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歷史上有哪些必敗的戰役將領和士兵卻義無反顧的參戰?

泉洪


看到這個標題,筆者的眼睛不禁溼潤了,因為筆者想到了一個城市,想到一個人,以及這座城市裡的每一個人。他們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捍衛民族的驕傲,與入侵者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最終全城人幾乎全部殉難,為我中華留下這麼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這座小城叫江陰,這個人的名字叫閻應元。

1645年,江陰城投降滿清,方亨接任新一任的江陰知縣,上任後開始推行滿清攝政王多爾袞的剃髮令。縣裡的諸多遺老遺少們對這個法令不太贊成,紛紛提出質疑。方亨說這是大清的律令,不可違背。為了讓更多的人遵守這道法令,方知縣還讓部下到處去貼州府公告,公開提出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下子炸開了鍋,全城都震驚了。原來,方知縣還是小範圍的傳播,這下子全城都知道了。於是,大家集體去縣衙抗議,特別是讀書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怎麼能輕易剃掉頭髮。於是,事情越鬧越大。

方知縣看到這種情況,也有點害怕了。他連忙派人去常州府送信,希望常州府能派遣大軍來江陰鎮壓這些亂民,並建議多殺人樹威。可惜,他派出送信的衙役,沒走出幾步就被抗議的群眾捕獲,並搜出了方知縣的求援信。群情震怒下,大家衝進縣衙,活捉了方知縣,並推舉當地的名人陳明遇為首領,打著大明中興的旗號,正式舉起反清的旗幟。之後,他們不僅打敗了滿清常州府派來的軍隊,而且乾脆處決了滿清的縣令方亨,以顯示和滿清勢不兩立。

該年閏6月21日,滿清朝廷命令大明的降將劉良佐指揮大軍包圍江陰。劉良佐假惺惺寫信進城,要求大家開城投降,遭到拒絕以後,於7月1日正式開始攻城。江陰形勢開始危急起來,陳明遇雖然一腔熱血,但只是強在組織能力,軍事能力非常一般。說白了,他需要一個懂軍事、會打仗的幫手。這時候,他想到江陰的前典吏閻應元,此人曾經組織與清軍的戰鬥,還有不俗的表現。如今缺乏軍事指揮官,用人之際,陳明遇很希望閻應元可以站出來幫助自己。

但江陰城有個人不樂意——江陰守備顧元沁。一來,他擔心閻應元會分了他的軍事指揮權;二來,他更擔心閻應元會壞了他準備投降滿清,用江陰父老的生命為自己加官進爵的大計。陳明遇無可奈何,同時也對顧元沁起了疑心。

果然,不久以後,陳明遇就查到了這位顧守備私通劉良佐,準備出賣江陰的計劃。憤怒的陳明遇立即逮捕並處死了顧守備,於是再也沒有人可以阻撓閻應元出山了,立即派人出城去請閻應元。閻應元對請他的人說:你們能不能都聽從我的?能的話,我就跟你們走。大家一致回答,敢不聽命。於是,閻應元帶著他家鄉的子弟600多人,帶著武器,連夜進城。這些子弟,也構成了後來江陰守城的核心力量。

閻應元進城以後,陳明遇把整個江陰的軍事力量都交給他,自己退居後方,做一些後勤補給的事宜。閻應元當仁不讓,對全城人口就行一次統計,讓青壯年組成鄉兵,守備江陰。婦女們儘量組織起來,擔任一些後勤運輸任務,整個江陰一切有條不紊的加強戰備。要知道,這時候的江陰已經是一座孤城,根本得不到任何支援。但江陰人絲毫沒有氣餒,在閻應元的組織安排下,一次次擊退滿清軍隊的進攻,守著他們心中的正義和公道。

閻應元利用清軍勸降之機,派城中老者,以奉送“降禮”為名,暗攜火藥進入清軍營帳,炸死清軍官兵兩千餘人。沒多久,閻應元再次挑選勇士千人出南門劫營,或執板斧,或執短刀,或用扁擔,突入敵營,傷千餘人。等劉良佐反應過來,勇士們已返回城中。此役之後,劉良佐再次後撤,紮營在十方庵。被逼無奈的劉良佐,多次派人和閻應元聯繫,希望他們能投降,都被嚴詞拒絕。閻應元面對明朝降將劉良佐,說出了一句鐵骨錚錚的話:大明有降將軍,無降典吏。劉良佐羞愧不已,匆匆退兵。

多鐸見江陰遲遲打不下來,非常震怒,派貝勒博洛和貝勒尼堪帶領滿洲兵攜紅衣大炮前往攻城。貝勒博洛平定松江後,統率所部20萬大軍來到江陰城下。他認為劉良佐曾任明朝伯爵,手握重兵,卻連一個江陰縣城也攻不下來,簡直無能至極。於是,他親自出馬,再次對江陰發起攻擊。狂妄的博洛在閻應元面前,也撞得頭破血流,惡戰十幾天,博洛動用了全是滿洲人組成的軍隊,照樣打不下江陰,照樣傷兵損將。最後,也只能學劉良佐去勸降,結果也一樣,被閻應元羞辱一番。

不過,血戰了將近三個月的江陰早就筋疲力盡。最後,在清軍200多門大炮的轟擊下,最後還是淪陷了。閻應元臨危不懼,指揮部下和清軍展開巷戰。最後,眼看江陰是真守不住了,閻應元企圖自殺殉國,被劉良佐救起並俘虜。劉良佐佩服閻應元的氣節,再三勸他投降,並願意用自己的爵位保他不死,被閻應元昂首拒絕。博洛也勸閻應元投降,被拒絕後又對閻應元施酷刑。閻應元血流如注,依然誓死不降,最終遇難。閻應元被俘以前,陳明遇也在巷戰中為國盡忠。

8月22日,清軍開始屠城,百姓或力戰到底,或坦然就義,都以先死為幸,婦女多貞烈,投河而死。連七歲孩童也毅然就義,無一人順從。清軍屠城兩日後“出榜安民”,城內百姓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江陰守城戰,可以說是舉城皆亡。

這是一場沒有希望的守城戰,因為周邊沒有任何明朝的軍隊可以給他們提供幫助;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守城戰,因為城外的清軍有20多萬,甚至比江陰的總人口還多。但江陰的父老和閻應元、陳明遇沒有放棄,他們守衛的不是江陰,而是心中的正氣和大漢民族的文化。最後,用閻應元的絕命詩來完成此文: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壯哉,江陰城;壯哉,閻應元。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提這個問題?

我想除了腦袋清奇無聊以外,就是國人傳統的阿Q似精神大發酵;一個自欺欺人的思想立意。

沒有一個將軍和士兵會去打一場必敗的戰役;當然,神經病除外。

戰爭,小到關乎利益,大到關乎國家民族存亡。將帥出征,目的都是為了得勝歸來;戰前的各種籌謀,策劃,無不是為了獲得勝利,沒有誰為了打敗而作準備的。

即便是“哀兵必勝”,如楚霸王的破釜沉舟,也是為了“置之死地而後生”,最終以少勝多,以弱制強。

為什麼有那麼奇怪的思維邏輯呢?根源在哪裡?以我看來,不過是為了掩飾曾經的失敗,歷史傷疤而已。

如今中國逐漸強大,早已經不是曾經的半殖民地;任人魚肉。

很多人閱讀歷史,更願意看到璀璨的“中華文明五千年”這類字眼,對曾經的歷史坎坷,挫折失敗,要麼視而不見刻意忽略,要麼用各種客觀原因掩飾,甚至顛倒黑白的吹牛。

不願失敗,不能接受失敗還可以說是一種不肯服輸的倔強;那麼已經失敗了,卻各種花式圓場,找理由,編謊話,又是什麼呢?

這種輸得有理的邏輯真是讓人啼笑皆非,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前行的路上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光彩照人的時候,也有遭遇挫折的坎坷;有什麼說不得?不能承認的呢?重要的是能夠總結勝利與失敗的經驗教訓,繼續前行的路上儘量避免重蹈覆轍,少犯錯誤。

把一次次失敗,冠以“悲壯”之類的名詞,大加歌頌,吹噓。這種為失敗唱讚歌的行為,簡直是在荼毒中華文化。

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元蒙滅南宋的“崖山海戰”;被逼到絕境的南宋軍民,你以為他們不想勝利,不想活命嗎?不敢抵抗,被逼集體跳海,絕不是一件值得歌頌的事。

一個苟且偷安的朝代,自廢武功,大搞政治投機,最終引狼入室,如此而已。

這次歷史事件,“悲”是有了,“壯”是半點沒看見。十幾萬人浮屍海上,場面倒是“壯觀”;但用悲慘更貼切一些。


輪迴刀客


不得不提大書法家黃道周統帥的南明隆武北伐,這是一次明知必敗的北伐,出征的統帥是沒有任何軍事經驗的文臣,麾下的部隊甚至都不是正規的軍人,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悲壯赴死。

黃道周,萬曆十三年生,天啟二年中進士,崇禎初年任翰林院編修,崇禎三年因為袁崇煥、錢龍錫事被下獄,後被降級外調,崇禎十三年又獲怒崇禎被廷杖八十充軍廣西,崇禎十四年被赦免復官,但當時明朝已接近滅亡。明亡後,任南明禮部尚書,後又被隆武帝封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兵部尚書,官職雖高,可惜並無實權,兵權都掌握在鄭芝龍手中。

黃道周博學多才,被稱為“通儒”,“閩海才子”,書法絕妙,流傳至今,書法之外少有人知的是,黃道周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大英雄,其與被稱為民族英雄的文天祥、史可法等相比,也毫不遜色,並且他們的行為,都帶有著悲劇色彩。

黃道周書法

滿清入關佔領北京後,迅速南下江南,過程出人意料地順利,預想中的激烈反抗並沒有出現,可能是勝利來得太容易,不久多爾袞就頒佈了剃髮令,激起了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詳情可以參見小院之前的文章),清軍血腥鎮壓,群龍無首下,江南人民向南明隆武朝廷求救,隆武帝有心北伐,卻無實權,手握兵權的鄭芝龍不肯發一兵一卒。

隆武帝表態要親自北伐,黃道周上書:“與其坐而待亡,不如君臣共出一拼。我為大臣,當先於皇帝而行,以為人臣表率。”當時黃道周已年過花甲,且作為一代大儒,他不知兵事,從未領軍,更兼芝龍不願出兵,這如何是好?其實從黃道周上書之日起,他早已抱定必死之心,決意以身殉國。

黃道周回鄉自行籌糧籌兵,靠變賣家產和朋友門生資助,慕得福建各地義民三千餘人,馬匹僅有十餘匹,衣甲軍器皆不齊全,這支近似流民的部隊也因此被稱為扁擔軍。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誓師,帶兵出仙霞關,抗擊清兵。後來降清的著名水軍將領施琅起初曾在黃道周軍中,因覺事不可為,不久後自行返回福建。

北伐的過程其實不用細說,十月初,道周軍到達廣信,在廣信,黃道周做出了軍事部署,兵分三路向清軍發動進攻,不久三路皆敗,十二月六日黃道周兵敗被俘,清廷勸降不成,黃道周於隆武二年三月五日就義,享年六十一歲。

被俘期間,清廷曾派著名降臣洪承疇勸降,黃道周對以一副對聯: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聯中巧妙地將抗清就義的史可法與降清乞活的洪承疇姓名隱於其中,狠狠地打了洪承疇的臉。

客觀地說,撇開文才來看,黃道周其實難稱棟樑之材。黃道周北伐是一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自殺性軍事行動,沒有經過訓練的民軍,連馬匹、兵器、衣甲都不齊全,對陣久經戰陣,如狼似虎的清軍,其結果可想而知,而恰恰因為如此,更凸顯了黃道周及其手下的忠義。黃道周為了自己的信仰而慷慨就義,這樣的氣節,洪承疇、錢謙益之流雖為大儒,比之卻又如何?如果多幾個黃道周,恐怕大明也不會亡得如此之快,南明也還尚有可為,可惜,世上還是吳三桂居多。

悲劇英雄黃道周,為信仰而死,堪稱死得其所,正如他在臨刑前的大呼:“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黃道周就義後,隆武帝賜諡“忠烈”,追贈文明伯。他的死,也贏得了敵人的敬重,一百三十多年後,乾隆皇帝追諡他“忠端”,恢復他生前的官職,位列孔廟享受祭祀。

清朝修的《明史》贊他:“學貫古今,所至學者雲集”。乾隆帝亦說他:“不愧一代完人”。

參考資料:《明史》《南明史》《崇禎朝野紀》《再上石齋黃老師書》


小院之觀


這類明知必敗卻血戰到底的壯烈時刻,中國曆代戰爭史上都有很多。但比起那些耳熟能詳的忠勇英雄來,這次要說的,卻是一場至今知名度極低的血戰:明清松錦大戰尾聲階段,一場鮮為人知的浴血抵抗——塔山保衛戰。

在崇禎晚期,明清雙方那場投入數十萬大軍,幾乎賭上國運的松錦會戰裡。原本佔盡優勢的明軍,由於崇禎皇帝的瞎指揮大敗虧輸。打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初時,已經是全線崩潰。是年二月十八日,明軍薊遼總督洪承疇鎮守的松山淪陷,洪承疇被俘後投降。三月八日,鎮守錦州的祖大壽獻城投降。接下來的史料記錄裡,就是清軍酣暢淋漓掃蕩明朝殘軍的場面,但一場慘烈的大戰,卻也被刻意忽略:塔山保衛戰。

塔山,原是明王朝在遼西走廊上的戰略要地,可當時松山錦州全數淪陷,塔山也好似汪洋中的一條孤舟,陷入清軍的兇猛攻勢裡。駐守塔山的明軍將領終翰邦將軍得知錦州投降後,悲憤向塔山軍民表決心:“吾士卒死傷殆盡,而糧食且匱,吾等知朝亡矣。吾義不生而辱,必先自刎!”一番慷慨宣言,卻換得全城軍民淚如雨下:何必要先自刎?我們全城一心,死,也要和清軍拼到底!

是,在又經過了一個月的浴血抵抗後,是年四月九日,悲壯的一幕上演了:彈盡糧絕的塔山守軍,假裝向清軍詐降。喜滋滋的清軍開進塔山城後,卻猛然聽到驚天巨響——終翰邦將軍與全體軍民們,把僅剩的火藥埋入城內的房屋裡,然後毅然點燃了滿城烈火,劇烈的爆炸響徹塔山小城。比起狼狽投降的洪承疇們,後來連呼“水太涼”的錢謙益侯朝宗們。這些不屈不撓的守軍邊民們,卻以這同歸於盡的方式,履行了對大明朝的忠誠。

然而,此戰過後,清朝相關的史料,卻有意抹去了這一戰的過程。血戰到底的終翰邦將軍,非但沒有被載入《明史》,其姓名也只能在《清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裡才可查到。但是清軍中那些親歷此戰的朝鮮官員們,卻真實記載下了這一幕。甚至在之後的清代三個世紀時間裡,許多來華出使的朝鮮官員,也動用一切辦法,詳細查訪這場浴血阻擊戰的點點滴滴。並詳細整理成詩歌文字。塔山戰役的將士們,這些在清代幾乎被遺忘的漢子,卻是鄰國朝鮮,從此傳唱數百年的中華英雄。

還是用朝鮮史料《塔山堡歌》序言裡的一句話,來表達對他們戰鬥精神的敬意吧:自古忠臣烈士嬰城而死者非一,而安有至死出奇,殺身鏖敵,功謀之壯如塔山者乎?

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歷經多少苦難而不倒。正因為,最絕望的年代裡,也有如塔山血戰一般,至死不會放棄的英雄!

參考資料:《清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塔山堡歌》


我們愛歷史


真的很多,無不凸顯中華兒女奮勇抗擊侵略者的血性與從不缺乏的民族勇氣。

比如,淞滬會戰。

比如,四行守衛戰。

比如,藤縣血戰。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殉國最高職務之一的張自忠將軍親自出戰的南瓜店戰役。

1940年,張自忠任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司令兼第33集團軍司令,中將加上將軍銜。

5月,日軍發動棗宜會戰。當時33集團軍只兩個團駐軍襄河西岸,作為高級將領當然可以不親自參加戰鬥,但為激勵部下,為周圍部隊爭取時間,截斷日軍聯繫,張自忠將軍親率2000多人於5月6日決然渡河,對日軍精銳第13師團發起衝擊。15日,張將軍餘部的1500人被日軍6000之眾包圍,戰至5月16日抵抗了日軍9次衝鋒,張將軍身被八處創傷殉國。

渡河時,以自身2000之眾向十倍之敵發起主動進攻,兩個團的軍官士兵會不明白嗎?

抗戰的不屈精神所在也。

5月16日當夜,38師黃維剛師長親自帶領敢死隊襲擊南瓜店,奪回將軍遺體。5月28日運送棺木到達重慶,蔣親自辦理第一號國葬。

將軍殉國,妻李慧敏女士絕食七日殉情。









四川達州


必須首推李亨將軍啊,最後一支打著大明旗號的軍隊。

康熙三年的春天,滿清鐵騎跨至江南,即將完成大清統治最後的一塊版圖。圖海領軍從湖廣,李國英領軍從四川,東西兩面將茅麓山圍得水洩不通,而山上正是明末最後一支軍隊——李亨部隊。

這個時候的李亨其實對他來說,投降是最好的選擇,這根本就是一場沒有任何勝算的仗,看山下連綿不絕的清軍正在安營紮寨,將茅麓山圍了個水洩不通。

沒有援軍,因為他自己就是明朝最後的軍隊;沒有補給,因為清軍十萬大軍給圍了;沒有勝算,只有絕望,這個時候就算投降,不打這場仗,同樣不會受到人們的詬病。

因為這不是打仗,這是在送死

看看前面的那些投降的人,晉王何等英豪蓋世,其世子吃不了荒郊野嶺的苦,最終依然投降了;王光興為反清轉戰千里,何等氣魄,最後不也投降了嗎

自己還要打麼?打!

“莫不奮臂爭呼,拼死力戰”

李亨在糧草消耗完畢的時候,開始發起突圍戰爭,三次組織進攻,但是都被打回來了。他把清方派來招降的叛徒李有實處斬,表達了寧死不屈的高風亮節。

“來亨部凡三萬餘人,來亨死,或死或逸去,就俘執者百五十人而已。餘眾散入秦、蜀山中,不知所終。來亨敗沒,中原無寸土一民為明者。”王夫之《永曆實錄》

最後,三萬餘人全部打光,但是也不投降,殺掉自己妻子然後自縊而亡。

我一直在想,茅麓山的沖天大火中,李將軍究竟守護的是什麼?大明?衣冠?忠義?尊嚴?都是,似乎又都不是,如果非要概括的話,那是民族靈魂的光輝。


笑嘗歷史百態


黃道周,率領1000人的“扁擔軍”抗擊滿清,視死如歸。

1622年,38歲的黃道周中進士。

一般來說,這麼大年紀才開始當官,就應該情商高一點、會做人一點,將來好混個好待遇。

黃道周沒有這個覺悟,他專門給朝廷挑刺:

袁崇煥被殺後,大學士錢龍錫也被牽連。這件事本來與黃道周無關,但他認為:“錢龍錫無罪。”

於是,他毅然上書崇禎帝,為這個陌生人辯護。

“為國體、邊計、士氣、人心留此一段實話”。

最終,黃道周用“連降三級”的代價,換取錢龍錫不死。



黃道周,寧願為理想、信仰拼盡全力。

1638年,兵部尚書楊嗣昌打算與滿清議和。黃道周又看不慣了。

在崇禎帝召開的御前會議上,他與楊嗣昌爭辯的面紅耳赤,一點都不退讓,堅持要與滿清抗爭到底。

“觀者莫不戰慄。”

崇禎帝站在楊嗣昌這邊,罵黃道周:“一輩子就會用一張嘴。”意思是,說他沒有辦事能力。

黃道周,又被連降6級,調任江西做一個不入流的小官。



黃道周,這是一個堅持的人。

1644年,滿清入關,從此席捲天下。李自成敗了、吳三桂降了、左良玉死了、鄭芝龍降了、江北四鎮更不是對手。

這時,彷彿諾大中國無人。可黃道周說:“中國有人,還有我——黃道周。”

1645年,他招募數千人,馬僅十餘匹,只有一個月的糧食。很多人還沒有武器,只能手握扁擔,人稱“扁擔軍。”

就這副家當,他們出仙霞關,與清兵抗爭。

夫人蔡氏嘆道:“道周死得其所了!”。



這場戰鬥,是毫無懸念的。

黃道周率領他的“扁擔軍”,在第一場戰鬥中就被打的丟盔棄甲。哦,他們連盔甲都沒有。

洪承疇面對這位曾經的同僚,希望他能放棄抵抗,保留生命。可黃道周卻寫下這樣一副對聯:

“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 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後來絕食十二天,蔡夫人也寫信來表示支持:“忠臣有國無家,勿內顧”。

行刑那天,黃道周咬破手指、留下血書:

“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

斬首後,頭以斷、身體“兀立不撲”,猶如天神下凡。最後,人們在他的衣服裡找到一張紙條:

大明孤臣黃道周。



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少英雄。

黃道周沒有赫赫武功、沒有文采風流,但他身上卻有我們這個民族最需要的東西——氣節、骨氣、信仰。

我不崇拜權力,只堅持真理。

我不怕敵人強大,只在乎對錯。

我不怕家破人亡,只要不負中國人的身份。

壯哉!黃道周。

偉哉!黃道周。


溫乎


1、楊業的陳家谷口之戰;

此戰發生於北宋初年的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當初北宋三路大軍攻遼,結果曹彬率領的東路宋軍在岐溝關之戰被遼軍擊潰,致使中、西二路也被迫撤軍。於是,北宋朝廷命令西路軍掩護雲、應、寰、朔四州百姓內遷。

當時,西路軍的任務只是護送四州百姓內遷,結果潘美和王侁卻不聽楊業的勸阻,強迫楊業所部北上,直奔雁門北川迎擊遼軍。楊業深知此戰凶多吉少,於是率軍出征前,對著潘美哭訴,以此明志。

最終,楊業所部明知此戰必敗,依然拼死力戰,一直突圍至陳家谷口。結果潘、王兩人見死不救,並沒有率軍前來接應楊業所部。

眼看突圍無望,楊業毅然率殘部回頭繼續與遼軍死戰。最終,楊業傷重墜馬被俘,絕食而死,所部宋軍將士全軍覆沒,無一生還!

2、崖山海戰,十萬南宋軍民齊殉國;

崖山海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宋元之間的最後一戰,隨著崖山海戰的失敗,南宋也正式覆滅,蒙元統一整個中國。而隨著南宋的滅亡,蒙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少數民族王朝,也使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產生斷層。

言歸正傳,在崖山之戰之前,其實南宋早就山河破碎,敗局已定。當時,蒙元大軍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對中國大陸的佔領,南宋小朝廷只能退守崖山,作最後的掙扎。

儘管明知此戰已無勝算,但退守崖山的南宋軍民依舊義無反顧的與元軍拼死血戰。最後,隨著南宋水師的戰敗,左丞相陸秀夫眼看突圍無望,於是揹著年僅八歲的宋幼主趙昺投海自盡,隨行的十餘萬南宋軍民也相繼跳海殉國。

崖山海戰以南宋十餘萬軍民浮屍海上的悲慘結局告終,但他們的氣節和精神,卻值得後世人們敬仰!

3、抗戰中的寶山保衛戰;

看過《捍衛者》這部電影的朋友,想必對這場悲壯的寶山保衛戰都不會陌生。此戰,姚子青將軍及其所部500餘名壯士,明知必敗,仍義無反顧的堅守寶山,死戰到底,最終全部壯烈殉國。

五百健兒齊殉國,中華何止一田橫!面對數倍於己的日軍和日軍強大的海空火力的打擊,寶山守軍堅守孤城。在七天的寶山保衛戰中,姚子青將軍率領全城守軍,擊退日軍十幾次進攻。

最終,姚子青將軍及以下500餘將士全部殉國,僅有9連士兵魏建臣因出城向團長報告戰況得以倖免,成為寶山保衛戰唯一倖存的歷史見證人!



這些歷史要讀


現代歷史上,淞滬抗戰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雖然不是一場戰役,留下的影響力卻超過了許多戰役

1937年8.13淞滬抗戰尾聲階段,為向全世界宣揚中國部隊抵死抗爭的決心和勇氣,以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援,蔣介石以謝晉元部88師262旅524團1營的424名官兵(對外宣稱800人)堅守四行四天四夜,打退日軍10次進攻,斃敵200餘人,犧牲30餘人。期間贏得中外軍民廣泛聲援與支持。最後因英美等租借方害怕戰火殃及自身不斷施壓蔣介石,蔣才命令800壯士退出四行倉庫進入公共租界。

回顧這場戰鬥,全體官兵義無反顧,捨身忘死,每人都寫了遺書,且有敢死隊員身綁手榴彈與日軍同歸於盡。謝晉元更是身先士卒,幾次拒絕撤退,最後在孤軍營遭到殘害而精忠報國。


此外在這次戰鬥中,也有眾多普通民眾不顧危險與國軍將士共同禦敵,可歌可泣!


橘皮文書


這就要說說以前的許多戰役了。

一,庫爾斯克會戰。

這場會戰中,德軍的作戰的勇猛是毋庸置疑的,德軍投入兵力30萬左右,蘇軍100萬不止,坦克數量更是比德軍高出幾倍,在火炮方面,蘇軍正處於巔峰時期,據曼施坦因回憶錄記錄,蘇軍每250米便有一門火炮展開。面對這種壓倒性的優勢,德軍置定了計劃,並非是防守,而是進攻。德軍的計劃可謂天衣無縫,利用重型裝甲部隊發動縱深進攻,摧毀蘇軍,但是面對成倍的蘇軍,德軍寸步難行,儘管難以勝利,但德軍的進攻仍然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一場難以勝利的戰役中,德軍裝甲部隊擊潰了數倍於自己的蘇軍。

二,芬蘭。

百萬大軍壓境,這並非小說,而是芬蘭人在1939面對的真實陣容,沒有裝甲和火炮,面對十倍不止的敵軍,芬蘭人選擇了迎戰。在茂密的樹林中,芬蘭人像一群幽靈般神出鬼沒,狙擊手的擊殺記錄可以秒殺任何一個勇猛的士兵,白色幽靈的稱號也從此開始,一名芬蘭狙擊手用沒有瞄準鏡的狙擊槍射殺了累積300餘名蘇軍士兵,甚至有傳言,誰在雪地上站立3秒以上,誰就會死。但芬蘭的作戰並未挽救整體的戰局,步兵摧毀坦克的英勇行徑在蘇聯的猛烈進攻下被要求掩埋,畢竟這是勝利者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