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聊斋」"瞳人"之语让方栋茅塞顿开。心怀不轨,只会自食恶果

一:简谈《聊斋》

蒲松龄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为《聊斋志异》搜集素材,到他40岁时,汶部巨著才得以完成。可以说,他将自己人生中最好的时光都倾注在了这部巨著的撰写上。此后,他又对全书进行了多次增删,最后将其定为16卷,491篇。《聊斋志异》的内容十分广泛,

多谈狐、鬼、花、妖,并以此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书中既有对风雨如晦的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好的鞭答,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赞叹。

「聊斋」

而其中数量最多、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美爱情。从艺术成就上看,《聊斋志异》将古代小说中"志怪""传奇" 和"人情"融于一体,吸收了古代白话小说的长处,形成了独特的简洁优雅的文言风格。同时,它又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并具有极强的社会批判性。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个个鲜明生动:写贪官污吏,无不面目丑恶、朋比为奸;写科举考试,则应举者鹦鹉学舌,科考官有眼无珠;写爱情,则痴男怨女,莫不多情;写女子,则拈花微笑,娴雅动人。

「聊斋」

从故事结构上看,其情节曲折离奇,布局严谨巧妙,让读者开卷后兴味盎然,不愿释手。《聊斋志异》问世后,一开始只是在民间传抄,直至蒲松龄去世51年后,才在浙江刻版问世。成书定名为《聊斋志异》,是因为"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的名字,"志" 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书刊行之后,风靡坊间,人们公认"小说家谈狐说鬼之书,以《聊斋》为第一"。

此后,"聊斋热"一直持续着。截至目前,在我国的古典小说里,没有哪-部作品能够像它那样古今风靡、雅俗共赏、老少皆爱。为了方便阅读,本书特选取《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章,翻译成目文,定名为《白话聊斋》,让现代读者也能休味到这部经典的隽永魅刀。

「聊斋」

二:《瞳人语》

长安城里有个书生,名叫方栋,是远近闻名的才子。可是,他的品行却不太好,为人轻浮,一见到漂亮女子就色心大起。清明节前一天,方栋独自在郊外散步,忽然看见几个骑马的婢女守护着一辆卷着大红绣花帘子的马车从大路那边缓缓走来。他发现其中有个婢女生得十分标致,就走近几步准备细看,却发现敞开的车帘内端端正正地坐着位穿红着绿若天仙一般美貌的女子。

方栋生平第一次见到如此俊美的女子,顿时心头痒痒的。他跟着车子跑前跑后地想看个够,不觉走出好几里路。这时车子忽然停下来,车内女子把一个婢女叫到车边, 说:"快给我把车帘放下来,哪来这样一个疯少年,一直跟着偷看!"婢女放下车帘,生气地盯着方栋说:"你知道吗?这是芙蓉城七郎子的新娘,现在要回娘家。你当是一般的乡下女子,可以叫你这个穷书生随便看的?"说完顺手从车辙下抓了一把尘土,使劲朝方栋头顶扬去。

「聊斋」

等方栋用衣袖挥尽尘土,揉揉眼睛再看时,马车已经消失不见了。方栋满腹惊疑地回到家里,觉得眼睛里很不好受,叫人翻开眼皮一看,原来里面长了薄薄的一层膜。 睡了一夜,他的眼睛难受得更厉害了,一天到晚流泪不止。薄膜长得很快,几天就到了铜钱厚。特别是右眼,里面竟长了一个螺旋状的肉块,即使用遍所有的药也不能治愈。从此,方栋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方栋双目失明以后,心里十分烦闷。想起那天的举动,他后悔得要死。后来听说念《光明经》可以消灾除难,就买了一卷请人教他。初学时,方栋心里不免有些烦躁,后来也就慢慢安下心来。一年后,他心中的各种杂念都渐渐消除了。一天,方栋正盘坐在那里专心念经,忽然听见左眼里有人说:"这里黑漆漆的活活憋死人哪。" "咱们一块儿到外边透透气吧。"右眼里立刻有人回答。虽说声音细小得像蚊子叫,却也听得清清楚楚。

「聊斋」

方栋正觉得奇怪,又感到鼻孔里痒痒的,好像有什么东西从里面钻出来走了。过了一会儿,鼻孔又痒痒起来,他觉得那东西顺着鼻孔爬到眼眶里了。接着,眼睛里又传出了说话声:"哎呀, 好久没到花园去了,珍珠兰怎么都枯死了?"方栋平时十分喜欢珍珠兰,以前在花园里种了不少,他经常亲自浇灌,珍珠兰长得非常旺盛。自从他双目失明后,一直没再过问这些花草, 刚才听了眼睛里的话,就把妻子叫来问:"花园里的珍珠兰怎么都枯死了,你没有及时浇灌它们吗?"妻子问他怎么会知道这事,方栋就把眼睛里有说话声的事告诉了她。妻子急忙跑到花园里查看,果然如此。

「聊斋」

珍珠兰

方栋的妻子觉得很奇怪,想看看到底从丈夫鼻孔里会爬出什么东西,于是一声不响地藏了起来。时间不长,她就看见有两个豆粒大小的东西从丈夫的鼻孔里钻出来。仔细一看,是两个长着翅膀的小人儿,刚落到地上,便一前一后出门去了。又过了一会儿,只见那两个小人儿手挽手走了进来,接着"嘤"的一声飞到丈夫的脸上,像蜜蜂找窝似的爬来爬去,最后钻到鼻孔里去了。就这样,这两个长翅膀的小人儿,在方栋的鼻孔里进进出出闹了好几天。

一天,方栋又听见左眼里说:"路弯弯曲曲的, 走起来真不方便,咱们干脆自己开个门吧。""不行,我前面的障碍太厚了,要开个门哪有那么容易?"长了螺旋状肉块的右眼里回答道。"那就我先来试试,要是能办成,咱们打通一道门好了。"左眼里的说话声刚停,方栋就觉得这只眼痛得厉害,好像要被人抓破似的。就这样剧痛了一阵儿,再一睁眼,哎呀,他的眼睛居然又能看见东西了。方栋高兴极了,叫妻子过来看看他的眼。妻子发现他左眼里铜钱厚的膜破了一个胡椒粒大小的洞,黑油油的瞳仁闪着亮光。又过了一夜,左眼里的翳全部褪掉了,再仔细一看,里面竞有两个瞳孔。右眼依然没有什么变化,正应了眼里说的"打通道门"那句话。

「聊斋」

方栋虽然只有一只眼睛看东西,但视力并不比原来两只眼睛的时候差。从此,方栋不管做什么事,言谈举止格外检点,人们都夸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芙蓉城的主人不知是何路神仙,莫非是菩萨现身吗?那小瞳人劈开"门户",让方栋能够重见光明。看来,鬼神即使再凶恶,又怎能不允许人悔过自新呢?

三:"瞳人"之语

古时候的女子从小被教育"三从四德",肌肤是不能被别的男人看到的,因为如果传出去会影响名节。芙蓉城在旧时指的是传说中的仙境,这里用了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中的典故:"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忽如梦中,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既然方栋是饱读诗书的人,在长安这样的地方又有名气,怎么会不知道芙蓉城呢?要么方栋是浪得虚名,只是有一点小聪明,要么就是被自己的随性,迷了心眼。

「聊斋」

方栋的病与我们平时说的一种疾病很相似,就是"长针眼"。长针眼,一般指一个人看了不该看的东西。蒲松龄在这里将长针眼稍作修改,让他鬼神化,带着浓厚的讽刺色彩,告诉世人,不要做亏心事。方栋的心眼已经被唤醒,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借用"瞳人"的声音为自己慢慢打开正确的大门。所以说,每个人都会有迷茫的时候,这个时候不妨停下来,对自己说,我能行,给自己一个信心,一个拥抱。就像今天的故事,主人公为自己的行为忏悔,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认清自己,结束自己的过错,这就是他的成功

「聊斋」

《瞳人语》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故事,主要描写了长安才子方栋为人轻佻,品行不端,偷看女子,惹祸上身的一段故事。故事寓意深刻,警示世人要自律、自重,品德高尚,切勿心怀不轨,恣意妄为,自取其辱。

四:重瞳

古代流行一种观点,叫做"奇人必有异相"——比如狼顾(司马懿)、重瞳、板肋(普通人有好几根肋骨,人要负重,除了腿部力量,后面要靠着脊梁骨,前面就要靠着肋部力量。生着一块肋骨,民间称作"板肋",生着"板肋"的人极其少见,百万人当中,也难寻得一个。生着板肋的人,力大无穷。)、双手过膝……那都是人中龙凤、成功人士的迹象。《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描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聊斋」

刘备

重瞳,就是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在上古神话里记载有重瞳的的人一般都是圣人,但实际上经过现代医学解释,这种情况属于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从O形变成∞形,但并不影响光束进来,又叫对子眼,现代医学认为是早期白内障的现象。但在古代相术中,"天生重瞳"可以与"天选之子"划上等号,实乃帝王之相。

「聊斋」

晋文公重耳

举几个例子: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不仅"重瞳",而且"骈(pián)胁(xié)",集两大奇观于一身,堪比"垂手下膝,自顾其耳" 的刘备;西楚霸王项羽也是重瞳,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南唐后主李煜有一只眼睛是重瞳,因此字"重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说他"丰额骈(pián)齿,一目重瞳子。" 此外还有创造汉字的仓颉(jié)、后凉开国皇帝吕光、北齐英雄天子高洋等等。重瞳且十分罕见,翻遍史籍,天生重瞳的人恐怕不超过十个。

为什么要加上"天生"呢?因为今天讲的这个人也是重瞳,不过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行"修炼"而成

参考书籍:

《聊斋志异》

《史记》

《新五代史》

《三国演义》

《六一诗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