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哪些藥物容易引起腎損害?

逸仙藥師


是藥三分毒,對肝腎有損傷的藥物比較多,常見的分為以下幾大類:

一、抗生素:氨基糖苷類藥物如慶大黴素、阿米卡星等可能引起腎臟直接損傷,青黴素類、頭孢類(特別是一代頭孢)等常見引起過敏性間質性腎炎,喹諾酮類(如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磺胺類(複方新諾明)、抗病毒藥物(更昔洛韋、阿昔洛韋)常見引起輸尿管梗阻;磺胺類、頭孢曲松、頭孢哌酮等常見引起肝功能損害;

二、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不管是選擇性的COX-2抑制劑如西樂葆,還是非選擇性的吲哚美辛,各種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都可能引起腎功能損傷;但是,在肝功能損傷方面,去痛片、雙氯芬酸鈉報道比較多;

三、造影劑:腎功能損傷常見;

四、化療藥物:肝腎功能可能都有影響;

五、免疫抑制劑:環孢素、他克莫司引起腎功能損傷常見;甲氨蝶呤、環磷酰胺等引起肝功能損傷常見;

六、中(草)藥:肝腎功能可能均有影響。

總之,對肝腎功能有損傷的藥物比較多,但是用藥後不一定均有毒性,關鍵是要掌握適應症,在醫務人員指導下使用,同時做好用藥監護工作。


藥事健康


這裡是腎上線,腎病患者最喜歡的腎病交流平臺!關注腎上線!一如既往地為您守護腎病健康!關愛腎臟健康,從一點一滴做起!

哪些藥物對肝腎有損傷?

如果提“非甾體類抗炎藥”,想必很多人都搖頭不知!

雖然沒聽過這個名字,但你卻很可能時常在濫用這類藥物!

布洛芬、維C銀翹片、999感冒靈、感康、泰諾、白加黑.......這些藥物是不是每一個名字都很熟悉?一有頭疼腦熱就喜歡吃一吃?一種覺得不夠還要再多加幾種?

這些藥物的成分裡,全部都含有非甾體類抗炎藥。非甾體類抗炎藥這個名字必須牢牢記在心裡,特別是已有腎臟疾病患者,含有這個成分的藥物都不可濫用!使用必需遵醫囑。

導致腎功能突然惡化,非甾體類抗炎藥功不可沒

眾所周知,肝臟和腎臟是代謝藥物最重要的兩個器官,因此,亂吃藥,每次受傷害最深的也是肝寶寶和腎寶寶!

非甾體類抗炎藥因為有解熱、鎮痛的作用,因此被廣泛應用於發熱、疼痛等疾病當中,非甾體類抗炎藥包含的常用藥物有: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雙氯芬酸、酮洛芬、萘普生、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塞來昔布、羅非昔布、尼美舒利。

07年美國疾病防控中心報道的1600例急性肝衰竭,頭號原因就是對乙酰氨基酚中毒。

除了可能傷肝,這類藥物也可通過多種途徑導致腎臟受損,即使是短時間使用也有腎臟損害的風險,對腎病患者尤其如此。

腎臟病專家侯凡凡院士團隊曾做過相關調查,40%的腎功能突然惡化跟藥物有關,其中非甾體類抗炎藥就是排在頭幾號的藥物當中。

平時我們接觸到這類成分的機會很多,例如因為經常感冒,而吃的感冒藥,很多就含有它們。


腎臟沒你想的那麼堅強

並不是說使用這類藥物一定會發生腎臟損害,但是經常、或者是超劑量使用無疑會增加腎臟損害的風險。

特別是腎病患者,本身腎臟已經比較脆弱,更加要注重儘量避免不必要的使用,減少腎毒性藥物的暴露。

例如,我們平時很多時候並不需要這類感冒藥。因為大部分的感冒是病毒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沒有特效藥,使用這類感冒藥只是緩解難受的症狀而已,感冒痊癒多數時候依靠的是讓我們自己的免疫系統,“多喝水、多休息”扛過去。

對於高熱等醫生建議使用的情況,也儘量只使用一種即可,避免兩三種同樣成分的藥物混合吃。如果已經吃了布洛芬,就不需要再加上對含乙酰氨基酚的成分了。同時注意補充水分,避免退熱時大量出汗脫水,導致腎臟血流不夠。

像這位家長的諮詢,氨酚黃那敏顆粒就已經含有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再加上布洛芬也是非甾體類抗炎藥的成分,疊加使用,這樣的做法顯然是很不好的。

不要等到腎臟罷工才重視

腎臟病發展到嚴重的情況需要進行透析治療或者腎移植,在這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可能是完全沒有症狀提示,因此很容易錯過保護它的機會。

腎臟這樣一個沉默的器官,它並不需要多麼名貴的藥物去補它,反而是不要亂吃藥去人為地增加它的負擔,就是一項很大的保護。等有一天欺負它忽視它,讓它氣得罷了工,可沒有後悔藥能吃。


腎上線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腎臟科倪兆慧主任醫師、周文彥主治醫師介紹:

對於女性群體來說,極易受到各種女性相關腫瘤的威脅,而化療則是治療這些惡性腫瘤的常用手段。但是,部分女性腫瘤患者化療後出現腎臟損害的表現,如血尿、蛋白尿甚至腎功能惡化等, 這是因為許多化療藥物如氨甲喋呤、絲裂黴素、阿黴素,某些金屬類藥物如鉑類製劑等,均可對腎臟造成影響。

化療藥物引起腎損害的機制主要為以下幾點:大多數化療藥物從腎臟排洩,可直接損傷腎小管和/或腎小球引起腎損害;藥物也可引起腫瘤細胞破壞導致腫瘤溶解綜合徵,由於核酸崩解,大量尿酸由尿中排出,堵塞腎小管,引起急性腎衰竭。

為了儘量減少或避免發生化療藥物腎損害,我們應重在評估和預防:

1.化療前常規檢查腎功能和泌尿系統超聲檢查。

2.大劑量治療時應注意尿常規、腎功能等指標的動態變化。

3.應用可能造成腎功能損害的化療藥物時,應囑患者多飲水,必要時可由靜脈補充水分,加強水化。

4.鹼化尿液,可預防性口服碳酸氫鈉。

5.也可預防性應用別嘌呤醇,減少尿酸結晶的發生。

6.儘可能採用合併用藥方案,減少單一藥物的劑量,以避免大劑量同一藥物造成的影響。


海上名醫


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1、心血管藥 緩脈靈 苯茚二酮(抗凝血藥) 氯酮(利尿藥) 嗪類利尿藥 甲基多巴 速尿 普魯卡因酰胺 奎尼丁 安妥明 安吉林可引起肝功異常。

2、解熱鎮痛藥 水楊酸類 布洛芬 消炎痛 別嘌呤醇 保松 金製劑等可引起轉氨酶升高。

3、全身麻醉藥 氟烷 氯仿 安氟醚 甲氧氟烷 三氯乙烯 三氟乙基乙烯醚 二乙烯醚等可損害肝細胞。

4、抗精神病藥 氯丙嗪 甲哌氯丙嗪及其他吩嗪類藥物和氯哌啶醇 環類抗抑鬱藥阿米替林。

5、抗癲癇藥 三甲雙酮 丙酸 卡馬西平 苯妥英 苯巴比妥可引起肝細胞-毛細膽管型或混合型損害。

6、骨胳肌鬆弛藥 硝苯海呋因 氯苯唑中致膽汁閼積。

7、類固醇類 同化類固醇 避孕類固醇可致膽汁閼積。

8、口服降糖藥 醋磺已脲 甲磺丁脲等磺脲類可引起肝細胞型損害。

9、抗甲狀腺藥 甲亢平 他巴唑 甲基硫氧嘧啶 硫尿嘧啶可引起肝細胞-毛細膽管型損害,丙基硫氧嘧啶可致肝細胞損害。

10、抗微生物藥 氨苄青黴素 羥氨苄青黴素 羥苄青黴素 克林黴素 利福平 異煙肼可引起肝細胞型損害;氯黴素 磺胺類 硝酸呋類 對氨基水楊酸類 灰黃黴素可引起肝細胞-毛型或肝細胞型損害;四環素可引起脂肪壞死;紅黴素 無味紅黴素和三乙酰竹桃黴素可引起肝細胞-毛細膽管型損害。二性黴素B可引起變態反應性肝炎伴肝脂肪變性。

11、抗癌藥 左旋門冬酰胺酶 氮胞苷 重氮絲氨酸 甲苄肼 爭光黴素 氨甲蝶呤 絲裂黴素 光輝黴素 6-巰基嘌呤 烏拉坦 瘤可寧 環磷酰胺 硫唑嘌呤 馬利藍等可引起肝損害。

對乙酰氨基酚 保泰松 氯唑沙宗 氟哌酸 環丙沙星 羅紅黴素 酮康唑 環孢黴素A 吡嗪酰胺 非諾貝特 吉非貝齊 煙酸 洛伐他丁 甲基多巴 胺碘酮 肼苯噠嗪 卡託普利 格列本脲 西咪替丁 雷尼替丁 丙戊酸鈉 溴隱亭 甲睪酮 康力龍 尼爾雌醇 複方炔諾酮 環丙孕酮。

12、其他藥物 撲熱息痛 偶氮磺胺吡啶 聚烯吡酮碘可引起肝細胞型損害;雙硫醒 偶氮磺胺吡啶引起混合性肝細胞型損害;青黴胺 丙氧吩可引起肝細胞-毛細膽管型肝損害。

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 較常損害類:慶大黴素、卡那黴素、鏈黴素、妥布黴素、丁胺卡那黴素、多粘菌素、萬古黴素,磺胺藥等;

② 常損害類:兩性黴素B、新黴素、頭抱黴素Ⅱ等;

③偶見損害類:新青黴素(Ⅰ、Ⅱ、Ⅲ)、氨等青黴素、羧苄青黴素、金黴素、土黴素、頭抱黴素(Ⅳ、Ⅴ、Ⅵ)、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2、非類固醇抗炎鎮痛藥:消炎痛、布洛芬、保泰松、炎痛喜康、阿斯匹林、複方阿斯匹林(APC)、非那西汀、安替比林、氨基比林、撲熱息痛及甲氧萘酸等。

3、抗癲痛藥:三甲雙酮、苯妥因鈉等。

4、腫瘤化療藥:順鉑、氨甲蝶吟、光輝黴毒、絲裂黴素-C、亞硝基脲類、5-氟尿嘧啶等。

5、麻醉劑:乙醚、甲氧氟烷等。

6、各種血管造影劑。

7、金屬及絡合劑:青黴胺、依他酸鹽等。

8、其它:環抱黴素A、甲氰咪哌、別嘌吟醇、甘露醇、汞撒利、海洛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醫格


感謝您的邀請,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吳一波來回答您的問題。

簡單來說,抗感染藥物、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抗腫瘤藥物、免疫抑制劑等容易引起腎損傷。


腎臟作為人體內重要的代謝器官,可以說在藥物代謝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體內所有血液在無休止的循環中都需要經過腎臟的過濾,腎臟中血流量十分豐富,代謝活動強。也因此,腎臟對很多種類的藥物都具有較強的易感性,尤其是某些腎毒性藥物,在對患者使用之後,會引發嚴重的腎臟損害。

病人出現藥物性腎臟損害的臨床病症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由急性腎小管壞死引起的急性腎衰竭,藥物腎毒性直接損傷近曲小管或者引發腎小球濾過率降低。此外,某些藥物也可引發間質的免疫反應,從而引起急性藥物性間質性腎炎。當藥物損傷累及腎臟的腎小球、腎小管,也可能出現腎炎綜合症和慢性腎衰竭的情況。

那麼,到底有哪些藥物容易引起腎損害呢?

抗感染藥物:

抗生素藥物的廣泛使用是患者出現藥物性腎損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抗感染藥物中,幾乎所有藥物都具有或高或低的腎毒性,其中氨基糖苷類和β-內酰胺類藥物引發腎損害的例子最常見。

在治療過程中,有時某些抗感染藥物如用於抗結核病症的利福平,可作為半抗原作用於腎小管上皮細胞,引發免疫反應導致腎小管上皮細胞和基膜的免疫損傷和炎症反應,從而造成較低毒性的腎損傷。

對於有潛在腎病的患者,大量使用磺胺類抗生素藥物或者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前者可在酸性條件下形成結晶,後者由於在尿中溶解度小,在腎臟的代謝過程易造成腎內梗阻引發腎損害。

非甾體抗炎藥(NSAIDs):

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藥物就有NSAIDs,通常用於人體疼痛性疾病比如關節炎等的治療,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鎮痛藥。混合服用鎮痛藥會引起慢性腎臟疾病,稱為鎮痛藥性腎病,長期使用可伴有腎乳頭壞死,繼而造成慢性腎衰竭。

NSAIDs藥物中阿司匹林、非那西汀和對乙酰氨基酚等在臨床治療上應用廣泛,而且有不少鎮痛藥作為非處方藥,病人使用情況複雜,藥物性腎損害的副作用難以控制。

抗腫瘤藥物:

在抗腫瘤治療中,醫生經常對病人使用的很多化療類藥物都具有較高的腎毒性,比如順鉑、MTX等。尤其是化療藥物順鉑,它可以在腎小管上皮細胞中堆積,進而損傷破壞細胞中的核酸成分,大劑量時對腎損害尤其嚴重,可能引起多種臨床上的腎功能障礙症狀。

MTX則可在酸性環境下沉積於腎小管內,引起腎功能不全。

如果您喜歡的話,請點擊右上關注,更多健康知識和您分享!

免疫抑制劑:

在臨床上,免疫抑制劑一般用於器官移植後和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治療,也可針對某些腎病綜合徵患者使用,其中常見的是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CNIs)。此類藥物既能夠短暫性可逆性表現急性腎毒性,也可在長期使用後引起慢性腎毒性,使患者的腎小管、腎小球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和腎損傷。

其他藥物:

另外,還有造影劑、利尿劑,和某些中草藥均容易引起人體的腎損害。造影劑在導致藥物性腎損害的情況上較為嚴重,所以在造影前後醫師都會叮囑病人適當補充液體,在臨床使用上也多選擇那些不含碘、非離子型、低滲性的造影劑。長期使用利尿劑,同樣會造成人體的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紊亂等,影響腎臟正常生理功能。還有馬兜鈴酸腎病,其發病便與服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有關。

問題回答:哈爾濱醫科大學 廖玉梅 審核:吳一波

吳一波


全國的慢性腎病發病率大約在10%左右,愛吃藥,亂吃藥,是導致腎病增多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旦發生腎損,應停用引起腎損害的藥物並馬上就診。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臨床中常見的那些腎毒性藥物。

一、抗菌藥物:許多抗菌藥物在人體內主要經腎排出,某些抗菌藥物具有腎毒性。比如氨基糖苷類(如慶大黴素、妥布黴素、阿米卡星等)、四環素類、萬古黴素、替考拉寧、伊曲康唑靜脈注射劑、特比萘芬、兩性黴素B等。對於腎功能減退的感染患者應用抗菌藥物的應考慮以下原則:

1、儘量避免使用腎毒性抗菌藥物,確有應用指徵時,必須調整給藥方案。儘可能選用無腎毒性或腎毒性較低的抗菌藥物。

2、根據患者腎功能減退程度調整給藥劑量及方法。

3、在同等療效的前提下,推薦唑類抗真菌藥和/(或)棘白菌素類藥治療系統性真菌病,而非普通兩性黴素 B。如一定要用兩性黴素,建議使用兩性黴素 B 脂質體,而非普通兩性黴素 B。

4、不建議使用氨基糖苷類治療感染,除非必須。使用氨基糖苷類藥時建議每天單次給藥,同時,注意監測氨基糖苷類藥血藥濃度。

二、解熱鎮痛藥:非留體抗炎藥所致的腎損傷包括急性腎小管壞死、急性間質性腎炎、急性腎衰竭、腎病綜合徵、慢性間質性腎炎等。所以應避免大劑量和 長期用藥,此類藥物有阿司匹林、雙氯芬酸鈉、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三、造影劑:隨著增強 CT、介入治療等醫學手段的普及,含碘造影劑得到大量使用,含碘造影劑通過收縮腎血管直接引起腎灌流量下降,損害腎小管上皮細胞,滲透性腎病導致急性腎小管壞死等。有研究結果提示,非離子型造影劑導致腎臟損害的機會明顯低於離子型造影劑。易引起腎損的造影劑如泛影葡胺,碘海醇等

四、免疫抑制劑:隨著醫學的發展,免疫抑制劑的使用逐漸增多,各種免疫抑制劑的腎毒性逐漸被人們認識和重視,具有明顯收縮腎血管而致腎損的藥物如他克莫司、環孢素A、雷帕黴素等。對於預防環孢素、他克莫司腎毒性的主要辦法是監測藥物血液濃度,同時,要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

五、抗腫瘤藥物:甲氨蝶呤的腎毒性主要發生在大劑量用藥時,是由甲氨蝶呤及其代謝產物7-羥甲氨蝶呤大量沉積於遠端腎小管導致,臨床出現血尿及急性腎衰竭。順鉑腎損害常在用藥10天后發生臨床表現為急性腎損害。主要臨床表現為急性腎損害,其他有腎損的藥物如司莫司汀、絲裂黴素、5-氟尿嘧啶、環磷酰胺等。

六、中草藥:有關中草藥引起腎損害的報道日趨增多,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注意。其中辛、苦味是致腎損害中草藥的最主要藥味,辛味多含揮發性成分,苦味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經腎臟排洩對腎臟也有一定的刺激性。有腎毒性藥物如含有馬兜鈴酸成份的中藥主要包括關木通、青木香、防己細辛,硃砂蓮、天仙藤、尋骨風,杜衡等。

其他中草藥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益母草、大黃、斑蝥、草烏、細辛、蒼耳子、苦楝皮、天花粉、土牛膝、棉花子、巴豆、甘遂、硃砂、昇汞等。

七、神經科藥物:卡馬西平、苯妥英鈉、丙戊酸鈉、鋰劑等。

八、其他藥物:速尿、甘露醇、卡託普利、免疫球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法莫替丁、別嘌醇、苯溴馬隆等。

所以我們在使用以上藥品時,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特別是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有的藥物使用需要定期監測血藥濃度並調整劑量,有的需要定期檢查腎功能,以避免造成腎損害。


逸仙藥師


特別是腎病患者,本身腎臟已經比較脆弱,更加要注重儘量避免不必要的使用,減少腎毒性藥物的暴露。


bjzy166


腎臟是我們體內代謝和排洩毒物的一個重要器官。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有很多藥材都會對腎臟造成損傷,在使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尤其是本身有腎功能異常的朋友,在用藥時更要注意,吃西藥前一定要看說明書,看看自己能不能吃,要不要吃。由於很多中藥沒有說明書,所以中藥還是要在正規中醫生的指導下吃,不要被那些賣藥材的忽悠了,天天吃,最後吃來肝腎都毀了。我給大家列舉一下容易損傷腎臟的常見藥物。

首先說說西藥

1.藥源性腎損傷前十位中抗生素就佔了7種。因此抗生素雖然好,但是千萬不能長期用,不能濫用。

喹諾酮類抗生素(比如諾氟沙星)、氨基糖苷類(比如慶大黴素)、β內酰胺類

2.抗結核的利福平,而且需要長期吃,因此在長期服用過程中一定要定期監測腎功能

3.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

阿昔洛韋引起的腎臟損害非常多,因此國家藥監局曾經多次下通知提醒大家用藥的時候要注意這個藥物。

4.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

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布洛芬、雙氯芬酸鈉都可以引起腎臟功能毒害,而且很多人在吃這幾種藥的時候都會長期服用,增加了腎臟受損的風險。

5.一些降壓藥物

比如ACEI類的卡託普利,因此本身腎臟有問題的高血壓患者,醫生在選擇降壓藥的時候也有所考慮

6.化療藥物

比如甲氨蝶呤、順鉑等化療藥物對腎臟有一定損傷。

7.抑制胃酸藥物

比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


再來說說中藥

報道最多的是含有馬兜鈴酸的藥物,比如馬兜鈴、青木香、關木通、天仙藤、尋骨風等藥物。長期服用也可以引起腎臟損傷


因此,如果是長期服用藥物,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不管是草藥還是中成藥,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切勿長期濫用藥物,否則可能養生沒有養成,最後卻把身體搞垮了。


人體探索者


您好!您說的症狀符合中醫治療“藥物性腎損害”的範疇,您可以參照下面的內容進行調理、治療。

歡迎關注我,為您提供優質的健康答案。


藥物性腎損害是指由於藥物不良反應或藥物不良事件所導致的藥源性腎臟病。腎臟是許多藥物及其代謝產物的排洩器官,所以,一些藥物會產生或輕或重的腎毒性。由於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所致腎損害成為藥物所致腎損害中最常見的一種,除此之外,導致腎損害的藥物還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利尿藥和脫水藥、某些中藥和中成藥、抗腫瘤藥、抗癲癇藥、造影劑等。藥物性腎損害的程度與藥物的毒力及在腎組織中的濃度、患者的腎功能狀態、年齡、原發病對腎功能的影響、腎血流變化、電解質紊亂、患者肝功能狀態及合併用藥有關,其嚴重程度一般隨劑量增大或使用時間延長而加重,及時停藥常可以緩解或恢復,否則可造成嚴重的腎損害。

現在本病的發病率並不低,有統計表明,由抗生素引發的不良反應(ADRs)佔同期藥品不良反應的46.19%(1230/2663),其中,致死病例佔同期藥物致死的35.71%(75/210);使用抗生素導致的抗生素不良反應涉及23個系統和(或)器官共1230例患者,累及最多的是皮膚及其附件的損害(56.2%),最嚴重的是過敏性休克(8.86%)和腎臟損害(4.45%)。有統計,溫嶺市中醫院115例抗生素應用不良反應患者,不良反應表現以皮疹38例(33.0%)、胃腸道32例(27.8%)、發熱11例(9.57%)及腎損害11例(9.57%)為主,所佔比例居前4位。

中醫文獻中無“藥物性腎損害”記載,但中醫學對藥物毒性致人體損害認識由來已久,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於中醫學的“中毒”、“腎風”、“尿血”、“水腫”、“癃閉”、“關格”等範疇。

據臨床資料分析,藥物性腎損害有以下特點。

1.發病機制 藥物引起的腎損害發病機制因藥物的類型不同而存在差異,可通過直接損傷細胞(包括腎小球、腎小管及腎間質等,以近曲小管上皮細胞最常見)、免疫炎症、腎內梗阻以及直接收縮腎血管造成腎缺血損傷。臨床類型有急性腎小管壞死、急性間質性腎炎、腎血流量急劇減少、慢性間質性腎炎、血管性損害及腎小球腎炎。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非少尿性急性腎衰竭、血清肌酐升高,繼之出現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

2.發病因素 引起腎損害的藥物非常廣泛,常見有抗生素類藥物如氨基糖苷;抗腫瘤藥物如環磷酰胺、環孢素A;抗病毒、抗真菌類藥物如利巴韋林、兩性黴素B;中草藥如關木通等。

中醫辨證治療可以較快消除患者蛋白尿、血尿,緩解患者皮疹、水腫等症狀,部分中藥有免疫抑制作用,還可以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腎臟血供等,從而保護腎功能。

對於西醫治療中抗生素所致腎損傷,主要是及時停藥或換為對腎臟損傷小的藥物。即使是必須使用的藥物,也應該酌情延長用藥間隔時間。以急性腎小管壞死為主的急性腎損傷,關鍵是快速促使藥物排出體外、保證足夠的腎灌注量及調節酸鹼和水電解質紊亂,必要時給予血液透析治療。而以免疫反應為主的急性腎損傷,除了停藥外,還可以輔助激素治療。此外,鈣拮抗劑可以改善腎臟血流量,抗氧化劑可以保護腎小管上皮細胞,抗組胺藥可以減輕變態反應,抗凝藥可以改善某些藥物引起的凝血機制異常等,臨床上可以酌情選用。

【病因病機】

藥物性腎損害均有腎毒性藥物服用史或接觸史。我們稱有腎毒性的藥物為“毒邪”。毒邪致病特點為發病急、病情較重、傳變迅速。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毒邪可分為熱毒和風毒,抗生素引起的腎損害臨床症狀多樣,並且易於變化,或伴有皮膚瘙癢、風團、尿中泡沫增多等,符合風邪“善行而數變”的特點,則為“風毒”;藥物性腎損害多出現血尿,伴有發熱及肌膚斑疹,則為“熱毒”。一般發病初期多為毒邪壅盛,阻遏氣機,臟腑功能紊亂,以邪實為主;疾病後期,臟腑功能受損,氣陰兩傷,以正虛為主。其病因病機如下。

1.熱毒傷腎 感受熱毒之邪,正邪抗爭則發熱,熱毒鬱閉肺衛,迫血外溢皮膚而為疹;熱毒侵犯胃腑,灼傷肌肉,營血外顯而為斑。熱毒之邪較盛或日久灼傷腎絡則為尿血;壅遏三焦,閉阻水道,水溼溢於四肢及體表而為水腫;影響膀胱氣化功能,膀胱不利為癃,點滴不出為閉。

2.風毒擾腎 風毒之邪傷及腎,“水因風動, 故名腎風”,風毒侵及肺衛,可見惡寒發熱、皮膚瘙癢起疹;風毒內擾,腎臟氣化功能受阻,蒸騰氣化廢而水溼泛溢,水腫遂成;鼓盪腎中相火,灼傷腎絡而為尿血;風毒內擾,腎失封藏,精微不固,尿中出現蛋白。

3.腎氣虧虛 素體不足,或年老體弱之人,腎氣虧虛,誤用或濫用有腎毒性的抗生素,毒邪乘虛而入,直傷腎氣,腎與膀胱氣化失司,水腫、癃閉漸成。

4.脾腎衰憊,正虛邪實 熱毒及風毒之邪壅遏氣機,灼傷津液,水溼、溼濁、瘀血、痰濁漸成,疾病遷延不愈,邪未去而正衰,脾腎受損,氣陰枯涸,久則陰損及陽,陽氣亦衰,腎失主水之職,脾失健運之能,關格已成。脾胃失於健運受納,邪幹脾胃而嘔吐;心腎陽虛,腎不主水,水凌心肺而心悸、喘脫;肝腎陰虛,陰不涵陽,虛陽上亢或邪引動肝風而為眩暈、中風;邪蒙清竅而神昏、譫語。

總之,本病病位在腎,可涉及脾、肺,久可及心和肝。基本病機為毒邪傷腎,腎與膀胱功能失調。疾病初期以邪實為主,後期多為本虛標實,本虛為脾腎陰陽氣血不足,標實為毒邪、水溼、溼濁、瘀血、痰濁阻滯。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根據患者用藥史及用藥後出現的泌尿系統症狀,診斷不難。尿液檢查出現血尿、NAG酶、尿β2-微球蛋白及尿α1-微球蛋白,腎功能檢查見肌酐升高及腎活檢等可輔助診斷。

(1)氨基糖苷類:本類藥物40%~90%以原形從腎臟排洩,尿中濃度高,典型的病理表現為重度腎小管損傷或ATN。一般用藥5~7天起病。臨床常表現為典型的非少尿型ARF,見多尿(小部分患者出現少尿)、糖尿、氨基酸尿,以β2-微球蛋白尿為主,可伴有血尿、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氮質血癥出現較晚。若既往有腎功能不全者,腎損害更易發生,若合併使用其他腎毒性藥物及利尿劑,腎毒性可增加數倍。本類藥物腎損害及時停藥後多數可逆,但恢復較慢,有時不易完全恢復。

(2)β-內酰胺類抗生素:①青黴素類:此類藥物引起的腎損害少見,青黴素類引起的腎損害有間質性腎炎、多發性血管炎、腎小球腎炎、急性腎衰竭4種。臨床最易見到的是甲氧西林、氨苄西林等半合成青黴素造成的急性間質性腎炎。藥物引起的急性間質性腎炎與機體對藥物的高敏感度有關,多數與劑量無關,一般發病於用藥第2周,臨床表現為發熱、皮疹、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三聯徵,幾乎所有患者可見到鏡下血尿、膿尿或(和)蛋白尿,部分患者發生關節疼痛。藥物性腎損害的膿尿是非特異性的,如尿沉渣嗜酸粒細胞超過白細胞總數的5%,則被認為是急性間質性腎炎的有力證據;蛋白尿一般為輕中度,可為腎小管性,亦可為腎小球性。腎功能損害以腎小管性為主,嚴重者可見急性腎衰竭。本類藥物腎損害一般於停藥後可以恢復。②頭孢類:本類藥物主要以第一代頭孢菌素中的頭孢噻啶為代表,第二代以後的頭孢菌素腎毒性反應明顯減少。不同類藥物腎毒性差異較大。頭孢菌素在肝內乙酰化後主要由腎臟排出,腎毒性作用與劑量有關,一般劑量即可有部分患者血清肌酐、尿素氮升高,頭孢噻啶每日劑量超過4g即可引起腎功能損害,每日劑量超過6g可引起急性腎衰竭,最常見的是急性腎小管壞死。若用於已有腎功能損害、失水、休克者及與呋塞米、氨基糖苷類等藥物合用時可加重腎臟損害。腎損害臨床表現為鏡下或肉眼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及腎功能減退。一般及時停藥腎損害可逆轉,劑量過大可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3)多黏菌素:為多黏芽孢桿菌產生的多肽類抗生素,多黏菌素B腎毒性大於多黏菌素E,本類藥物口服不吸收,注射後主要由尿排出,但12小時內排出量少,停藥1~3天仍有藥物排出。多黏菌素B每日服用2.5mg/kg可引起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上皮細胞尿,每日3mg/kg可致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腎小管變性、尿濃縮功能障礙,可發展為急性腎小管壞死,出現急性腎衰竭。

(4)抗結核藥:常使用的抗結核藥有利福平、乙胺丁醇、對氨基水楊酸等,其均可引起腎間質等的損害。最易引起腎損害的為利福平,其可導致急性腎小管壞死、急性間質性腎炎、急進性腎病、輕鏈型蛋白尿4種類型腎損害,發生機制主要由免疫變態反應引起,一般發生於治療1~6個月後,停藥1~2周在用藥情況下,臨床可出現發熱、腹痛、肌痛、關節痛、皮疹、胃腸道反應、蛋白尿、鏡下血尿、管型尿、少尿或無尿;血嗜酸粒細胞增加,血小板下降。本類藥物腎損害及時停藥,一般兩週可恢復,輕鏈蛋白尿通常於停藥10天內消失,但也有少部分為永久性腎損害。

(5)磺胺類:磺胺類藥物腎損害主要是結晶體腎病,常出現於原有腎臟損害、少尿、尿pH值低於5.5的酸性尿情況下。臨床表現為血尿、尿痛、腎絞痛,可有少尿或無尿,嚴重者可引起急性腎衰竭。鹼化尿液和大量飲水是預防和治療結晶性腎病的有效方法。磺胺類藥物還可以引起過敏反應性間質性腎炎,尤其是與噻嗪類利尿劑合用,可以增強其毒性。另外,磺胺藥用於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者可引起溶血性貧血,出現血紅蛋白尿甚或急性腎衰竭。

(6)喹諾酮類:為臨床上常用的合成類抗生素。本類藥物較少引起腎臟損害,但在鹼性尿中易發生結晶尿,引起急性腎小管梗阻,個別患者可出現急性間質性腎炎、腎功能異常。

(7)四環素類:四環素可以加重腎損害,尤其是原有腎功能損害的患者更為明顯。去甲四環素作用於集合管,影響抗利尿激素依賴性cAMP產生,最終導致腎小管濃縮尿液功能受到損害,可導致抗抗利尿激素性腎性尿崩症及ARF,變質或過期的四環素可引起腎小管損害,以Fanconi綜合徵表現為主,病理上顯示近端腎小管上皮變性、細胞脫落、胞漿出現顆粒、含鐵血黃素沉著。有報道,四環素和甲氧氟烷合用時,可嚴重損害腎功能,腎小管內可出現大量草酸鈣結晶。

(8)萬古黴素:萬古黴素及去甲萬古黴素主要經腎臟排洩,藥物主要損害腎小管。可發生蛋白尿、管型尿、血尿、少尿、氮質血癥等腎損害,甚至腎衰竭。在大劑量、長時間使用及用於老年人或腎功能不全者時尤易發生。其腎毒性發生率為10%左右,在發生腎毒性患者中,22%~44%的患者腎功能仍可能恢復。萬古黴素所含雜質可能是導致腎毒性的重要因素。

(9)抗真菌類:代表藥物為兩性黴素B。腎毒性與總劑量有關,累積量4g以上,40%的患者腎功能損害,累積量5g以上,90%的患者發生腎功能損害。腎損害初期可有紅、白細胞尿、管型尿及輕度蛋白尿,繼之腎小球濾過率逐漸降低,血尿素氮、肌酐較快上升,可同時合併Ⅰ型腎小管酸中毒及尿崩症。本類藥物可直接收縮腎血管,失水及老年患者更易發生腎損害。及時停藥後數週或數月腎功能可逐漸恢復。

(10)止痛劑和NSAIDs藥物:止痛劑腎病是由非那西汀、安替比林等止痛劑所引起的一種慢性間質性腎炎。但NSAIDs、COX-2抑制劑引起的腎損害屢有報道。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等NSAIDs可引起急性間質性腎炎、慢性間質性腎炎、腎小球病變(如微小病變型腎病)、高鉀血癥伴腎小管酸中毒(Ⅳ型RTA)等。NSAIDs所引起的腎小球病變一般對類固醇激素反應佳,預後好;但也有少數患者演變為FSGS。

(11)馬兜鈴酸:馬兜鈴屬藥物引起的腎損害稱為馬兜鈴酸腎病。大多表現為慢性腎衰竭。近年初步研究認為,馬兜鈴酸腎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涉及腎小管上皮細胞壞死或凋亡、腎小管上皮細胞轉分化、腎小血管缺血損傷等方面,最終導致間質纖維化。

2.鑑別診斷

(1)抗生素引起的腎損害與非抗生素藥物性腎損害鑑別:常見引起腎損害的藥物除了抗生素還有非甾體類抗炎藥、造影劑、免疫抑制劑、抗腫瘤藥、降壓藥、利尿劑及脫水藥、某些中藥及中成藥等,根據其用藥史、不同的臨床表現及藥理毒理作用可以鑑別。

(2)非藥物性腎衰竭:多有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狼瘡腎炎、紫癜性腎炎等原發病表現,而抗生素引起的腎損害有抗生素服藥史、血IgE增高及其他過敏症狀,可發現基底膜抗體。

(3)不同類型抗生素引起的腎損害:結合患者用藥史及不同臨床表現可以鑑別(表13-3)。

【辨證論治】

1.毒邪傷腎,氣(營)血兩燔證

證候:腰部疼痛,或伴頭暈頭痛、發熱惡寒,斑疹隱隱,融合成片,奇癢難忍,關節疼痛,腹脹腹痛,小便短赤,熱澀不利;或少尿無尿,血尿,尿色鮮紅,心煩不寐,汗出口幹,口中異臭;或噁心嘔吐,大便乾結。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滑或兼數。

基本治法:祛風解毒,涼血化斑。

方藥運用:五味消毒飲合清瘟敗毒飲加減。常用藥:金銀花、野菊花各15g,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各10g,蒲公英30g,石膏(先煎)30~60g,細生地10~30g,烏犀角(磨服)6~12g,真川連5~12g,知母、玄參各12g,梔子、桔梗、黃芩、赤芍、連翹、丹皮各9g,威靈仙15g,鮮竹葉、甘草各6g。五味消毒飲合黃連、黃芩、梔子、知母、生石膏、甘草清氣分熱而解毒;犀角、丹皮、玄參、赤芍、生地清血分熱而養陰消斑;桔梗、連翹、竹葉有輕清宣透、驅熱外達之功;威靈仙祛風止癢。諸藥合用,共奏祛風解毒、涼血化斑之功。

加減:風毒偏盛者可見皮膚瘙癢、尿中泡沫增多,多見身體上部水腫、症狀起伏變化,加用防風、蟬衣、殭蠶、芥穗等或消風散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熱毒偏盛者可見心煩口乾、便秘,加重生石膏、生大黃、知母等用量;肌膚斑疹隱隱者,加玄參、紫草,以涼血化斑;血尿為主者合小薊飲子;目黃、尿黃、皮膚黃染者,加茵陳以清熱利疸退黃或甘露消毒丹改湯劑加減;若清竅氣機不利而發暈厥,證見眩暈、昏僕、面色蒼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脈沉細微者,四味回陽飲加減。

2.腎氣不化,腎絡痺阻證

證候:腎區觸痛或叩擊痛,尿少尿閉,或尿中帶血,或尿中渾濁,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胸悶腹脹,或伴水腫,或伴有頭暈耳鳴,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苔薄黃,脈細澀。

基本治法:益腎行瘀,和胃降逆。

方藥運用:血府逐瘀湯合大黃附子湯加減。常用藥: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2g,當歸15g,赤芍12g,淫羊藿、制附子、生大黃各10g,丹參30g,牛膝25g,生地15g,竹茹10g,陳皮10g,土茯苓30g。血府逐瘀湯活血祛瘀、行氣止痛,合大黃附子湯以溫陽降濁,增淫羊藿、竹茹、陳皮加強益腎和胃之功,加丹參、土茯苓增強活血解毒之功。

加減:尿中帶血,或尿中渾濁,或尿少尿閉者,去附子,加白茅根、石韋各30g,以清熱利尿、涼血止血;若脘腹脹滿、水腫不消,可合用疏鑿飲子加減;若寒溼偏盛,脈絡瘀阻,血府逐瘀湯合桂枝茯苓丸加減。

3.氣機壅滯,溼濁內閉證

證候:面色晦暗,頭痛煩躁,甚至神昏,身體困重,心胸滿悶,腰痛如刺,尿少尿閉,噁心嘔吐,納呆厭食,口中尿臭,少尿無尿。舌苔膩,脈實有力。

基本治法:疏通氣機,利溼化濁。

方藥運用:茯苓導水湯合木香流氣飲加減。常用藥:白朮10g,茯苓30g,豬苓10g,澤瀉15g,桑皮15g,砂仁8g,蘇葉15g,陳皮、木香、藿香、草果、檳榔、厚朴、黨參、石菖蒲各10g,木瓜、蒼朮、半夏、大腹皮各15g,甘草6g,肉桂2g。木香流氣飲疏通三焦氣機、流通榮衛血脈,茯苓導水湯健脾化溼利水,二方合用,共奏調氣行水之效。其中,蘇葉、藿香、砂仁、草果、蒼朮、石菖蒲還有醒脾化濁之功。

加減:腰痛如刺、面色晦暗,瘀血內阻者加川芎、丹參、桃仁、川牛膝以活血化瘀;尿少尿閉者,重用肉桂以溫補命門、化氣行水;二便不通,濁毒內閉者加大黃、枳實、厚朴以通腑降濁,或用脾約丸改湯劑加減。

4.胃氣不和,溼濁上泛證

證候:頭暈,納呆,噁心嘔吐。舌淡紅,邊有齒痕,苔多薄膩、薄黃或黃膩,脈滑或弦滑帶數。

基本治法:和胃降逆,導溼濁下行。

方藥運用:溫膽湯合石菖蒲鬱金湯加減。常用藥:石菖蒲15g,廣鬱金10g,白通草10g,生薏苡仁20g,大腹皮15g,紫蘇10g,厚朴10g,姜半夏15g,陳皮10g,茯苓30g,竹茹15g,丹參30g,生大黃10g,炙甘草3g,生薑3片。方中陳皮、半夏、紫蘇、厚朴化溼和中、通利腸胃;石菖蒲、鬱金、竹茹化溼豁痰;茯苓、薏苡仁淡滲利溼;大腹皮理氣化溼,使小便通行,溼濁下洩;大黃瀉濁,以期濁邪從大便而去。

加減:噁心嘔吐、舌苔厚膩,溼濁壅盛者加藿香、佩蘭、砂仁,以芳香化濁、和胃止嘔;熱象明顯者加黃連、黃芩、梔子。

5.腎陽衰微,溼濁內阻證

證候:面色蒼白,神氣怯弱,精神疲憊,形寒肢冷,腰膝痠軟,全身乏力,小便短少,或點滴不爽,排出無力,納差腹脹,或噁心嘔吐。舌質淡,苔白,脈沉細而弱。

基本治法: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方藥運用:真武湯合濟生腎氣丸加減。常用藥:桑寄生、茯苓、山藥各30g,車前子(包煎)、川牛膝、白芍、生薑各15g,肉桂3g,制附子、澤瀉、山茱萸、白朮各10g。方中附子、肉桂、桑寄生、山茱萸以溫腎助陽,山藥、白朮補益脾氣,茯苓、澤瀉、車前子、生薑利水消腫。

加減:胸悶氣喘,水凌心肺者,加桑白皮或合葶藶大棗瀉肺湯;面色蒼白、心悸汗出,屬水腫較重,心腎陽衰者,合用真武湯、生脈飲加減;若少尿或無尿、嘔吐、煩躁,可選用溫脾湯合吳茱萸湯加減;面色蒼白、四肢不溫者,加黃芪、鹿茸粉、淫羊藿,以溫補心腎;舌質紫暗,氣血瘀滯者,加川芎、桃仁、紅花、澤蘭,以化瘀利水;溼濁矇蔽清竅,昏迷者,可暫用蘇合香丸開竅;若陽損及陰可以合用二至丸;若邪毒所傷,日久不愈,陰陽俱虛,可合用青蛾丸。

6.藥毒傷腎,氣陰兩傷證

證候:面色蒼白無華,精神萎靡不振,頭暈嗜睡,少氣懶言,動則心悸心慌,易出汗,口唇乾燥,煩渴多飲,小便短少,大便乾結,口中有氨味,噁心欲吐,腰膝乏力。舌質暗紅,苔薄白,脈沉細。

基本治法:益氣養陰,陰陽雙補。

方藥運用:生脈散合八珍湯加減。常用藥:西洋參(或紅參)、五味子、白朮、當歸、川芎各10g,麥冬、黨參、熟地、生地、白芍、枸杞子各15g,茯苓、黃芪各30g,炙甘草6g。西洋參、黨參、黃芪補氣,生脈散合四物湯補益陰血,更加枸杞子以增強養陰之功,甘草調和諸藥。

加減:心悸心慌,屬心氣不足,加太子參、炙遠志以寧心安神;噁心納差,加陳皮、半夏、竹茹以和胃止嘔;舌質紅、少苔,屬陰血不足,重用生地、白芍、當歸以養血;舌質暗紅有瘀點,加丹參、益母草以活血化瘀;大便乾結,加玄參、大黃、枳實,以滋陰通便;面色萎黃、四肢不溫,屬氣血兩虧,加鹿茸粉、肉桂,以溫腎助陽、益氣養血。

1.中成藥

(1)腎復康膠囊:由土茯苓、槐花、白茅根、益母草、藿香組成。具有清熱利尿、益腎化濁的功效。適用於本病屬溼濁偏盛,血熱傷及腎絡者。常用劑量,每次4~6粒,每日3次。腎復康膠囊適於實證患者,屬虛證者不宜,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低鹽、低脂之品。

(2)黃葵膠囊:由黃蜀葵花提取物製成。能清利溼熱,解毒消腫。適用於本病屬熱毒傷腎者。常用劑量:每次5粒,每日3次。黃葵膠囊也適於實證患者,屬虛證者不宜。

(3)百令膠囊:由蟲草菌絲體乾粉組成。能補肺腎,益精氣。適於本病屬腎氣虛損或氣陰兩傷者。常用劑量:每次1~3g,每日3次。屬虛證者適宜,實證患者慎用。

(4)金水寶膠囊:成分為發酵蟲草菌粉。功效:補益肺腎,秘精益氣。適用於本病屬腎氣虛損或氣陰兩傷者。常用劑量:每次3~6粒,每日3次。屬虛證者適宜,實證患者慎用。

2.灌腸療法 以大黃為主藥的湯劑灌腸可以用來治療本病的腎功能不全階段。具體機制是可以通過抑制腎小球硬化、肥大的發生發展過程;減輕腎小管的高代謝及增殖;抗腎間質纖維化;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腎臟微循環以及加速水毒及蛋白質代謝產物從腸道排洩等作用以延緩腎衰竭的進展。

3.其他治法

(1)中藥藥浴法:利用中醫“開鬼門”的方法,通過全身皮毛激發肺氣,通調水道,發汗利水。常用藥物:麻黃、桂枝、細辛、荊防、羌獨活、蒼朮、紅花、薄荷、葛根各30g。

(2)針灸

主穴:水分、水道、三焦俞、委陽、陰陵泉、腎俞、京骨。

加減:脾虛為主者,加脾俞、足三里、三陰交;腎虛為主者,加灸腎俞、關元、足三里。針用平補平瀉或補法。配合丁香10g,黃芪15g,附子15g,肉桂6g,大黃10g,土鱉蟲6g,甘遂6g,外敷雙腎俞、湧泉、神闕穴,可提高療效。

【轉歸及預後】

藥物性腎損害一般是可逆性的,及時停藥後大部分可以逆轉,通常預後較好。但不同藥物作用機理不同,少數處理不及時或高齡、原有腎功能不全或重症患者不能得到完全恢復,遺留腎功能不全。

【預防與調護】

1.預防 預防的關鍵是提高對各種藥物不良反應的認識,避免濫用抗生素;有藥物過敏史的患者應避免使用類似藥物,並要注意避免交叉過敏,合理用藥,用藥過程中密切監測腎功能的變化。

2.調護 調暢情緒,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宜清淡、優質蛋白飲食,對於水鈉瀦留者應低鹽飲食;限制入水量,有脫水患者則相應補液,糾正腎前性腎衰竭。

【臨證經驗】

1.鄒雲翔教授早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就提出了“藥傷腎氣”新病因論,認為有些腎臟病患者是由於藥物損傷腎氣而造成,或有些患者本身腎氣不足,或已患有腎炎、腎病綜合徵、腎衰竭,加之藥物損傷,乃雪上加霜,更加損傷腎臟,促使病情加重。

2.急性藥物性腎損害為毒邪傷及腎絡,閉阻水道所致,多波及血分。治療時以解毒為主,清氣分亦應兼顧血分,注意清涼透邪中藥的使用,使藥毒透達於外而解。藥毒日積月累,耗傷腎氣,腎元漸虧,藥毒多為火熱醞釀成毒,易傷陰津,應注意顧護,治療時當分以熱毒之邪為主還是以腎虛為主,清熱解毒時兼顧補腎,尤其是滋養腎陰。以腎虛為主者,注意是否夾雜未熄之熱毒,如有夾雜,兼清之。本病治療過程中還應注意風邪的兼夾,注意祛風類藥的使用。

3.對於老年人及小兒等特殊人群,尤須慎防藥物損傷腎氣,因小兒腎氣未充,臟腑全而未壯;老人乃腎氣已衰,精氣不足,故有腎毒性的中西藥尤易損傷腎氣。對已患腎炎、腎病綜合徵的患者,也應避免使用具有腎毒性副作用的中西藥物,如必須使用者,應結合保腎治療,減輕腎毒性損傷。如冬蟲夏草、川芎嗪等具有防藥毒傷腎、促進腎損害恢復的作用。

【驗案舉例】

1.鎮痛劑腎病(急性間質性腎炎)屬腎虛絡瘀,脾虛溼困證(鄒雲翔主診)

郭某,男,46歲。初診日期:1977年6月20日。

腰痛乏力2年。2年前因頭部受傷致昏迷,清醒後常覺頭痛,某醫院診斷為腦震盪,給服安乃近2片。2小時後,全身發過敏性蕁麻疹,高熱39℃,繼則面目、四肢浮腫。尿檢:蛋白(+++),並有紅細胞、顆粒管型。某醫院診斷為過敏性腎炎,經中西醫治療未愈。1977年6月20日,至鄒老處治療時,腰痛乏力、頭昏耳鳴、心慌寐差、脈細數,苔白厚。測血壓正常,尿檢:蛋白(+)~(+++),紅細胞2~4/HP,顆粒管型少許,白細胞少許。證屬藥毒傷腎,腎虛絡瘀,脾虛溼困。治以益腎和絡,運脾化溼。

處方:制蒼朮4.5g,熟附子4.5g,生薏苡仁9g,茯苓9g,炒桃仁9g,紅花9g,炒山藥12g,黨參15g,半枝蓮15g,十大功勞30g。

二診(8月10日):患者仍覺腰痛,胃納不香,脈象細,苔白膩,舌質淡。尿檢:蛋白(+++),紅細胞3~5/HP,白細胞0~3/HP,顆粒管型0~1個/HP。上方加川斷9g繼服。

三診(8月25日):腰痛、頭暈諸症減輕,仍耳鳴,氣短乏力,苔白厚,脈細。尿檢:蛋白(+),白細胞少,上皮細胞少,顆粒管型0~1/HP,仍守原意。

處方:制蒼朮9g,潞黨參18g,杜紅花9g,生薏苡仁9g,雲茯苓9g,炒山藥12g,十大功勞30g,熟附片5g,炒桃仁9g,春砂仁(後下)3g,炒獨活3g。

藥後病情穩定,以原法出入,鞏固療效。

按語:本案例為有明確因果關係的藥毒傷腎案例。患者屬特異敏感體質,藥毒入侵,脾腎受損清陽不升,溼滯絡阻,諸證出焉。鄒老治以益腎和絡、運脾化溼,病證契合,藥效著矣。

2.抗生素腎損害屬藥毒傷腎,燔灼營血證(王鋼主診)

陸某,女,6歲。初診日期:2011年9月5日初診。

患兒肉眼血尿2日來診。詢問病史,8月20日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腫大、發熱,在當地農村衛生所用頭孢類抗生素1周餘,未愈又更換其他抗生素靜脈滴注(藥名不詳),持續用到9月3日發現小便呈洗肉水色,家長帶小孩轉至我院。實驗室檢查示尿常規:蛋白(++),白細胞(+++),紅細胞滿視野;尿NAG酶56U/L,尿β2-微球蛋白3.6mg/L,C反應蛋白25.6mg/L,肝腎功能正常。詢問原無過敏性紫癜或腎臟疾病史。代訴:鼻流清涕,咽痛,有尿頻、尿急、尿痛,無關節疼痛。查體:體溫37.9℃,咽紅,扁桃體Ⅱ度腫大,前胸、大腿散狀鮮紅皮疹。舌偏紅,苔厚黃,脈細數。診斷:抗生素腎損害(急性間質性腎炎);中醫屬“藥疹”、“尿血”、“淋證”範疇,辨證為藥毒傷腎、燔灼營血、溼熱下注。治擬祛風解毒,涼血清利。

處方:荊芥15g,金銀花10g,野菊花10g,黃芩10g,蚤休10g,水牛角片15g,生地15g,丹皮炭10g,蟬衣10g,烏梢蛇12g,土茯苓15g,車前草15g,海金沙(包煎)15g,白茅根30g,六一散(包煎)10g。

另:①5%葡萄糖250ml+喜炎平中藥注射液2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②生理鹽水100ml+地塞米松5mg靜脈滴注,每日1次。

二診(9月12日):經上方加靜脈滴注藥物使用1周,患兒體溫正常,咽痛消失,扁桃體Ⅰ度腫大,胸、腿部皮疹全消,肉眼血尿用藥3天后就明顯減輕。查尿常規:蛋白(+),白細胞(++),隱血(+++),紅細胞642/μl。苔厚黃,脈細數。上方去金銀花、野菊花、黃芩,加黃柏6g,蒼朮6g,生薏苡仁15g,懷牛膝15g,萹蓄15g,小薊30g。

三診(9月19日):治療2周後,患兒無明顯不適。查尿常規:蛋白(+),白細胞(-),隱血(++),紅細胞62/μl,尿NAG酶、β2-微球蛋白正常,血C反應蛋白正常。續以上方鞏固治療3個月,痊癒。

按語:本病案根據患兒原無腎炎、過敏性紫癜病史,用抗生素2周後出現肉眼血尿、皮疹,尿NAG酶、β2-微球蛋白升高,診斷為抗生素腎損害(急性間質性腎炎),辨證為藥毒傷腎、燔灼營血、溼熱下注。治擬祛風解毒,涼血清利。未再用抗生素,用2支中藥抗炎針劑喜炎平和5mg地塞米松靜脈滴注。中藥處方,以荊芥、水牛角片、生地、烏梢蛇、土茯苓祛風涼血抗敏為主藥;輔以金銀花、野菊花、黃芩、蚤休清熱解毒利咽;佐用車前草、海金沙、丹皮炭、白茅根清利下焦溼熱、攝血;使用六一散清利及調和諸藥。二診時,上焦表證咽痛已除,去金銀花、野菊花、黃芩,加用清利下焦攝血之品四妙丸、萹蓄、小薊,鞏固治療3個月而愈。藥物傷腎病因多見於:①素體腎虛(過敏體質);②過用傷腎(大量亂用抗生素或有毒中藥);③誤用傷腎(不按西藥適應證,不按中醫辨證和中藥配伍禁忌亂用)。臨證對過敏體質患者一定要嚴格按照中西藥使用指徵用藥,或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大用量。

【小結】

1.藥物性腎損害,在中醫文獻中並無此名,現多認為本病為毒邪所致。根據其不同的臨床症狀可參照文獻中“尿血”、“腎風”、“水腫”、“癃閉”、“關格”等病治療。鄒雲翔教授早在20世紀50~60年代就十分強調“藥毒傷腎”,並認為藥毒常是慢性腎衰竭的誘發及加重因素。所以,本病治療應重視毒邪致病的特點,毒邪致病發病較急,病情較重,時刻注意驅邪,並注意保護腎氣及陰津。另外,風邪是本病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現代研究發現,一些變態反應性疾病多與風邪有關,而變態反應是導致本病發生的基本病理表現。現代藥理研究亦表明,風類藥有免疫調控作用, 對於改善本病的水腫、蛋白尿、血尿具有肯定的治療效果,祛風藥具有抗炎、鎮痛、解熱、降壓、利水、活血、止血、清熱、解毒等多種作用, 不僅對免疫功能紊亂具有很好的調整作用, 可能還有抑制抗體或清除抗原等其他的免疫調控作用,故在本病的各期治療中適當加入幾味風類藥可以提高臨床療效。

2.我們認為,本病的根本病機是毒邪傷腎,腎與膀胱功能失調。治療時應注意標本虛實的轉化,本病部分患者傳變迅速,處理時應十分謹慎,要能預見本病的傳變規律,適時截斷扭轉,謹記“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爾”。

3.本病的發病率並不低,病情可輕可重,治療時應中西並舉,不可偏頗,積極治療,以恢復患者腎功能為最終目的。在發現藥物腎損害後及時停藥的大前提下,制訂西醫學治療方案時要充分考慮不同抗生素對腎臟的作用機理,及時實施對症對因治療,以促進腎損害的全面恢復,對嚴重的急性腎衰竭要及時使用血液透析療法,急性腎衰期單純中藥治療風險大;中醫方面應結合名家臨床經驗,辨證論治。


中國醫藥養生


大家都知道,人的腎臟,是重要的排洩器官,藥物及其代謝產物絕大多數經腎臟排出體外,因而腎臟是最易受到藥物損害的器官。到目前為止,已知至少有百多種藥物可直接或間接 致腎功能損害,大約有25%的腎功能衰竭為藥理性。尤其是有些中藥如馬兜鈴,木通,草烏,以及動物類等。西藥就更多了。到目前為止,已知導致腎損害的藥物有:抗生素如氨基糖苷類,腎毒性是本類藥物的主要不良反應,腎毒性的依次為,新黴素 > 卡那黴素 > 慶大黴素 > 阿米卡星 > 鏈黴素等。頭孢菌素類,其腎毒性因品種而異,第一代最強,如頭孢噻吩、頭孢氨苄;第二代次之,如頭孢孟多、頭孢呋辛、頭孢克洛;第三代腎毒性最低,幾乎無腎毒性。氟喹諾酮類,大劑量用藥可致腎損害,如諾氟沙星、依諾沙星、氧氟沙星、環丙沙星。 抗結核藥物如利福平等。解熱鎮痛藥,長期用致腎損害,如撲熱息痛、吲哚美辛 (消炎痛)、吡羅昔康、布洛芬、保泰松、阿司匹林、萘普生等。其它像碳酸鋰、奧美拉唑、甲硝唑、西咪替丁、甘露醇、奎寧、維生素D、都可致腎功損。千萬要記住,藥物腎功損害,早期易誤診/漏診,所以,用藥時宜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