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重慶奉節南宋白帝城遺址發掘取得重大收穫 ,隨專家們去看看那段塵封的歷史吧

白帝城遺址位於重慶市奉節縣新縣城以東10公里瞿塘峽西口的長江北岸,包含白帝山、雞公山、馬嶺為主範圍內的兩漢至宋明時期歷代城址,曾為東漢巴東郡治、唐夔州州治、宋夔州路治所在地。南宋白帝城是歷代城址中保存最好的,是重慶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宋蒙(元)戰爭山城遺址之一。據文獻記載,南宋白帝城建於淳祐二年(1242),至元十五年(1278)降元后廢棄,是宋蒙西線戰場的最後一道屏障。


重慶奉節南宋白帝城遺址發掘取得重大收穫 ,隨專家們去看看那段塵封的歷史吧

▲ 遺址全景及南宋城垣佈局圖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白帝城遺址先後開展了多次考古工作,基本釐清了南宋白帝城的文化面貌。 為進一步推動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規劃的編制,從考古學的角度深化西南宋蒙(元)戰爭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 2017年2月至9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白帝城遺址開展了歷時7個月的田野考古工作,共完成調查面積約5平方公里,勘探面積25000平方米,發掘面積3090平方米,清理遺蹟20處,出土器物標本434件(套)。對整個遺址及周邊地區展開全面調查,另一方面選擇以“子陽城”遺址為突破口予以重點揭露,同時以探溝法對城內各高臺進行解剖式發掘,力圖瞭解城內建築佈局和水網系統。在發掘中注重多學科手段介入,以科技手段細化各時期建築的築棄年代。

重慶奉節南宋白帝城遺址發掘取得重大收穫 ,隨專家們去看看那段塵封的歷史吧

主 要 遺 跡

此次清理的遺蹟以城防設施為主,包括城牆6段、城門2座、房址2處、墩臺1處、兵器埋藏坑1處、排水溝4條、道路2條、護坡牆體2段。

城牆 白帝城遺址城牆圍合長度近7000米,現有南宋城牆約3900米。為了解城垣結構,我們對樊家臺、堰塘坪及皇殿臺等6段城牆進行了發掘,均為夯土甃石結構。以樊家臺城牆為例,系樊家臺內城垣東南段,牆體截面呈梯形,外牆較陡直(坡度約80°),以泥灰岩長方形石塊錯縫疊砌而成;內牆相對低矮,以不規則的石塊石灰勾縫砌築。城牆頂部呈內低外高兩級平臺狀,高差約0.15米,每級平臺各成一條通道。發掘揭露出的城牆長31.3米,頂部寬5.5、底部寬6.5~6.8米,內牆殘高0.7、外牆殘高4.4米。城牆頂面南北側相距約12.4米處各發現一處房屋建築基址,均面闊一間,原始建築面被破壞,周圍塌落有大量瓦礫,結合附近礌石的分佈,推測此類建築可能為戰棚類設施。

▲ 樊家臺發掘區全景

城門 2座,均為單門洞石構城門,分別位於皇殿臺東南部和西南部。其中,以位於皇殿臺西南部的2號城門保存較好,為皇殿臺甕城門。甕城接於皇殿臺西部,由北、南、西三面牆體圍合而成,平面近長方形。主城門位於皇殿臺西南角(未發掘),甕城門闢於甕城西北角。甕城城門座東北朝西南,方向245°,門道平面呈“凸”字形,面闊1.5~2.9米、進深5.6、殘高1.6米,內、外門道因頂部坍塌而形制不明。外門道後端設有門檻石,內門道前端側壁對稱設置有近方形栓眼一對,底部鋪有附帶圓形門臼的門砧石兩方。門道底部用石板砌築有“T”形排水暗溝構成城門排水系統,其上鋪設石板作為道路面。門外道路沿城牆兩側通行,均設置階梯踏道供上下,踏道已毀。甕城廢棄堆積內發現大量模印“桑閤門宅謹施”的瓦片,從出土位置與分佈來看可能與甕城城門有關。

▲ 皇殿臺甕城全景

墩臺 1處,位於中間臺與寨子之間的山坳東部。疊壓於Ⅱ區T8⑧下。系城牆附屬防禦設施,夯土甃石結構,兩側與城牆外牆相互咬合,於前端形成一個面闊6.6米、外凸於城牆約1米的平臺,周圍牆體用長方形石塊錯縫砌築,石灰勾縫,內部用泥土、石塊夯實而成。臺體頂部破壞嚴重,現平面基本與兩側城牆夯土持平,殘存有部分瓦礫堆積及鐵箭鏃、礌石類兵器。

重慶奉節南宋白帝城遺址發掘取得重大收穫 ,隨專家們去看看那段塵封的歷史吧

▲ 堰塘坪城牆及附屬墩臺

兵器埋藏坑 1處(H1),位於樊家臺東南部,緊鄰城牆。疊壓於Ⅰ區T9⑥下。方向10°。平面近長方形,長2.72~2.76米、寬2.4米、殘深0.30~0.95米。西部開鑿于山體基岩上,周壁用長方形石塊錯縫疊砌而成,石灰勾縫,壁面較直,底部不規整。坑內堆積可分2層,上層為人為填塞的大量黃色石塊,分佈密集且較平實,其下為大量兵器遺存及少量瓷器,包括鐵箭鏃69件、鐵雷15件、鐵矛1件、鐵兵器構件2件、鐵釘3件、銅弩機1件、白釉瓷碗1件、粗瓷罐1件;下層為青灰色淤積土,含少量瓦片。坑內共存的鐵箭鏃均為重慶地區南宋山城遺址中的常見器型,出土的瓷碗為景德鎮窯宋末元初產品。根據坑內出土的5件木炭和1件動物骨骼,經過碳十四測年,校正年代為公元1184~1275、1160~1264、1152~1260年,相當於南宋中晚期,其最晚時代與文獻所載白帝城於1278年降元並拆毀這一時間節點較為接近。結合地層關係、共存器物、碳十四測年及時代背景分析,推測該坑應為夔州守軍投降前掩埋,其廢棄年代當在1278年及以前。

重慶奉節南宋白帝城遺址發掘取得重大收穫 ,隨專家們去看看那段塵封的歷史吧

▲ 兵器埋藏坑(H1)①下出土兵器全景

重慶奉節南宋白帝城遺址發掘取得重大收穫 ,隨專家們去看看那段塵封的歷史吧

出 土 遺 物

出土遺物標本434件,種類有陶、瓷、銅、鐵、石、骨器等。遺物時代包含漢至六朝、唐代、南宋、明、清各個時期,尤以南宋時期的各類兵器較為豐富,包括鐵雷、鐵箭鏃、鐵矛、鐵鐓、鐵兵器構件、銅弩機、礌石等。鐵雷共發現16件,可分為球形和橄欖形兩類,每件均由盛藥罐和填藥口兩部分組成。球形雷填藥口為淺圓餅狀,通高10~14釐米、腹徑10~14釐米,重量一般為2.2~4.4千克;橄欖形雷填藥口呈高覆鬥狀,通高12~14釐米、腹徑11~12釐米,重量一般在2~2.5千克。箭鏃141件,包括鐵箭鏃135件、銅箭鏃6件,鐵箭鏃包含鑿形鏃、柳葉形鏃等不同類型,箭鏃形體多數較大,長度一般在14~20釐米,應與大型守城弩配套使用。其他兵器還有大量礌石,少量鐵蒺藜、鐵矛、銅弩機等。

重慶奉節南宋白帝城遺址發掘取得重大收穫 ,隨專家們去看看那段塵封的歷史吧

▲ 橄欖形鐵雷(H1) ▲ 球形鐵雷(甕城)

▲ 出土鐵器遺物

主 要 收 獲

白帝城為南宋政權西線抵禦蒙(元)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控荊楚,西扼巴蜀,被譽為“弊吳之根本”,地位非常重要。通過此次考古工作,在既有成果基礎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進一步廓清了南宋白帝城的空間格局,明確了“城連城、城中城、城外城”城防體系。白帝城虎踞夔門西口,充分利用夔門險要的山形水勢營造城池。考古調查與發掘情況顯示,南宋白帝城平面形狀近似馬形,分佈在今白帝山、馬嶺、雞公山“兩山一嶺”範圍內,由白帝城、下關城、瞿塘關和子陽城組成,各城池彼此相連,城內又踞山為內城,形成“城連城、城中城”的梯次防禦格局。城外還修建有許多鞏固城防的寨堡和設施,形成了“城外城”的協防體系。

基本掌握了子陽城遺址片區文物遺存的現狀、整體佈局和文化內涵,進一步深化了對子陽城時空變遷的認識。子陽城片區南宋遺存保存較好,遺蹟以城門、城牆、房址、兵器坑等城防設施為主,遺物以兵器為主,建築材料次之,生活用具較少,可見城內應以軍事防禦為主;城池佈局依山就勢,設置多重城垣,城內高臺據險為城,彼此設有通道連接,相互呼應;文化內涵豐富,涵蓋漢至六朝、南宋、明、清不同時期遺存,首次明確了子陽城內樊家臺、中間臺、皇殿臺、寨子各高臺在南宋時期應為內城,屬軍事防禦的臺城。結合文獻記載及此次發掘成果看,子陽城遺址始建於東漢(或為漢赤甲城故址),南宋抗蒙(元)時期歷經夔州守將韓宣、徐宗武兩次築城逐步拓展而成,修建時間集中於1255~1267年間,至1278年夔州迫於形勢降元后廢棄,明清時期沿用。

揭露了一批以城牆、城門、墩臺為代表的城防設施,為宋蒙(元)戰爭山城防禦體系的研究提供了最新實物資料。特別是城牆頂面設有內低外高兩級平臺,且間隔一定距離設有疑似戰棚一類的建築設施,其結構與佈局具有一定代表性。城門結構保存較好,且現存有完好的甕城垣,是迄今為止宋蒙山城遺址中為數不多的實例,為這一時期山地城池的防禦設施類型、城門結構佈局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

初步釐清了遺址的路網和水網系統。路網方面,通過皇殿臺甕城的發掘,確認了由皇殿臺經寨子、中間臺到樊家臺各臺城間的連通道路,堰塘坪地點發掘確認了城牆外側的順城道路。水網方面,城址的水源源於城外西北部臥龍嶺下的圓通寺,以陶製水管輸入子陽城水池,再輸入下關城水池,形成梯級供水系統;排水系統由石砌排水溝構成,錯落分佈於城門、城牆處,逐級起到排水的作用。

獲取了宋蒙(元)戰爭時期的火藥武器,填補了我國火器考古發現的空白。此次在樊家臺兵器坑、皇殿臺甕城出土16件鐵雷,形態特徵與文獻所載“震天雷”類鐵火炮相似,如《金史·赤盞合喜傳》載:“……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根據鐵雷內部填充物X射線熒光分析結果,樊家臺兵器坑出土鐵雷內部填充物成分以鎂、鋁、鈣、硅類元素為主,含有微量硫元素,填充物為泥土;皇殿臺甕城出土鐵雷內部填充物成分除含有微量鎂、鋁、鈣、硅類元素外,還有高達34%的硫元素,這與《武經總要》中火砲火藥方比例的含硫量佔比31.8%較為接近,其填充物應為黑火藥,鐵雷屬火藥武器。既往資料顯示,火器現存的最早實物形象見於重慶大足石刻149號窟內的南宋建炎二年(1128)石刻,為銃和手砲,最早實物為1970年黑龍江阿城縣出土的元代(1290)銅火銃。此次發現的鐵雷,從層位關係、共存器物及測年數據均顯示其時代為南宋末期,應為目前我國考古所見最早的火器實物,是火藥應用於軍事的一次重大發現,為研究南宋火器的應用、中國火藥史及火器史均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從出土位置看,皇殿臺、樊家臺為子陽城區域東、西峙立的兩大制高點,出土鐵雷的甕城和兵器坑隔沖溝相望,周圍還分佈有鐵箭鏃、礌石等兵器遺物,可見兩處皆為重要的防禦節點,鐵雷已成為守城的常備武器;從檢測結果看,樊家臺兵器坑集中掩埋的鐵雷無火藥成分,可能並未裝填火藥,而皇殿臺甕城出土的1件鐵雷有火藥成分,應為守城戰爭時尚未使用完便棄於甕城內,由此推測,鐵雷在戰時填充,即填即用,這也是出於安全的考慮。

信息來源:重慶市文化遺產院 文博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