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互聯網+”如何“為村”脫貧?呂忠梅建言鄉村治理新模式

“在鄉村空心化的情況下,脫貧攻堅需要創新鄉村治理模式。”在6月25日下午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二次會議的專題分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呂忠梅的發言引起了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記者的注意。

“互聯網+”如何“為村”脫貧?呂忠梅建言鄉村治理新模式

全國政協常委呂忠梅接受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記者採訪。(攝影:王超)

人都走了,誰來脫貧?

呂忠梅向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記者介紹了她在貧困地區看到的一些現象。貧困地區的很多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在村裡的大多是老弱病殘,覺得自己“是扶不上牆的爛泥巴”。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實現“五個振興”,其中人才振興,就是要讓願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呂忠梅十分贊同這一點,“人的問題大家都在考慮”。

呂忠梅認為,貧困群眾脫貧的願望和能力+外在的扶貧力量+長久脫貧的路徑,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建立一種長效的機制,真正實現穩定脫貧。

但是青壯年都走了,深度貧困地區脫貧該怎麼辦?

呂忠梅首先強調了自己的觀點,城鎮化是不可逆的。“我們不能要求他們都留在農村、不讓他們出去,事實上,青壯年外出務工也是當前脫貧的重要方式。”越是深度貧困地區,越注重組織勞務輸出,受生態環境不好、產業發展困難等因素的影響,出去打工是脫貧的重要路徑。

不過,呂忠梅提出:“人走了,智慧可以留下”。出去打工的人,增長了見識,開拓了資源,他們的智慧和資源可以為村裡所用。怎麼用呢?她建議,在農村和偏遠山區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讓互聯網全覆蓋。依託“互聯網+”平臺,通過網絡,連接親情、連接智慧、連接財富,“因為有了親情的連接,智慧就匯聚了,財富也就跟著來了。”

用“互聯網+”把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騰訊打造的公益平臺“為村”受到了呂忠梅的關注。她在全國政協常委會的專題分組討論會上分享了這個案例。

2011年以來,騰訊依託月活躍用戶超過10億的微信平臺,重點關注中西部貧困農村對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需求,累計投入約5000萬元,開發出了適合鄉村管理者和村民低門檻入門的系列微信公眾號——“為村”,這是一個面向鄉村的互聯網社會治理平臺、政務平臺、黨建平臺、扶貧平臺,以“互聯網+”方式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貢獻力量。

“為村”將農村地區的人與黨組織、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信息緊密連接在一起。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記者在《全國政協“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問題”典型案例選編》中看到,截止2018年6月,共有17個省(區、市)的6162個村莊加入,涉及18個國家級貧困縣,平臺用戶互動累計超過2.5億次。

據呂忠梅瞭解,“為村”平臺的建立也是一波三折,經過三年時間,嘗試了各種可能的路徑,反覆試錯糾錯後,終於為“互聯網+”鄉村治理新模式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為村”具體能做些什麼?舉個例子。

全國首個“為村”項目實驗點在貴州省黎平縣銅關村。這個僅有460戶人家、深藏黔東南大山之中的侗族村落,不到三年的時間,以線上帶線下,成立合作社、推廣新項目,人均年收入從不到1800元提高至5000元。

電子商務促進了精準扶貧,而平臺的社交屬性也在情感上凝聚了身處異地的鄉親們。湖南省湘西州瀘溪縣小能溪村,地處大山交通閉塞,村裡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情感無依,村裡的綜治專員注重運用“為村”平臺匯聚人心。拍下留守兒童放學的照片傳給異地打工的家長,孩子媽媽特地打電話致謝。

“為村”還有效優化了鄉村治理。四川成都邛崍市大同鄉和桑園鎮在上線為村公眾號後,重點組織村支書用好“書記信箱”,三個月下來,信訪率分別下降15%和35%,群眾對幹部的信任程度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通過“為村”平臺推進“微黨建”、強化鄉村振興中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推動了許多地方農村基層黨組織重新煥發生機。在創新黨員管理形式方面,通過黨員實名認證、完善黨員信息、建立黨建之家欄目、黨員日記、書記信箱等方式,對黨員進行在線管理,發揮好流動黨員作用,開展支部與黨員、黨員與黨員之間的互動交流,組織引導黨員積極參與精準脫貧工作,動員外出經商流動黨員返鄉創業,體現了智慧黨建的強大效用。

圍繞“黨務、政務、村務、商務、服務”的鄉村剛需,“為村”探索出了鄉村振興和網絡扶貧工作相結合的一條道路。呂忠梅認為,“為村”這樣的案例值得深入研究。

如何進一步完善這樣的扶貧公益平臺?呂忠梅建議,要將“為村”與“智慧政府”、“數字政府”有效連接,為村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同時,可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推廣“為村”模式,完善基層黨支部工作工具。

轉載請註明出處: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APP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