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戰中,中國有哪些國產武器?

克林頓二世323


二戰中國自己確實裝備了一些武器,我們大體分以下類:

  • 槍械類

漢陽造

這是一種仿德國1888式毛瑟步槍,1985年漢陽兵工廠開始生產,1944年停產。

中正式步槍

仿德國1924式毛瑟步槍,1935年鞏縣兵工廠開始生產

仿日製38式步槍

1928年太原兵工廠仿製,太原陷落以後,兵工廠內遷也有生產,但總體產量不高。

仿瑞士啟拉利式輕機槍

1939年停產,只生產了不到2000挺。

仿捷克ZB26式

整個抗戰過程中產量最高的輕機槍,多家兵工廠都能生產,據說產量高達4萬挺。

24式重機槍

1934年德國向中國贈送MG08馬克沁重機槍圖紙,1935年金陵兵工廠仿製成功,命名為24式重機槍。

三十節重機槍

1921年10月10日漢陽兵工廠仿製美國M1917勃朗寧重機槍成功,因為是民國10年10月10日仿製成功,所以命名為三十節重機槍。


82毫米迫擊炮

(這門炮可是功勳炮,日本名將之花阿部規秀就是被這門炮炸死的,下面是他的指揮刀)

60迫擊炮

(沒找到二戰時期的,拿解放軍63式冒充一下,結構差不多)

150毫米迫擊炮(也可以不算,二戰開始鋼材缺乏就停止生產了,但國軍還是有裝備)

仿德制37毫米戰防炮

缺乏反坦克武器的國軍,靠這個打日軍坦克

  • 其他

27式擲彈筒

鞏縣手雷

這種手雷抗戰時期,中國生產幾千萬枚,抗戰時期算是輸出的一大主力了

28式槍榴筒

(我盡力了,真的沒找到圖片,你們就假裝有圖片吧)

除了這些裝備以外,國產的裝備還有很多,我們的大刀片子、解放區造的土炮、拿炮彈改的反步兵地雷這些都算國產裝備,我列不全,歡迎大家補充。


經武歷史講堂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二戰中中國基本沒有自己研發的武器,都是各種山寨和仿製。

這主要是兩點:

第一,中國還沒有升級生產一流武器的能力。

第二,中國連山寨的武器還不夠用,也沒有精力去自研什麼武器。



中國自研自產的武器基本是0。

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

比如地方游擊隊常用的撅把子土槍,可以說就是中國自產的武器。

這個撅把子是一種發射制式子彈的土槍。

它的結構很簡單,採用獵槍那種從中間折開方式裝彈,一次只能發射一發子彈。

這種槍通常沒有膛線,射程在15米之內,超過這個距離子彈就會亂飛。

因為是游擊隊近距離手槍,所以這個射程也是可以接受的。

它主要採用生鐵打造,本來撞針多采用老式的擊錘打擊方式,撞擊底火擊發子彈。

但這種方式的擊發成功率相對較低,經常出現啞火現象。

撅把子發射的子彈不同,有的是手槍彈,有的則是步槍彈,甚至還有獵槍霰彈,要根據具體需要製作。

撅把子的特點是製作簡單,價格低廉。

當時制式手槍至少要十幾塊甚至上百塊大洋,而且數量還是有限的,鄉下地方不容易賣到。

而撅把子土槍連農村鐵匠也可以打造,類似於以往化隆造的黑槍。

自然,撅把子性能很差,往往只要發射10發左右子彈就散架或者槍膛堵塞了。

但是,他至少為游擊隊提供了最基本的武器。

對於游擊隊來說,長槍不便於隱藏,不能攜帶出入日偽控制區。在沒有手槍的情況下,撅把子就是唯一的武器了。

如果沒有撅把子,游擊隊員恐怕只能用匕首作戰了。


薩沙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


抗戰中,中國雖然很多武器都是進口的。但國產武器的種類數量也不少,在戰場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冷兵器

抗戰大刀

抗戰初期,由於刺刀工藝要求高,必須由兵工廠生產,其數量根本不夠配備中國軍隊,所以大刀成了中國軍隊標準裝備。無論是中央軍、西北軍、川軍、桂軍、八路軍、新四軍、還是游擊隊之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這些大刀中部分為祖傳之物,在清末或民國由地方刀匠製造;部分由政府兵工廠製造。

喜峰口大捷、盧溝橋事變、臺兒莊大捷,伴隨著中國軍隊一次又一次捨生忘死的戰鬥,抗戰大刀也成了中國軍隊抗日精神的一種象徵。

2.手槍

1.駁殼槍

駁殼槍曾經是中國軍人的象徵。從民初軍閥混戰, 國民革命軍北伐,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一直到朝鮮戰爭, 盒子炮幾乎無役不與, 和中國現代史緊密的纏繞在一起。雖說,德國進口的駁殼槍性能是最好,但是其昂貴的價格也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為了滿足市場對駁殼槍的需求,國內開始大量仿製。國產駁殼槍的來源有三種:

  • 中國各兵工廠生產

  • 軍隊 修械所生產

  • 私人遊動修槍、 造槍商販手工製造

2.勃朗寧M1900

“一槍二馬三花口,四蛇五狗張嘴蹬”,羅列的便是6種世界知名手槍,而位列第一的“一槍”,即是勃朗寧M1900。自清末中國從歐洲購買了大量的M1900手槍,對於當時的中國,這種半自動手槍實在具有難以抵禦的誘惑。加之其結構相對簡單,造價不算十分高昂,中國軍械廠紛紛開始仿製,其中以金陵兵工廠和上海兵工廠製造的最為出名。據估計當時僅中國仿製的M1900就多達20萬支。

3.步槍

步槍可以說是抗戰中,國產旅最高的武器。

1.漢陽造

漢陽造步槍原型為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從1896年開始,漢陽兵工廠開始生產此型步槍,一直到1944年,此型步槍在中國前後生產了將近50年。該槍從清末編練新軍一直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戰場上發揮作用,是中國戰爭史的一個傳奇武器。

2.遼十三步槍

遼十三年式步槍,由東三省兵工廠生產。該槍可以說是毛瑟和日式三八步槍的混合。主要裝備東北軍和過去的奉軍,使用毛瑟79步槍彈。它採用了三八式的洩氣閥、防塵蓋和槍栓,其餘參考了德國毛瑟步槍。918事變後,東北軍撤駐關內,帶來了大量的遼十三步槍。

3.中正式步騎槍

中正式步騎槍,為德國標準型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使用7.92毫米尖頭型毛瑟步槍彈,殺傷力極大。因蔣中正而得名。中正式最後一次上戰場,是在朝鮮戰爭時期,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有不少戰士使用繳獲的“中正式”步槍在朝鮮戰場作戰。

4.六五步槍

民國軍閥混戰中,閻錫山急需武器彈藥擴充自己的實力。可山西地處內陸,不能走水路運輸,陸路又容易被人卡脖子。於是閻錫山決定自建兵工廠解決問題。不過閻錫山對毛瑟步槍並不感冒,卻對日本的三八步槍情有獨鍾。遂仿製了大量的三八式步槍,稱之為“六五步槍”。


5.八一式馬步槍

八一式馬步槍是一種手動式步槍,於1939年由八路軍總部軍工部技師劉貴富組織研製。該槍的特點是體積小、射擊準確、外觀漂亮。槍管上的瞄準星被彭德懷譽為“天下第一準星”。最突出的是槍上可自動展開又能固定的三稜刺刀。它的凹進樣式易使血外流,刺殺後容易拔出,經過淬火後增加了強硬度,不用時反貼在槍管上,肉搏時按動鍵鈕一甩就可迅速自行固定,這樣對爭取時間、爭取白刃戰的勝利至關重要。而且在行軍時,不會有明顯的刃面反光,有利於隱蔽。

6.川造單打一

1937年9月,十多萬川軍將士出川向東抗日。川軍是雜牌軍,又處在內陸省份,進口武器的價格往往是沿海的一倍多,所以整體裝備都非常不好,連“漢陽造”都不多,絕大多數川軍將士裝備的都是四川土造的“單打一”。然而就靠著如此簡陋的武器裝備,川軍卻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血性。

衝鋒槍

1.花機關

花機關就是德式MP1918系列衝鋒槍,包括MP1918,也包括MP1928。國內最早生產花機關的是上海兵工廠,是在1923年開始生產的,之後瀋陽、大沽、鞏縣、漢陽等廠亦先後生產。再後來,幾乎所有的軍閥控制的兵工廠和修械所都一窩蜂似的生產此槍,出品甚多。最初仿製品中,是以7.65毫米口徑為主。

2.湯普森衝鋒槍

中國三十年代中國各地的兵工廠曾經大量仿製M1湯普森衝鋒槍。仿製較多的是M1921型,口徑有兩種,山西採用11.25毫米,四川則為7.63毫米。

機槍

1.ZB26輕機槍

ZB26輕機槍,在中國俗稱“捷克造”,1926年定型並大量生產。ZB26輕機槍火力兇猛,最大理論射速為500發/分,子彈初速為830米/秒,有效射程800米。射擊精度極高,一些熟練的射手可以用其擊中幾百米開外電線杆上的水壺。操作簡單,對一個新機槍手來說,稍加訓練,就能提著機槍上陣殺敵。ZB26輕機槍是抗日戰爭中我軍使用最為廣泛的機槍。中國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仿製ZB26輕機槍,產量高達4萬挺。

2.24式重機槍

1934年,金陵兵工廠取得了德國7.92mm 08式馬克沁重機槍的工作圖紙。隨即按圖紙開始仿製,於1935年(民國24年)仿製成功並正式出品,列為國民黨軍隊的裝備,因為是民國24年仿製成功,定為“二四式”。

3.三十節重機槍

中國漢陽兵工廠仿照美國“勃朗寧”M1917式重機槍研製的一種重機槍。該槍採用了與馬克沁重機槍一樣的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漢陽廠於當年10月10日開始量產,由於這一天是民國十年十月十日,所以被稱為三十節重機槍。1935年漢陽兵工廠對該槍加以改進,加配備份槍管。

擲彈筒

擲彈簡的仿製工作在中國起步較早。1934年國民政府漢陽兵工廠就開始仿造日本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及其彈藥,但數量有限。抗戰爆發後,以江元方為主的研究人員試製出一種新式擲彈簡。經試射,效果較日式為優,特別是射程比日式稍遠,於是定名為民國二十七年式擲彈筒(或稱二七式擲彈筒)。所用彈藥基本仿照日式,僅在工藝和個別結構上予以改良。

擲彈筒因其輕便、機動性好。特別適合八路軍、新四軍的游擊戰術,因此倍受我軍戰士的青睞。我軍遂開始了仿製工作。1941年晉綏根據地開始生產擲彈筒,次年4月試製出擲彈筒彈。

火炮

1.二十式82毫米迫擊炮

二十式82毫米迫擊炮是中國以法國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迫擊炮略為放大口徑至82毫米而成的迫擊炮,民國20年(1931年)測試後效果良好而委託在南京的金陵兵工廠生產,同年量產炮180門和彈藥15000發。由於是在民國20年定型,故被稱為二十式82毫米迫擊炮。抗日戰爭後成為國軍主要曲射步兵火力。

2.31式60毫米迫擊炮

在20式82公釐迫擊炮逐漸廣泛配發到第一線之後,中國政府進一步的希望提升步兵單位的隨身火力,遂研製了31式60毫米迫擊炮。31式迫擊炮全長677mm,身管全長601mm,全炮質量19kg,炮身質量5kg,炮架質量9kg,座板質量5kg,最大射程1444m,最大初速 148m/s,最大射速18~30發/分,方向射界11°,高低射界45°~70°。是抗戰時期中國生產數量最大的火炮。

3.30年式50倍徑37毫米反坦克炮

1938年5月,為加強部隊反坦克能力,國民黨兵工署下令第 5O兵工廠仿製德國37毫米反坦克炮。然而受戰爭影響.外購材料遲遲不能運達,仿製工怍直到1940年7月才得以開始。此後經第50兵工廠員工的上下努力,於1941年試製成功中國第一門37毫米反坦克炮。因當年1942年為民國30年,顧被命名為“30年式50倍徑37毫米反坦克炮”。

該炮是當時中國裝備的最優良反坦克武器之一。其炮口初速825米秒.最大射程6000米。在400米以內可以擊穿40毫米厚裝甲鋼板。與德國的 PaK一 35/36相比,各項指標並不遜色。

木柄手榴彈

這一時期我國生產的手榴彈以仿製德國StG24式木柄手榴彈為主,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採用金屬彈體、木柄和拉發機構。由於該手榴彈原材料易得,構造十分簡單,生產週期短,攜行、投擲也很方便安全,因而很快在各個抗日戰區推廣。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非常歡迎大家來吐槽!!!


東斯坦因


二戰中,中國的國產武器還是不少的,但有一樣關鍵武器卻沒有生產出來,那就是大炮(非迫擊炮)。

1937年後的抗戰八年,國民黨沒造出一門大中口徑身管火炮(75毫米以上),只有各種口徑迫擊炮和37毫米戰防炮,重型迫擊炮倒是生產有160毫米的,但沒有一門是較大的山炮或榴彈炮。

抗戰前,中國其實有好幾家兵工廠製造過大口徑火炮,包括奉天兵工廠、太原兵工廠、漢陽兵工廠、上海兵工廠、廣東琶江炮廠等,其中奉天兵工廠能生產150毫米榴彈炮,太原兵工廠曾大批製造105毫米山炮。但這些兵工廠,要麼丟給了日本人,要麼搬遷到大後方慘淡經營。整個八年都沒能恢復早先的輝煌。


陶式防務評論


其實這個國產武器需要好好界定一下,如果說完全自主設計製造的才能算國產武器,那在我的瞭解中土地雷可能算一個,其他的不知道了。但是如果說要是以國外的先進武器為藍本,再引進設計,引進技術自行生產的武器理解為國產武器的話,那在二戰中,重武器我不是特別瞭解,但是還是有非常多的國產輕武器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軍隊主要在本土作戰,是二戰的主要戰場之一,中國軍隊的主要對手是日本鬼子。由於當時中國的工業實力遠遠落後於日本,依靠本國工廠根本無法開發重武器,導致軍隊的重武器裝備非常簡陋,在火力上遠遠不如日本軍隊,只有國民黨中央軍的少數幾個德械師才配備有從德國進口的大口徑火炮和坦克戰車。

抗戰時中國其實有幾家非常有名的兵工廠,比如閻錫山創辦的山西太原兵工廠,還有大名鼎鼎的金陵兵工廠。在當時,山西太原兵工廠出來的武器都被士兵們加了一個前綴——晉造。比如鼎鼎有名的晉造12響盒子炮,也就是太原兵工廠防制的德國毛瑟式手槍的產品。除此之外,還有晉造湯姆遜衝鋒槍,很多玩吃雞的小夥伴肯定對這款掃車神器印象深刻。晉造的湯姆遜衝鋒槍在戰場上表現非常優異,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很多時候,拿著晉造湯姆遜衝鋒槍的士兵打光子彈跟著部隊衝鋒肉搏的時候,用湯姆遜當武器。由於當時太原兵工廠的製造水平有限,士兵們用晉造湯姆遜肉搏,很多時候掄一把槍身立馬就散架了。


如果說太原兵工廠代表的地方軍閥的話,那金陵兵工廠就代表著國民黨中央軍。當時抗日戰場上非常有名的馬克沁重機槍,捷克式輕機槍,還有中正式步槍都是金陵兵工廠生產的。當時中國國產的捷克式輕機槍可比小鬼子的歪把子厲害的多,小鬼子甚至把戰場上繳獲的捷克式拿回去仿製了。


其實金陵兵工廠最值得說的還是中正式步槍,中正式步槍是德國標準型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正式名稱是中正式騎步槍,槍長1.1米左右,槍身非常小巧,便於攜帶,同時配備加長刺刀,避免士兵在使用步槍進行拼刺時面對巨長的小日本三八大蓋吃虧。中正式步槍採用的是和德國毛瑟步槍一樣的7.92毫米毛瑟尖彈,大家熟知的毛瑟98K其實也是7.92毫米口徑。其實這個口徑問題相當神奇,德國自己喜歡稱7.90毫米口徑,美國人稱7.92毫米口徑,但是7.92毫米口徑流傳最廣,所以也就採用了這個說法。

其實,一款步槍的好壞根本不能憑數據來判斷,而是要看使用者對槍的評價和其實現表現。抗戰中的大部分士兵都覺得國產的中正式步槍要比小日本的三八大蓋強上很多。因為使用6.5毫米口徑槍身修長的三八大蓋雖然精度高射程遠,但是卻因為口徑太小殺傷力不如大口徑的中正式步槍。而且在當時的作戰環境下,以中國士兵的素質,精準射手少之又少,要的是有力的殺傷力和可靠性,所以當時的中正式要比三八大蓋更適合中國軍隊。步槍不用多先進,適合就是最好的步槍。

還有一件國產武器值得一提,那就是當時的國產戰鬥機——忠-28甲/乙,這是一款戰鬥機,也是中國人對戰鬥機生產的第一次有規模的成功探索,雖然這款戰鬥機只是,用了蘇聯伊-16戰鬥機的外形和美國的發動機,武器拼裝而成,但是依然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其實當時我國的輕武器生產具有一定水平,中正式步槍就是一款不錯的作品。


赤焰噠噠噠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看怎麼個國產法,如果是自主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估計也就大刀片子能算數了,要是隻說在本國國土上生產的,那其實還不少。

首先要點名的就是晉造武器,要說閻錫山是真的會過日子,他不僅把山西過成了民國時期的模範省,還一手操辦起山西的軍工業。

晉造13式山炮,仿自日本四一式山炮,質量差是差了點,往往打幾發就啞火,好不容易能打出炮彈,炮管卻歪了。但是自己造的總比沒有強,況且這東西還能發射日本人的彈藥。按照當時的中國國情,這東西也是搶手貨了。

晉造88式18毫米野炮,仿的是德國貨,1936年到1937年一年間太原兵工廠就生產了一百五十門,射程達11公里,比一些從國外進口的火炮都好用。


晉造駁殼槍,仿的德國貨,做工差點,配置什麼的都齊全,尤其是口徑。德國原廠貨用的是7.62。晉造用的則是11.43柯爾特手槍彈,目的就是和當時的晉造湯姆遜子彈通用。沒錯,湯姆遜也有晉造。晉造駁殼槍如今已經成了搶手貨,在美國市場上八千美刀一把。

還有晉造三八式步槍,三八式重機槍,晉造捷克式等等裝備在抗戰時期曾廣泛供應晉綏軍,中央軍,八路軍。為中國的抗戰事業立了大功。

說完晉造,再說一個抗戰時中國士兵最喜歡的東西,手榴彈。抗戰時廣泛裝備國民黨軍,八路軍,新四軍和各種地方武裝民兵的武器就是手榴彈,無論是工廠裡出來的還是老百姓用土辦法造的,其都來源於一種手榴彈,就是德國m24手榴彈,這種手榴彈在一戰期間給協約國士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戰時又被國國軍民大規模仿造,成為我國軍民有力的殺敵武器。


守仁讀仁


我的回答只是為了彌補剛才那位老兄的不足(槍榴彈)。

槍榴彈:


看過《舉起手來》這部電影的觀眾都知道,那個日本鬼子用來打鴨子的是一種槍榴彈,最後還炸死了一個日本軍官。其實二戰時中國也裝備了不少槍榴彈,這是一種對付敵方輕型裝甲的火力支援武器。

二戰時的槍榴彈還需要安裝複雜的槍口裝置,並且需要用空包彈輔助發射並且瞄準還不靠譜,基本靠蒙,不過那個時候有這樣的單兵支援武器應該可以說是謝天謝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