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873人,就因為一句氣話跟著喪命。方孝孺,你憑什麼代表大多數

史上禍及家人朋友最慘者,非明朝方孝孺莫屬。

方孝孺,建文帝的近臣,頗有文才,靖難時期建文朝的詔書、檄文等大多出自他的手中。

朱棣進入南京城後,先是把方孝孺抓了投入大牢,在需要寫繼位詔書的時候,朱棣想起了方孝孺,將他從大牢提了出來,要方孝孺來給自己寫這一篇極其重要的詔書。

873人,就因為一句氣話跟著喪命。方孝孺,你憑什麼代表大多數

南京方孝孺墓地雕像

方孝孺來到了大殿,站在了朱棣的面前,於是發生了那場著名的對話。

朱棣走下寶座,先柔聲說道:先生何苦這樣苦著自己呢?我這也是想效仿當初的周公旦輔助周成王啊!

方孝孺冷笑反問:那周成王(指代建文帝,下同)去哪裡啦?

朱棣臉漲紅,歇了一會兒才回答道:一時沒想開,在宮中自焚而死,真是一個痴兒啊!

方孝孺眼已含淚,提高音量繼續反問:那為什麼不讓成王的兒子繼位?

朱棣臉已通紅,耐著性子解釋道:他太小了,這個國家需要一個年長有經驗的君王。

方孝孺不依不饒的追問:那怎麼不讓成王的弟弟繼位?

朱棣已無言以對,停了半晌才搪塞道:這是我們的家事。說完叫近侍把筆墨紙硯端到了方孝孺的面前。

方孝孺沉默片刻,拿起毛筆,在紙上一揮而就,是大大的四個字“燕賊篡位”,寫完把筆一扔,怒視朱棣道:我就算是死,也不會給你這逆賊寫什麼詔書的。

朱棣勃然大怒,指著方孝孺威脅道:你想死倒是很容易,馬上可以成全你。你就不怕株連你的九族嗎?

方孝孺怒目圓睜,嗆聲道:你就算是株連十族又能怎麼樣?

朱棣大怒,下令處死方孝孺親友門生共計873人。

873人,一個冷冰冰的數字,其中有多少人的怨氣?有多少人對人間的不捨?可是,就這樣被方孝孺的一句氣話給連累了。每讀到此處,小編總忍不住義憤填膺,只想大呼一聲:

方孝孺,你憑什麼代表我們大多數人?

873人,就因為一句氣話跟著喪命。方孝孺,你憑什麼代表大多數

《奇葩說》馬東

在上一期的《奇葩說》中,馬東怒懟儲殷的一句話引來了網絡上的一番討論,這句話就是“我們沒有辦法代表大多數人”。

小編贊同馬東的說法,但小編覺得馬東的說法還是過於委婉了一些,我們不僅沒有辦法代表大多數人,而且我們根本沒有資格去代表任何人,無論這些人是大多數,還是極少數。

但《明史》中鼎鼎大名的一代大儒,被姚廣孝譽為天下讀書種子的方孝孺,他就用一句話,代表了這並不算少數的873條生命。他憑什麼?

對於方孝孺的行為,後世者同情居多,讚揚其忠義的也多,但小編更認可近代歷史學家蔡東藩先生對他的評價:

方孝孺一迂儒耳,觀其為建文立謀,無一可用,亦無一成功。至拒絕草詔,猶不失為忠臣,然一死已足謝故主,何必激動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試問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歸於盡乎?

是的,方孝孺就是一個迂腐的書生,謀略不行尚且不論,但這樣禍及873人的忠君,真的是所謂的大忠嗎?

同樣是靖難之變,《明史記事本末》上也記載著另一個故事,篇幅極小。

東湖樵夫,不知何許人,樵浙東臨海東湖上,日負柴入市,口不二價。建文壬午秋,詔至臨海,湖上人相率縣庭聽詔。或歸語樵夫曰:「新皇帝登極。」樵夫愕然曰:「皇帝安在?」答曰:「燒宮自焚。」樵夫大哭,遂投湖中死。

873人,就因為一句氣話跟著喪命。方孝孺,你憑什麼代表大多數

霧裡樵夫

兩相對比,小編更佩服這不知姓名的樵夫,這是一種比方孝孺更高尚的忠,因為他表達了自己,成全了自己,他自己代表了自己。

以為自己可以代表大多數人,是一種很危險的思想,這世上,沒有誰願意被代表。

方孝孺以死明志,留下千古美名,可跟著他無辜受難的那873人中,見諸史書上的除了他的弟弟方孝友及幾個有名的學生,其他的都只是普通人,他們就算是死了,也只是方孝孺的“十族”,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他們真的心甘情願嗎?但就算不願意又能如何,他們連說不的權利都沒有,他們就這樣被方孝孺給代表了。

同樣是一死,代表自己的東湖樵夫,可稱忠義,死得其所;而被方孝孺代表的他們,帶著悽慘,歸於無名。

沒有人有資格代表別人,無論這些人是多數人,還是少數人。我們能做到的只是代表我們自己,就像東湖樵夫那樣。

當我們自己代表自己而活,並努力的去活成一個好人,這個世界上就多了一個好人,少了一個壞人。

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也是極其美好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