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孝贤故里|张黄镇西刘村出土德政碑

张黄镇西刘村出土德政碑

张黄镇西刘行政村,辖西大王,车头张两个自然村,坐落在老万福河南岸,东去1公里即是京杭大运河,水连烟波浩淼的南阳湖。山东公路局要在西刘村老万福河上建一高速公路桥。中铁23工程处于2018年5月20日在老万福河南岸破土开挖引桥桥基,在距离主河道3米的2滩5米深的淤泥里,发现有一长条状青石板,疑是碑石。现在普通群众都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挖掘工马上报告给西刘村党支部书记刘召平同志,刘书记到现场指导工人小心的将碑石挖出,又喊了几位热心的村民将石碑的污泥擦拭干净,碑上的文字逐渐清晰显出。

孝贤故里|张黄镇西刘村出土德政碑

碑石为青色石灰石质,碑高连坐3米余,底坐约60公分,碑宽80公分,厚27公分,碑首为镂空透雕双龙戏珠,栩栩如生,二龙吻处的园珠上有一浅雕“福”字,双龙下端20*10公分格框内雕有“万民感恩”四字,碑身两侧9公分宽雕刻有人物造像和缭绕的云纹。碑的正中位置有苍劲洒脱的12个大字“邑侯孚生老父台大人德政”。碑的右侧则是以阁题写就的209字的文告,岁月久远,虽有字迹漫化,缺失,但大多尚清晰,录在下边,与大家共飨:

盖闻公则生明,拟虚堂¨悬镜;勤能补拙,缅案牍之劳形。¨¨¨父母者,馨香固不¨¨矣。恭维仁天,下车以来,庭有悬鱼,门可罗雀,才展骥足,肫然有儒者风;讼泯鼠牙,允矣为众人母。兹有张家桥,地临湖滨,近有湖草行,因经济额外浮收,屡起争端,蒙仁天出示定额:无贴者严禁私收,有贴者三分抽取;只收买主,不收卖主,自捞之用之草,概不收税,而且行有定所,他处不准罔收;车有定途,良苗不踏践。是以远方仰骏惠,德泽流长,近者被鸿慈芳声载道。生等咸输丹悃,愿立贞珉,不惟显万姓之蹈德詠仁,抑以扬仁天之雅,化盛治也。

德政碑的左侧边文: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五月中旬豰旦立。

碑左侧中下端是立碑人的签名:智、忠、孝、弟,尽是地方贤达和下层官史,有同知、州同、贡生、千总、监生、禀生、增生、武举、乡民等54人颂立。

西刘村出土的德政碑,碑主人史恩绾,孚生是其字号,江苏阳湖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县)光绪24年6月至27年6月(清1899--1902)曾任鱼台县令,鱼台现存《光绪县志》是光绪15年修成,所以“光绪志”无记载。此碑出土,可作续写鱼台县志“职官志”重要资料。碑石上还有看不清晰的文字,应该属于很珍贵的文物发现。关键在于《光绪县志》以后是鱼台县志书的空白期,此碑的出土,更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按旧制,在任官员的德政碑,一般应立在县城驻地(当时鱼台治所在今鱼城镇)或县衙内或通衢处,是何原因立在远离县城的老万福河的张家桥码头。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二,从笔文可知邑侯史大人是位清正廉洁办实事不图虚名的人,他不愿将刻有益美之词的德政碑立在人马喧嘯之地;其次碑上的文告是针对老万福河码头曾经管理混乱,要整肃码头,需要从申规帖、章程,制止鼠牙们的不良之为,需教码头上的公干人员和买卖人知晓,有文告在兹,谁敢违记。

孝贤故里|张黄镇西刘村出土德政碑

打开鱼台县地图,在今张黄镇境内,一北一南相距不远有两条万福河,北边鱼济交界处的那条河叫“新万福河”,南边这条叫“老万福河”。要是说起这南北两条万福河的源由,它们还真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呢,它们的母亲是古老的菏河。古老的菏河是曾经流经鱼台数千年的东西走向的大河,它曾经是古老鱼台大地上的一大景观,请看清人马得祯诗赞菏河景观的一首《菏河归帆》:

盛王明德远,菏泽自悠悠

一水通京国,千墙乱画楼。

凭虚移眼疾,破浪得心柔。

影落疏林外,闺思应已收。

史前时期的黄河没有牢固的堤坝,丰水季节黄水漫流、泛滥,在菏泽、定陶、巨野、鄄城一带形成了很大的菏泽、雷泽、大野泽(就是大湖),水满外溢而成河,菏河就发源于定陶北仿山,流经金乡、鱼台与古泗河相会南流,元初开通了鲁南运河,菏水入大运河,菏河的帆船可直达长江三角洲。历史上的菏河曾几次改名,康熙37年改称柳林河,道光十年改称万福河,但一直到清末人们还习惯称为菏河。

黄河是一条性格暴戾的河,她以她的行为诠释了何为沦海桑田,随着黄河无数次的决口、泛滥,原来的大泽变成了桑田,村庄、城邑从原大泽处崛起,山河不可复视了,河道淤塞,水漫九原,尤其地处下游的鱼台,每到汛期,一片泽国,民为水患所难。疏浚河道,开挖新河,引水入湖。乃当务之机,这教我们想起一个人,他叫马得祯。

清康熙28年(1689年)山西介休县人马得祯,任满安徽铜陵县知县后,受任鱼台知县。据县志记载,马氏尹鱼,正值水患之时,“孤城水患忧连连,走遍荒村不见烟”,“四野哀鸿,百度驰废”的严重现实促使马知县果断采取“先谋遂生”的施政办法,首先助民治水,解民于困苦之中。鱼台地处洼下,百水之下游,霪潦为灾,一熟不收,官民交困,每到汛季,巨、郓、陶、嘉四县客水来自西北;曹、单、成、金四县客水来自西南,由于旧运河下游塞阻,形成遍地腾波。尤其鱼台西北部首当其害。为治鱼台水患,马知县单骑数百里,去金、成、单、曹各邑,寻流溯源,查得各邑旧有河道,历年水情,高洼地形,说服他邑官民,使上下皆无阻滞,同时上喻总河部院、济宁道、兖州各尹,条陈利弊,代民请愿,上下一心,左右协同。

康熙29年(1690年)春,鱼台境内挑挖新河段开工,东自旧运河北端武台,经清河涯,到金鱼交界处,接曹、陶、单、金上游河道,鱼台境内开河40里,同时疏浚旧运河多年淤塞。康熙30年雨汛季,老万主河开挖工程初具规模,鱼台北部水患初步解决。“自此鱼台百年不能下泄之水,可以渲泄无虞,曹、定、城、巨、单、金众县合放之流,或可不再为鱼患”。

老万福河东去2华里,便是1400平方公里的微山湖,京杭运河穿湖而过,老万福河上的船只可南下江南各大河埠,湖区丰富的湖产品和域外商品需要集散,不久就在西刘村的车头村建起一单拱双挎石桥,即张家桥。张家桥建成后,很快成了鱼台北部最繁华的水旱码头。清道光4年(1824年),又在老万福河的上游挑挖20公里东沟河,解放后人民政府拨巨资于1958年、1970年挑宽、挖深,延长99公里,使老万福河运输,灌溉成倍增加,这是后话。张家桥码头不但集散湖区水产品还为鲁西南,苏北及大运河商船载来的南北物质,也来张家码头集散。微山湖水面辽阔,气侯温和,湖底平坦,而且多淤泥,利于鱼类和其它水生物生长,单就鱼类就有60多种,是山东最大的淡水鱼场;水产植物也极丰富,鸡头、菱角、荷莲等,芦苇、枯姜草产量也很大,枯姜草是微山湖的特产,是牲畜的上等饲草,秋天它长在水面上的种了,很像稻穗,可磨成面供人食用。每到秋凉时,大户人家购买枯姜草作牲畜越冬饲料,因此这种枯姜草也就成了张家桥的大宗商品,其次是芦苇和其他水产品。从万福河上游来的商客们带来了当地的粮食和各地的土特产品。

老万福河上的张家桥码头,为发展鱼台北部经济作出了贡献。张家桥码头自康熙28年(1690年)开埠以来至光绪25年(1900年)200余年,清帝国已盛世不再,但我们中华民族即是在国难如磐的年代里,也不乏志士仁人,清官廉吏,不辱使命,为民担当之人。

清光绪24年(1899年)江苏湖阳(会常州武进县)人史恩绾来鱼台负任。知鱼三载,清正廉洁,勇于担当,兴利除弊,为鱼台人爱戴。到任后,微服轻车,了解民情,有讼民状言城东北45里张家桥码头,因缺失规范管理,数起争端,邑民汹汹,史大人经过深查,找出张家桥码头症结所在,制定出文告,刻石公布,让制度在阳光下运行。

治理集市乱象,规范经营机构,清除百姓厌恶的“鼠牙”们,还百姓的正当利益,无论官方,民方都按“帖”行事,让官、民的正当利益得到合理兑现。他有穷人情怀,体恤民瘼。他知道那些买饲草喂骡马的都是富户,那些卖饲草的都是穷苦百姓,他们顶风冒寒在湖上捞点草换回粮米度饥寒,显然卖方交税不合情理,应由买方交税,并限定税额。税银,虽归公库,也不得多收,对那些农家小户,捞点草自用者不收税,保护了自耕农的利益,税为国课,凭帖收税,无帖收税为非法,并限定不许市外罔收,罔收者以逃税论。史大人为百姓点些小事也想得周全,当时交通不像现在方便,有些运输车辆。为走近道,往往践踏庄家,所以规定不许损坏良苗。

于是,便有了鱼台县基层官吏,当地名士、乡绅、乡民54人倡议下,给史知县颂立德政碑,立于张家桥码头南侧。

结束语: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其大多数人的人生观植根于儒家文化的渊薮中。修、齐、治、平是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千百年来,有一代一代的志士仁人,或历尽艰辛,不辱使命,或刚正不阿,心忧黎民;或清正廉洁,穷且益坚,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有一首歌唱到“天地之间有杆秤,老百姓就是定盘星”。“谁为老百姓谋幸福,万代青史千秋留美名”。

笔者留言:本文在写作时,鱼台县文物所随福磊同志给以热情帮助,在此深表谢忱。

西刘村参加坐谈的村民:

张庆泰82岁,刘召光80岁

张庆丰72岁,刘召平50岁(村支部书记)

2018年6月1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