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他被稱作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為氣節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方孝孺:他被稱作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為氣節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方孝孺:忠節天有鑑,文正實不足

諡號“文正”,這是朝廷對臣子最高的褒獎,其次乃“文貞”,接著再是“文成”、“文忠”、“文獻”、“文端”、“文定”等;所以,獲得“文正”諡號,乃文臣的終極追求。

大明之際,那指揮打贏北京保衛戰的于謙,得到的諡號不過也只是“忠肅”、心學創始人王守仁的諡號才是“文成”、迎立嘉靖皇帝的三朝元老楊廷和的諡號是“文忠”、千古一相張居正的諡號也不過是“文忠”,但這方孝孺得到的卻是“文正”。

而我對獲得這榮譽之人亦是欽佩滿滿,如宋之范仲淹,清之曾國藩,無一不是功高蓋世,人品高潔的標杆,這方孝孺何德何能,竟能得到這最高榮譽。

其實細究起來,他這“文正”的諡號得來還是很有些水分,因為這並不是正宗的大明王朝所頒發,而是明朝覆滅後,馬士英和阮大鋮這些小人擁立的南明小朝廷,為籠絡人心,讓下面的文臣武將們能忠心事君,以效方孝孺誓死不降之誠而樹立的榜樣,所以,其名非實也,乃勢也。

方孝孺:他被稱作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為氣節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方孝孺,字希直,號遜志,寧海人,今屬浙江寧波市,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攻入南京,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後因拒絕為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滅十族,他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施以凌遲殺害,時年46歲,南明福王時追諡“文正”。

知道他被追諡“文正”一事的人其實並不多,他身上最為著名的標籤是被“誅十族”,即在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之外,再加上學生和朋友,這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唯一的一次濫殺,此次共計被殺873人,慘不忍睹。

這次慘案的緣由有一段方孝孺同朱棣的對話,朱棣讓他寫即位詔書,他誓死不從,朱棣威脅道,我誅你九族,看你寫不寫,方孝孺道,你就是誅我十族我也不寫。

方孝孺:他被稱作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為氣節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本來是沒有這十族一詞,於是朱棣便下令加上了這相關的人員,湊成了十族,全部斬殺,他的妻子與兩個兒子自縊而死,兩個女兒在押解途中,聯袂投秦準河而死,可謂一門忠烈。

“誅十族”反映的朱棣的殘暴,也成就了方孝孺大忠之美名,只是可惜了那一眾無辜的冤魂了。

其實這“誅十族”一事大為可疑,可以說是根本不存在的,是後人杜撰出來的,因為,在正史中對此是沒有記載的。

《明史》為清人所撰寫,兩次修訂,歷經94年,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一直為史家所稱道, 如果明朝真有這駭人聽聞,古今未有的“誅十族”,即使不是刻意黑前朝之不正,也定會錄入其中,斷不會將其遺漏的,此其一。

方孝孺:他被稱作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為氣節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明史》和《太宗實錄》對方孝孺的死都有記載,《明史》曰:“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而《太宗實錄》則載:“執奸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至闕下。上數其罪,鹹伏辜遂戮於市。”都沒有提及方孝孺被誅滅十族的事情,此其二

此事唯一的出處是明朝的吳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在其所著的《野記》裡面詳細的說:“語益厲,曰:不過夷我九族耳!上怒雲:吾夷汝十族。左右問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於是後世皆引以為證。

祝允明即祝枝山,同唐伯虎及文徵明等齊名,他生活之際離明開國已是百年之久,在這麼長的時間中,當時對此事為何沒任何記載,反而倒是這百年後的祝大才子突兀地來此一筆,這斷不可信,此其三。

方孝孺是有後人在世的,且一直綿延至今,如果真是被誅了十族,何來這後人,此其四。

方孝孺:他被稱作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為氣節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方孝孺死後,是由他的門生、德慶侯廖永忠的孫子廖鏞與其弟廖銘收拾他的遺骨,掩埋在聚寶門外的山上,可見,十族之說並不存在,此其五。

有以上五點,可以斷言,方孝孺大義凜然死節,轟轟烈烈,但並無“誅十族”之事。

方孝孺自幼就是神童,在十里鄉間享有不小的名氣,其人十分聰慧,博學多識、才華橫溢,他的父親因涉明初的“空印案”,被朱元璋所殺,但奇怪的是卻沒有滅其族,反而十分欣賞其後人方孝孺,當他見到被人推薦到面前的方孝孺時,便對太子朱標說,你應該一直任用這個人,朱標去世後,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登基之後立即將方孝孺召進宮予以重用。

這其中有個小小地疑問,能招集眾多天下之大才的朱元璋為何不用這方孝孺,反而將其雪藏,留著給他的後人用,這從道理上是說不過去的。

如果硬要找出理由的話,是否因為剛殺了方孝孺的父親,朱大皇帝面子上過不去,或者是方孝孺因此原因拒不出仕來佐助這有殺父之仇的朱元璋也未可知。

方孝孺:他被稱作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為氣節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而我更相信的是,此時的朱元璋還正忙於誅殺功臣,其內部矛盾紛繁複雜,於殺戮征戰之事,並不是這讀書人的方孝孺所長,他也許認為,等他為子孫們創建了一個好環境後,在一個平安中國的氛圍中,方能啟用這治世之才,而於亂世時,是不能重用這方孝孺的,因為朱元璋對他是有個評價,“此莊士,當老其才”,不知道是也不是。

李費曾經評價說:“使孝孺得用於太祖之時.則孝孺便成一好良臣,惟用於建文,遂成一忠臣以死耳。”

但是,自從45歲的他到了朱允炆身邊後,似乎沒有給這年輕的皇帝出一個高招,他是急功近利,立即著手進行削藩之舉,建文帝對方大師倒也是言聽計從,結果是造成如西漢晁錯一般,引發了“七國之亂”。

燕王朱棣起兵謀反時,對朱棣的檄文、詔書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在朱允炆與朱棣對陣期間,方孝孺一直盡心盡力為朱允炆出謀劃策,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一敗再敗,直至四年後朱棣攻克南京,可見於征戰之亂世,這方孝孺實在是沒有出彩的機會,倒是有誤國之嫌。

方孝孺:他被稱作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為氣節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方孝孺的作品我是從來沒看過,所以也沒資格在此說三道四,只是《明史》記載:“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內爭相傳誦”;而清人在評其文章更是說他是“縱橫豪放,頗出入東坡、龍川之間”,這評價真是極高了。

雖然我沒看過他的著作,但卻欣賞過他留下的許多墨寶,那可真是可稱為天下一絕了,他的書法造詣很高,可以說是不輸任何一位大家。

方孝孺是為了自己的信仰而慷慨赴死的,他的死對後世的影響是很大的,胡適甚至將其作為中國士大夫理想破滅的節點,他說:“所以以後明朝200年,再沒有政治思想家。我國政治思想在14世紀以前,決不遜於歐洲,但近500年來何以不振,這是由於方孝孺被殺的慘劇所造成的。”

胡大師說的是否有道理,我不敢斷言,但明朝士大夫氣節的敗落卻是不爭的事實;自方孝孺後,其精神上的繼承者們漸漸在歷史銷聲匿跡,自此儒家崇尚的節義,在鋼刀面前崩潰瓦解得一發不可收拾。

方孝孺:他被稱作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為氣節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朱棣的反叛實在是一場皇家內部的狗咬狗之爭,雖然我是很不喜歡這朱棣,但他卻被後世稱作永樂大帝,其當政之朝也還算是一個盛世,所以,今天的人們對這雙方來說,都難以作出選擇上的判斷和道德同情。

但在方孝孺眼中,倫理綱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些儒家之根本,如同科學家眼裡的科學定律一樣,那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所以,我對方孝孺以死來報效君主,那是充滿著崇高地敬意。

不過,對於他的死,很多人是將其歸於“愚忠”,為了自己的聲名和所謂的理想,生生地不顧八百多條性命,換來自己所珍視的名節。

方孝孺:他被稱作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為氣節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其實這種指責是沒有道理的,俗話說“站著說話腰不疼”,方孝孺這可是以命相搏,有此氣節者能有幾人,他面對的是暴虐的朱棣,他要維護的是儒家之道義,他寧死不屈,也算是為天下人做了個榜樣。

要是真如後來明末很多士大夫一樣,“闖來迎闖,蠻來迎蠻”,都爭先恐後地在馬前搖尾乞憐,這民族大義何在?所以我覺得,對方孝孺的這種指責純屬混賬言語!換句話來說,以現代人眼光看歷史,就是在耍流氓。

如果方孝孺是愚忠,那文天祥,岳飛們都是愚忠了,外敵入侵,明哲保身固然容易,奮起反抗才難能可貴,可以說,正是因為他們的“愚忠”才撐起了我們中華民族堅實的脊樑,也在我們歷史的天幕上,揮灑出濃墨重彩的絢麗之筆!

方孝孺:他被稱作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為氣節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