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协同创新 惠州打造全国产学融合枢纽

<table> 协同创新 惠州打造全国产学融合枢纽

制图:周美霞

/<table>

惠州,珠三角连接粤东及闽赣的门户城市,毗邻香港、深圳,如今正以创新驱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滨海临深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亚湾科技创新园里,来自香港等地的多位专家将积累多年的技术在这里落地孵化;在仲恺高新区的TCL、德赛等企业总部,来自深圳、新加坡乃至德国的创新技术在这里交融迸发;潼湖生态智慧区、珠三角 (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韩(惠州)产业园,一系列重大创新平台的引智作用、创新价值、产业升级动能步步提升。

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以来,伴随着全国高校与惠州当地企业99个签约项目的落地,“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项目的持续推进,在看得见的工厂车间和实验室里,从“惠州制造”到“惠州智造”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在“看不见”的网络电缆中,创新的信号在数以万计的高校、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平台持续传递。

第二届科交会即将召开,350家高校携逾8000项目聚集惠州。在这一盛会下,一个以惠州为枢纽,以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阵正在形成。

区位优势+海陆空交通

加速创新要素“三高聚集”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世界级湾区里,创新从未缺席,也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这种各城市携手共举、凝聚各自所长的态势也是前所未有。

环顾惠州周边,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日前落地的港股放开同股不同权限制政策,为新经济企业站上全球金融舞台打开大门;深圳被视为中国的“创客之都”“创新之城”,肩负着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使命;广州作为千年不衰商业中心城市,正与深圳携手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惠州和周边佛山、东莞等城市的现代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发展动能转换有力,作为广东乃至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实现大规模的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离不开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和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而这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巨大优势所在,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同时集聚了上述高端要素的区域屈指可数。

将这种发展机遇落实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准的基础设施。

目前,惠州已初步形成陆海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与香港的时间距离有望从目前约两个小时变成未来不到一个小时甚至半小时左右。地理上的相邻相近和现代交通的快捷便利相叠加,两地的创新活动、技术交流也前所未有的紧密。

借助科交会实现协同创新,已经不仅限于惠州与周边城市之间,而是逐渐跨越地理范畴的区隔。

广汕高铁将串联广、惠、深、汕四城,让惠州作为珠三角连接粤东及闽赣的门户城市的定位更加凸显,赣深高铁的建成则将长三角与珠三角这两个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经济带以更快的速度连通。惠州作为高铁线上重要站点,其区位优势带来的发展动能也将进一步释放。

在航空方面,短短几年,惠州机场便从刚开始通航的几条航线增加到现在的24条航线,有望在不远的将来作为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年旅客吞吐量从目前的百万人才到千万人次的飞跃。

广深港创新+“惠州智造”

产学研助力大产业集群

近段时间,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的王结祥博士正为仿生催化项目的产业化落地奔走。

“我们的技术源自高校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原创性研究,在中大惠院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内孵化成形,借助政策支持对接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形成政、产、学、研链条。”王结祥表示,这一项目前景广阔,正在与某上市企业紧张洽谈,合作价值达数千万。

经过数年积累,该研究院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正在迎来“爆发”。与仿生催化项目类似,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团队同样是在中山大学的实验室里进行基础研究,有了相当的技术积累,在研究院推进产业化。“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的科研成果转化不止于广东省,将向全国拓展。”该团队成员陈家枢博士告诉记者,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已在江苏镇江建设华东成果转化基地。

依托广、深、港的科研创新力量,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吸引科研团队到惠州进一步研发并实现产业化,正促使惠州在区域创新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亚湾科技创新园里,聚集了5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团队落户开展创新创业。香港科技大学温维佳教授领衔的清水湾生物材料研发团队拥有世界上最高长径比纳米银线的量产技术,结合大亚湾国家级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配套优势,建设从实验室到工厂的生物材料新技术孵化直通车平台;王燕博士领衔的石墨烯储能行业应用研究开发团队,在引进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建成了技术领先、工艺先进的年产60万只单体、10万个模组、产值过亿的现代化超级电容电池生产基地;由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武守坤搭建的智能硬件创新平台——云创工场,吸引更多的深圳创业青年聚集大亚湾……

在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创新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南创新基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华南)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创新明星”扎堆,集聚了14家高端科研院所。一个立足惠州、服务珠江口东岸的新兴“智力中心”显现雏形。

“惠州在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且承接了深圳很多外溢。我们当时综合对比了珠三角多个城市,最终选择在惠州潼湖落户。”南方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周德成表示,惠州在政策支持、发展空间等方面对研发机构有很大吸引力。

科研转化盛会+协同发展试验区

贡献世界级湾区的惠州力量

即将到来的第二届科交会期间,将首次举办深莞惠经济圈(3+2)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暨城市创新需求发布会,为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发展出谋献智。

就在此前不久的4月21日,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十一次联席会议提议推动规划建设跨行政边界的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

无独有偶,在5月中旬的一场香港、惠州两地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高层次座谈会上,惠州提出港惠共建科技产业园,利用惠州制造业基础、土地资源与香港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优势,深入推动“香港研发、惠州转化”。

与此同时,更多协同创新项目和平台也在惠州加速搭建。

借助首届科交会,沈阳理工大学原校长贾春德在惠州建设了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院,推动“纳米金刚石颗粒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在惠州落地;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与惠州市政府签约共建“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大学创新园项目,22所985、211工程院校明确表示入驻意向,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5所高校已正式同意入驻;香港城市大学惠州校园项目落户潼湖生态智慧区,建立电子、光学、材料、机器人等多个科学及工程领域实验室、两个生命科学实验室,并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第二届科交会在惠州的大会议程尚未启幕,其影响力已经显现。从4月中旬开始,科交会组委会在惠州市、中山市、滁州市、泰州市、石家庄等地组织科交会预对接活动,目前已经吸引至少数十家高校、科研机构、数百家企业参与。

科交会的主会场在惠州,但不仅相关活动已走向全国,“永不落幕的科交会”已在首届之后便启动建设,惠州市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共建的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正在打造高校科技成果大数据中心,将提供高校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的线上对接、人工智能匹配及线下服务等产学研的全产业链服务。

如今,以电子信息和石化等“2+2+N”现代产业集群为依托,以科交会等重要创新研发产业化平台为枢纽,以重大产学研项目合作共建为主要方式的惠州协同创新方阵逐渐清晰。

随着科交会在惠州的连续举办,这一协同创新方阵不仅对惠州本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大大加速周边城市领先技术的创新成果转化,更聚合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创新要素,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经济总量上的世界级,更成为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上的世界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