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喜迎自治區60大慶」平羅縣零距離分享“互聯網+教育”成果

「喜迎自治區60大慶」平羅縣零距離分享“互聯網+教育”成果

「喜迎自治區60大慶」平羅縣零距離分享“互聯網+教育”成果
「喜迎自治區60大慶」平羅縣零距離分享“互聯網+教育”成果

近年來,平羅縣按照“科學規劃、全面推進、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發展思路,全面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不斷提升互聯網應用能力,零距離分享“互聯網+教育”成果。

「喜迎自治区60大庆」平罗县零距离分享“互联网+教育”成果

1

夯實基礎

建設“互聯網+教育”服務平臺

始終堅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硬件、軟件建設,形成“互聯網+教育”的辦學特色。

「喜迎自治区60大庆」平罗县零距离分享“互联网+教育”成果
  • 全面完成“三通兩平臺”建設

    。全縣35所中小學全部通過光纖方式接入互聯網,實現了“寬帶網絡校校通”;中小學多媒體教室佔班級總數100%,實現了“多媒體教學班班通”;教師辦公用計算機人均一臺,全縣小學生人機比達到10:1,中學達到8: 1。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開通比例達90%以上,實現了資源共享。

  • 提升軟硬件層次。投資3200餘萬元,新建13個錄播教室,更換計算機2100餘臺,為16所學校配備網絡設備和無線AP,全面提升軟硬件基礎。


  • 引資建設智慧教室。先後與北京101網校、清華愛學堂、寧夏教育雲平臺等合作,建設了15個智慧教室,促進智慧課堂、智慧教育的發展。


「喜迎自治区60大庆」平罗县零距离分享“互联网+教育”成果

2

抓住關鍵

打造“互聯網+教育”人才團隊

營建一支高素質師資隊伍,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有機整合,實現教育教學網絡化。

  • 名師引領。充分發揮名優教師和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通過68名教師帶頭進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引路和探索,帶動全縣2738名教師參與“互聯網+教育”的實踐中,助推教育現代化。

  • 多元培訓。邀請區市信息化專家、全區信息化示範校校長、專家委員會成員、廠家培訓人員,對所有校長、教師進行多形式分層次培訓,使其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技能、人人通空間應用。

  • 集中培訓。充分利用每年200萬專項培訓經費,採取把專家請進來、教師送出去的方式,全力打造“互聯網+教育”發展的人才隊伍。

「喜迎自治区60大庆」平罗县零距离分享“互联网+教育”成果

3

突出重點

推進“互聯網+教育”現實應用

積極探索互聯網與學校教育深度應用、融合創新的運行機制,促進形成網絡化教育新模式。

「喜迎自治区60大庆」平罗县零距离分享“互联网+教育”成果
  • “互聯網+教研”。選派各學科教師參加各級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討會,充分利用網絡教研平臺和學科QQ群,組織和引導教師參與基於網絡的學習與互動交流,有效地促進了學科教師的業務提高。

  • “互聯網+課堂”。以“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為契機,認真做好教師課堂教學的錄製、上傳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曬課2447節,佔全縣專任教師的95%,共有12名教師獲得部級優課,41名教師獲得省級優課,22節課例入選石嘴山市中小學“特色示範課堂”。

  • “互聯網+課改”。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開展微課、翻轉課堂、導學案、任務單等課堂教學改革,不斷優化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兩年來,信息技術方面共有86件教師作品、22件學生作品在國家、自治區、市級評比中獲獎。2所中小學被評為自治區信息化應用示範校,7所中小學被評為自治區首批寧夏教育雲智慧校園應用示範學校。全縣基本形成了“校校用平臺、人人用空間、堂堂用資源”的“互聯網+教育”良好氛圍。

「喜迎自治区60大庆」平罗县零距离分享“互联网+教育”成果

4

完善機制

強化“互聯網+教育”保障措施

  • 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健全完善《平羅縣中小學幼兒園教育信息化工作考核細則》,把學校信息化工作列入年終考核,定期開展教育信息化應用工作專項檢查,將檢查結果作為年終評優評先的主要依據;形成“培訓-應用-督導-考核-評價-獎勵”機制,對應用先進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激發學校和教師利用信息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積極性。

  • 完善經費保障機制。政府每年投入500萬元用於互聯網+教育建設,累計投入3000萬元用於改善教育信息化的軟硬件建設。各學校每年投入2-5萬元的專項資金,用於網絡維護、改造或升級,完善校園網防火牆與服務器等設施,保證“互聯網+教育”的順利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