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战以后为了防止德国复仇,各国做了哪些努力?为什么防止不了纳粹德国的产生?

权元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德国这一方彻底战败,奥匈帝国解体,而德国也遭受了列强的报复性限制。各个国家为了防止德国的复仇,或者说是为了防止德国重新恢复实力,采取了种种做法来限制德国的国力恢复。

首先是在领土上,在战争结束之后,德国被迫割让大量的领土。一个所谓的波兰走廊,把德国和东普鲁士之间隔离开来,将大片原本属于德国的土地划归波兰。在西面,在法国的坚持之下,更是把德国的核心地带莱茵地区划归为非军事区不得让德国军队进驻,使得这个区域实际上处于别国的管控之下。

接下来就是在军事上对德国的施压,战后德国国防军的人数被严格的限制在10万人以下,这个规模要远小于其他所有国家。同时德国海军限制不得拥有重型巡洋舰,只允许保留6艘排水量1万吨以下的小型军舰。至于在第1次大战中崭露头角的空军兵种,也不允许德国继续拥有。这几项措施如果能够坚定执行,就决定了德国势必会成为一个二流的军事小国。至于在经济上,对德国的惩罚更是极为严厉,战胜国要求德国赔付大约1120亿金马克的资产,这个资产数量相当于10万吨黄金,这是战后贫弱的德国无论如何都还不起的。更何况在这个基础上,法国还要进一步的掠夺德国产的煤和铁,这使得德国经济雪上加霜。

综上可以看出,如此多的条例如果真的实现的话,那么德国是绝对不可能重新站起来的。然而在20年之内德国就重新崛起,并发动世界大战。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签署凡尔赛合约的各国忽视了德国的民族精神和国家力量,德国作为中欧霸主,只要形成一个整体,那么势必是整个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这是过去几十年来的经验。凡尔赛合约并没有把德国割裂成一个个分散独立的整体,而是维持了一个稳定强大的德国,在遭受了如此多不公平的情况下,德国人民势必会更加团结,同时也更容易被激进的民族主义所利用。这就是为何战后希特勒可以利用德国名义,获得如此多德国人支持的主要原因。

一个统一稳定的德国可以爆发出来的能量是欧洲的其他国家所难以抵挡的,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英国的态度暧昧就使得德国的实力增长更成为了必然。法国是德国的死对头,确实是希望能够尽全力遏制德国的国力发展。但是英国则希望欧陆上还有一个能够制衡法国的对手,这是其大陆平衡思想的体现。美国则是竟重新陷入了孤立不准备干预欧洲局势。这样一来,法国就不得不独自面对一个能够逐渐积蓄起力量,恢复实力的德国,法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遏制这个成长中的对手。等到德国在30年代后期逐渐强大以后,西方又采取绥靖政策试图祸水东引,这又失去了最后能够遏制德国国力的机会。

可以说正是凡尔赛合约对德国极其不公平的做法,以及忽视了在战后对德国国力发展进行有组织国际制约行为,才导致德国的复仇和重新强大。


科罗廖夫


1918年,在经历了四年残酷的战争之后,协约国终于击败了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这一次的战争虽然是协约国获胜,但是因为对德国军国主义消灭的不完全,最终又引起了再一次的世界大战。但是这个是后话,因为在那个时候的协约国集团中间,人人都以为大战已经结束,国际联盟已经对德国等同盟国进行了制裁,从此应该世界和平。那么当时为了防止德国复仇,都做了如下几点:

(凡尔赛条约封面)

一:强迫德国裁军,并且永久缩减规模。

在一战签署后的《凡尔赛条约》中,德国国防军被限制在十万人的规模以下,并且德国海军只被允许保持万吨级以下的小型军舰。协约国对德国还设置了军事禁区,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制等等。在这种条约的限制下,德国在后来的年代中研发各种军事武器都是在“地下”进行,比如说:德国坦克最初的研发便是以需要拖拉机为借口秘密进行。

二:分裂德国领土。

同样也是在《凡尔赛》条约中规定,原属于德国的洛林和阿尔萨斯割让给法国,不但要将原属于波兰的地区还给它,还要将自己的西普鲁士以及东普鲁士部分地区割让给波兰。据统计,德国在战后一共损失了百分之13的土地,极大的消耗了德国的元气。

(第一次世界大战马恩河战役法军士兵)

三:阉割德国潜在实力。

在战后签订的条约中,协约国将奥匈帝国强制分裂并且保持独立,还要求德国保证未来不会选择和它们合并。这样一来就将德国潜在的威胁进行了一定的压制。

四:巨额赔款。

德国在战败后签订的条约中还规定了德国必须偿还巨额的战争赔款,高达113亿英镑的战争赔款令德国不堪重负。

(贡比涅停战协定)

虽然协约国对德国有着上述的几条主要规定和制约,但是却因为

协约国内部并没有一致的利益目标而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给了德国一个可乘之机。并且在战后,在协约国定下了如此严苛的规定之后,协约国却没有对德国履行条款进行严密的跟踪监督,导致了德国产生了巨大的民族怨恨继而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强大的民族自尊心,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这也是纳粹德国产生的原因。


我是弋北谈古今,欢迎大家关注!持续了解动态!

你还知道有哪些努力吗?欢迎大家踊跃补充!


弋北谈古今


一战,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人数和物质消耗等于前两百所有战争的总和。不夸张的说一战是战壕战,阵地战,消耗战的经典,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那么一战后各国对德国都有哪些限制呢?先看一下一战都有哪些主要国家,首先是战争的发起方,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意大利。然后再看另一方,有英国、法国、沙俄、波兰、匈牙利,立陶宛、卢森堡、拉脱维亚、美国是后期加入的。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德国等战败。

然后就出来了一个合约《凡尔赛合约》,



这个合约是各个国家要求得到的利益和对德国的限制,主要包括经济,军事,政治,资源,国土等五方面。在经济上德国承担所有的战争责任,赔偿2260亿金马克。让因为战争本就不富裕的德国更加困难。政治上杀死了德国皇帝,规定不允许再次称霸,军事上要求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0000人,不得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得拥有空军,不得制造和出口任何武器,海军限制6艘一万吨一下的军舰,不得拥有重巡洋舰。不得拥有潜艇,只能拥有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在资源上将洛林铁矿给法国,鲁尔煤矿产煤给法国,在国土面积上,割让百分之十三点五。分别是丹麦、立陶宛、法国等。损失了百分之十七的人口。以上是对各个国家对德国的限制。


而这些限制更加团结了德意志人民,随后到来的经济危机,各个国家为了摆脱不利的影响分分转嫁危机于德国,让本就脆弱不堪的德国经济更加雪上加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通货膨胀空前严重,粮食,燃料供给量跌至战前最低最低水平。当时的德国魏玛政府软弱无力,能有足够的能力掌控国家局面,罢工和反抗时常发生,就在这时纳粹政权核心人物阿道夫.希特勒横空出世。他通过各种政治手段谋取了德国总理。整顿经济大力兴建公共设施,机场高速公路,公共住宅在其倡导下分分上马,人民就业得到了保障,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上国家控制,积极摆脱经济危机的不良影响,不断挑战凡尔赛合约,视国际联盟反对于不顾。军事上大力扩军备战,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世界第一的陆军和空军。纳粹政权还利用人民的复仇情绪提高对自己政党的支持。一番整顿之后纳粹政权走向了历史的巅峰。

还有一个外因就是英法各国对德国绥靖政策,德国不断调整凡尔赛合约,而英法为了避免再次战争采取忍让妥协的态度,这更加助长了德国纳粹的嚣张气焰。所以德国纳粹一步一步走向强大,走向世界历史舞台。


小飞子带你看


一战结束后,怎样处理战败国成为了巴黎和会上的主要内容。这其中又以处理德国最为重要,但是对待德国问题,各国难以统一意见,其中法国态度最狠,英国想玩大陆平衡政策,美国是搅屎棍,意大利是跟在后面捡残羹剩饭,日本则紧守德国在中国的权益。那么在巴黎和会上各国到底是怎样压榨德国的呢?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

政治方面:改变战前德国的政治局面,审判战犯,处死德皇等,这让德国人感到很大的屈辱(主要是法国提出来的)。

经济方面:法国占领德国鲁尔区,为了控制德国工业发展,英法签定秘密条约封锁德国出海口,用以限制德国进出口贸易。对于战争赔款,各国都是狮子大开口,为了就是给德国经济戴上沉重的枷锁。总之就是压榨德国经济,限制德国发育。

军事方面:限制德国海陆军发展,不准德国拥有空军,销毁各类军事装备,限制军事工业发展,延长士官和军官的服役年限,同时废除德国义务兵制,建立莱茵非军事区。要不是英国怕法国一家独大,德国连军队都没有必要拥有。

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强占德国萨尔15年。而且德国的殖民地也被瓜分,同时在德国东部建立波兰,为的就是牵制德国。
巴黎和会的结果引起德国民众强烈不满,惩罚性的战争赔款让德国民众倍感屈辱,过于苛刻的条件激起了德国民族主义极端思想,为纳粹德国的产生埋下伏笔。

难怪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和会的结果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我是十八般武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最后在美国参战的帮助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打败了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即使是英法这样的强国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由于德国挑起的世界大战给各国造成的损失实在是太过惨烈了,所以协约国为了防止德国具有重新挑起世界大战的能力,对德国做出了很多的限制。首先,法国等国给德国定下了天价的战争赔款。在协约国想来,这些战争赔款一方面可以补偿英法等国在战争中的损失,另一方面压制德国的发展,让德国无法再度崛起,从而拥有发动战争的能力。其次限制德国陆军只有10万人,海军方面也有极大的限制,总之让德国的军事实力只能够维持治安,而无法威胁协约国。再就是和德国周围的波兰等国结盟,共同来牵制德国的发展。



但是这些所谓的限制条件,在一些有识之士看来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甚至认为这些苛刻的条件尤其是天价的赔款太过于欺负德国人了,根本不是什么停战协定,恐怕会逼得德国人再度挑起战争,而事实也确实是如此。虽然德国只有10万陆军,海军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德国军备的研究和发展至始至终都没有停止过。德国暗地里和苏联达成了秘密协定,很多军事装备的研究和发展都在苏联进行。二战的时候德国就率先拿出导弹来对英国进行攻击,而原子弹也是德国最先开始研究的。除了军事装备之外,德国的军事思想也在发展之中,尤其是古德里安等人倡导的装甲部队协同作战思想更是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战中德国的坦克装甲部队是令所有敌人都闻风丧胆的,它也是德国能够在二战初期通过闪电战取得大规模胜利的重要保障。



而安在德国人头上的天价战争赔款,确实给德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本来很多德国人也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确实是德国人不对,很多人对此进行过反思。但是法国等国咄咄逼人的战争赔款却让德国陷入更深重的灾难之中,以至于当所有德国人都对英法等国充满了仇恨。后来当纳粹崛起的时候,得到了众多德国人民的支持,这也与协约国的欺压是分不开的。没有那些咄咄逼人的天价的赔款,纳粹主义也不会在德国崛起。协约国想通过天价的赔款来限制德国发展战争的能力,却促使德国人民一起支持纳粹再度挑起战争复仇。



至于法国帮助波兰复国,并且和波兰进行结盟来限制德国的发展,也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因为首先英国人对这个就不感兴趣,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目标不一样,英国一直实行大陆均衡政策,并不希望哪一个国家在欧洲大陆取得太过优势的地位。而且即使是法国,也只是想让波兰替他卖命来对抗德国,而并不关心波兰自身的命运。当德国崛起后,法国的态度就变了,并不想为了波兰而去和德国硬杠。因此在德国攻打波兰的时候,英法方面就出现了所谓的奇怪战争,静坐战争等等,完全是把波兰给出卖了,可笑波兰还一直自恃英法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他的盟友,所以德国不敢攻打他。





总之,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协约国为了防止德国复仇,看似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但这些所谓的努力根本无法防止德国人的复仇,反而更加深了德国人对他们的仇恨。而纳粹正是在德国人的这种仇恨的土壤中生长起来,并最终上台执政。


平安读历史


一战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争,发生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是由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四国组成,协约国由英,法,俄,意,美等集团为首组成,此时的德国是指1871年至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它是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起来的,同后来的德国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战争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开始是由五个战胜国政府首脑组成十人委员会讨论,后来意和日相继退出,最终由英,法,美三国决定,经过6个月的谈判和磋商在巴黎的凡尔赛签定了合约,史称“凡尔赛条约”,其目的,一,战胜国得到赔偿,二,惩罚德国,三,这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削弱德国的势力,遏制德国重新崛起。此条件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标志着一战正式结束。



因为德国是战败国,已无权也无力讨价还价了,为保国家不被瓦解,只能忍气吞生地答应了条约内容,根据条约,德国失去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16%的煤产地区,50%的钢铁工业,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包括中国的青岛,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给法国,承认卢森堡独立,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合并,莱茵河西岸的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西两岸50公里以闪不得设防,赔款113亿英磅,并且必须用黄金支付。

禁止实行义务兵役制,士官士兵的服役期延长到12年,军官25年,陆军人数限制在十万人以内,不得拥有坦克和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取消总参谋部的设置,海军只有拥有6艘非无畏战列舰,6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和12艘鱼雷艇,不得制造和拥有潜艇,不得组织空军,不得进出囗武器,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

德皇威廉被审判为战争罪首犯,部分军官被审判有战争罪,其中一些被判处死刑。

通过条约来看,对德国的惩罚和遏制还是比较严苛的,如果真正执行起来,德国是根本没能力发动二战的,但由于英,法,美各怀鬼胎,着眼于自身的利益搞起了秘密外交,31年又发生了金融危机,自顾不暇,使德国有了可乘之机,德国停止了赔偿,秘密增强军事力量,把军官派往外地,蒋介石剿共就有许多德国的军事顾问,其实这些军事人材是希特勒为二战准备的,军事装备从国外偷偷组装,到国内明目张胆的生产,无国际组织进行有效的监督,正当纳粹法西斯在德国盛行之时,英国却搞绥靖政策,听之任之,美国搞孤立主义,不闻不问,法国只知修马其诺防线,以求自保,使的德国更加猖狂,终于爆发了二战。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第一次是大战结束以后,事实上所有的参战国对战争都产生了厌恶的情绪,除了那三个法西斯国家以外,其他的国家都不想再发生一次世界大战,所以对于战争的策源地德意志就展开了阉割行动。

从国家的层面。针对德意志这个国家,当时的几个战胜国就对德国的无论是国土生产力,人口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东普鲁士隔离出了现如今德国的主体之外,大家都知道,整个德国贵族,尤其是军事贵族,来自于普鲁士的人多一些,骑士东普鲁士更是整个德意志军事精神所在,通过遏制东浦是和德国主体之间的联系,切断德国军事精神是当时比较认可的一个手段。

与此同时,德国手底下的国防军解散,只能够组建一支人数不满10万左右的军队,不能拥有空军,不能拥有海军,不能够拥有重机枪,不能够拥有坦克,总之,所有的高尖端重型武器,德国军队一概都不能拥有。除此以外,德国人的参谋本部也被西方国家给解散掉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被迫离开了德国,西方国家甚至于在德国本土驻扎军队间是德国人的行动,在莱茵河以西的所有土地上,德国军队军不能驻扎。

除此以外,西方国家还在德国的周边培植自己的势力,监视德国,比如说著名的波兰,波兰不仅分割了东普鲁士和德国主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旦泽地区,而且还大力的扶植波兰人的军队,波兰人打第二次睡到这样的军队,基本上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组建的,(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虽然这是个笑话,但想想300多架飞机以及拥有众多军队的波兰军队,对于一个战败的德国来讲,是一个庞然大物,德国人绝对不会去挑衅波兰人,如果德国有任何不轨的举动,英国和法国不需要自己出手,波兰就可以把当时的德国给灭了。

并且我们知道德国人都是两线作战,可是比两线作战更加噩梦的是什么?三线作战,德国人作战一般分成东西两线,东线对付当时的前苏联,西线对付的是英国和法国,可是一旦增加一个南线呢?

所以德国人在第一次说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积极地向南浔找一个盟友,隔绝东西两个战场,让德国人不会陷入三线作战的尴尬局面,所以西方这些国家就想自己出手,让德国人的战略计划泡汤,他们的主要意见就是解体奥匈帝国,与此同时,承认奥地利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永远不会并入任何一个国家。

奥匈帝国的解体为德国接下来发展东西两线战场,给德国人出了一道很大的难题,所以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即便是冒着英国人和法国人愤怒的危险,也要吞并掉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原因便在于此,虽然和意大利合作本质上来讲也可以隔绝掉东西战场,但这并不保险,所以必须要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但是在第一次蟹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的国家就是以这个方法遏制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

当然对于德国人来讲,发动一次世界大战不是看手里究竟有什么东西,而是看自己对于其他的国家恨意究竟有多少,大乔某个人火上浇油,将这种愤怒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对于德国人来说,无论你怎么削弱,他,只要人在那里,人就是第一生产力,他就能够组建起一支庞大的陆上军事力量来和你对抗,即便时间只有几年!


漩涡鸣人yy


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直接限制了德国的军事发展,限定德国陆军海军不能超过10万和1.5万,禁止研制生产引进坦克、飞机、重型火炮、潜艇等兵器,连机枪都不能继续发展,战舰数量被严格限制,并专门建立有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同时德国在莱茵河西岸的领土上(称为莱茵兰地区)不能驻军。

而在经济赔偿方面,仅仅法国就要求1300亿马克的赔偿,后来经过美英斡旋才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德国偿还不及时,法国直接出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控制住了德国的心脏。

但是德国自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德国利用和外国合作的机会,一直在发展军事技术等,比如其早年就和苏联在航空等多方面有所合作。而纳粹上台后,也一直在扩军备战,甚至公然出兵驻守莱茵兰地区,但是对此英法等国则无动于衷,更是让纳粹德国野心膨胀。

即使是后来德国开始向领国提出领土要求,吞并苏台德等地区,英法等国还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德国不敢正式和其开战,对其姑息纵容。乃至进攻波兰,其也仅仅是宣布对德开战,但是没有任何实质性行动,最终法国迎来了亡国的命运,而英国也损失惨重。


前沿阵地


恰恰因为这些努力,最后导致了纳粹德国的产生,原因无他,实在是这些条款太“逼人太甚”了

一战其实是一场“互不正义”战争,没有谁错谁对

一战其实就是那些帝国主义国家在互相的争夺霸权,谈不上谁错谁对,所以德国虽然在这场战争中输了,但国内对于这一场战争其实是并不服气的,在战争结束之前的德国还有力气应对协约国军队,只是因为国内的贵族因为保存实力发动的政变导致提前结束掉了这场战争。

用力过度的凡尔赛条约

但一战结束之后,英法等老牌强国也坐在了一起开始商量自己该如何“处置”战利品,于是“凡尔赛条约”横空出世,在这个条约下的德国人也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屈辱感,德国海军以自沉军舰的方式表达不满,总统谢德曼拒绝签订条约辞职,但最后还是在压力下不得不签署。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用力过猛”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产生了什么后果:德国失去八分之一领土和十分之一人口,德国所有海外知名地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德国在当时我国山东权益被转让给了日本!)并且需要赔偿当时合计320亿美元的赔款(后来这笔钱在种种原因下经过了92年终于在2010年被德国还清)

这一个条款在当时的德国人眼中和后来的纳粹宣传下也成为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也一定程度助长了纳粹的诞生。

但德国人虽然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限制,但因为各个帝国主义强国之间的小九九,对于这个条约的执行并没有那么的严格,比如说德国和苏俄在1922年签署了《拉巴洛条约》

这个条约的内容也很简单,两国“互帮互助”德国为苏俄提供武器生产线,为苏俄打造武器生产能力,苏俄则为德国绕开禁令,向德国开放工厂与基地,让德国在那里可以不受干扰的完成训练兵员。

这个情况在1926年双方又签定《互不侵犯和中立条约》后达到巅峰,两国都为对方输送了大量的装备与训练兵员,可以说在《互不侵犯和中立条约》被希特勒撕毁之前,斯大林绝对不会想到这个情况。

除了各个强国算计对方的小九九之外,还有咄咄逼人造成德国人同仇敌忾的情绪,1923年,因为德国国内经济情况的恶化,导致还不上款,于是法国与比利时就开始了“武装讨债”抢占了德国的工业区与煤矿,爆发了“鲁尔危机”,后来解决了鲁尔危机的道威斯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在我认为,无论多么严格的条约或者是多么苛刻的限制都不能阻挡一个被“惹怒”国家的觉醒,只会在这个刺激下越来越强,这个英法老牌强国为了限制德国的凡尔赛条约也成为了德国的“蛋壳”,冲破之后给世界带来的震撼也和当时制定这个条约的哗然一样,让人感到惊恐。

感谢阅读,评论区交流不同意见,欢迎关注老把头,带你拨开历史迷雾,以客观角度观看历史发展。


娱乐吃瓜主


纳粹德国的产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可避免。以另一种角度来讲并不一定是极其单纯的各国分赃不均的结果。但很有可能是各国希望世界和平并为此建立国联,然而受到国家利益的制约,以及传统大国军事思维的影响。导致国际基本框架虽然建立,但是各国的传统思维没有变,而造成的相互间利益不可协调导致的最终后果。这一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得到初步的解决。联合国即有了框架也有了在世界层面国家利益协调的相应内容并且得到了基本遵守。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相应内容的国际框架反而成为了各国传统外交和利益索取的工具。这恐怕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和纳粹德国最终形成的原因。


一战以后为了防止德国的进一步崛起,各国其实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与其说是分赃不均,倒不如说是各国国家利益之间无法协调。在一战对待德国的问题上,一些专家总是宣称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分赃不均而造成的。但我想问的是,如果西方国家仅以分赃不均就能够说明其对德问题之间的矛盾的话。那么又何必建立第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国联。并且有条件的承认殖民地直接归属权的作废而由国联对战败国殖民地进行共管。这其实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没有国联代管,直接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话,那是彻头彻尾的分赃不均。



但是作为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等,都企图在国联的制约下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相应管理。与其是通常所理解的分赃不均倒,不如说这是国际关系,政治上的一次重大进步。因为西方国家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初步意识到了,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没有一个超国家的国际性机构做中间协调,国家之间的外交矛盾,以及经济利益的纠纷很可能引发世界大战。但是又由于初步建立一个国际认可的国联很难,而且包括英国美国法国在内的国家都没有任何经验,所以虽然框架建立,但是对于国联的具体职能以及其权威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不得不使得国联成为大国之间所谓瓜分利益的现场。



但若说国联没有作用,却是不切实际的。对德问题,以及一战之后的整体世界秩序实际上都是各国通过国联做出的。由于受到阶级斗争等史观的影响,以及某些政治宣传所以民众普遍认为国联只是摆设实际上也是没有道理的。联合国的很多机构和职能都是国联的翻板。并且所有的资料和文件也是直接继承于国联。这也证明了国联对于国际各国关系的重要性。国际组织建设的不成熟和国际组织建设的没用,是完全两个概念。再说一战之后对德国的处置问题。在德国战败之后签订条约时德国被迫割让大量领土,甚至自己的发家地东普鲁士也被割走,很多土地划归波澜,在西面法国的坚持之下,德国还把其核心地带的莱茵地区作为非军事区,不得自己的军队进驻,处于别国的管控之下。



在军事战略上德国基本被压缩的喘不过气来,而且在国防方面各国也队战败的德国进行严格的限制,全国的军队不得超过10万人,这几乎小于当时欧洲的弱小国家,而且对于德国海军进行严格的军备限制,只允许拥有六艘排水量1万吨以下的小型军舰。在经济方面要求德国赔款1121马克相当于10万吨的黄金。如果这些得到全面的贯彻的话,德国必然沦落为欧洲的弱国。但是这些条件并没有得到全部实施。因为刚才说过国联的框架并不成熟,而且诸多战胜国对于国联的具体职能也没有清晰的认识。依然在国联内部进行传统的大国外交,国际世界观还没有形成。这也使得各国在战后的矛盾得不到协调。英国想要维护自己的传统优势,而法国想要恢复国力维护自身的欧洲领袖地位。



如果放到现在,大家通过联合国这一国际调节机构很容易得到相应的解决,但是在当时。大家依然按照传统的外交竞争方针维护自身权益。这就使得德国有了很多运作的空间。德国在战后对于赔款虽然认可,但总是以一种拖延或尽可能赖掉的立场。德国在战后能够保证统一不被分割魏玛政权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德国民众在战败之后的团结,也是德国最终保证主体统一的关键。也正是由于各国的利益关系无法在国际层面得到协调,使得美国对于德国的援助成为德国经济恢复的外力基础。当然,这一切还不足以时德国正式崛起。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成熟,导致的世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并不是世界经济衰落,恰恰相反,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太过繁荣而爆发的。短期内的价格暴跌,以及股票的虚假繁荣,这些都是因为真正的繁荣而带来的,只不过远超原先真正的繁荣的范围。德国的魏玛共和国原先可以通过接受美国的扶持,而成为一个正常国家,毕竟经过魏马共和国的赔款问题,军事分界问题,领土问题,以及德国加入国联都已经实现。如果我们将这一切视为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提恐怕有些滑稽。因为此时德国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扩张倾向。共和国是一个合法共和国,共和国也没有明显的极端化倾向。这一切都是在希特勒上台之后造成的。



希特勒只是利用了魏玛共和国对德国恢复战后正常国家所做出的这些贡献,很巧妙的嫁接到了自己夺权以后所建立的帝国之上。而到此时国际层面真正的外交体系依然没有形成又逢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国只顾自己的利益,祸水东引而希特勒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绝佳时机,完成了德国的纳粹化武装。当然,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联合国时期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但至少在联合国上各国的利益纠纷等问题处置的弹性和机会更大。虽然无法切实保证,所有国家的所有利益,但至少在利益妥协的条件和机会之下。不会再一次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不会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那样变得无法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