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 “傳奇”張新:邊陲小城“絕地求生” 高新技術“裝備”世界

新華社烏魯木齊10月30日電 題:“傳奇”張新:邊陲小城“絕地求生” 高新技術“裝備”世界

新華社記者杜剛

在新疆,老百姓提到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人張新,用得最多的兩個詞是“兒子娃娃”(有能力有擔當的人)和“傳奇”。

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特變電工創業30週年。“一路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是改革開放最大的受益者”——這是張新給特變電工的最新註解。

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在中國欠發達地區,一個民營小企業在廢墟的廠房上尋得生機,在輸配電高端製造領域打破了國外壟斷,打造出中國製造的又一張名片。

改革,帶著52個人吃上飯

特變電工總部位於烏魯木齊市以西30多公里的昌吉市。公司園區內矗立著一塊石頭,刻著“改革就是特變”。

時光輪轉至1988年。特變電工的前身是昌吉市變壓器廠,總資產不足16萬元、資不抵債73萬元,張新是廠裡的一名技術員。

當年大年初五,已拿到另一家工廠調令的張新來到師傅王秀芝家中拜年。他清晰記得,王師傅家低矮的茅草房裡,有一張破桌子和幾把破椅子,地上擺著幾個盆子接著雪水。聽到張新要調走,王師傅哭了:“你們有能力的都走了,我們這些人怎麼吃飯呀……”那時,廠裡已經半年多沒發工資了,大夥兒在街上販賣羊皮艱難度日。

這令張新倍感心疼,他決定,不走了。

在張新等人的努力下,政府同意不讓變壓器廠破產,提出採取全疆首家租賃承包的方法,民選廠長。最終,張新以絕對優勢當選廠長,工人有52名。

面對被大雪壓垮的廠房,張新帶大家撿磚頭、塑料布和鋼筋,搭起了簡易工棚,工廠開始運轉了。

張新提出,員工收入多少看產品質量、工作質量和對企業的貢獻,臨時工做得好可以當幹部,幹部做不好降級。

“打破大鍋飯,實現多創造、多分享,極大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張新說,中國走進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才有了特變電工實踐和創造的平臺。

1993年,昌吉市變壓廠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了特變電工。1997年6月,特變電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全國變壓器第一股。

升級,打造中國製造新名片

上市之後,特變電工與國內十餘家集體企業、地方企業、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的聯合和重組兼併,培育了以能源為基礎,輸變電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和新材料構成的產業集群。

張新的一次出訪讓特變電工再次發生蛻變。2005年,他隨國家電網高層參觀東京電力特高壓試驗場時,日方只允許國家電網和非企業人士參觀,張新等人被拒之門外。在時任國家電網總經理助理舒印彪的抗議下,日方才勉強同意參觀。

張新認為這次經歷是一次恥辱,並決定開始研發特高壓。

當時,特高壓技術只有日本、德國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進行研究,而且沒有成功商業化的先例。特高壓技術可以降低能源傳輸成本,改善我國能源分佈和消費不均衡的狀態。

3年後,特變電工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臺1000千伏特高壓變電器。

此後,特變電工迎來了技術創新爆發期,實現160項自主技術重大突破;累計申請專利、技術秘密、軟件著作權等超過1200項;參與了國內外標準制修訂近200項。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特變電工的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進入美國、印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安哥拉等70餘個國家和地區,特高壓輸電成為繼高鐵、核電之後的第三張中國製造名片。

合作,用高新技術“裝備”世界

按照特變電工的計劃,公司今後將繼續加大在新疆的投資,促進和帶動本土經濟發展:在已有的年產3萬噸多晶硅製造基地基礎上,加快3.6萬噸/年高純多晶硅產業升級項目建設進度;圍繞新材料,加快打造全球最大的高純高品質鋁基及鋁電子新材料產業基地;推動新疆建成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基地、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

“中國與亞歐各國的合作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張新說,新疆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特變電工將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加快“走出去”步伐,擴大國際產能合作,為項目所在國提供運營、維護、培訓等方面的服務,讓“中國製造”創新科技“裝備”世界。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特變電工正依託中國在全球領先的發送和配送電力技術,憑藉自身在全球電力、電網建設已形成的品牌影響力、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積極參與相關國家電力規劃、電源電網基礎設施建設,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主電網和配電網規劃以及水電、火電、太陽能、風能等多種能源綜合開發建設方案。

張新表示,特變電工將從各國融合發展、和諧發展、共贏發展等方面實踐能源合作,用先進技術、產品和服務理念,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力行業升級提供服務,這也是特變電工合作的出發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