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乾隆真是一个好皇帝吗?他是不是在啃康熙、雍正给他的稳固江山?

靠谱最重要


乾隆皇帝在在位60年,退休了还当了4年的太上皇。他是在位时间最长,活的最长。康熙大帝交接给雍正的时候国库几乎是空的,雍正皇帝接过大权,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国库开始充盈,在位13年。这13年里几乎没有睡过好觉。雍正皇帝交给乾隆皇帝的候,国库里大概是7千多万两白银,乾隆早期时还行,国库充盈,到了中后期就不行了。好大喜功,下江南,国库里的钱几乎快花完了。个人认为乾隆皇帝是啃老族。




真情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乾隆皇帝总的来说,是一位功绩突出的败家子。

乾隆皇帝的前半生算是一位有道明君,励精图治,重视农业,曾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吃豁免八省漕粮,历史中绝无仅有,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清王朝拥有的巨大财富。在开疆上,彻底解决了祖父两代人都头疼了新疆问题,顺带还给西藏问题屡清楚了,让唐末以来,已独立1000年的新疆地区,再次回到了中央的控制之下,在处理新疆问题的同事,又把西藏贵族打一遍,可以说如果没有乾隆,现在有没有西藏新疆都很难说。

自此乾隆如果病逝了,那乾隆毋庸置疑是一位好皇帝,但是乾隆的寿命太长,乾隆在不断的执政过程中,开始骄傲,开始自恋,开始怠政。

宠幸奸臣就不说了,生活奢侈也不说了,穷兵黩武更不说了,关键最要命的就是乾隆皇帝的盲目自负,不仅败了清王朝的江山,也把中华民族带进了深渊。

乾隆皇帝中晚期的自负几乎达到了有史帝王中的第一名,武功上硬凑了一个“十全”功绩,耗尽了清王朝的国库财政,六下江南,让民生更加雪上加霜,在文化上自诩古玩达人,题字盖章,日均一诗,还不够,又编了一个8亿字的《四库全书》,还大搞文字狱。另外乾隆皇帝的盲目比自负更加要命,闭关锁国自乾隆始,康熙都不敢锁国,搞了一个四省通海,乾隆牛,我大清国无所不用,统统关闭,开始锁国,最后就留下一个官办中介广州十三行,上行下效,乾隆的自大,造成了全国权贵官僚士族的自大,视西洋科技工业为奇巧淫物,直接造成了中国全面并快速的落后于西方,埋下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种子。


当然中国在近代落后,原因很多,和国体文化关系也很大,但是乾隆是其中的关键性人物,他有功,但他的过太大了,败光了康熙乾隆两朝积攒的财富,嘉庆道光两朝都没把他的屁股擦干净,乾隆是好皇帝吗?显然不是。


曹老师xixi


你好,我是无忧历史,很高兴能够一起探讨问题。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明星皇帝,用现代话来说,那绝对是流量级别的巨星。从演义角度上看乾隆皇帝不仅帅,有才,而且风流倜傥,话题性十足,是万千少男少女心中偶像;那么从正史上看但历史上乾隆皇帝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皇帝,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乾隆皇帝的历史成就巨大。

乾隆帝自诩为“古今第一完人”,有这么大的自信肯定有一些成绩在背后支撑着,以下几点可以概括。

乾隆盛世

重视农生,发展农业。乾隆时期清朝国力达到顶峰,他重视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积极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提高生产力,农业水平得到极大发展,几亿人民生活能够温饱他功不可没,同时作为一名封建帝王能够注重减轻农民生活负担,多次下召免除百姓赋税。

加强集权,政治稳定。乾隆继位后,在雍正皇帝的基础下进一步改革体制,加强君权,解决了前期的朋党之争,同时能够识人用人,使用了刘统勋、刘墉、福康安等良臣名将,清朝之中乾隆皇帝在位时政权最稳固,同样带来的就是国家安稳富强。

平叛大小和卓

武功极盛,威扬海内。虽然后世对乾隆的“十全武功”颇有微词, 认为是不负其实。但是不可否认,乾隆一朝,平定大小金川和平定大小和卓等战役还是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完整,这是不可忽视的功绩。

乾隆时期磁器

发扬文化,盛世文治。都知道,乾隆爱附庸风雅。其实作为一个帝王,乾隆的艺术造诣也不小,更是一直规划着一个文化大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四库全书》的编撰。乾隆时期的书画文章,收藏磁器,人文教育都达到了封建王朝末期的一个巅峰。

再看看乾隆皇帝给后代挖的坑。

康乾盛世如果说谁功劳大,乾隆只能排最后,他爷爷给他稳定了江山,灭了权臣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等等,他父亲给他出台了“摊丁入亩”、“仕绅交差纳粮”、“火耗廉银”等制度让国库富起来,但是到了嘉庆皇帝,清朝开始走了下坡路,原因就是乾隆在位时挖了许多坑。

吏治腐败

吏治腐败,贪污盛行。乾隆晚年陶醉于盛世景象之中,志满意骄,自以为是。各级官员为了迎合他的虚骄之心,刻意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尤其是晚年重用和珅致使官场吏治陷入腐败的泥潭不能自拔,上至朝廷,下至地方,贪赃枉法的风气十分盛行。

土地兼并,分化严重。乾隆中期,土地集中的现象已经极为严重。当时的状况是:占有土地的人还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二,其余的人,不是沦为佃户,就是变成乞丐或流民。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就拿和珅来说,他占有田地8000顷,甚至连他的奴仆刘全占田也达600多顷,失去土地的贫苦百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朝不保夕,民怨四起。

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在官僚地主的压迫和剥削下,社会矛盾激化了,下层民众反抗斗争接连不断。乾隆中叶以后,先后爆发多起农民起义,均被残酷镇压。乾隆时期盛行文字狱,百姓苦不堪言,下层人民不断反抗统治阶级强烈冲击着王朝的统治,使它日益走向衰朽。

乾隆南巡

好大喜功,目光短浅。乾隆皇帝喜欢炫耀,他先后六次南巡,再加上连年用兵,耗资无数,劳民伤财。在皇家婚丧寿庆的仪式和众多的园林工程中,乾隆也是大肆铺设陈,尽情挥霍。导致清朝从官到士族阶层都是奢靡之风盛行,和百姓的穷苦潦倒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在西方资本社会蓬勃发展时,乾隆皇帝依旧以天朝上国自诩,鼠目寸光,闭关锁国,失去了发展的先机。

总结

晚年乾隆帝

乾隆一朝在清朝既是承上启下又是一个转折点。可以说,中国的封建王朝在乾隆朝达到顶峰后迅速衰败,乾隆皇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作为封建专制君主,确实做了一些贡献,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作为一名有为君主,他缺乏锐意进取,统治下的清王朝进入最后的回光返照时间。中国最后失去了延续辉煌的机会,几十年后中国开始了一段耻辱的历史。所以,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好的皇帝。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欢迎讨论交流。


无忧历史


我觉得算是一个好皇帝,乾隆是好运王,毫无障碍的接班掌权,十足的富三代,爽的不行。虽然没他自己吹的十全,但凭良心说,乾隆还是有相当水准的文治武功,也是个尽责尽心的合格君主,中国今日版图也有他一份大功劳。

乾隆不止会玩乐会享福,他的能力功劳在历代皇帝中能排个中等偏上水准,只是没有他自己吹得那么牙疼而已。他是真好命啊,有个康熙雍正这样给他攒钱铺路的好爷爷和好爹。但是,清朝的气数也是从他的好大喜功固步自封中开始败

另外他的审美和随便题字盖章的毛病也是没谁了




盛祺好奇


乾隆要是一个好皇帝的话,那中国处处都是好皇帝。


清朝到了乾隆时期,吏治败坏,无论京官还是地方官,皆贪腐成风。甘肃和山东发生的贪腐窝案,使全省各级官员几乎被一网打尽,新委派的官员上任后,很快又走上贪腐之路,朝廷查不胜查,正所谓:前腐后继,永无止境!

有资料统计:就贪官被处死的人数而言,封疆大吏中有近30名,平均一两年即有一名省级军政大员。就不同职务的官员而言,处斩的将军有4人,总督有5人,巡抚有10人,布政使有8人,按察使有2人,学政有2人,参赞大臣有1人,办事大臣有1人,盐政有2人。官吏侵亏案有156宗,贪污案达433宗。”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四处用兵,号称建立“十大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使国库不堪重负。

乾隆皇帝多次出巡和奢靡的生活,既加剧了国库负担,又掏空了他的私人“小金库”,出现入不敷出的窘况。

在遍地贪腐和国库、小金库空虚的三重现实背景下,乾隆采用了和珅精心炮制的议罪银制度。

所谓议罪银,就是以钱顶罪,即根据官员犯罪情节的轻重来缴纳对应数目的银子来免除刑罚。

这项制度,最初仅针对地方总督和巡抚等高级官员而设,后来因效果奇佳,被推广到布政、盐政、织造、税监,甚至富商身上。

议罪银制度施行后,地方官犯渎职、违例、徇庇等错误,都要自缴银两,以免被革职问罪,督抚大员们缴纳的“议罪银”少则万两,多则达几十万两。

一些没有犯错的官员,被乾隆认为有错,也要缴纳银两赎罪。

很快,乾隆皇帝就惊喜的发现:因犯罪被处置的官员少了,国库充实了,自己的小金库也有盈余了,龙颜大悦,嘉奖和珅。

议罪银对乾隆和犯罪官员来说,有益无害,但对大清朝和百姓,则正相反。

议罪银的危害体现在4个方面:

一,缴了“议罪银”的官员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敛财,加深清朝的腐败程度 ;

二,考察官员敛财能力为标准,不再注重人品和行政能力,使官员素质下降 ;

三,为捞回“议罪银”的花费,官员会把损失层层摊派下去,增加下属和百姓的负担;

四,以钱顶罪,有罪不究,破坏社会的公正机制,使清朝加速走衰落。


最重要的还不是上面这些,1792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出使清朝。

当马戛尔尼演示迫击炮、连发手枪等先进科技产品时,在场的官员一脸不屑,甚至连最有潜力的将军福康安也轻蔑地说了一句:没什么稀罕的。之后,马戛尔尼趁机表达了“中英两国通商”的意愿,乾隆皇帝却只回了一句话:不需要。乾隆认为,大清国地大物博,我们的物品,你们都想要,但是你们的东西,我们都有。这次外交事件就这样收场了,马戛尔尼只得打道回英国,临走之时,乾隆还写了封敕谕带给英国国王。要注意的是,敕谕是宗主国给藩属国的圣旨。

中国人是好面子的,乾隆帝更是好面子的。对英国人的来访,乾隆皇帝不但在接待工作上做了精心准备。皇帝确定的接待工作方针是,一要隆重热烈,照顾好外国友人的衣食住行,保证他们的心情愉快。二是利用这个机会,充分展示中国的富庶强大。据估算,英国人一行使北京花费了五十多万两白银,即十七万三千多镑白银。折成今天的币值,为一亿零三百八十万元人民币。这其中当然不包括皇帝赏赐的礼品,这些礼品价值要远远高于此数。

1794年3月17日马戛尔尼一行离开中国。后来说:中国百姓生活很贫穷,人人都很瘦,而清政府却鼠目寸光,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马戛尔尼的助手安德逊回到英国后,想起这次外交之旅,只说了三句话,却点破了康乾盛世的谎言。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可以说,乾隆的好大喜功为48年后英军用大炮敲开中国国门有着直接的关系。从那开始,中华民族遭受了百年的屈辱。

所以乾隆是个好皇帝吗?我认为不是。


而山说


总体来说,乾隆是一位优秀的帝王!即便他执政晚期比较糟糕。

说乾隆是一位只会啃老的败家子,完全是在罔顾历史事实,颠倒黑白。

我们不妨先看看,康熙、雍正给乾隆留下了多少的家底。

康熙朝的国库存银,在康熙五十八年达到最高峰的四千七百万两白银,五十八年后开始出兵平定西藏,在青海屯重兵以防准格尔,导致库存银三连降,到康熙六十一年已不足三千万两。

雍正朝的国库存银在雍正八年达到最高峰的六千两百万两,但随着对西北的持续用兵,到了雍正十三年,库存银直线下滑到三千四百余万两。

因此,在库存银上,康熙、雍正两朝留给乾隆的家底也就三千四百余万两。

而乾隆朝的国库存银是个什么样的水准呢?一句话,非常变态!

从乾隆二十九年开始,乾隆朝的国库存银就持续猛涨,常年保持在六千万两以上的高水准,乾隆四十二年则达到最高峰的八千一百多万两,即便到了乾隆六十年,库存银依旧保持在将近七千万两的超高水准!

而且,必须指出的是,这还是在乾隆五次普免天下钱粮的背景下取得的成绩,假如乾隆不普免这五次钱粮,那么乾隆朝的国库存银,最高将达到变态的三亿两以上!

因此,说乾隆只会啃老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乾隆非但没有啃老,他挣下来的家当还远远甩开康熙、雍正二朝。

而在军事上,准葛尔的平定,使得乾隆朝的疆域直接暴涨两百多万平方公里,没有乾隆,新疆也就不会留在中国的版图上,新疆这个名字就是乾隆取的,一直沿用到现在。

当然,乾隆的晚年确实比较糟糕,嘉庆初年的白莲教起义,消耗掉了乾隆朝百分之七十左右的财富,这完全是乾隆晚年一系列弊政造成的恶果,我们有一说一。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乾隆享年高达八十九岁,中国历史上的那些高寿帝王的晚节几乎都不保。汉武帝晚年,侈封禅,穷兵黩武,导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巫蛊之祸几乎动摇国本;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一系列弊政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将盛唐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然而,汉武帝和唐玄宗,史学家们依旧认为他们是雄主明君。因此,如果因为乾隆晚年的糟糕表现来否定乾隆的话,是不科学的。

综上所述,以封建帝王的标准来评定乾隆的话,乾隆绝对算一代明君。他非但没有啃老,相反,乾隆朝的国力远在康熙雍正二朝之上!


历史宴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是清代知名度很高的皇帝,他和他的爷爷康熙一样被人们赞颂。他把康乾盛世推向顶峰他在朝堂上遏制朋党之争,政治上整顿吏治,一贯主张勤政爱民使得清廉好官也层出不穷;在社会生产力方面“改土归流”“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措施使得国力达到顶峰;他重视史学、垂训后世……按理说,真是个不得了的皇帝。可是,他在位期间,因为自己的私欲,也把这康乾盛世推向谷底,给后世留下不少大患。

乾隆活了89岁,自诩风雅,但却做了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他爱舞文弄墨,据统计有生之年他共写了四万多首诗。比高产诗人陆游还多几倍,但乾隆爷的诗作没有一首出现在教科书中,这水平自然不言而喻了。

“诗歌控”也就算了,乾隆还喜欢随意乱涂乱画,文字污染的相当严重。但凡是名胜古迹、楼匾牌坊、文房摆设、古物珍藏,只要是能落笔的地方,都有他那与原作格格不入的“御题”字样,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但对于老百姓来说,乾隆晚年大兴文字狱、排斥汉人、大肆烧毁各类书籍,限删《四库全书》,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小的损害。底也层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滑,甚至出现了五次人吃人的恶象。更严重的是,乾隆被一时的盛世之况所蒙蔽,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大清与西方的差距一步步拉大。联系到以后闭关锁国带来的沉重打击,说其使中国倒退了30年一点也不为过。

他有好的一方面,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康熙、雍正的积淀,时势使然。但设想如果乾隆是昏君,恐怕也不能很好的继承家业吧。

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



知涯fight


如果放在整个世界历史大背景下,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如果放在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中,那他还是挺不错的。

首先我特别反感把乾隆当成晚清被列强欺辱的罪魁祸首。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局限性,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局限性。他深入接触外国文化时候几十岁了,人一旦上了年纪,就会越排斥接受新的东西,因为自身已经行程一套为人做事的方式和标准。如果闯进来一个新的东西,那就意味着要扔掉自身熟悉,磨合很好的东西。不管从心理还是生理都很不舒服

常人如此,何况掌握一个国家的帝王,

正是所处环境的局限,让他的眼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看清国外迅猛的科技发展进步,当外国使节带来外国的最新科技,一点都提不起他的兴趣,认为大清什么都有,生活的很好,没必要解触那些东西。我想不止是乾隆,当时的所有中国人都有这想法,直到晚清时期吃了大亏,才开始睁眼看世界!

尽管受制于知识眼界的局限性,乾隆没能做那个为大清该换赛道的引路人,但是在大清朝他做的还是不错的。

自从登基以来打击朋党,和江南商贾修复关系,重视农业,使乾隆一朝的人口达到了三个亿。没有充足的粮食,老百姓也不敢生那么多孩子,根本养不活,说明到时的农业政策还是不错的,

然后平定准噶尔,大小金川。使中国的版图达到了一千四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人就是这样一旦没有压力了,取得了成绩就容易得意忘形,晚年的乾隆更是如此,贪图享受,好大喜功,懒政怠政,不思进取,正是由于他的这些行为,为和珅的崛起创造了机会,中国即使最大的贪官,就此诞生了。

然后就是文字狱,捕风捉影,一旦认为书里有攻击政府的意思,毫不手软,乾隆一朝的文字狱,可能比历史上加起来的还多。四库全书就不说了,毁的书能凑几套四库全书了!

至于说乾隆毁文物,乱盖章,那就有点欲加之罪了。首先他肯定是喜欢那些东西,不然不会花那么大力气去收集。东西是他的,他觉得盖在那个位置好,别人也说不出什么。

在所有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乾隆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受于当时的知识文化的局限性,他不可能让中国提前走进现代社会。





帅墩墩很实在


乾隆无疑是一个幸运儿,站在康熙和雍正的基础上,真可谓是十全老人。不过乾隆也是一个好皇帝,促成了满汉一家亲的局面,让汉人和满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融合。

乾隆在康熙和雍正的基础上,进一步促成了民族团结,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关心百姓生活,在位期间五次减免天下钱粮,三次免除了八省的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在位期间,乾隆平定的边疆的叛乱,尤其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并且正式将新疆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在文化方面,乾隆推动《四库全书》,极大地促进的汉文化的发展。

不过后期乾隆任用大贪官和珅,吏治腐败。而且对英国来使极其傲慢,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与外面交流的机会,加重闭关锁国,逐渐拉开了中国和西方的差距。

乾隆是一个好皇帝,没有啃康熙和雍正留下来的江山,前期还是有作为的。但是乾隆也让中国失去了与西方交流的机会,只能说乾隆还是受到历史的局限,以及刻在骨子里的傲慢。



要努力en


首先,感谢提问

先说说乾隆在位期间的功绩

平定准格尔,十全武功,四库全书,加上在位期间达到清朝财政的鼎盛,史称康乾盛世,当然乾隆有如此功绩,离不开他的爷爷和父亲在位期间的财政积累,和康熙雍正两帝的改革和政策,朝中大臣也是能人辈出,纪晓岚、傅恒、福康安、阿桂、乾隆也是有手段的,不然也不能驾驭他们。

当然,人无完人,乾隆晚年重用和珅,自我沉浸在自己的盛世里,当外国公使来访问这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王朝时,这个站在封建王朝顶端的男人自以为是大清是世界的中心,当外国公使开始与他商讨开放边关贸易时,他提出来自给自足,拒绝开放海岸,并将外国公使给的先见火器锁在库房,就足以证明这个封建帝王,固闭自封,极大的自负。

对于他自己来说,他确实是一个帝王心术的高手,但对于当时的大清百姓是灭顶之灾。

所以我们要铭记历史,时刻警醒自身,方能不会落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