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历史上有哪些必败的战役将领和士兵却义无反顾的参战?

泉洪


看到这个标题,笔者的眼睛不禁湿润了,因为笔者想到了一个城市,想到一个人,以及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他们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捍卫民族的骄傲,与入侵者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最终全城人几乎全部殉难,为我中华留下这么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这座小城叫江阴,这个人的名字叫阎应元。

1645年,江阴城投降满清,方亨接任新一任的江阴知县,上任后开始推行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剃发令。县里的诸多遗老遗少们对这个法令不太赞成,纷纷提出质疑。方亨说这是大清的律令,不可违背。为了让更多的人遵守这道法令,方知县还让部下到处去贴州府公告,公开提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下子炸开了锅,全城都震惊了。原来,方知县还是小范围的传播,这下子全城都知道了。于是,大家集体去县衙抗议,特别是读书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怎么能轻易剃掉头发。于是,事情越闹越大。

方知县看到这种情况,也有点害怕了。他连忙派人去常州府送信,希望常州府能派遣大军来江阴镇压这些乱民,并建议多杀人树威。可惜,他派出送信的衙役,没走出几步就被抗议的群众捕获,并搜出了方知县的求援信。群情震怒下,大家冲进县衙,活捉了方知县,并推举当地的名人陈明遇为首领,打着大明中兴的旗号,正式举起反清的旗帜。之后,他们不仅打败了满清常州府派来的军队,而且干脆处决了满清的县令方亨,以显示和满清势不两立。

该年闰6月21日,满清朝廷命令大明的降将刘良佐指挥大军包围江阴。刘良佐假惺惺写信进城,要求大家开城投降,遭到拒绝以后,于7月1日正式开始攻城。江阴形势开始危急起来,陈明遇虽然一腔热血,但只是强在组织能力,军事能力非常一般。说白了,他需要一个懂军事、会打仗的帮手。这时候,他想到江阴的前典吏阎应元,此人曾经组织与清军的战斗,还有不俗的表现。如今缺乏军事指挥官,用人之际,陈明遇很希望阎应元可以站出来帮助自己。

但江阴城有个人不乐意——江阴守备顾元沁。一来,他担心阎应元会分了他的军事指挥权;二来,他更担心阎应元会坏了他准备投降满清,用江阴父老的生命为自己加官进爵的大计。陈明遇无可奈何,同时也对顾元沁起了疑心。

果然,不久以后,陈明遇就查到了这位顾守备私通刘良佐,准备出卖江阴的计划。愤怒的陈明遇立即逮捕并处死了顾守备,于是再也没有人可以阻挠阎应元出山了,立即派人出城去请阎应元。阎应元对请他的人说:你们能不能都听从我的?能的话,我就跟你们走。大家一致回答,敢不听命。于是,阎应元带着他家乡的子弟600多人,带着武器,连夜进城。这些子弟,也构成了后来江阴守城的核心力量。

阎应元进城以后,陈明遇把整个江阴的军事力量都交给他,自己退居后方,做一些后勤补给的事宜。阎应元当仁不让,对全城人口就行一次统计,让青壮年组成乡兵,守备江阴。妇女们尽量组织起来,担任一些后勤运输任务,整个江阴一切有条不紊的加强战备。要知道,这时候的江阴已经是一座孤城,根本得不到任何支援。但江阴人丝毫没有气馁,在阎应元的组织安排下,一次次击退满清军队的进攻,守着他们心中的正义和公道。

阎应元利用清军劝降之机,派城中老者,以奉送“降礼”为名,暗携火药进入清军营帐,炸死清军官兵两千余人。没多久,阎应元再次挑选勇士千人出南门劫营,或执板斧,或执短刀,或用扁担,突入敌营,伤千余人。等刘良佐反应过来,勇士们已返回城中。此役之后,刘良佐再次后撤,扎营在十方庵。被逼无奈的刘良佐,多次派人和阎应元联系,希望他们能投降,都被严词拒绝。阎应元面对明朝降将刘良佐,说出了一句铁骨铮铮的话:大明有降将军,无降典吏。刘良佐羞愧不已,匆匆退兵。

多铎见江阴迟迟打不下来,非常震怒,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贝勒博洛平定松江后,统率所部20万大军来到江阴城下。他认为刘良佐曾任明朝伯爵,手握重兵,却连一个江阴县城也攻不下来,简直无能至极。于是,他亲自出马,再次对江阴发起攻击。狂妄的博洛在阎应元面前,也撞得头破血流,恶战十几天,博洛动用了全是满洲人组成的军队,照样打不下江阴,照样伤兵损将。最后,也只能学刘良佐去劝降,结果也一样,被阎应元羞辱一番。

不过,血战了将近三个月的江阴早就筋疲力尽。最后,在清军200多门大炮的轰击下,最后还是沦陷了。阎应元临危不惧,指挥部下和清军展开巷战。最后,眼看江阴是真守不住了,阎应元企图自杀殉国,被刘良佐救起并俘虏。刘良佐佩服阎应元的气节,再三劝他投降,并愿意用自己的爵位保他不死,被阎应元昂首拒绝。博洛也劝阎应元投降,被拒绝后又对阎应元施酷刑。阎应元血流如注,依然誓死不降,最终遇难。阎应元被俘以前,陈明遇也在巷战中为国尽忠。

8月22日,清军开始屠城,百姓或力战到底,或坦然就义,都以先死为幸,妇女多贞烈,投河而死。连七岁孩童也毅然就义,无一人顺从。清军屠城两日后“出榜安民”,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江阴守城战,可以说是举城皆亡。

这是一场没有希望的守城战,因为周边没有任何明朝的军队可以给他们提供帮助;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守城战,因为城外的清军有20多万,甚至比江阴的总人口还多。但江阴的父老和阎应元、陈明遇没有放弃,他们守卫的不是江阴,而是心中的正气和大汉民族的文化。最后,用阎应元的绝命诗来完成此文: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壮哉,江阴城;壮哉,阎应元。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提这个问题?

我想除了脑袋清奇无聊以外,就是国人传统的阿Q似精神大发酵;一个自欺欺人的思想立意。

没有一个将军和士兵会去打一场必败的战役;当然,神经病除外。

战争,小到关乎利益,大到关乎国家民族存亡。将帅出征,目的都是为了得胜归来;战前的各种筹谋,策划,无不是为了获得胜利,没有谁为了打败而作准备的。

即便是“哀兵必胜”,如楚霸王的破釜沉舟,也是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以少胜多,以弱制强。

为什么有那么奇怪的思维逻辑呢?根源在哪里?以我看来,不过是为了掩饰曾经的失败,历史伤疤而已。

如今中国逐渐强大,早已经不是曾经的半殖民地;任人鱼肉。

很多人阅读历史,更愿意看到璀璨的“中华文明五千年”这类字眼,对曾经的历史坎坷,挫折失败,要么视而不见刻意忽略,要么用各种客观原因掩饰,甚至颠倒黑白的吹牛。

不愿失败,不能接受失败还可以说是一种不肯服输的倔强;那么已经失败了,却各种花式圆场,找理由,编谎话,又是什么呢?

这种输得有理的逻辑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行的路上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光彩照人的时候,也有遭遇挫折的坎坷;有什么说不得?不能承认的呢?重要的是能够总结胜利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继续前行的路上尽量避免重蹈覆辙,少犯错误。

把一次次失败,冠以“悲壮”之类的名词,大加歌颂,吹嘘。这种为失败唱赞歌的行为,简直是在荼毒中华文化。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元蒙灭南宋的“崖山海战”;被逼到绝境的南宋军民,你以为他们不想胜利,不想活命吗?不敢抵抗,被逼集体跳海,绝不是一件值得歌颂的事。

一个苟且偷安的朝代,自废武功,大搞政治投机,最终引狼入室,如此而已。

这次历史事件,“悲”是有了,“壮”是半点没看见。十几万人浮尸海上,场面倒是“壮观”;但用悲惨更贴切一些。


轮回刀客


不得不提大书法家黄道周统帅的南明隆武北伐,这是一次明知必败的北伐,出征的统帅是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文臣,麾下的部队甚至都不是正规的军人,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悲壮赴死。

黄道周,万历十三年生,天启二年中进士,崇祯初年任翰林院编修,崇祯三年因为袁崇焕、钱龙锡事被下狱,后被降级外调,崇祯十三年又获怒崇祯被廷杖八十充军广西,崇祯十四年被赦免复官,但当时明朝已接近灭亡。明亡后,任南明礼部尚书,后又被隆武帝封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官职虽高,可惜并无实权,兵权都掌握在郑芝龙手中。

黄道周博学多才,被称为“通儒”,“闽海才子”,书法绝妙,流传至今,书法之外少有人知的是,黄道周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英雄,其与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文天祥、史可法等相比,也毫不逊色,并且他们的行为,都带有着悲剧色彩。

黄道周书法

满清入关占领北京后,迅速南下江南,过程出人意料地顺利,预想中的激烈反抗并没有出现,可能是胜利来得太容易,不久多尔衮就颁布了剃发令,激起了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详情可以参见小院之前的文章),清军血腥镇压,群龙无首下,江南人民向南明隆武朝廷求救,隆武帝有心北伐,却无实权,手握兵权的郑芝龙不肯发一兵一卒。

隆武帝表态要亲自北伐,黄道周上书:“与其坐而待亡,不如君臣共出一拼。我为大臣,当先于皇帝而行,以为人臣表率。”当时黄道周已年过花甲,且作为一代大儒,他不知兵事,从未领军,更兼芝龙不愿出兵,这如何是好?其实从黄道周上书之日起,他早已抱定必死之心,决意以身殉国。

黄道周回乡自行筹粮筹兵,靠变卖家产和朋友门生资助,慕得福建各地义民三千余人,马匹仅有十余匹,衣甲军器皆不齐全,这支近似流民的部队也因此被称为扁担军。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誓师,带兵出仙霞关,抗击清兵。后来降清的著名水军将领施琅起初曾在黄道周军中,因觉事不可为,不久后自行返回福建。

北伐的过程其实不用细说,十月初,道周军到达广信,在广信,黄道周做出了军事部署,兵分三路向清军发动进攻,不久三路皆败,十二月六日黄道周兵败被俘,清廷劝降不成,黄道周于隆武二年三月五日就义,享年六十一岁。

被俘期间,清廷曾派著名降臣洪承畴劝降,黄道周对以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联中巧妙地将抗清就义的史可法与降清乞活的洪承畴姓名隐于其中,狠狠地打了洪承畴的脸。

客观地说,撇开文才来看,黄道周其实难称栋梁之材。黄道周北伐是一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自杀性军事行动,没有经过训练的民军,连马匹、兵器、衣甲都不齐全,对阵久经战阵,如狼似虎的清军,其结果可想而知,而恰恰因为如此,更凸显了黄道周及其手下的忠义。黄道周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慷慨就义,这样的气节,洪承畴、钱谦益之流虽为大儒,比之却又如何?如果多几个黄道周,恐怕大明也不会亡得如此之快,南明也还尚有可为,可惜,世上还是吴三桂居多。

悲剧英雄黄道周,为信仰而死,堪称死得其所,正如他在临刑前的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黄道周就义后,隆武帝赐谥“忠烈”,追赠文明伯。他的死,也赢得了敌人的敬重,一百三十多年后,乾隆皇帝追谥他“忠端”,恢复他生前的官职,位列孔庙享受祭祀。

清朝修的《明史》赞他:“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乾隆帝亦说他:“不愧一代完人”。

参考资料:《明史》《南明史》《崇祯朝野纪》《再上石斋黄老师书》


小院之观


这类明知必败却血战到底的壮烈时刻,中国历代战争史上都有很多。但比起那些耳熟能详的忠勇英雄来,这次要说的,却是一场至今知名度极低的血战:明清松锦大战尾声阶段,一场鲜为人知的浴血抵抗——塔山保卫战。

在崇祯晚期,明清双方那场投入数十万大军,几乎赌上国运的松锦会战里。原本占尽优势的明军,由于崇祯皇帝的瞎指挥大败亏输。打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初时,已经是全线崩溃。是年二月十八日,明军蓟辽总督洪承畴镇守的松山沦陷,洪承畴被俘后投降。三月八日,镇守锦州的祖大寿献城投降。接下来的史料记录里,就是清军酣畅淋漓扫荡明朝残军的场面,但一场惨烈的大战,却也被刻意忽略:塔山保卫战。

塔山,原是明王朝在辽西走廊上的战略要地,可当时松山锦州全数沦陷,塔山也好似汪洋中的一条孤舟,陷入清军的凶猛攻势里。驻守塔山的明军将领终翰邦将军得知锦州投降后,悲愤向塔山军民表决心:“吾士卒死伤殆尽,而粮食且匮,吾等知朝亡矣。吾义不生而辱,必先自刎!”一番慷慨宣言,却换得全城军民泪如雨下:何必要先自刎?我们全城一心,死,也要和清军拼到底!

是,在又经过了一个月的浴血抵抗后,是年四月九日,悲壮的一幕上演了:弹尽粮绝的塔山守军,假装向清军诈降。喜滋滋的清军开进塔山城后,却猛然听到惊天巨响——终翰邦将军与全体军民们,把仅剩的火药埋入城内的房屋里,然后毅然点燃了满城烈火,剧烈的爆炸响彻塔山小城。比起狼狈投降的洪承畴们,后来连呼“水太凉”的钱谦益侯朝宗们。这些不屈不挠的守军边民们,却以这同归于尽的方式,履行了对大明朝的忠诚。

然而,此战过后,清朝相关的史料,却有意抹去了这一战的过程。血战到底的终翰邦将军,非但没有被载入《明史》,其姓名也只能在《清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里才可查到。但是清军中那些亲历此战的朝鲜官员们,却真实记载下了这一幕。甚至在之后的清代三个世纪时间里,许多来华出使的朝鲜官员,也动用一切办法,详细查访这场浴血阻击战的点点滴滴。并详细整理成诗歌文字。塔山战役的将士们,这些在清代几乎被遗忘的汉子,却是邻国朝鲜,从此传唱数百年的中华英雄。

还是用朝鲜史料《塔山堡歌》序言里的一句话,来表达对他们战斗精神的敬意吧:自古忠臣烈士婴城而死者非一,而安有至死出奇,杀身鏖敌,功谋之壮如塔山者乎?

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历经多少苦难而不倒。正因为,最绝望的年代里,也有如塔山血战一般,至死不会放弃的英雄!

参考资料:《清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塔山堡歌》


我们爱历史


真的很多,无不凸显中华儿女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血性与从不缺乏的民族勇气。

比如,淞沪会战。

比如,四行守卫战。

比如,藤县血战。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殉国最高职务之一的张自忠将军亲自出战的南瓜店战役。

1940年,张自忠任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司令兼第33集团军司令,中将加上将军衔。

5月,日军发动枣宜会战。当时33集团军只两个团驻军襄河西岸,作为高级将领当然可以不亲自参加战斗,但为激励部下,为周围部队争取时间,截断日军联系,张自忠将军亲率2000多人于5月6日决然渡河,对日军精锐第13师团发起冲击。15日,张将军余部的1500人被日军6000之众包围,战至5月16日抵抗了日军9次冲锋,张将军身被八处创伤殉国。

渡河时,以自身2000之众向十倍之敌发起主动进攻,两个团的军官士兵会不明白吗?

抗战的不屈精神所在也。

5月16日当夜,38师黄维刚师长亲自带领敢死队袭击南瓜店,夺回将军遗体。5月28日运送棺木到达重庆,蒋亲自办理第一号国葬。

将军殉国,妻李慧敏女士绝食七日殉情。









四川達州


必须首推李亨将军啊,最后一支打着大明旗号的军队。

康熙三年的春天,满清铁骑跨至江南,即将完成大清统治最后的一块版图。图海领军从湖广,李国英领军从四川,东西两面将茅麓山围得水泄不通,而山上正是明末最后一支军队——李亨部队。

这个时候的李亨其实对他来说,投降是最好的选择,这根本就是一场没有任何胜算的仗,看山下连绵不绝的清军正在安营扎寨,将茅麓山围了个水泄不通。

没有援军,因为他自己就是明朝最后的军队;没有补给,因为清军十万大军给围了;没有胜算,只有绝望,这个时候就算投降,不打这场仗,同样不会受到人们的诟病。

因为这不是打仗,这是在送死

看看前面的那些投降的人,晋王何等英豪盖世,其世子吃不了荒郊野岭的苦,最终依然投降了;王光兴为反清转战千里,何等气魄,最后不也投降了吗

自己还要打么?打!

“莫不奋臂争呼,拼死力战”

李亨在粮草消耗完毕的时候,开始发起突围战争,三次组织进攻,但是都被打回来了。他把清方派来招降的叛徒李有实处斩,表达了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

“来亨部凡三万余人,来亨死,或死或逸去,就俘执者百五十人而已。余众散入秦、蜀山中,不知所终。来亨败没,中原无寸土一民为明者。”王夫之《永历实录》

最后,三万余人全部打光,但是也不投降,杀掉自己妻子然后自缢而亡。

我一直在想,茅麓山的冲天大火中,李将军究竟守护的是什么?大明?衣冠?忠义?尊严?都是,似乎又都不是,如果非要概括的话,那是民族灵魂的光辉。


笑尝历史百态


黄道周,率领1000人的“扁担军”抗击满清,视死如归。

1622年,38岁的黄道周中进士。

一般来说,这么大年纪才开始当官,就应该情商高一点、会做人一点,将来好混个好待遇。

黄道周没有这个觉悟,他专门给朝廷挑刺:

袁崇焕被杀后,大学士钱龙锡也被牵连。这件事本来与黄道周无关,但他认为:“钱龙锡无罪。”

于是,他毅然上书崇祯帝,为这个陌生人辩护。

“为国体、边计、士气、人心留此一段实话”。

最终,黄道周用“连降三级”的代价,换取钱龙锡不死。



黄道周,宁愿为理想、信仰拼尽全力。

1638年,兵部尚书杨嗣昌打算与满清议和。黄道周又看不惯了。

在崇祯帝召开的御前会议上,他与杨嗣昌争辩的面红耳赤,一点都不退让,坚持要与满清抗争到底。

“观者莫不战栗。”

崇祯帝站在杨嗣昌这边,骂黄道周:“一辈子就会用一张嘴。”意思是,说他没有办事能力。

黄道周,又被连降6级,调任江西做一个不入流的小官。



黄道周,这是一个坚持的人。

1644年,满清入关,从此席卷天下。李自成败了、吴三桂降了、左良玉死了、郑芝龙降了、江北四镇更不是对手。

这时,仿佛诺大中国无人。可黄道周说:“中国有人,还有我——黄道周。”

1645年,他招募数千人,马仅十余匹,只有一个月的粮食。很多人还没有武器,只能手握扁担,人称“扁担军。”

就这副家当,他们出仙霞关,与清兵抗争。

夫人蔡氏叹道:“道周死得其所了!”。



这场战斗,是毫无悬念的。

黄道周率领他的“扁担军”,在第一场战斗中就被打的丢盔弃甲。哦,他们连盔甲都没有。

洪承畴面对这位曾经的同僚,希望他能放弃抵抗,保留生命。可黄道周却写下这样一副对联:

“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后来绝食十二天,蔡夫人也写信来表示支持:“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

行刑那天,黄道周咬破手指、留下血书: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斩首后,头以断、身体“兀立不扑”,犹如天神下凡。最后,人们在他的衣服里找到一张纸条:

大明孤臣黄道周。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英雄。

黄道周没有赫赫武功、没有文采风流,但他身上却有我们这个民族最需要的东西——气节、骨气、信仰。

我不崇拜权力,只坚持真理。

我不怕敌人强大,只在乎对错。

我不怕家破人亡,只要不负中国人的身份。

壮哉!黄道周。

伟哉!黄道周。


温乎


1、杨业的陈家谷口之战;

此战发生于北宋初年的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当初北宋三路大军攻辽,结果曹彬率领的东路宋军在岐沟关之战被辽军击溃,致使中、西二路也被迫撤军。于是,北宋朝廷命令西路军掩护云、应、寰、朔四州百姓内迁。

当时,西路军的任务只是护送四州百姓内迁,结果潘美和王侁却不听杨业的劝阻,强迫杨业所部北上,直奔雁门北川迎击辽军。杨业深知此战凶多吉少,于是率军出征前,对着潘美哭诉,以此明志。

最终,杨业所部明知此战必败,依然拼死力战,一直突围至陈家谷口。结果潘、王两人见死不救,并没有率军前来接应杨业所部。

眼看突围无望,杨业毅然率残部回头继续与辽军死战。最终,杨业伤重坠马被俘,绝食而死,所部宋军将士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2、崖山海战,十万南宋军民齐殉国;

崖山海战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宋元之间的最后一战,随着崖山海战的失败,南宋也正式覆灭,蒙元统一整个中国。而随着南宋的灭亡,蒙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也使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产生断层。

言归正传,在崖山之战之前,其实南宋早就山河破碎,败局已定。当时,蒙元大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国大陆的占领,南宋小朝廷只能退守崖山,作最后的挣扎。

尽管明知此战已无胜算,但退守崖山的南宋军民依旧义无反顾的与元军拼死血战。最后,随着南宋水师的战败,左丞相陆秀夫眼看突围无望,于是背着年仅八岁的宋幼主赵昺投海自尽,随行的十余万南宋军民也相继跳海殉国。

崖山海战以南宋十余万军民浮尸海上的悲惨结局告终,但他们的气节和精神,却值得后世人们敬仰!

3、抗战中的宝山保卫战;

看过《捍卫者》这部电影的朋友,想必对这场悲壮的宝山保卫战都不会陌生。此战,姚子青将军及其所部500余名壮士,明知必败,仍义无反顾的坚守宝山,死战到底,最终全部壮烈殉国。

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和日军强大的海空火力的打击,宝山守军坚守孤城。在七天的宝山保卫战中,姚子青将军率领全城守军,击退日军十几次进攻。

最终,姚子青将军及以下500余将士全部殉国,仅有9连士兵魏建臣因出城向团长报告战况得以幸免,成为宝山保卫战唯一幸存的历史见证人!



这些历史要读


现代历史上,淞沪抗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虽然不是一场战役,留下的影响力却超过了许多战役

1937年8.13淞沪抗战尾声阶段,为向全世界宣扬中国部队抵死抗争的决心和勇气,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援,蒋介石以谢晋元部88师262旅524团1营的424名官兵(对外宣称800人)坚守四行四天四夜,打退日军10次进攻,毙敌200余人,牺牲30余人。期间赢得中外军民广泛声援与支持。最后因英美等租借方害怕战火殃及自身不断施压蒋介石,蒋才命令800壮士退出四行仓库进入公共租界。

回顾这场战斗,全体官兵义无反顾,舍身忘死,每人都写了遗书,且有敢死队员身绑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谢晋元更是身先士卒,几次拒绝撤退,最后在孤军营遭到残害而精忠报国。


此外在这次战斗中,也有众多普通民众不顾危险与国军将士共同御敌,可歌可泣!


橘皮文书


这就要说说以前的许多战役了。

一,库尔斯克会战。

这场会战中,德军的作战的勇猛是毋庸置疑的,德军投入兵力30万左右,苏军100万不止,坦克数量更是比德军高出几倍,在火炮方面,苏军正处于巅峰时期,据曼施坦因回忆录记录,苏军每250米便有一门火炮展开。面对这种压倒性的优势,德军置定了计划,并非是防守,而是进攻。德军的计划可谓天衣无缝,利用重型装甲部队发动纵深进攻,摧毁苏军,但是面对成倍的苏军,德军寸步难行,尽管难以胜利,但德军的进攻仍然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一场难以胜利的战役中,德军装甲部队击溃了数倍于自己的苏军。

二,芬兰。

百万大军压境,这并非小说,而是芬兰人在1939面对的真实阵容,没有装甲和火炮,面对十倍不止的敌军,芬兰人选择了迎战。在茂密的树林中,芬兰人像一群幽灵般神出鬼没,狙击手的击杀记录可以秒杀任何一个勇猛的士兵,白色幽灵的称号也从此开始,一名芬兰狙击手用没有瞄准镜的狙击枪射杀了累积300余名苏军士兵,甚至有传言,谁在雪地上站立3秒以上,谁就会死。但芬兰的作战并未挽救整体的战局,步兵摧毁坦克的英勇行径在苏联的猛烈进攻下被要求掩埋,毕竟这是胜利者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