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 「見證」賈樟柯:它是我的時代,一直在吸引我

編者按: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在這場深刻改變中國、深刻影響世界的偉大變革中,有多少波瀾壯闊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銘記的時刻?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踏著改革開放40週年的歷史軌跡,尋訪到很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記錄他們的回憶、他們的思考、他們的展望。

回望歷史,是為了汲取繼續前行的力量。中國之聲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特別報道《見證》,今天推出《賈樟柯:它是我的時代,一直在吸引我》。

央廣網北京7月4日消息(記者郭靜 白傑戈 嶽旭輝)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賈樟柯,1970年生於山西汾陽,1993年入讀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1995年開始電影編導工作至今,多次在威尼斯、戛納、柏林等國際電影節獲獎,被視作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職業生涯起起落落間,他的作品一直著力展現社會變遷中不同個體的命運和情感,被認為是“理解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

“你要說‘見證者’,我確實比較合適,因為改革開放(開始那年)我8歲,到現在40年,我48歲,貫穿了我整個成長過程。作為一箇中國人,確實是在這個變革中生活的……”賈樟柯說。

刻骨銘心的飢餓感

1978年,賈樟柯8歲,上小學一年級。父親在縣城學校當語文老師,母親在糖業菸酒公司當售貨員。這是縣城裡一個標準的市民家庭,稱不上貧寒,可也不寬裕。

賈樟柯告訴記者:“記憶裡面最難忘的可能就是那個時候還有飢餓感。比如上小學一年級時,早上都是窩頭,那東西沒有熱量,所以一到第二堂課結束做完廣播體操,第三堂課就非常非常的餓!我覺得是刻骨銘心的飢餓的記憶。但是這種感覺到80年代初很快就消失了,突然這個社會活躍起來,因為改革開放包產到戶,對孩子來說首先就是白麵多了,能吃飽了。”

「見證」賈樟柯:它是我的時代,一直在吸引我

6歲的賈樟柯

“科幻般”的變革

一場巨大的變革悄然來臨,新名詞、新事物、新思想應接不暇。許多年後回想起來,賈樟柯用“科幻般”來形容:“上小學的時候,應該是1979年或者1980年,看了一個科教片,類似《祖國新貌》這種,介紹上海生產出了洗衣機,可以洗衣服還能甩幹。我覺得簡直是科幻電影!因為家裡頭媽媽還在用一個鋁盆、搓衣板兒、洗衣粉……那樣去洗衣服,怎麼想象有一個機器!哦,覺得那是一個非常遙不可及的、科幻一樣的未來。但是也就三四年的時間,洗衣機就鋪天蓋地,一般的市民家庭都買了洗衣機。”

“霹靂舞”高手

改革開放,不僅是政治經濟的變革,也包括思想意識和文化娛樂的解禁。賈樟柯曾陪母親一遍又一遍看重映的老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漸漸地,縣城電影院開始每三天上映一部新電影。1982年《少林寺》上映,他看了七遍。初中時,縣城有了錄像廳,兩角錢一張票就可以看一部香港武俠片的生活,賈樟柯一度沉醉其中。1987年美國歌舞片《霹靂舞》被引進,成為賈樟柯高中畢業前的最愛。

他說,自己看幾分鐘就完全被吸引了,覺得那種舞蹈真是跟自己的身體太融合了!看到太空步、機械舞,覺得非常奇妙!他很想跳,但是沒有人教,於是一遍一遍看,自學成才。之後他們成立了一個舞蹈隊叫“害蟲隊”,到處跳,拎著錄音機到處跑……

喜歡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時代

賈樟柯的青春期在寫詩、踢足球和跳霹靂舞中度過。和所有剛剛從禁錮中走出的人一樣,他喜歡那個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的時代。

在賈樟柯看來,那個時代氛圍最好的就是讓每個人可以去想,可以去嘗試,不保守生活。那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內心狀態,不僅是他自己,很多人都有,他覺得社會需要這樣的狀態。

賈樟柯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不知天高地厚”,發生在高考落榜、經過一段迷茫,最終決定報考北京電影學院的時候。

據賈樟柯回憶:“我打電話到我父親的單位,跟他說我不想學美術了,我要準備考電影學院。我父親撂下電話,過了幾小時就來了(從汾陽到太原),看這孩子怎麼著了,‘這孩子是不是生病了’——那是1991、1992年的事了,那個時候在縣城裡面,一個孩子想從事電影工作,對於我們父母那一輩來說,他都不知道你哪兒來的這個想法!確實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沒有市場經濟,就沒有我們這些導演”

連考3年,23歲的小鎮青年賈樟柯終於進入北京電影學院。那是1993年,中國的電影行業已經不像他迷上電影的時候那樣火熱。

賈樟柯說,自己學電影的時候,其實是中國電影工業最難的時候。那時,傳統的電影院倒閉得很厲害。就汾陽而言,幾個電影院一個變成了賣傢俱的,一個變成了超市,整個縣城電影院就消失了。

不過變革中,也蘊含著前所未有的機會。

「見證」賈樟柯:它是我的時代,一直在吸引我

電影學院求學期間,賈樟柯和同學發起成立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前排右一為賈樟柯)

賈樟柯表示:“過去我們只有16個國營電影製片廠。電影是要用錢拍的,沒錢怎麼拍?但是,這個夢你開始做的時候,這個時代到來了,市場經濟的時代逐漸到來了!經濟的高度活躍,國力的增強,電影產業政策的開放……你可以拍電影啊,國家單位不投你,有私營企業啊!私營企業不投你,有第一批富起來的人幫你啊,是不是?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時代的產物。這種個人的夢想、個人的想法、個人的願望,正好跟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社會氛圍、經濟條件相吻合,我就變成了一個導演,拍到現在。所以我一直講,我覺得自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沒有市場經濟,就沒有我們這些導演。”

「見證」賈樟柯:它是我的時代,一直在吸引我

賈樟柯導演早期工作照

“我應該把我最切膚之痛的東西講出來”

賈樟柯原本最喜歡的是武俠,但1997年,當第一次拍電影的機會放在他面前,他選擇了自己熟悉的現實生活。後來他回憶說,中國社會當時正處在劇烈的變化裡,那個變化吸引著他:“因為我發現,在我的生活過程中、在我的生命裡面,特別是在70年代末開始的這場變革裡面,事實上有非常嚴肅的主題,需要用嚴肅的方法去表現它。什麼是嚴肅的方法呢?首先是誠實的生命體驗,它是紮根於個體的、實實在在的、切膚之痛的這樣一種生命體驗。我覺得我應該把我最切膚之痛的東西講出來!”

賈樟柯的鏡頭下,有大都市人造微縮景觀中打工、遊蕩、相愛、爭吵的農村青年,有即將廢棄的三線工廠快被遺忘的產業工人,有在海外自我放逐的曾經的煤老闆……有人說他專門拍底層人物、邊緣人群,他不認同,他說自己的努力恰恰相反,他拍的是普通中國人在時代變革中的獲得、失去和選擇。因為他最熟悉的是縣城、是城鄉交接部的生活,那裡與大都會不一樣,與農村也不一樣,銜接著那麼多的人口,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在銀幕上基本沒有。賈樟柯覺得自己應該去拍這個東西……

“我想寫失敗者,因為在一個激盪的年代,總有弄潮兒。但是對於大眾來講,總有一部分實現不了理想或是背離理想的人。我覺得就是(拍)普羅大眾在這個年代承受了什麼,他們的愛與希望是什麼……”賈樟柯告訴記者。

作為近20年來,國際電影節上最常見的中國面孔之一,賈樟柯向世界展示他眼中的中國,也觀察到世界看中國的眼光從過去看“想象中的中國”,變成了看“現實中的中國”。這些電影某種程度上讓人們能夠理解“中國正在發生什麼”,經過一個階段,逐漸理解“中國人在想什麼”。

“這40年有紮實的影像記錄”

從當初16家國營電影製片廠,到今天2000家民營電影公司;從沒有票房統計,到全球票房第二,中國電影40年間走過低谷,又迸發生機。2018年一季度,中國電影市場創造200億元的票房,創下了全球單一國家季度票房最高紀錄,首次成為世界第一。這個“第一”,即使不代表質量和影響力,但至少體現了豐富和活力。

賈樟柯認為,可貴之處在於,包括他在內的很多導演,恰好是在這變革40年擁有了拍攝電影的機會,這麼多導演一起,同步把這40年的變化、心路歷程,通過電影的方法留了下來。多少年之後,人們是有跡可循的。這些豐富的影像留給後人,留給民族,這40年有紮實的影像記錄。

「見證」賈樟柯:它是我的時代,一直在吸引我

賈樟柯導演接受央廣記者郭靜採訪

見證者說

賈樟柯:因為我們這40年始終是激盪的,始終是不平靜的,它一直席捲到今天,所以我沒有停下來,從第一部電影,一直到最新的《江湖兒女》,背景都是這個變革。因為它是我的時代,我沒有選擇!它一直還在吸引我,目不轉睛地感受變革中的自我。每一個好的時代,都是能給人夢想、成就人夢想的時代,激發起人們對自我的想象力,能讓你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這就是一個好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