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第一個走完京杭大運河的朝鮮人:原本回家奔喪,卻被颱風刮到中國

此人名為崔溥,曾任朝鮮王朝弘文館(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副修撰等官職。1488年閏正月初三,其父病逝。崔溥帶領42名隨從,從朝鮮濟州島乘船回全羅道老家奔喪時,不幸遭遇颱風襲擊,在海上漂流了14天,最後在中國浙江台州府臨海縣附近獲救。當地官員護送他們走陸路經寧波、紹興到了杭州,再沿京杭大運河行水路到北京,得到明孝宗的接見,其後又從北京走陸路經鴨綠江回國。

回國後,崔溥僅用7天的時間,將自己在中國停留4個半月、行程8000餘里的中國海陸經歷記錄下來,寫成了3卷2冊約5.4餘萬字的漢文日記體紀行文《漂海錄》,囊括了我國明代弘治初年社會各方面的情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研究價值。

第一個走完京杭大運河的朝鮮人:原本回家奔喪,卻被颱風刮到中國

▲崔溥畫像

崔溥(1454—1504)字淵淵,號錦南,朝鮮全羅道羅州人。自1487年起,他先後在朝鮮弘文館、校書館、成均館等處任職,在此期間他大量閱讀中朝歷代典籍,參與過朝鮮王朝的《東國輿地勝覽》及《東國通鑑》等重要歷史典籍的編修工作。當時的朝鮮王朝使用漢語,所以他精通漢文,常用漢語寫日記,記錄每一天的見聞。此外,他還十分熱愛中國歷史文化,是朝鮮時代的"中國通"。

1487年(朝鮮成宗十八年),崔溥升任朝鮮弘文館副校理(五品官員)後不久,又被任命為濟州三邑的推刷敬差官(負責追捕逃跑奴婢的朝鮮官員),赴濟州島執行公務。

朝鮮成宗十九年、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三十,崔溥忽然收到父親去世的噩耗,準備回家奔喪。

從濟州島到全羅道需要坐船過海。閏正月初三出發當天,濟州同僚故友都前來送別時,有人勸阻崔溥說,這兩天海上常起颱風,為防不測,最好過幾天再出海。但崔溥歸心似箭,思前慮後還是決定帶著護軍、奴僕等一行42人出海返鄉。

出海後不久,果然狂風驟起,崔溥乘坐的船隻隨即失控,幾次差點傾覆。眾人突遇險境,都嚇得不知所措。崔溥臨危不懼,馬上指揮大家砍倒桅杆,以免在風暴中翻船;另命眾人分佈在船隻四周保持平衡,抓緊繩索以防被甩進海里。

第一個走完京杭大運河的朝鮮人:原本回家奔喪,卻被颱風刮到中國

▲崔溥喪服,現保存於韓國國立濟州博物館

就這樣掙扎著在海上漂流了幾個晝夜,原本應向北回家的,卻被颱風不斷的往西南方向刮。船上的食物和淡水大部分掉進了海里,只剩下準備帶回家的一簍子濟州島特產柑橘、一小袋大米和與兩瓶清酒。

前路未卜,崔溥不敢貿然消耗這些僅存的食物,要求船上的隨員只能在緊要關頭才能食用這些食物和酒水。但堅持沒幾天,這些東西還是吃完了,全船的人只能飲尿、用衣服收集雨水保持體內水分。

在海上將近十天後,他們遇到了兩艘中國船隻。崔溥會說中文,詢問得知已經漂到了寧波海域。但誰知這是兩艘海盜船,船上都是海盜,當天夜晚,崔溥一行隨身財物被搜刮一空。

他們繼續向西南方向漂流了4天,正月十六這一天船隻再次靠岸,在當地漁民的幫助下上了岸。

第一個走完京杭大運河的朝鮮人:原本回家奔喪,卻被颱風刮到中國

▲崔溥漂流到中國及其歸國時間路線圖

據後來崔溥自己的記載,當時他們登陸的地方,是浙江台州府臨海縣界,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三門縣浦壩港鎮牛頭門。

漁民把他們救上岸後,發現是外國人就報了官。崔溥等人的隨身物品被海盜打劫一空,但好在朝鮮國的官符還藏在身上,當地官員驗明瞭崔溥一行確實不是倭寇,而是朝鮮官員後,立即護送他們從寧波沿著日本貢使的路線北上。二月初六抵杭州,其後經鎮江、揚州、淮安,三月二十七日到通州張家灣,貫通京杭大運河全程,全程歷時44天,崔溥也成為明代行經運河全程的第一個朝鮮人。崔溥在北京覲見大明皇帝孝宗朱祐樘後,於四月二十四日從北京會同館啟程由陸路回朝鮮,共歷經135天。

新即位的明孝宗是一代明君,思想開明,寬厚仁慈,他對這個在海洋上漂流了半個月來到中國的朝鮮官員很是友好,命各地官府護送崔溥及隨員四十多人沿大運河北上入京,之後再走陸路過遼東回朝鮮。崔溥本就是具有極高文學素養的朝鮮士子,一路上他與蘇杭文人官吏交遊唱和,尋訪名勝,詳細記錄了沿途各地景緻和民俗風貌。

第一個走完京杭大運河的朝鮮人:原本回家奔喪,卻被颱風刮到中國

▲崔溥墓誌銘

以儒教立國的朝鮮李氏王朝,一直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推崇備至,朝鮮的文人、士大夫對孔子及孔子故里山東曲阜一直都是是無比仰慕的。

三月初七日晚,崔溥一行開始進入山東地界,首先到達了魯國舊地兗州,在隨行的明朝松門衛(今溫嶺市松門鎮)千戶傅榮傅榮的介紹下,他們遙望了孔子出生地曲阜尼山和東嶽泰山。在當天的日記中,崔溥這樣寫道:"此行若緣陸路,經兗州、曲阜縣,則尼丘可經,洙、泗可涉,孔裡可觀,泰山可近望矣。"(漂海錄·卷二·三月初八)而從這段記錄可以看出,崔溥對於此行未能走陸路懷有深深的遺憾,過曲阜,去沒能親自瞻仰孔子故里。這正是源於他自弱冠之年便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以及對孔子及其故里的無比崇敬之情。

崔溥從杭州沿京杭大運河北上,大明的繁華和富庶繁榮讓他深深歎服,山東也是如此。明代山東是中國北方商業經濟繁榮的代表性地區,其中作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的臨清,商業經濟尤為發達。明代中葉,京杭大運河被重新疏浚後,運河之畔的臨清依託漕運的優勢迅速崛起,成為山東乃至北方地區首屈一指的商業城市,一度以"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而聞名於世。崔溥一行於三月十四日到達臨清,在《漂海錄》中客觀地記錄了當時臨清的富足景象。"縣城在河之東岸半里許,縣治及臨清衛治俱在城中。在兩京要衝、商旅輻輳之地。其城中及城外數十里間,樓臺之密、市肆之盛、貨財之富、船泊之集,雖不及蘇杭亦甲于山東,名於天下矣。"(漂海錄·卷二·三月十四日)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了當時臨清作為南北貨物集散地的一派繁華富庶景象。

第一個走完京杭大運河的朝鮮人:原本回家奔喪,卻被颱風刮到中國

▲崔溥著《漂海錄》

但在山東也有讓崔溥不如意的地方。在朝鮮王朝,宦官一般只負責清掃和傳令事務,不得參與政務。三月初八,崔溥等人路過山東運河魯橋驛魯橋閘時,遇到一名劉姓宦官封王進京,竟然用彈弓射擊船上的人取樂。這讓他大為感慨,在當天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有太監姓劉者,封王赴京,其旌旗、甲冑、鍾墩、管絃之盛,震盪江河。及是閘,劉以彈丸亂射舟人。"(漂海錄·卷二·三月初八日)三月十七日行至恩縣(今山東平原縣)時,河面上又漂來幾具浮屍,嚇得傅榮當夜停航,怕遭遇盜匪襲擊。在崔溥一再追問為什麼不走了的時候,傅榮才說:"此方連遭兇歉,相率而為盜者多,又不知你等為漂流行李掃地,反以為異邦人必多貴物,皆有欲利之心。又前路人煙鮮少,盜多肆行,故不去也。"(漂海錄·卷二·三月十七日)

雖然他們不是使節,但崔溥等人從台州啟程開始便得到優待。沿途接待的官員大多有美食禮品相贈,到達北京紫禁城後,明朝官方還送給他們每人一套衣冠鞋襪。崔溥在北京水土不服之時,明孝宗也安排太醫前去看護醫治,回國時明朝方面專門派遣軍兵,將他們一行護送回國。

他們從寧波到杭州,經鎮江、揚州、淮安,再到通州抵達京城,出山海關,鴨綠江,平安回國。沒有走丟一個,沒有一個傷殘,更沒一人亡故。500多年前,如此漫長嚴酷的行程,居然能毫髮無損的回到自己的祖國,實在是意外之喜。

第一個走完京杭大運河的朝鮮人:原本回家奔喪,卻被颱風刮到中國

明朝之所以優待崔溥一行,雖然得益於他的外國官員身份,但更與明朝的海上救助政策和對外友好交流有很大關係。明朝時經常有朝鮮、琉球人因海難而漂到中國海域。正是因此,明朝周邊各國都面臨著怎樣處理海上漂來的外國商民這一棘手問題。

當時大明正值世界史上的大航海時代,且疆域遼闊、國家富強,海洋貿易空前繁榮,與附近諸國都有穩定邦交,北京城內常年駐紮著多國使臣。一般海上救助的漂流外國人,不論是官員平民,貧富與否,朝廷都一視同仁,派人護送入京,並贈給衣食,交給各自國家的赴華使者帶回自己的家鄉,充分體現了對外國友人的禮遇。

第一個走完京杭大運河的朝鮮人:原本回家奔喪,卻被颱風刮到中國

500多年後,崔溥的後裔已發展成一個龐大的家族,除韓國本土之外,他的後人遍及日本、美國、東南亞等世界各地。他們對500年前祖上的遭際感慨唏噓,對《漂海錄》中記載的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沒齒不忘。為了紀念那一段難忘的歷史,重續中韓兩國人民的友誼,他們決定在崔溥行駐過的地方勒石紀念,並委託北京大學葛振家教授考察篩選首選立碑地址。

葛教授自1994年始,根據《漂海錄》中所載的內容,反覆考查,多次踏勘,終於在當年4月確定寧海的越溪鄉作為主碑的首選,越溪鄉是當年寧海自海上進入內陸的門戶,崔溥被查明身份之後,受到寧海軍民的照顧,就是在越溪的巡檢司城與駐防官兵惜別,啟程去往北京的。

500年前,崔溥一行踏上寧海這塊土地時,因為有喪在身,不飲酒,不食葷腥,當地百姓只得待之以米漿與茶。500年後,崔溥的後代子孫回贈給越溪人民"崔溥漂流錄獎學金",以崔溥的名義,嘉獎越溪品學兼優的莘莘學子。崔溥地下有知,定欣慰矣。


參考文獻:

[1](韓)樸元熇著.崔溥漂海錄分析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

[2]葛振家主編.崔溥漂海錄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

[3]崔溥著;葛振家點注.漂海錄 中國行記[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4]倪毅.漂海聞見——15 世紀朝鮮儒士崔溥眼中的江南[J].藝術品.2017,(1):72-81.

[5]董服標."東方馬可·波羅"崔溥足跡始於浙江三門[J].文化交流.2016,(7):38-41.

[6]袁哲飛.崔溥後裔寧海尋蹤記[J].文化交流.2002,(6):62-63.

[7]陳尚勝.明朝初期與朝鮮海上交通考[J].海交史研究.1997,(1):43-53.

[8]子繇.一個朝鮮人在明朝的奇幻漂流,還原了真實的大明氣象[J].領導文萃.2018,(22):97-1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