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理解《易經》裡的“一陰一陽之謂道”?

張必聰


這個問題真的是高到高深莫測、龐大鴻雜,可也很低,低到大自然中、萬物生命中和人們的生活裡,處處便見陰陽之理,每每可悟何而為道。

俗話說,劉伯溫半部《易經》得天下,近代易學大師南懷瑾只說讀過《易經》,而不敢講讀懂《易經》,可見其排四書五經之首是有一定道理的。

本人也不是什麼易學家,甚至都沒有通讀過《易經》或《周易》,只能說是一個這方面的愛好者而已。既然要回答此問題,那就勉為其難用通俗易懂的白話,不扯那麼些術語、資料給簡單說一說吧。



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面。

陰——為雌、為女、為寒,為暗,為聚,為實體化。

陽——為雄、為男、為熱,為光,為化,為氣態化。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慢慢到戰國時期,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這便是“陰陽消息,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陰陽的最初含義其實是很樸素的,就是表示陽光的向和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以及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等。


注:陰陽出自易經,那《周易》來源於何處?

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

太極、陰陽、四象、五行、八卦、九宮,皆可追溯於此,被譽為“宇宙魔方”。

❶河圖上,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河圖之象:河圖用十個黑白圓點表示陰陽、五行、四象,其圖為四方形。

❷洛書(俗稱九宮圖)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於15,十分奇妙。洛書之象:將河圖四方的八個數旋轉而排成八方而顯為八卦,每方一個數納地支十二氣象,就是洛書之圖了。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揹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再加夜觀星圖、下俯獸皮之相。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



以上,就是寒柏隴臥子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淺見薄識。如果各位還滿意的話,請寒柏隴臥子。本人專注於文化、文玩收藏、郵票等方面,大家關注後可以看到我的其它文章、微頭條與問答。

寒柏隴臥子


陰陽,是一個很容易懂的詞彙,又是一個邏輯性很強的詞彙,在華夏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歷史上的許多大家,許多著作,都是汲取了陰陽的思維方式而參悟著書立說,華夏幾千年文明代代相傳薪火不斷。

所以,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孔夫子: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有吉凶,吉凶生大業。

陰陽是兩種相對的能量,這兩種能量的相互推動才催生了這世間的萬事萬物,陰陽是不可分割的一種本體能量,陰陽互根相互轉化生生不息,本體就是“道”,道中有陰有陽,一陰一陽謂之“道”


泰恆易道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交媾萬物生,這也是風水的核心,一陰一陽謂之道。陰與陽只是基本元素,交媾才是真諦。男人與女人是社會的基本元素,男女要相交才會孕育下一代,人類才能生生不息。天地交而六子生。





風水八卦三卦一卦通


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代表人、事的正反兩面。

陰代表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與有害。為終。

陽代表長生、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與善欲。為始。

向外張是陽,向內縮是陰。

陰陽是相對的。陰陽會變動。陰陽合一。

看任何事情都要用陰陽的觀點,以自然為標準,做合理的判斷。——曾仕強




莊梓001


一陰一陽謂之道”,是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命題,而且常常被用作證明我們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證據。但是,它並不提供有益理解的信息,不反映客觀事物的真實規律。

太極圖

一、命題出處及學者的解讀

《易經・繫辭上》講:“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這是該命題的最早出處。如果我們要問,這句話究竟該如何理解呢?

西漢京房解釋說:“二氣相感而成體”、“不可執一為定象。這個意思好像是說,凡物體皆由陰陽二氣交成,獨陽孤陰不成理。

王弼解釋說:“一陰一陽者,或謂之陰,或謂之陽,不可定名也。” 這個解釋的意思又是再說,道或者是陰,或者是陽,或者是陰陽的結合體,沒有其他的內容。

晉韓康伯認為“道”是“無之稱”,其無形體,而有功用。他說:“陰陽雖殊無一以待之。在陰為無陰,陰以之生;在陽為無陽,陽以之成,故曰一陰一陽也。” 他反對以實有來說明陰、陽與道。

八卦圖

宋代程頤以“所以陰陽者”解釋“道”,以陰陽為“氣”;朱熹則說:“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

唯物主義者張載以氣化過程解釋道,認為氣兼有陰陽兩方面,稱為“兼體而無累”,氣在變化過程中總有清濁、動靜、屈伸兩個方面而不偏廢,天地萬物都如此。

王夫之繼承張載的學說,認為道是陰陽二氣的統一體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以對立統一觀點解釋一陰一陽;認為任何對立的事物(包括卦象)既相反又相通,既相分又相結合,” 將古代的辯證法思想推向新的水平。

孔子

二、什麼是陰陽?

研究這一命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陰,什麼是陽。陰,《 說文解字》解釋說:“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說文系傳》進一步解釋說:“山北水南,日所不及”。”日所不及“,是說太陽光照不到。

陽,《 說文解字》解釋為:“高明也。”《說文解字義證》則進一步說明:“高明也,對陰言也。”高為陽,在古人的意識裡,最高者為天;明為陽,古人認為明就是光,就是日,也就是太陽。所以,我們就曾經有人解釋說,凡物體向陽的一面為陽,背陽的一面為陰。

陰陽是我國古代的哲學概念,古人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陰陽兩個部分組成,或者都可以區別為陰性物體和陽性物體兩個類別。在我們古代哲學思想中,陰陽主要是用於分類的觀念,並沒有陰本體和陽本體的概念。所以,我們可以說世界是由陰性物體和陽性物體兩個部分組成,卻不可以說世界是由陰和陽組成。

古人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氣,有了這個概念之後,古人也常稱謂陽氣和陰氣。但是,氣在古人那裡是物體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所以氣不是構成萬物一個要素。比如,水與水蒸氣。水蒸氣是水的另一個存在狀態,我們不能說水是由水蒸氣構氣的。所以,氣的概念是包含在萬物這一概念之內的。萬物可以區別為陰性和陽性兩個類別,那麼氣自然也應當有陰性和陽性區分。

易經

但是, 我們現代人在複述古人思想時,卻常常將陰、陽、氣這三個概念,看作組成世界萬物的元素。正確的邏輯關係是,世界是由萬物組成的,萬物以有形的物與無形的氣兩種存在形式。萬物可以區別為陰性與陽性兩個類別,所以有形的物可以區分為陰性物和陽性物兩類,無形氣也可以區分為陰性氣和陽性氣兩個類別。

比如,在太陽系中,我們可以認為太陽是陽性的物體,十大行星及其衛星是陰性的物體。太陽的光和熱是陽性的氣態物,空氣、水蒸氣等是陰性的氣態物。在古代的著作裡,古人論述陰陽,有時是指寒熱,有時是指四時中春夏秋冬,有時是指位置的上下、內外、有時是指物質狀態的有形與無形,動態與靜態,等等。

所以,我們不能將古人陰陽、氣這些概念神秘化,也不要將它們想象得多麼高深。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現象,古人通過觀察自然現象建立了他們的觀念。這與我們現代人通過觀察與實驗進而建立科學假說的過程並沒有本質區別。所以,古人的陰陽概念、陰陽學說、氣的觀念與任何一個科學與哲學的學說一樣都是人類認識與理解自然事物的階段性的成果。

而且,迄今為止,我們尚不能在自然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中建立一個類似陰陽觀念的二元律,或者說到現在為止,理論自然科學領域中,陰陽還不是必要的概念。所以,我們古人認為世界萬物都必然能區別為陰性和陽性兩大類別的觀點並不是一個具有普適性的原則。我們在國學領域中大談陰陽,大談氣,但這些觀念卻在旨在研究萬事萬物根本法則的自然科學領域中都是沒有意義的。

周文畫卦

難道真是我們老祖宗的觀念超越了現代科學的觀念,而我更願意相信他們其實並未走出樸素的自然哲學階段。 我們研究古人思想,但不能迷信它,古人認為世界分陰陽,不等於自然界本身具有這個性質。擺在我們面前的出路是,我們可以試著將古人的陰陽觀念與學說向自然科學領域中推廣,看它能否成為描述自然事物真實特性的基本原則。

如果能,自然意味著我們古人已經窺見了部分真理。如果不能,那隻能說明,我們的古人並未掌握自然事物的真實規律。那時,我們只有放棄古人的信仰,並要用更真實,更能反映自然事物真相的概念和原理代替它。那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現有確鑿的證據或學理的依據支持陰陽概念及其假說應用於自然事物及其規律的描述。

如果陰陽觀念不能用於自然事物真實規律的描述,那麼“一陰一陽”的說法便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命題,它不提供幫助我們理解自然事物結構及其規律的信息。但是依舊還有很多人迷信它,有的則比附現代哲學中矛盾律,辯證法等觀念來證明這些觀念有效。孰不知單憑這一命題是推論不出辯證法與矛盾律的,如果我們不是事先有了這些觀念,單純立足於古代哲學,是不可能講出這樣的道理來的。

中國古代哲學的繼承,以及我們中國醫藥學術的發展,需要我們徹底走出古人所圈定的“牢獄”,知識是否合理,不是就知識本身的性質來說明的,它最終要以能否反映客觀真實為最終依據,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根據。陰陽、五行等學說不能反映自然事物以及生命現象的真實規律,我們就需要從重新觀察和思考自然現象和生命現象實際秩序出發,建立起能否反映事物客觀規律的概念和學說來代替它,而不是一味地迷信它。

中醫藥

三、什麼是道?

我們再說道的概念。

道在初始含義上與現代哲學中真理這一概念的意義是相同的。所以求道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追求真理。在我國古代哲學中,道與德是最高的兩個範疇,其中道是指自然萬物的最根本原理,德則是指人類社會的最根本法則。我國古代哲學家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終極社會法則的探索上,關注人事明顯多於對於自然事物客觀規律的探究。這可以通過先秦諸子的言論中瞭解。

所以,我們的先哲講德要多於講道,但是人事前面還有個天,所以又不能不講天道。古人所謂天道,也絕不是現代觀念中的自然或萬物的觀念,古人的天主要是有意志的天,能夠時時刻刻影響和左右人事的天。但是古人也講自然的天,比如荀子。荀子不迷信有意志天,是為他人性本惡,需要禮教、法制的論點做鋪陳。

所以,古人雖然暢言人事,但往往要取法天道,所以道的概念一定要在德之前。在這個方面,老子思想是一個鮮明的例證,短短五千文字,既講了道,也講了德。老子立言的主旨是德,講道是為講德做鋪墊。在老子那裡,道不再單純是理,而是物。道被預設為獨立、自在且恆常為一的事物,它沒有形象,不能被經驗。但卻是宇宙中萬事萬物支持者,道生養著萬物,如同母親生養自己的子女。

老子像

從經驗主義者的立場上看,道就是無有或無物,因為它不能被觀察、不能被聽聞,不能被觸知。但老子卻堅信它是有,稱之為“無物之象”,即以無為形式的有。所以,老子所講的道並不自然萬物本身,而是自然萬物背後的原因和根據。

在我們的經驗中,萬事萬物都是客觀實在的,它們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被我們經驗到。所以我們就認為這是世界的全部內容,而老子卻教導我們說,在這可經驗的萬事萬物背後,還存著一個實體,這個實體是萬事萬物的原因和根據。老子將這個假設的實體命名為道。

通過上面討論過,我們瞭解了,道的一個意義是真理、原理、規律等。叧一個意義則是作為萬事萬物原因和根據的自在物。

接著我們繼續討論命題“一陰一陽謂之道”的意義。如果我們將道理解為原理或法則,那麼這一命題就可以翻譯為:一陰一陽就是萬物的終極法則,或真理。但前面我們已經討說過,陰陽的概念或法則還不能用作描述或揭示事物客觀規律的工具,所以一陰一陽這個說法不反映事物的客觀性質,不提供有益理解的信息。

如果我們將道理解為萬物的原因,那麼根據老子的意見,它是以無有、無物為形式的有。那麼陰陽的概念也不可以用作描述道的工具。

道與陰陽本是毫不相關的概念,古人將它的合攏在一起,看似深奧,實則空洞無物。我們不能通過這一命題進一步理解萬物的奧秘,它不從經驗中來,自然也不能用經驗事物描述或解釋。

四、結論

古人講盡信書,不如無書。研究自然界,建立客觀真實的知識體系,就不能從本本出發,知識以反映自然事物客觀規律為目標,不能提供客觀事物結構與規律的知識就是假知識。一陰一陽謂之道,這一命題既不揭示事物規律,不提供有益理解的信息,所以我們只能判斷是一句空話。


國學新知堂


大家都寫的很棒,我也向各位彙報一下:

“一陰一陽之謂道”首先我說一下我對“道”的理解吧!“道”就是自然,就是宇宙萬物。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共同構成的。

“一陰一陽”我理解並不是說一個陰和一個陽。陰和陽是不可以分開的,也分不開。我們中國人說“陰”其實就包含了“陽”,它們其實是同時存在的,有句話我想各位都知道叫做“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所以只有陰陽同時存在才可以生生不息。

還有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簡單的舉個例子,各位都對《易經》有所瞭解。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我們可以看一下我們的手掌。大拇指是一,是陽。另外四指是偶數,是陰。再看我們手指有幾節?大拇指是陽,但是是有兩節構成;接著看其他四根手指,它們都是由三節構成。我們的手一共二十八個關節,對應這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我們掌握著二十八星宿。

在這裡不得不感嘆造物主的神奇。自然中的東西在我們的身上可以找到。例如“山”,在面相上我們的鼻子叫做“山根”。

謝謝大家!


金日國學


出自《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概述為:循環不已乃道也,問一陰一陽之謂道,便是太極否,曰陰陽只是陰陽,一乃是太極,陰陽只是一氣,陰氣流行即為陽。

翻譯為:一陰一陽就是“太極生兩儀再生四象,繼之生八卦至六十四卦乃至成之與天高”的道路,始終以“一陰一陽”繼續壘生並繼承“生爻”的過程叫做“善”,使“一陰一陽”繼續壘生至天高而成就萬物的秉性叫做“道性”。

大意即認為事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兩種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廢,構成事物的本性及其運動的法則。無論自然、人事,都表現此道。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闡明瞭這種思想,兩者講的都是大道。道德經中不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裡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主要講述了一、二、三這幾個數字。

《淮南子·天文訓》是迄今看到的對它的一個最早的哲學上的解釋:“道(曰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照《淮南子》的解釋, “二”是“陰陽”,三是“陰陽合和”。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自名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覲殷死,議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

譯文: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並非常道。常道,不可道,不可明言,只可體悟。

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意思非常豐富,一般人很難對其全面把握,故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見仁見智者只是領會到其中的局部,故會有這樣那樣不同的理解,百姓每天遵照此道行事,但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然道理本來是明擺著的,它不是人制定的,卻是人應當遵行的。

通俗來講就是存在即合理,理是道的體現,所以稱為道理!


陌上逢卻在少年v


一陰一陽之謂道,出自《周易》繫辭,她是說:

"道以陰陽為本質,即陰陽為一,一是完整完備的意思,亦即是告訴你,道具備陰陽相反相成的完整性,即她是個完整的整體′一’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就是道。道即陰陽,陰陽即道;道體本陰陽,陰陽就是一,道就是一,一是一切的唯一。

中華數字文化文字、實數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虛數為十、百、千、萬,虛數中百為整數,千為多數,萬為大數。

中華文化及文字來源於對陰陽智慧意識的認知!文字又促進了對陰陽認知的發展,這就是道。

《易》發展到了《周易》,已經基本完備了中華古代文化文明智慧邏輯。

在中華《周易》智慧認知的數字邏輯文化中:

″一、二、三為生數,四、五、為運數,六、七、八、九為成數"。

″生數與生數中每數或某數又可視為一,運數與運數中每數或某數也可視為一,成數與成數中每數或某數亦可視為一"。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皆可視為一"。

″十為虛數,前面不與實數,無實質意義;如果君是好《易》者,用一十的時候,請君不要省略那個實數一;而此一非彼一也"。

"百為虛數中的整數,前面不與實數,無實質意義"。

“千為虛數中的多數,前面不與實數,無實質意義;多數的多數即千、千的表示就是兆”。

"萬為虛數中的大數,前面不與實數,無實質意義;大數的大數即萬、萬的表示就是億;太極用數來表示的意思就是萬、萬,大、大就是太的意思"。

而這一切皆可用一來表示,就是道。

道就是一切的智慧總稱。

宇宙就是陰陽合和的產物、為一就是道;萬物皆具陰陽的牲質、為一就是道;人為萬物之和、為一就是道。

道可大、可小、可意識。

我們所處的一切皆在道中,皆為一;一可以表示一切,一切皆具備陰陽合和的完整性,就是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謂之道是為道,不可之謂道。

道,就是一。


無為24472


自古以來,各家學派對《易經》裡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都有著自己的理解,筆者在此不作過多評論,只是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爭取找到無限接近此問題的正確答案。

可以說整部《易經》都是圍繞著陰陽,並通過一陰一陽搭建起來的符號模型,用以表達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的學說,陰陽是《易經》描述事物的基本單位。那什麼是陰陽?陰陽又是怎麼來的呢?陰陽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古人對“太陽和地球相對運動變化的規律“”的觀測而得來的。古人觀測日出日落,發現最明顯的現象就是白天和黑夜,白天和黑夜此消彼長,交替變化,循環出現,從來沒有改變過。人文聖祖伏羲氏在畫八卦圖的時候就用“━━ ”代表白天,用 “━ ━”代表黑夜。等後來慢慢有了文字後,人們便把白天稱作陽,把黑天叫做陰。白天黑夜交替變化是亙古不變的規律,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當時的人們通過觀察陽光投射到地面物體上形成的陰影時發現,白天有太陽光照的時候,是光亮的、熱的、乾燥的;而夜晚沒有太陽的時候,是黑暗的、陰冷的、潮溼的。一明一暗,一冷一暖,一干一溼,這些互相相反的現象,此消彼長,互相生髮和轉化。所以人們就把和白天有關的明亮、熱、乾燥等現象,稱為陽;把黑暗、陰冷、潮溼等和黑夜相關的現象稱為陰。把陰陽互相生髮、此消彼長、交替變化的規律稱為道。

《周易·繫辭》: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這依然是陰陽變化的結果。把陰陽互相生髮、轉化的過程細分,則春、夏、秋、冬四象成也。再通過觀察不同季節地球上植物的變化,人們發現“春播、夏長、秋收、冬藏”的道理,這為我國古老的農耕文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陰陽,表示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既可以是同一事物內部,也可以是兩個不同事物之間

。一般來說,凡是運動的、外向的、積極的、明亮的、熱的、上升的、堅硬的等都屬於陽;而運動的、內斂的、消極的、黑暗的、冷的、下降的、柔軟的等都稱之為陰。天是陽,地是陰;男是陽,女是陰。人體上部為陽,下部為陰;六腑為陽,五臟為陰;自信為陽,悲觀為陰;高興為陽,傷心為陰;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等等。

事物的陰陽屬性,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的、相對的,陰陽互用,道方產生

。陰陽運行於宇宙,道彌綸於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是宇宙間一切事物運行的根本規律。陰陽合則生,陰陽離則滅,陰陽錯則變,陰陽平則佳,把握陰陽則統御整體。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易經》裡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呢?

筆者認為:一陰一陽,陰陽平衡即為道。當然陰陽平衡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的。當條件發生改變,陰陽又會互相生髮轉化,達成一種新的平衡。這大概也就是孔子說的“

中庸之道”吧?!在我們生活中,要做到陰陽協調平衡,就必須懂得動靜結合、剛柔相濟、能屈能伸、能上能下、能文能武、能進能退等詞彙的道理。


健康小衛士1


《易傳》當作《易經》念,念歪了經。《易經》卦辭爻辭裡找不出“陰陽”二字,陰陽的概念也沒有。是《易傳》論陰陽。

“一陰一陽之謂道”,是《易傳》之辭。

儒家託名孔子《易傳》,借陰陽家之道解《易經》八卦,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八卦象個大家庭,乾為父,坤為母,生六卦為子女,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

《易傳》又“陰陽之義配日月”,離為日為陽,坎為月為陰。

如此這般,坎為月為陰、又為中男為陽,離為日為陽、又為中女為陰。陰差陽錯。

《易傳》把數分陰陽,奇數陽,偶數陰。如此這般,誰家房子門牌號,奇數,住陽間?偶數,住陰間?

“一陰一陽之謂道”,謊誕不經,不堪一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