯金奈中尉的顶头上司严厉指责了他的浮躁态度,并声称马上就要停止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

斯金奈中尉莫名其妙,灰心丧气。他想直接向美军高层汇报情况,可惜作为一个低军衔的军官,他根本没办法跃过美军冗余的官僚机构。

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突然又遇到了另一个机遇。

一天,斯金奈中尉和副手在阿伯丁试验场,进行例行的火箭筒实验性实弹射击。

他们突然发现试验场的另外一端,正在进行M10榴弹的实战展示。

当时美军陆军高层几乎全部来了,他们坐在观礼台上,看着用M10榴弹对一辆试验坦克的攻击演示。

此时斯金奈中尉突然意识到,这是他唯一的机会。

于是他冒着很大的风险,不顾卫兵的阻拦(其实他常年在该处工作,本来就和卫兵很熟),带着火箭筒走到了M10的展示场地。

斯金奈中尉架好了火箭筒,用一个金属丝当做瞄准器(当时这个火箭筒还没有安装瞄准器),然后朝着试验坦克发射了第一发火箭弹。

这发没有装药的火箭弹准确射中了那辆坦克,也大大震惊了台上观礼的将军们。

紧接着斯金奈中尉又发射了第二发火箭弹,再次准确的击中了坦克,火箭弹发出的独特声音完全吸引住了将军们。

也算斯金奈中尉运气好,如果这种事发生在纪律严格的德军中,斯金奈中尉立即会遭受严厉的批评,甚至被关禁闭和坐牢。

但美国人都有一种骨子里的冒险精神和尝试新事物的欲望。

地面军械发展部的负责人巴恩斯少将第一个走下观礼台,来到斯金奈中尉身边。他没有指责斯金奈中尉,而是在他的指导下拿起了火箭筒,自己射击了一发,这发火箭弹也准确击中了目标。

其他几个将军此时也都围拢过来,争着试射,一会就把斯金奈中尉携带的9发火箭弹都发完了,几乎每一发都打中了目标。

这些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将军们,对斯金奈中尉的火箭筒相当满意。

在知道这个火箭筒将使用大威力的M10榴弹后,他们更是认为这是绝佳的配合。

他们当场作出决定,由斯金奈中尉马上生产出500个火箭筒,交由陆军使用,由此斯金奈中尉的项目起死回生。

第一批火箭筒装备给士兵们使用,美国大兵们对这款武器赞不绝口。

由于当时这款武器还属于秘密,并没有正式的名称。美国大兵们根据它的管状外形,给它取了个名字巴祖卡。

这个巴祖卡是当时一位名叫鲍勃·彭斯(Bob Burns)的美国广播喜剧明星,表演时使用的一种乐器—自制的粗管长号。

由此巴祖卡的名字就这样流传开,最终居然成为火箭筒的名字。

实战显威

在第一批巴祖卡使用成功以后,1942年5月19日,军械部与通用电器公司签订了在30天内生产5000具火箭筒的合同,由此订单源源不断。

这批火箭筒的型号为M1型,在1942年7月正式定型,使用M6火箭弹(M10榴弹的改进型)。

它的主体是一根长 1.38米的无缝钢管,左侧焊接有简易机械瞄具,下方有两个带有木制护片的握把和一个大型的木制肩托。在筒口部有一个不大的方形挡焰片,筒尾部有一个钢丝焊成的喇叭状支架,支架的作用并不是消除后喷尾焰,而是防止筒尾因磕碰变形而影响火箭弹的装填。

巴祖卡采用两端开启的钢质发射筒,靠弹内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推力推动火箭弹运动,发动机排出的火药燃气从筒后喷出,使武器无坐力。

1942年11月美军在北非开始和德军作战,巴祖卡作为新武器装配了美军部队。

由于巴祖卡是新武器,之前从没有装备过部队,此次装备又非常仓促,一些火箭筒甚至通过飞机直接空运到突尼斯前线。

结果就是,当时的美国火箭筒兵都没有受过完整的训练,装备的火箭筒数量也很少。

实战射击中,由于火箭筒手技术很差,不是提前开火,就是延后开火,最终只有少量火箭弹击中了目标。当时德军在北非的坦克并不是最好的,大部分仍然是2,3型坦克,而这些坦克是巴祖卡完全对付了得!

------------------------巴祖卡也有一些缺点,但并不严重。对于一款步兵在100米内使用的反坦克武器来说,这些缺点是可以接受的。

最初的一个战例,一个德军小分队坐着两辆装甲车进行侦查工作,结果被美军步兵伏击。其中一辆装甲车被击毁,射击另外一辆的几枚火箭弹由于开火太早,从德军的头上飞过,没有打中。

不过德军之前没有见识过这种武器,根据装甲车爆炸的样子认为美军使用了105毫米重炮。他们感到无法抵抗,随即举手投降了。

1943年5月美军攻打西西里岛的时候,巴祖卡在一次战斗中成功的击毁了德军4辆4型中型坦克和1辆虎式坦克。但事后经过分析,击毁虎式坦克的那法火箭弹是碰巧射中观察孔,才得以穿入坦克内爆炸的。

除了打击敌军坦克以外,巴祖卡可以有效对付德军装备大量的装甲车。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瑞恩第一次出场就是用巴祖卡击毁了一辆德军半履带装甲车。

要知道,在没有巴祖卡的时代,这样的装甲车也是屠杀步兵的有效武器。一辆德军半履带装甲车,相对步兵来说基本等同于一辆轻型坦克,它的机枪和机关炮可以在步兵火力射程之外轻松打死一排排的步兵。

在北非和西西里岛的几次战斗,美军高层认为巴祖卡完全可以胜任单兵反坦克武器的重任,随即下令继续对其改进,并且停止了反坦克枪的研究计划。

1942年12月根据北非战场的经验,M1型火箭筒又经过改造,比如改变的容易瞎火的M6火箭弹,最终在1943年7月推出了新式的M1A1火箭筒,这也是二战中美军主要装备的火箭筒之一。

之后几个月再次根据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场的经验,推出了M9型和M9A1型火箭筒,主要用于在严寒冬季和丛林等地形下作战,改装光学瞄准器和点火装置,总体来说它们各方面性能和M1A1火箭筒基本一致。

随后,这三种型号的巴祖卡大量装备美军,每个美军主力步兵师装备557具巴祖卡,每个团装备112具,每个营29具,每个连5具。随着美军参加了西线全部的战役。

实战中,美军士兵对巴祖卡非常喜爱。他的重量仅有6公斤,最远射程可以达到400米,实际的有效射程一般是100米左右。

他的破甲能力理论上达到100毫米(实战中约75毫米),可以击穿当时大部分坦克的装甲,这对于步兵来说已经足够了。

不过实际上美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并没有太多的机会使用这款武器。这主要是盟军不但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也在重炮,坦克等各个方面相对德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德军的坦克装甲部队一般在行军路上就被盟军空军毁伤一半,剩下的还要面对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盟军重武器。

在西线战场使用巴祖卡的最多的部队,就是《兄弟连》里面的主角,美军101空降师,第82空降师这些需要在敌后作战的伞兵部队。

------------------------德国人的88毫米坦克杀手火箭筒,注意他有一个防盾,这主要是防止火箭筒出膛以后,烧伤火箭筒手。这个坦克杀手火箭筒的威力更大,让盟军坦克吃尽苦头,它主要原理和巴祖卡一致。下图是解放军使用的巴祖卡。

即使这样,由于伞兵其实也没有太深入敌后,通常作战2,3天以后就可以得到后方援助,所以也很少在没有重武器支援的遇到德军装甲武器。

在《兄弟连》中他们曾经在法国遭遇到德军的装甲部队。电视中,伞兵中的一个反坦克手使用巴祖卡在大约几十米的距离击中了一辆3型坦克,将这辆坦克打瘫。但这并不能阻挡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就在伞兵防线全面崩溃的时候,美军装甲部队赶到。M4谢尔曼打退了3型坦克,才守住了防线。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面体现了巴祖卡的一个比较大的缺点,他需要一人瞄准一人装弹。

由于巴祖卡的弹药保险机构不是很可靠,提前装弹容易出现走火的情况,所以一般都是在临发射前才装填弹药。发射时,射手肩扛火箭筒对准目标,装填手从专门的弹药携行具中取出火箭弹,经过除去保险,填入火箭筒内(完成这个动作一定要小心,因为解除保险的火箭弹在很小的撞击下就有可能爆炸),连接导线,然后才能发射。

在装弹这段时间内,射击手和弹药手都必须保持站姿或者立姿这样的射击姿势,所以目标很大,极容易中弹。

《兄弟连》中火箭筒手保持射击装置让弹药手装弹时,弹药手却慌手慌脚的装了很久。这段时间内,火箭筒手就暴露在敌方轻重武器的杀伤范围内,一串串的子弹从他身边飞过,非常的危险。他急的对弹药手大叫:我就知道你迟早会害死我。但仍然迎着子弹等到装弹完毕,然后赶快射击。

而巴祖卡真正最大规模的使用,主要是在之后的市场花园战役中。当时美国101空降师,82空降师都被空投到德军后方,为了夺取莱茵河上的桥梁。结果他们正好投到党卫军第2装甲军的控制地域,被迫和德军装甲部队交手。两个空降师都遭受惨重伤亡,10天内伤亡总数接近一万人。

实战中,伞兵没有重武器,只能依靠巴祖卡对付德军的坦克,此时就发现了巴祖卡的严重问题。

不错,巴祖卡在对付装甲车和轻型坦克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威力,在对于早期中型坦克时也勉强胜任,但他对付不了德军的黑豹,虎式以及防御能力优秀的一些自行反坦克炮。

德军坦克在对付巴祖卡的时候吃了亏,他们经过研究,很快对坦克的装甲进行了改进。1943年开始,德军坦克上使用了更厚的新型铸造装甲,装甲侧裙以及间隔装甲,这样巴祖卡的威力大减。

以德国4型坦克的H型和J型为例,它们在炮塔的侧后方和车体侧面均安装了与主装甲有一定间隔的薄钢板,它可以使巴祖卡使用的破甲弹提前起爆,这样金属射流到达主装甲时已不是最佳构型,从而削弱了它的破甲能力。

除此以外,德军坦克手还精明的尽量在坦克外部放置其他物品,以削弱巴祖卡的破甲能力,比如备用履带、负重轮、沙包和各式各样的补给品挂在坦克的车体外部。。

巴祖卡M1A1型的破甲能力在实战中约75毫米,这也针对垂直装甲的情况。巴祖卡对付黑豹的倾斜装甲时极容易产生跳弹,所以很难对黑豹坦克造成威胁。

而对付垂直装甲的虎式坦克时,又无法击穿虎式坦克120毫米装甲厚重装甲。

实战中,美军火箭筒手在对付中型重型坦克的时候,只能射击其履带,观察孔,车轮或者是后发动机。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在最后守桥战斗,有经验的中士汤姆就用巴祖卡击中了一辆德军的中型自行火炮后部装甲,将其击毁。

这主要还是巴祖卡火箭弹击穿不了他们的正面装甲,对于有经验的士兵一般都找它们的薄弱方面打击。而稍后美军士兵曾经用巴祖卡在几十米距离两次射击虎式坦克,但都被虎式坦克厚重的正面装甲弹飞,根本没有作用。

好在市场花园战役时候,盟军仍然有着绝对的制空权,所以伞兵仍然有着空军的强大支援,巴祖卡的问题没一定程度的掩盖了。

---------------------------某种意义上,巴祖卡也是二战美军的一个象征。

美军高层得知巴祖卡威力不足的情况以后,让后方立即进行改进,很快推出了88.9mm超级巴祖卡。它的威力巨大,可以有效击毁重型坦克。但美军却最终没有将其装备到部队,甚至在二战结束以后的5年内仍然没有装备。

为此最初一批在朝鲜参战的美军被北朝鲜人民军的T-34坦克痛宰了一顿。

为什么这样?这主要还是美军作战思维的限制。以巴顿将军为例,他认为:让步兵用轻武器去消灭坦克是极为愚蠢的,消灭坦克应该由坦克,坦克歼击车或者反坦克火炮来实现。装备巴祖卡的目的只是让坦克在步兵面前,无法过于嚣张,巴祖卡使用距离不应该超过30米。

所以直到二战结束,美国大兵使用的仍然是威力较弱的60毫米口径的巴祖卡。就这点来说,德国人比美国佬务实的多!

德国人在北非战场缴获到一些巴祖卡,经过分析以后,他们认为这是非常有效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不过德国人也认为它的威力有不足,随即对其进行了改进,最终退出了巴祖卡的孪生兄弟88毫米坦克杀手火箭筒。

该火箭筒的威力和超级巴祖卡差不多,破甲能力达到160毫米,射程150米,可以有效对付美军和苏军的中型,重型坦克,尤其可以有效对付苏联的T34坦克。1944年7月前88毫米坦克杀手火箭筒已经生产了38.2万具。

在著名的阿登反击战中,德军使用大量黑豹和虎式坦克攻击盟军步兵部队,将其重创。

战役开始由于天气原因,盟军没有空中支援。以101空降师为例,他们步兵只能以巴祖卡对付德军的坦克。虽然它们击毁了一些德军坦克,但遭受了极为惨重的伤亡。该战役仅仅美军就伤亡了7万多人。

实战中,巴祖卡体现了它的最大问题,也就是它的射程毕竟有限,火箭弹在较远射程上容易遭遇横风等恶劣气候的影响导致不走直线。所以这也要求火箭筒手尽量靠近敌方坦克开火,最好在100米内。即使是这样,由于巴祖卡毕竟不是无坐力炮,它的火箭弹出膛速度不快,在100米距离要飞行约1.5秒钟,200米就是3秒钟左右。这段时间敌军坦克装甲车在高速运动,就要射手根据经验算一个提前量,不然肯定无法打中。这自然就造成了火箭筒手的大量伤亡。

好在阿登反击战中,德军消耗了最后的一点实力,随后就是兵败如山倒,很快投降。

在太平洋战场,日军只有极少的坦克用于海岛争夺战,而这些坦克一旦出现就立即被美军的空军和重武器击毁,所以巴祖卡主要用作打击地方碉堡工事。

实战中效果也还可以,可以有效击穿日军中小型碉堡的墙壁,杀伤里面的日军。

但巴祖卡毕竟属于轻型武器,无法对付日军修建比较坚固的重点防御工事,这些工事还需要依靠诸如喷火器其他武器对付。

话虽如此,在对付日军大量的防御碉堡时,使用巴祖卡毕竟只需要在100米的距离上发射,这种方式远比使用射程只有几十米的喷火器,几米的手榴弹,炸药包要安全的多。

所以巴祖卡仍然击毁了大量的日军工事,他也被艾森豪威尔称作和同原子弹,吉普,C-47运输机并称的四个胜利工具。

到二战结束时,各型巴祖卡的总产量为47万具(其中有27万具为M9A1型)。

瑕不掩瑜,美军在研究布莱德利步兵战车时候,因为这种步兵战车防御能力差,小口径火炮和反坦克导弹的打击能力也有局限,曾经被各方面攻击。

美军的解释是:你们说的没错,虽然布拉德利无法对付战场上的所有目标,但他可以有效对付战场上百分之九十三的目标,这对于一款武器来说就足够了。

对于巴祖卡也是这样,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它可以由步兵使用,对付战场上的绝大部分装甲目标。至于对付不了敌人的中型,重型坦克,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要知道,即使当时美军主要装备的价值数万美元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也对付不了他们,你又怎么能期待一个价值仅仅数十美元的巴祖卡可以对付的了它们呢?

附注:解放军的巴祖卡。摘录一段: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出国时,苏联虽答应先提供36个步兵师的轻武器,但却不肯提供РПГ-2(RPG—2)型步兵反坦克火箭筒。志愿军出国作战 时,反坦克武器奇缺,当时全国全军只有缴获的美式60及88.9毫米火箭筒642具,57毫米无后坐力炮29门,但火箭弹、炮弹有限,入朝部队每个营只有 火箭筒3具,每个军只有81具,其中的60毫米火箭有效射击距离为50~70米,只能打轻型坦克和汽车,对中型坦克效力不足。更糟糕的是当时国民政府从美 国获得火箭筒以后就没有组织仿制生产,解放军接收的兵工厂自然没有能力生产火箭筒和火箭弹,用一发少一发,库存很快见底了。而美军每师有M20式88.9 毫米“超级巴祖卡”火箭筒543具,弹药充足。该火箭筒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曾经击毁大量朝鲜人民军的T34坦克。

1950年10月底,最早入朝作战的志愿军第40军在坪洞战斗中,率先缴获了一具美军装备的M20式88.9毫米“超级巴祖卡”和一发火箭弹,根据朝鲜战场 的作战需要,它们随即被送回国内进行研究和仿制,并于1951年初投产,这种仿制品称为51式90mm火箭筒。谢光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运载火箭专家)为 火箭筒研制了241式单喷口尾翼稳定火箭弹,该弹吸取了缴获的美制88.9毫米火箭弹的优点,构造比135式更加简单,飞行稳定,准确性也有相应提高,由 于采用了尾翼稳定,克服了135式旋转火箭弹高速旋转造成的破甲射流发散,垂直破甲可达120毫米。到1951年末,51式火箭筒就生产了4800多具。


萨沙


巴祖卡是美军乃至全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反坦克反装甲武器研制上世纪40年代由美国火箭专家罗伯特戈达德博士设计由美国陆军上尉莱斯利斯金奈研究制造弹头为锥形装弹弹头有m6和m4系列。

巴祖卡系列反坦克火箭筒最初为m1型后至1945年,逐渐发展为m1A1型巴祖卡系列反坦克火箭筒是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造,于1942年初,通过试验,1942年5月由美国军方与通用电气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开始小批量生产八克卡系列反坦克火箭筒首批火箭筒被送往苏联,参加了火炬行动,在德军占领突尼斯之后,其又被送往了北非,去支援那里的英军反坦克作战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工厂直接送往码头,然后直接开往前线的由于其构造简单便于维护,受到了使用者的一致好评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巴图卡系列反坦克火箭筒射程较近,而且精度较差往往士兵为了击中一辆装甲武器要冒很大的风险乔治巴顿将军曾经说过巴祖卡系列反坦克火箭筒只是在坦克没有将步兵打死之前最后一种反坦克方式而已。虽然如此,但其也不失为一款良好的反坦克反装甲武器。在世界武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铁拳系列反坦克火箭筒:铁拳系列反坦克火箭筒是由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的一款廉价的由低等的钢材制造预制装药的一款反坦克武器。

其型号有: 铁拳30型

铁拳60型

铁拳100型

铁拳150型

铁拳250型

我们一般主要说的是从铁拳30型至铁拳100型之间所有型号的反坦克火箭而且是在苏德战争暴发后为了对抗苏联T34洪流而紧急制造的一款装备。

铁拳30射程为30米。

铁拳60射程为60米。

铁拳100射程为100米。

铁拳系列反坦克火箭筒总产量6亿7100万发/枚铁拳150型以及铁拳250型由于战争的原因,并未投入实际生产。


空军六航


铁拳和巴祖卡--这两款武器都属于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武器,在战争中都大量地加以使用,它们的原理基本相同,但是区别也不小,一个被为火箭弹,一个是火箭筒。结构上有所不同,铁拳属于一次性使用,巴祖卡则可以重复装填,在操作上也有不同,铁拳属于单兵武器,直接配备个单兵,几乎不占编制,也没有固定的使用者,甚至许多平民也可以使用,巴祖卡则属于步兵班组的武器,有固定的编制,以及指定的操作者。

既便区别不小,但是它们实质都属于步兵分队的反坦克武器,在大战中确实都是大量使用的,也确实发挥了不着的作用,只是从实际效果来说呢,也许铁拳的表现更大,因为铁拳的威力要更大一点,因为一直在不断的加以改进。

相比之下,美国巴祖卡实际没有服役之后,进度大的改进,它的威力不足问题在战争后期显现得非常的突出。


浴火


两种武器都各有特色,铁拳是火药推进,装填方式类似RPG,但比起RPG来,铁拳的大头让发射手的重心向前倾了不少,而射程也近,弹头稳定性也差。巴祖卡是第一代固体火箭推进技术的典范,使用发射筒发射,弹道性能稳定,弹头质量小,但穿破甲厚度比铁拳稍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