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和珅原来是一个有“底线”的贪官,这三种钱打死也不拿

说起和珅,你都能想到些什么?

“老练圆滑”、“学霸”、“高情商”、“与死对头纪晓岚整日斗法”、“乾隆身边的大红人”、“富可敌国”、“18世纪世界首富”、“中国第一巨贪”。

……

瞧,这位大清权臣和大人身上的标签着实不少。

欢迎加入【昆仑榜】社群,这里是“历史经典发烧友的聚集地”!!有学者李彦龙老师的互动和分享,还有每日的历史、经典、和个人成长的智慧分享。我在这等你哦,私信回复1 即可获得入群方式。

和珅原来是一个有“底线”的贪官,这三种钱打死也不拿

说起和珅的贪,绝对是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字一号巨贪。那么,和珅是如何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名正言顺”的捞钱呢?他的敛财之道都有哪些?

据说他还坚守“三不贪”原则,凭着这三条让他成为乾隆朝的不倒翁,那这“三不贪”又是什么呢?

我们来逐一呈现。

敛财之道令人咋舌!

和珅因贪而富,富到什么程度呢?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8亿至11亿两白银,超过了清政府15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也是历史上个人资产最多的官员,18世纪全球富人榜榜首,超越了同时期的梅耶·罗斯柴尔德(国际金融之父,创建了全球第一家跨国公司)。

其敛财之道也令人咋舌:

1、以权谋私

和珅曾当过内务府、户部、崇文门税关最高长官,长期主管户部三库(银库、缎疋库、颜料库)。我们一起看看这三大职能部门都是做啥的?

内务府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内务府是干啥的呢?通俗一点说,就是处理皇室家务,相当于皇室的管家。负责宫廷的吃穿用度、茶马御枪、牛羊马匹,乃至检查宫女太监是否懒惰、升任降职等,都包含在内务府中,是全京城无所不管、无所不办的最牛部门。

和大人在这样的部门可谓“如鱼得水”。

和珅原来是一个有“底线”的贪官,这三种钱打死也不拿

乾隆末年,凡是外省进贡给皇上的礼物都要经过和珅这一关。和大人心情好,就交一两件给皇上交个差;和大人心情不好,就私吞了这些礼物。更奇葩的是,和珅有一颗大珍珠比乾隆御用的冠顶还要大。他收藏的玉盘也大过乾隆的,且色泽更精美。和大人如此高调,真是没谁了!

据说,和珅府上有一只“汝官窑玛瑙釉尊”,这个稀有之物可是北宋宫廷为筹备太祖赵匡胤生日庆典,特指令河南汝州精制两只汝官窑玛瑙釉尊的贡品。和大人说,我好喜欢。想一想,皇上一个,我一个吧。

当时的和大人胃口真是不小,进贡的奇珍异宝被他“吃下”十之八九,以至于和大人家中的珍宝比宫中还要多出好几倍。

接着说户部。户部又是干啥的呢?一个字“牛”。从职能上来看,户部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及央行的结合体。掌管着全国田地、户籍、赋税、俸禄和粮饷等国家财政上的事。

当时年仅27岁的和珅就担任了户部尚书,也就是国家财政部CEO,执掌户部三库。

最后说崇文门税关。崇文门税关是大清朝第一税关,是干啥的呢?收钱的衙门。每天向京城九门的进出货物征税,也就是说,每天出入京城的车马人,都需要向守在城门口的税吏缴纳税费。没有啥技术含量,每天派人守在门口收钱就行。

和珅原来是一个有“底线”的贪官,这三种钱打死也不拿

为啥说这是个肥水衙门呢?因为,出入这里交税的人可不只是老百姓和商人,当官的货物进出也要收费。而且官越大,收的税就越重,像于成龙、刘墉那样的穷官,每次进京都得专门给皇帝打报告、批条子才能过关。

崇文门税关衙门其实就是皇家认证的路霸:此路是我开,此城是我修,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这个油水衙门,一年下来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明朝末年时大概一年可以收到9万两银子,而到了清朝中后期,一年可以收到90万两银子。

在崇文门上班的人,年薪也相当诱人。普通帮办大概年薪4000-5000两银子,小税吏年薪几百两也不成问题,要知道,大清朝总督巡抚一年年薪也不过才一二百两银子(灰色收入不计)。

就是这样的京城第一优差落在和大人手里,和大人自然不能浪费资源。就算是皇亲贵族,想要从这里进去,也同样受到盘剥,不留情面。

和珅原来是一个有“底线”的贪官,这三种钱打死也不拿

2、卖官捞钱

和珅把持了官权和财权两大肥差,他曾肆无忌惮地要求各省把上交皇上的奏折先提交给他把持的军机处。也就是说,给皇上的奏折,他要先来审一审。这样一来,大清国大小官员的所有事都掌握在他手中。只要成为和珅的死对头,那就一定没好下场。

因此,从朝廷到地方所有公卿大臣为保住自己的官位都纷纷来巴结、示好,对他唯命是从。即便是例行公事,如果不贿赂一下他,他也会故意刁难。

至于想升官的官员就更需要以钱铺路,出多大价格做多大官。像“盐政”这样的大官,和大人明码开价四十万两银子。

当时,向和珅行贿的官员不计其数,以至于很多人“烧香找不到庙门”。据说,一个山西巡抚派人带二十万两银子准备给和珅送礼,这人花了五千两银子当小费,结果也只见到了和珅的一个仆人,人家只给他打了一个收条,二十万两银子连和珅的影子都没见着。

听说和珅有服食珍珠的习惯,有个珍珠商人市场嗅觉特别敏锐。他把珍珠用赤金包裹成丸状,提升珠子的价值,并以两万金的价格推向市场,尽管开出天价,但仍有许多官员纷纷前来抢购,买回去进献和珅。是不是很可笑,和珅的贪污腐败还可以拉动社会消费力,提升大清国的CPI。

和珅原来是一个有“底线”的贪官,这三种钱打死也不拿

3、垄断市场

如果放在现代社会,和珅一定是一个“投资理财”的高手。当时,他投资了很多行业。开设了75家当铺,银号、钱庄42座。还开了粮店、餐馆、瓷器店、灰瓦店、旅店等等。

总之,凡是有利可图的行业,他都不放过。仗着自己的权势,他可以轻易垄断市场,从中牟取暴利。

4、趁人之危

和珅贪得顺风顺水,久而久之,脸皮也越来越厚了。他经常向有求于他的人直接勒索,不然,就是趁人落难之际低价买入人家的土地、财物。

据说,和珅共拥有土地十二万六千六百亩,大都是他乘人危难之际搞到手的。

和珅的“三不贪”原则

看到这里,有人是不是想问了,这世间还有和大人不贪的钱吗?

有啊?要知道,和大人贪钱也是有“底线”滴。

那么,和珅什么钱不贪?

第一:赈灾之财不贪

和珅从来不贪赈灾的钱,不仅不贪,而且还严令手下的人也不能贪。这样看来,和大人还是心存一丝善良的。

据载,乾隆五十一年时,甘肃大旱,乾隆拿出三百万白银去赈灾,并且委任和珅去监督。和珅到了之后,发现用于赈灾的银子居然给一些官员私吞了。和珅火起,下令严查,狠办了一批贪污官员,而且还强制甘肃官府自觉主动捐出银子用来赈灾。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和珅不仅没在赈灾的银子上做手脚,还自掏腰包把赈灾少的钱补上。

和珅原来是一个有“底线”的贪官,这三种钱打死也不拿

赈灾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件大事,安排不妥当就会发生动乱,极有可能威胁统治者的地位。和珅老奸巨猾,深知其中的厉害,所以坚决不动这个心思。

第二:科举舞弊之财

科举是古代寒门进入仕途和朝廷吸收人才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从隋唐开始,科举就是国家非常看重的。而在科举中徇私舞弊的事情并不少见,分分钟都是砍头的重罪,为此丢了性命的大有人在。和珅明白,如果贪污科举的钱,一旦被发现,就算宠他的乾隆帝也保不住他。所以,和珅毅然舍去这一赢利渠道。

和珅原来是一个有“底线”的贪官,这三种钱打死也不拿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和珅年少时父母就去世了,他和弟弟饱受排挤,他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只可惜名落孙山。他深知科举对于寒门子弟的重要性,因此也不会打这种钱的主意。和大人不贪这种钱,也是感同深受吧。

第三种:没有把握之财

受人钱财,与人消灾。和珅拿钱替人办事,只会收有把握的钱。也就是说,和珅觉得这件事他办得到,他才收。如果事情没十足把握办成,他就不会收钱。

和珅是个聪明人,他不想因为没办成事,坏了名声、折了身份。因为他知道,名声和身份这两样可比银子重要多了,而他的“好口碑“,反而能为他带来更大的利益。

结语

不得不说,正是和大人某些方面的“高情商”与官场上的老奸巨猾,才能保他在朝廷几十年屹立不倒,备受乾隆恩宠。

后世学者曾对和珅做出评价,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明白人,懂得享受,也懂得分寸,否则怎么会在乾隆身边屹立如此之久。

和珅原来是一个有“底线”的贪官,这三种钱打死也不拿

不过说到底,他还是一个大贪官,贪尽不义之财,致使大清帝国元气大伤,从此盛极而衰日薄西山。也正是这样,嘉庆才在乾隆逝世的第二天,直接赏赐和珅“三尺白绫”,让他随先帝而去。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