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田园将芜:那些正在逝去的村庄

田园将芜

李云辉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种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情景不时地在陶渊明的梦境中出现,梦醒时分,陶渊明一声叹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如果没有兵燹,如果没有天灾,这些乡村景象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但是,仿佛一夜之间,这种乡村景象消失了。

田园将芜:那些正在逝去的村庄

田园将芜:那些正在逝去的村庄

2009年拍摄于新疆奇台麻沟梁

我曾经到过天山北麓的一个山村,严格来说,它已经不能称其为村庄了,因为走遍村子,几乎见不到一个人,没有狗吠,没有鸡鸣,没有炊烟,只能听见风与树叶的低语、蚱蜢振翅的吟唱。有的院落已经是断壁残垣,有的房屋还算齐整,但全都是荒草满院,有的院子里干脆种上了大麦,已经和绵延的麦田连为一体。许多院子里还竖着高高的电视天线杆子,可是又有谁来接收它传输的信号?几乎每家的房门上都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可是主人还保管着那把回家的钥匙吗?

这一家可能才离开不久,透过玻璃窗,看见客厅一个旧铁炉靠着火墙,旁边有两个油漆剥落的方凳,一把笤帚扔在一堆砖头上,里间旧席梦思床垫上空空如也……

他们都走了,有的在半截沟镇,有的在县城,有的到了昌吉、到了乌鲁木齐……

我这个不速之客走进一个个院子,用相机拍下了一家家破败的景象,每一次按下快门的声音都好似一声叹息。

这个村子叫麻沟梁。昔日麻沟梁一队有24户人,如今还剩下3家,如果不是开度假村,这三家可能也搬走了。再过几年,这里就剩一家人了,随着游客的增多,他继续在那里开度假村。这家人男主人的父母亲是1959年从江苏支边到新疆的。

田园将芜:那些正在逝去的村庄

田园将芜:那些正在逝去的村庄

2011年拍于河南济源

一次来到毗邻河南、山西两省的王屋山,也就是愚公发誓带领子孙要移走的那座山,这座“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山给愚公一家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于是年且九十的愚公下决心搬走它。千百年过去了,山还矗立在哪里,可是一波又一波城镇化的浪潮卷走了那曾经执着的愚公的子孙。在王屋山的深处,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山村,大部分民房已经没有屋顶,只剩三壁或两壁,或者只剩下地基,昔日的屋宇内种上了庄稼。这一家可能比较富足,高大的青砖房很气派,可是门窗俱无,正面墙上一个大洞,青藤爬上了长满苔藓的墙壁,柏树已经在屋顶上扎根。

对于这些村庄来说,我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但是故乡的日益老去让我知道什么是感同身受,每一次探亲归来都带回无尽的惆怅。

以前,每一次探亲一般都要买一袋水果糖、一条烟,糖果散给小孩,香烟让给老人,可是现在打开一袋水果糖几乎没人吃了,因为村子里很少有小孩,有的小孩随着打工的父母走南闯北,有的小孩到镇上念书了,现学校都集中了,小学都集中到乡上,中学全都集中到了县城;一盒香烟打开,几天都抽不完,因为每一次回去,总有熟悉的面孔消失,而新的坟头不断出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家多年的游子回到故乡,后生们却不认识,诗人是多么惆怅啊!如今归乡连儿童都见不到了,诗人情何以堪?

田园将芜:那些正在逝去的村庄

田园将芜:那些正在逝去的村庄

田园将芜:那些正在逝去的村庄

我来到一个童年的伙伴家,我几乎惊呆了。他家满院臭蒿高过门楣,一树牡丹独自怒放。童年的伙伴高中毕业接父亲班,在供销社有了一份工作,没有几年却下岗了。如今,父亲已经去世,姐妹全部出嫁,她妈跟着他住到了县城。他在县城起早贪黑守着一个水果摊,再没有回来,任凭院子里的牡丹花开花落,臭蒿一岁一枯荣。

再往南是是另一个童年的伙伴家,这一家曾是大家庭,兄弟姐妹6个,三男三女,上有爷爷奶奶和父母,过去这一家吵闹不断,如今阒无一人,邻居在他家院子里种上了玉米。爷爷、奶奶、父亲去世多年,母亲随大儿子迁居河南,老二一家在县城,老三在江苏,三个妹妹全都嫁到外地,兄妹六个多年见不了一面。

再往南是另一个小伙伴家,这一家只剩一个近80岁的老头守着两空破窑洞;再往前的几家已经不成为家了,因为屋内无人,院内无畜,通往这几家的路被荒草、荆棘覆盖,已经没有路了。

田园将芜:那些正在逝去的村庄

2013年的母校校舍

田园将芜:那些正在逝去的村庄

2017年的母校校舍

这几年没有回去,也不知这些家园破败成何样?

院中无童稚,田内少壮男。田园怎能不荒芜?

“再过几年都没有人种地了!”面如炭、鬓如霜的堂哥无奈地说。年轻人不愿种地、不会种地,也不屑于种地,他们如飞蛾扑火般的涌入到城市去了。

可是,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责怪这些年轻人?难道还将他们束缚在土地上,继续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吗?如果说这种生活具有诗意,那可能是我们的臆想。我们的哀怨阻挡不住他们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脚步。

他们固然不会种地了,或者可以说他们不会像父辈那样种地了,但有朝一日他们可能返回来以自己的方式种地,可能比父辈种得更好。(新疆资深媒体人:李云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