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姿勢控制在腦癱患兒家庭康復中的重要性(坐位)

姿勢控制在腦癱患兒家庭康復中的重要性(坐位)

良好的姿勢保持是從事日常生活活動等所必需的一項基本內容,尤其對於不隨意運動型、共濟失調型和肌張力低下的患兒,各種體位的姿勢保持顯得尤為重要。姿勢控制障礙是影響腦癱兒童運動功能的關鍵問題,所有腦癱兒童均表現出姿勢調控的動作策略障礙。身體軀幹的姿勢控制會影響腦癱患兒手的精細靈巧度能力。8—9 歲女生姿勢控制功能與認知功能相關。

維持坐位對於腦癱兒童執行手部前伸動作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輔助因素。與正常兒童的姿勢控制相比,腦癱兒童的協同作用及動作策略表現較差,患兒有產生特定方向性調整的能力,但是在募集特定方向性調整的能力方面,則表現出明顯的發育遲滯。

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介紹一下腦癱兒童坐位姿勢控制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項。本文有一定的專業性,家長的話可以從第四部分開始閱讀。

——兒康社,你身邊的康復師——

前面說過,姿勢控制障礙(postural control dysfunction)是影響腦癱兒童運動功能的關鍵問題

。異常的姿勢控制將會導致患兒不能獨坐、坐姿不正確、坐姿不穩或不能持久等,會大大影響上肢運動控制的形成。而正確的坐姿,特別是促進良好姿勢對線和穩定性的坐姿,是產生有效率的雙上肢運動的先決條件。在日常生活中,雙上肢能夠在坐位下執行日常生活動作和參與各類娛樂活動,對於腦癱兒童至關重要。

一、正常發育兒童姿勢控制機制

姿勢控制能力是確保維持人體平衡和保持重心落在身體穩定極限內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在運動中抵抗重力和機械支撐力。Forssberg將姿勢模式的神經控制分為兩個層次,包括姿勢肌的協同作用和姿勢調整的動作策略。姿勢控制能力的好壞主要取決於這兩個層次。

1、姿勢控制的基礎層次:特定方向性

2、姿勢控制的第二層次:姿勢調整的動作策略

二、腦癱兒童姿勢控制障礙

1、腦癱兒童異常坐姿特點

腦癱是指出生前後因為各種原因引起的腦損傷,而造成姿勢與動作控制異常的症候群,其受傷部位屬於中樞神經系統,所以患兒不是身體單一部位的障礙,有可能包括視覺、聽覺、語言、學習和情緒等多種障礙 。腦癱兒童最主要的運動功能障礙是執行動作時姿勢控制的缺失。而成熟的姿勢控制對執行日常活動是必須的,但是對於腦癱兒童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維持姿勢穩定並執行特定動作卻是一項挑戰。

腦癱兒童的坐姿表現根據患兒的類型而有所差異,如四肢和雙下肢痙攣型的腦癱兒童,坐姿時因軀幹伸展肌過度活動導致骨盆後傾而造成大腿內收、內旋、膝伸展及踝蹠屈。而對於肌張力較高的腦癱兒童,坐位時則由於腰部伸展肌和髖關節屈肌嚴重攣縮,而導致骨盆前傾。軀幹和肢體近端肌群缺乏控制將促進腦癱兒童上肢產生無效率的功能控制。因此,維持正確坐姿對於腦癱兒童而言是一項難題,而促進良好的姿勢對線和穩定性的坐姿,則是產生有效率的雙上肢運動的先決條件。

三、運動療法對腦癱兒童姿勢控制發育的療效

促進姿勢控制的發育可導致較好地執行日常活動功能。然而,對於如何促進腦癱兒童的運動發育及其最好的促進方式至今仍然是一個難題。目前,針對運動療法對腦癱兒童姿勢控制的研究主要在於特製座椅的應用、傾斜和改變座椅面和角度以及各種平衡訓練,而缺少對某一種特定治療方式在腦癱兒童中應用療效的研究。關於這方面的詳細說明,詳見參考資料3。

四、坐位的控制方法

1、不隨意運動型患兒的控制方法

下圖a為正常小兒的椅子坐位:髖關節屈曲,脊柱與頭頸呈一直線,膝關節屈曲,全足底著地。下圖b為不隨意運動型患兒坐椅子上的姿勢,最主要的問題是伸展模式佔優勢,髖關節不能充分屈曲。另外由於頭、頸部的過伸展和肩胛帶的內收而使軀幹呈後屈狀態。此類患兒坐椅子時臀部不能坐於椅面的後部,而是用力推椅面向前方滑動,因此,難以穩定地坐於椅子面上。為了使患兒能保持正確坐姿,應該抑制其頭的伸展與肩胛帶內收,促通髖關節的屈曲。

姿勢控制在腦癱患兒家庭康復中的重要性(坐位)

下圖a為不隨意運動型患兒的床上坐姿,表現為髖關節過度屈曲,兩下肢伸展狀態下過度分開,兩肩與頭、頸部同椅子坐位一樣均向後伸展。這樣就不可能伸展上肢支撐身體,也不能向前伸手抓物,即不能用手去操作。這時候應該如下圖b所示屈曲患兒的兩下肢,使患兒形成一種腹部緊貼大腿的坐位。然後握住患兒的雙肩緩慢向下方加壓,同時將雙肩向前方、向內推壓,持續地進行這種控制手法,於是,患兒就可以將雙手伸出,在前面支持身體或抓玩具。

姿勢控制在腦癱患兒家庭康復中的重要性(坐位)

下圖a為不隨意運動型患兒坐在母親膝上的姿勢,呈現一種髖關節和膝關節伸展、下肢內旋的原始模式,如果不能正確控制的話,頭、肩、軀幹會不時地向後伸展,會導致下肢與髖關節變硬。所以要注意坐位時頭的前屈及肩胛帶的向前,最好如下圖b所示,讓患兒騎坐於母親大腿上,背向母親,母親用胸腹抑制患兒頭與軀幹的向後伸展及肩部的向後,使頭、軀幹、肩均朝向前方,這樣還可以促通膝關節的屈曲。

姿勢控制在腦癱患兒家庭康復中的重要性(坐位)

2、痙攣型患兒的控制方法

下圖為中度痙攣型患兒床上伸腿坐位的控制方法。圖a所示,母親跪坐於患兒身後,注意控制在不使其髖關節進一步屈曲的狀態下,兩上肢從患兒雙腋下伸向其大腿,扶住其大腿內側將患兒拉向自己,使患兒軀幹的重量負荷於他自己的坐位支持面上,並要保持兩下肢外展的姿勢。下圖b所示當患兒可以前傾身體獨坐及下肢伸展以後,應促通患兒伸展上肢向前方或側方支撐自己的身體。這時母親扶持患兒的雙手可以改在雙膝的部位。

姿勢控制在腦癱患兒家庭康復中的重要性(坐位)

一定要注意,痙攣型患兒中有多數表現為床上坐位時不以坐骨結節為支持點,體重負荷於骶骨上,呈現脊柱屈曲、骨盆後傾的狀態。這樣的患兒不應讓他取伸展坐位,最好讓他坐在椅子或木箱上,使雙足能支撐於地面。但是,如果大腿後側肌群明顯緊張,則可坐於三角墊上,伸直雙腿。

3、肌張力低下患兒的控制方法

下圖a所示肌張力低下型患兒坐在椅子上,表現為脊柱不能豎直,不能抬頭。下圖b為控制方法:治療師或患兒母親用兩手扶持在患兒的兩側腰骶部,將拇指放於其脊柱的兩側,四指在外側,輕輕向下推壓,給患兒一個支點,這樣可以促通患兒抬頭與伸直軀幹。下圖c所示患兒坐在母親的大腿上也可以採用相同的控制方法。

姿勢控制在腦癱患兒家庭康復中的重要性(坐位)

本文參考:

1、《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

2、《小兒腦性癱瘓的神經發育學治療法》,陳秀潔主編

3、腦性癱瘓兒童坐位姿勢控制障礙分析,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O12年1O月第18卷第1O期,張琦。在文末留言,可獲取該參考資料的PDF版本。

——兒康社,你身邊的康復師——

也許你還想看:

老說姿勢異常,那什麼是正常兒姿勢(完結篇)

腦癱最常見的異常姿勢大全|【異常姿勢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