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父母对很多事都不可能一碗水端平,我们难道不该时时抱有感恩的心吗?你怎么看?

手心我心bxl版


看今天头条的提问都很触动我,索性多回答几条吧。首先,我们必须得肯定,这个世界上,最爱自己的是父母。父母偏心,大多数是有原因的,一般来说,父母偏心的是看起来能力差些生活不太如意的孩子,当然也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儿女自己把苦难都藏在心里不想让父母知道怕父母担心,这就是“爱哭的孩子有糖吃”的原因吧。既然你不想让父母担心,那么这种“不公平”放一边去别计较也无妨。

我想忍住眼泪说说我的母亲。我家里是女儿多儿子只有一个的农村家庭,哥哥受到的宠爱自然很多,他也一直聪明伶俐深得父母欢心。可成年后的哥哥走上了邪路,把个家也弄败了,失望的嫂子也远走他乡不回来,婆媳关系也是冰冷到零度。父母忍着心里钻心的痛抚养孙子孙女,家里生活也是我们几个女儿照顾。直到父亲去世大家商量着才把嫂子叫回来,嫂子回来后母亲对她疼爱有加,把家里所有的钱和父亲的安葬费补贴一分不剩的交给了嫂子,那时候母亲眼里好像只有儿媳一个孩子。说真的,我们姊妹是有点不舒服,可还是选择理解母亲。嫂子终于感动归家,后来哥哥也改邪归正,孩子们上完大学参加了工作,一家人和和美美。说真的,要不是母亲偏心嫂子,哥哥的家真保不住会变成什么样子。

所以,大多数父母的偏心是有原因的,我们儿女要多理解。父母心里其实对每个儿女都是百分百的疼爱。


臣安djy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看到这个问题,我不想说教,讲一大堆老生常谈的道理。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的母亲在我的心目中很伟大。所以我就以我母亲的一些小事举例说明吧。

第一件事,是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物资缺乏,怎么说呢?比如我把交学校的一毛钱搞丢了,回家都会被骂很久。我从小身体差,而哥哥身体就很好。在农村也没有什么可以滋补的补品,最好的就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于是,每天早上我跟着哥哥出门去上学,母亲都会拉住我偷偷塞给我一个煮鸡蛋,让我到学校偷偷吃掉。

第二件事,是初中的事,我们那里的孩子初中要到镇里去上学。哥哥考上初中的时候,母亲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我考上初中的时候,母亲同样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而且,对我们俩说:“你们都是一样的,长大了谁都不能怨我不公平”。

第三件事,是工作以后的事了。我的父母是农民,没有什么收入。有那么四五年吧,我的收入比哥哥相对高一些,虽然为了给父亲看病,欠了不少钱,但是母亲用钱的时候都是给我打电话,从来不给哥哥打电话。可是2012年以后,就从来没有在电话里提过要用钱的事,为此我还纳闷过一段时间。后来才知道从那以后母亲需要用钱都是跟哥哥要,原因大概是哥哥做生意赚了钱吧,我也没敢问。

这三件事可能都是小事,说起来不值得提。但是我觉得在母亲的心里有一杆秤。这杆秤不是天平,不会那么刻板的公平。想来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希望自己的儿女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我想,有些子女对父母不满,认为父母不能一碗水端平,甚至吵闹,是觉得父母心里的秤偏向谁了吧。那么,谁又能做到对事情的判断准确无误呢?比如我的母亲,她能知道我们兄弟谁比谁的收入多多少吗?她只是觉得谁的日子过的宽松一点就用谁的钱罢了。所以我觉得,对父母来说,一碗水端平这个要求有点太高了。

至于感恩,我认为这就像物理学中的公理一样,是不需要逻辑证明的,如果一定要理由,那我想说,父母把子女从简单的细胞养育成主宰世界的生灵,谨小慎微的教育我们积极向上,这还不够吗?特别是在物资缺乏的年代里,父母都是省吃俭用的在养育我们啊,现在再艰苦,也很少有人能体会那种含辛茹苦了吧?

写到这里,情绪有点激动,就不再写下去了。

最后,祝天下的年迈的老人吉祥安康!


片语丹心


“父母对很多事都不可能一碗水端平,我们难道不该时时抱有感恩的心吗?你怎么看?”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层面的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没有统一标准,而且要求太高。父母一碗水端平这种要求本来就是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是要求苛刻,更不可能完成做到。试问世界公平有同一把尺吗?二是感恩的前提,是父母生养之恩、是父母教诲之恩。并不是他对谁好,你否定这个前提,就无法谈感恩,试问对你好就能成父母吗?所以为人孩子,对父母亲的感恩是无所替代的。主要是:

1、每个孩子个体差异,决定父母会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对待,这不是父母想差别做事。对于姐妹兄弟多的家庭来说,每个孩子有大小、性格、能力等差异,父母虽然对每个孩子都内心都一样关爱的,但人总有一个帮弱扶强的初心。也许他们觉得小的孩子应该有更多的照顾;也许他们想帮助更多帮助困难的孩子等等,这是人之常情。

2、亲子之间的沟通表达,也会有信息不对称,这时父母处理同样的事出现不同的标准,是因为信息不完全,也不是不公平。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常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父母掌 握不同孩子的信息不一样,所以做的决定也不同。会哭的孩子总是给父母传递了更大的信息量,他得就可能到更多照顾也正常。不能一味要求父母家无所不能的神仙一样,明察秋毫。

3、父母也是平凡人,他的判断也会有偏差,同事不同处理方式,有时也跟时机和理解判断有关。比如同一件事,一个月前父母发生在大儿子身上时这样处理,可以是一个月后发生在小儿子身上他可能换种方式。应该是不同时间对事情的理解不同造成的,或第一次处理时觉得欠妥,后面进行修正,也完全可以。为人子女如果常去纠结,那么就很不应该。

所以,换位思考一个,每个人处理事情都可能因时、因地、因情况而做出不同判断,很难说能一模一样。父母那把公平的尺,在心里,是无私的爱、是孜孜的关心,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样的。我们要永远感恩父母的生养之恩。

我是猎人与自然,关于爱的亲子之受,具体事情的相对公平与无私苛护的绝对一致,是并不矛盾的。为人子女不应该纠结于细碎小事上,去不敬父母。

大家的想法也这样吗,欢迎共同展开讨论。


猎人与自然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即使身为人父人母,也做不到完全的公平公正,父母含辛茹苦的抚养子女长大,我们应该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理解,去包容,去分担父母的不容易,而不是因为父母一碗水没有端平就去抱怨,怨恨。家和万事兴。


红尘II摆渡人


您可能是说的儿女多的家庭。对待儿女不能一碗水端平,有远有近,有亲有疏。但这不能作为不孝顺的理由,比如父母跟着谁就向谁,或照顾小的多,这也是人之常情,父母如何处置自己的财产是有自主权的。父母恩重如山,生养我们一场不容易,即使老人有点过错也要担待,也不能忘记孝敬老人,孝是人间万古不变的真情,是做人的起码道德,“百善孝为先”,孝是健全人格的首要条件,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就是不懂感恩的人,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就会得到众人的唾弃,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被社会所抛弃。


王西真


父母乃生你养你之人,既使一碗水未端平,你也应时刻不能忘记父母恩,人无完人,你能保证自己一碗水就能端平吗,世上无绝对公平,望摆正心态,父母在多尽孝,免得日后后悔。


信241706606


教化了几千年的传统?有识之人也有高论?不排除争议,底层更是丑态百出?何论?何决?都很明了!动物好办,高级动物难办!


斑马香秋


信天命尽人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