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人说从对联可看出人的文字功底和文化修养,有些人看起来没有什么根据,为何还凑热闹?

zzw133849905


这里本是一个大众娱乐平台,又何必在意这些呢,自娱自乐就好。有些人将对联对成了上下句、顺口溜、排比句、信天游,只要开心就好。





我上一篇问答严重批判了不懂对联却瞎出对联的人,并没有批判对对联的人。结果却惹来了众网友的拍砖,他们说老子高兴就好,想怎么对就怎么对,我就是不按词性、平仄和格律来对,你能奈我何!

当然这些是极个别现象,对于这些人,我确实没有什么可说的,你高兴乐意就好!我好心相劝却不听,一副蛮横不讲理的样子。既然是对对联,还是按照对联的规则来对比较好,注意词性、平仄和意境,以及上下句的关联性就可以了。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多是平庸的人,而大师却寥若晨星。现在我明白了,就是因为一些人在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做事情,而另外一些人却玩世不恭,不求学习上进,甚至蛮横不讲理。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完全不按规矩办事。

对联门槛虽然很低,但是博大精深,从对对联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比如上联出“春归花不落”,你对成“冬来雪花飘”就不行,稍微懂点对联知识的人都不会这样对。对联似易而实难,“春归花不落”显示了一种自然现象,相信很多朋友都对过这个对联,有兴趣的可以再对一下。


说了好多难听的话,我觉得还是没有多大用处。因为懂对联的人,你不说他也会严格按照格律来对。不懂对联的人,你再怎么要求,也没有用处,他们依然我行我素。

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只要自己高兴就行,平台的定义本来就是娱乐,要求过高就成专业课堂了,不利于对联的普及。对联本来就是一种文字游戏,人们水平有高有低,做到雅俗共赏,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层城鵷雏


对联是人们喜文乐见的言简意骇的文学表达方式。它不同于诗歌和顺口顺,信天游那读起来朗朗上口,下上合韵;也不同于排比,上下句可以连用一个字或一个词。如贺敬之老师的排比句: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排绿树迎春风……是都是很好的排比句,当做对联写就不成了。对联肯定是对偶但和对偶修辞的对联又有些差异。建议初学对联的网友有空看看语法修辞。这对写对联有一定帮助。严格说对联对语法,词汇,词性,平仄声韵要求都比较严!严于律诗,律词。

对联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精髓,是文化瑰宝。历代文人雅士就连乾隆都非常喜欢对对联。头条自有了对联问答更是有无数网友参遇和答,出现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美不胜收。当然有些确实不叫对联,真是百花齐放了,但这说明大家对对联的喜爱程度。

一定程度上从对联可以看出对对联的人的文化底蕴,各人受教育程度不同,我们不要求全责备,众在参与。头条是自由娱乐平台。各人有各人的喜好,只要不违背政治原则这让人们自由发挥吧。自己高兴就好,生活充实就行,又何必计较这些呢?


携手同行45


对联,最早源于宫廷对称的队列仪仗,故又称队仗,对仗。当然,现已有所区别,对仗一般是专指诗词中需要对偶的句子,例如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而对联则已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诗词联中,对联不论受众还是参与人数,都是最多的,也就是说群众基础是最好的。

早年时,曾担任诗词论坛的版主,那时我对对联可以说极之讨厌。当然,我并不是讨厌对联这种文学形式,相反是很喜欢,亦会参与其中。但从论坛管理的角度,我们又将对联称作版块“毒药”。因为其霸屏的速度超乎想象,本应是核心的诗词反变得没一席之地,由此也引发出很多的骂战。



在头条,对对子的人数也远超过写诗词的人数,其可大概可分为三类人,第一类,有一定创作基础的,他们将对对子,当作是一种练句或创作辅助,所以他们的态度是认真。第二类,试图借对对子进行诗词联创作学习的,他们尽管创作基础并不太好,但充满诚意。第三类,将对对子作为休闲、娱乐、交际等用途的,这群体水平参差,对提高创作能力的需求也并不迫切。

不论属于以上那一类,我都支持。

首先是头条现有很好的推荐算法和栏目细分,对联不会因太过霸屏而影响体验。其次,对对子并没不健康或影响他人健康的因素。即使将其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形式,其至小也比打麻将,玩网游更健康吧,何况还不用花钱。



任何诗词都是由句子组成的。过往随师学习,串句和对仗都是每日功课,因此在头条对对子也是练句的好方法,诗词创作如不练写,能倒背唐诗三百首也未必可为。说句老实话,头条上很多诗词的句子都是不合格的,其实参与对对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高的方法。

学习分为主动和被动。请相信,即使带着娱乐的心理,不求上进,也会因参与其中而获得进步。

当然,作为大众平台,头条对联的创作水平肯定和专业论坛存在差距。但也正因为整体水平不高,能使更多的人有胆量参与其中。

最后,也跟联友说说,学习一些对联的基础知识,例如平仄格律,基本句法,意象运用等,玩起来,会更有乐趣,也会更有成就感。


诗词书院


我觉得能看出作者的文化功底和文化修弄,有时竟有如见其人之感觉。这大概就是平时所谓读人吧!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不是违法违规的,一笑了之,不要苛求。

我还挺赞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习是一个过程,我才入门挺喜欢现在的文化氛围,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小辫子,有利于和谐社会




刘480909厚德载物


唉,层城鹓雏先生算是白说了!这些喜欢对对联的人,所对的“春归花不落”,有一个懂平仄的吗?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就应该是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平可仄),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只说说那个自称“标准示范”的“范例”:秋去叶尽飞,平仄仄仄平,第四字应平反仄,这是哪门子的“标准示范”?不是自曝其短吗?除了平仄外,还有内容和意境,春归花不落,多美的句子,岂是用时令夏、秋、冬死套就算对好了?在意思上,春归花却不落,这与通常的自然现象是相反的(通常应该是春归花落),因此下联也应把这一层对出来,才算与之势均力敌。再以“标准示范”为例,秋去叶尽飞,这是自然现象啊,能对吗?如果对成:

春归花不落

岁暮叶难雕

用《论语》“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句意,则还差强人意。之所以改“岁寒”为“岁暮”,是因为“寒”为平声,第二字必须为仄声。而从意思上来说,岁暮乃一年将尽之时,也即最“寒”之时,故换字不换意,而又平仄工整。先生撰文不回答,大概是又怕招来不懂对联而又喜欢瞎对的人一顿臭骂,本人就批一批逆鳞,扫一扫高兴,受一受恶骂吧!虽然你高兴就好,但也不要把对联玩坏了,什么都是娱乐至死,只有使文化越来越浅薄,越来越无聊,越来越快餐化。


光明在前62735002


中午的莲下镇,淫雨霏霏,一幅雨景气派。

雨点打我所在教室屋顶,雨声很大,有点沙沙叮当响的节奏。下班了,我一个人躲在办公室里,悄悄刷着手机,寻找乐趣。

同事们冒着雨回家做饭、吃饭了,此时我正空闲着,独自欣赏着校园雨景,即景生情。

我坐下来,简单回答悟空邀请,对网聊中诗词对联等一些问题,发表个人看法,观点仅为闲聊之说,喜欢我的人就看下去,提提意见,以祈共同进步;不喜欢的,请不要浪费时间看下去,勿猥琐我也。点赞与批评同爱。

我首先认为:这是大众文化的兴起,也是乐学乐聊的好办法,应该规范而推广。

我再次认为:对联基础格律是应该保持维新的,但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普通话语言把握有异,方言众多,土生土长,这就造成地方性方言先入为主的局面。

所以现代诗词对联应该在普通话的基础上不拘一格,摒弃陈旧陋习,大胆改革创新。能使大众喜闻乐见,才能使大众文化绚丽多彩。

我再三认为:大众文化是纷繁复杂的,地域性的文化应该参照大众性文化的共有特点,尊古维新,发扬广大。保持地方特色,但不能喧宾夺主。

例如,我们潮汕七字歌,潮汕歌仔用潮汕话唱读起来顺口顺章,非常好听,吸引着广大潮汕人民群众和潮语爱好者。但若把它生硬推广全國所有读者,人家愿意收受吗?肯定市场不大!但作为潮人,传统不但不能否定,而且必须好好维新继承。

我又认为:文稿写成,应该让别人看懂、读懂才有市场,能理解的人才会从中受益,你所写的文章才有点赞可能。

北方的白雪皑皑场景,南方有否?若南方小学生写当地风光用此一词,必定抄袭他人而不化也。

南方淫雨霏霏天气,北方见否?北方的孩子站在南海之颠,晕否?各地都有自己的优势发展,文化必须在统一的基础上群芳争艳。

淮南之柑淮北橘,地域不同,叫法就有所不同嘛。

我们应该尊重地方文艺的传承发展,推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众文化。

文化旨在养人教人;文艺也应诱人悦人。一切文化必须以教人诲人为宗旨,提倡文明发展,和谐友善。

我最后认为:一切文化生活必须源于健康、和谐、得体氛围中存在而发展;一切创作者必须来源于贴身生活,遵守三严三实,颂作寓于自己的乐趣之中耶!

我的肚子在闹意见了,我该去重庆干面了。

以上聊说,仅是个人陋说,勿作政治观点。

2018,08,30中午端本小学随笔。


知趣321


.所谓对联,即指上对下联。这是文字艺术,也是文字游戏。艺术指的是它的平仄对仗意境高妙,读来让人有如沐春风、赏心悦目的美感,情操受到陶冶,心情得到愉悦。游戏是指它在语言对仗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既对立又统一的规则,不离题。对联既称为对联而不称同联,就是为了使它在语言表述中通过平仄对仗闪烁跳跃达到变化美,最后相对而又统一,收到神奇的效果,和音乐的音高音低音节音符等不断变化最后构成优美的旋律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们对对联虽然也主张出新意,但平仄对仗的基本规则应当遵守。如果字里行间背离了基本规则要求,那就不属于对联范畴了。


苦舟之行


此言差矣!何为文字功底?何谓文化修养?

按照楼主的立意,"对子"这类是否应该只有蒲松龄、胡雪岩、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之类的文学巨匠才有资格来写,而我等"下里巴人"根本就没有资格来这里凑热闹?

"阳春白雪"虽然"公认""美妙","高山流水"固然"公认""清高",可是在"下里巴人"的眼中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那就是一种吃饱了闲来无事的"装腔作势"、"无病呻吟"。

所以说,若是真的缺失了我们这些没有文字功底、文化修养也不高的"下里巴人"的陪衬,就是再美的"阳春白雪"也索然无味,弄不好那些"阳春白雪"们就会像一只孤独的野狼一般、只能对着空旷的山野嚎叫了。



环球探索者


是的,对联对文字的功底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诗词与对联是紧密相连的,都要求平仄和韵,因此,熟读古诗词的人大多于对联都无问题。过去,诗词歌赋,四五五经为文人所必修,随吋代发展,学校也不再教授,但做为文化,却必须得到传承。做为爱好者,倚声和韵,存意境,怀高远是为雅事,爱玩者,兴之所致,随口而出,亦不缺妙语。所以,相融相乐,热热闹闹再好不过


流云不为雨


不论过去和现在,看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素质、能力,不论他(她)多聪明、多狡猾,狐狸尾巴都是藏不住的。古人云:“开言见肺腑。”、“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动笔知深浅。”、“出手看套路。”、“走路看健康”……都是征对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每时每刻用这些“辨妖镜”去聆听每一个人的每一句话,观察每一个动作、每一件事、每一篇文章、每一副对联,它的好坏高低岂不是泾渭分明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