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live
當創作者為了市場而作歌曲的時候,
當歌手為了粉絲而作歌曲的時候,
當藝人追求流量不追求實力的時候,
當資本在市場肆無忌憚馳騁的時候,
當歌曲只有娛樂的時候,
音樂也就需要重新定義了。
1:流行歌、流不動
2019年短視頻真正的爆發時間,抖音佔據了頂流,那些廣為流傳的音樂也只是抖音的BGM片段。音樂是影視片段、是網絡段子BGM時候,才證明了它有那麼一點價值。
仔細想來,我們盡沒有認真的聽過一首完整的歌曲。
手機、電腦的功能可以讓我無限制的下載保存歌曲,可以無限的循環聽,然而永遠也坐不下了,戴上耳機靜靜的欣賞音樂。
回顧以往,《涼涼》《體面》《剛好遇見你》《最美的期待》......這些歌曲一首接一首的慢慢退出市場,連抖音作為BGM時都越來越少。
流行歌曲流不動,一兩年不到,甚至幾個月就面臨淘汰,音樂變成了快餐文化。
2:歌手帶紅歌曲
曾幾何時看到鄭鈞老師說當今音樂榜單都是一些垃圾歌曲的時候,作為一個音樂愛好者尤其心痛。
歌曲帶火歌手突然變成了歌手帶火歌曲,聽眾悄悄的把注意力放在了歌手身上,歌曲變成了陪襯品,作為心靈寄託、心靈安慰的音樂就毫無意義了。
雖然現在提倡、支持原創音樂,可一首首所謂的原創音樂我竟完全沒有聽過幾首。讓我記憶猶新的只有去年周杰倫的《說好不哭》,然而火的卻不是歌曲本身,而是因為周杰倫三個字。
之前大張偉和薛之謙合作過一首張震嶽的《再見》。
這段很有意思,大張偉彈的大致沒問題,最大的問題應該在於很久沒彈過了,縷縷後面都順了。而薛之謙不同,這是正紅的時候,但是他不會彈。
自稱一個創作人,吉他不會!
學過吉他的應該知道GDC這種前三品的大三和絃,應當是最基礎的1+1=2的東西,一個新手反覆練幾十分鐘都可以學會的。
然而薛之謙原地爆炸,完完全全是大張偉帶著他完成了這首歌曲。
我想不明白薛之謙的歌到底是什麼原創?但是他本人卻又不避諱說自己音樂上的缺點。
他很紅,曾經紅到底一塌糊塗,然而想明白了就知道,是他的人紅,不是歌曲。作為一個唱作人,紅的是人不是歌,何其悲也?
3:音樂只剩娛樂經濟了
有些人做音樂是真的在做音樂,儘管賠的一塌糊塗。而有些人做音樂卻是大把大把的撈錢。
最近一週的音樂榜單,看了一眼,發現就沒有幾首說是聽過的,歌手倒是有很多耳熟能詳,可也沒有拿的出手的作品。這就是大眾所認知的好歌手、好音樂,幾十位歌手頂著音樂的名頭攻城略地,佔據著榜單。
何其可笑啊,在我看來完全是經紀公司包裝出來的,因為沒有幾首是走進大眾的視線的。為什麼這些歌手還能長久的佔據榜單?眼下全部歸於經濟下的炒作。
華麗的包裝,不注重音樂本身,音樂也就變成娛樂了。
只是不知道,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哪裡還有真正的音樂?或許也只存在音樂學院等那一片最後的淨土吧。
音樂任重而道遠啊!
二次元獨愛
現在的音樂圈感覺有點青黃不接,能記得住和會唱的歌還是九十年代的。新一代的所謂歌手的音樂我的確聽不懂,也不願意聽懂,在我看來那根本是無病呻吟
首先這和大環境的變遷有關係,以前想要做一個歌手,得非常刻苦的練習發聲,唱歌技巧,直到你的實力被唱片公司發現,簽了約之後,會被安排跟一些當下出名的歌手四處走穴淘經驗,這一路雖然辛苦卻也是豐收的過程,一路荊棘後終於出了屬於自己的歌,質量當然不會差到哪去。關鍵一點是那時候當歌手是賺不了多少錢的,而且還特別苦,不是真正熱愛音樂的人都不會選擇幹這一行。那時候出專輯是需要一大筆錢,所以不管是唱片公司老闆還是策劃、詞曲作者到樂手及自己,都是相當重視和認真對待。這樣的環境出來的作品肯定是不錯的。
反觀現在,因為科技的發達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導致出來了一些快節奏的所謂歌手和音樂,要質量沒有質量要內涵沒有內涵,我們稱為“口水歌”,
他們不需要任何經驗,認識幾個字就說自己會寫詞,聽過幾天歌就說自己會譜曲,反正不需要任何人同意,不需要唱片公司點頭,自己裝一臺電腦,買個聲卡帶話筒,下載一個錄音軟件百度一下教程,一天就完成了錄製,各種修音,對音軌節奏花了一個月,就和(拍照一分鐘,修圖兩小時道理一樣)然後網絡一發表,嗯,覺得自己是明星了。
而火起來的原因也還是因為當下這種快生活節奏下,人們的確需要簡簡單單的放鬆一下心情和緩解一下壓力,下班後手機拿出來點了一下,唱的什麼搞不懂,只是覺得聽這歌不像聽之前的那些歌一樣專心致志,可以一邊聽一邊想想事情,也蠻好,管他唱的什麼呢!這樣其實也不傷大雅。可人都是有樣學樣的呀,以前的歌手跟前輩學唱功,現在的跟別人學捷徑,還被一些商人嗅到了商機,反正不需要花錢培訓,有這個錢不如花宣傳和炒作吧,於是一時間各種傳媒公司如雨後春竹湧現,昨天還是殺豬的今天搖身一變,成了娛樂公司老闆(註冊資金100000)。然後推出了一群根本不懂音樂的“歌手”,人託人的去參加幾個演出(對口型演唱),再人託人捧回個獎盃,這就是明星了,大歌星了,出場費一漲再漲,惡性循環、循環、再循環。這一條線上的人都賺的盆滿缽滿,他們也知道這種假象是騙不了觀眾多久的,多聽幾遍大家發現這種音樂根本就不是音樂的時候,大家開始低質,差評滿天飛,好吧,這個時候他們會讓所謂歌手消失在音樂圈了(雪藏)。然後繼續推出下一個可能比這個還差的,這個時候大家才發現此時的音樂圈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全是這樣的歌手了,就像克隆一樣,大家才回過神來彷彿10年來天天聽歌,卻沒有一首記得住或者願意跟著唱的歌,只好又回頭聽老一代歌手,嘴裡說著“還是老歌好聽
今天的音樂圈怎麼說呢?黃家駒先生說過一句經典的話,香港沒有歌壇,只有娛樂圈,放在現在來看,不止是香港了,娛樂至死的年代已經是哪裡都沒有歌壇,只有娛樂圈了!連欣賞水平都退化了!如何改善呢,我不知道!我只能告訴自己,肯定有專心服務於音樂的年輕人,正在研究詞曲,苦練樂器。現在他還在路上,有一天他會帶著有共鳴的好音樂到來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破嗓之王
整個影視圈是一個封閉的大圈子,這個圈子的特點我稱之為“圈子效應”。在這個大圈子裡按照層次分為無數個小圈子,雖然圈子與圈子之間也會有交集,但總的來說是封閉的,有的甚至就像平行宇宙一樣,圈子與圈子之間老死不相往來。
再從大勢方面分析下整個影視行業,目前來說,三大視頻平臺正在加緊壟斷資源,籤演員,籤編劇,籤能籤的所有,然後殘酷壓榨剩餘價值,前廠後店,向製作方向猛衝,形成更深層次的壟斷,忙的不亦樂乎。一線大公司,儘管擁有很多資源,也搞壟斷,但沒有平臺具有先天優勢,在加上各種原因也漸顯疲態,但還勉強能維持。華誼兄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現在活得最好的,就是靠體制吃飯的那些有背景的公司。其他中小公司,要麼成為三大平臺的小弟,要麼自生自滅,生存狀態堪憂,因為即便去當小弟,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除了一些複雜的原因之外,跟三大平臺竭澤而漁,殺雞取卵,飲鴆止渴的方式有直接關係,這種壟斷會直接造成金字塔基礎部分的公司,團隊或者個人很難生存下去,本質上,他們這樣也是在挖自己的牆角,但中國很多公司都這樣,急功近利,毫無辦法。如果說富士康是血汗工廠,三大平臺就是野蠻壟斷的血汗工廠,區別是更愚蠢。覆巢之下無完卵,雖然還沒到那個程度,但行業的生態已經嚴重被破壞,在這種環境下,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形成科學的工業化產業鏈還需要時間。
北海十四郎
我也算是在這個圈子裡混的一條小魚,下面就簡短說說自己的一點感受,對與錯僅供參考。
當今音樂圈可以說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能唱的人多如牛毛,可以創作的人比比皆是。而真正能撐起一根竿的又有幾人?
在這個一切向錢看的時代,往音樂圈裡擠的不是為了名,就是為了利。抱著能一夜成名,一日暴富的幻想,渾水摸魚!一旦有能入耳的“好歌”出來,就蜂擁而上,一夜之間就能有成千上萬的翻唱版本出現,有的人因此可以收的盆滿缽滿,名揚天下,名利雙收。而真正的創作者可能還在被遺忘的角落裡艱難度日。權益受到侵權,心靈受到傷害,想維權卻又是那麼的無助和艱難。
這就是音樂圈普遍存在的版權意識淡泊的現象。如何維護音樂版權是音樂創作者的心病,也是遏制音樂圈健康長遠發展的頑疾!
在此也強烈呼籲,所有愛音樂的朋友們能夠支持維護音樂版權,尊重版權就是尊重音樂創作者。謝謝!
雪歌音樂村
經常看到有人爭論某某簡直就是歌神、歌聖或某某就是個垃圾,其實這沒什麼好爭論的,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每個人的欣賞水平、檔次不同,欣賞角度不同,對同一首歌必然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我從我的角度和水平說說我對流行音樂的看法,首次發帖,希望不會被輪!!!
個人認為欣賞流行音樂有幾個不同的檔次:第一,單純欣賞旋律,只要旋律朗朗上口歌詞再爛、唱的再垃圾都認為是好歌,而這些歌即通常所謂的神曲之類的;第二,旋律與歌詞的內容、意境相結合來欣賞,這類欣賞者往往對歌者的嗓音條件、歌唱技巧等有比較高的要求,即所謂的唱功,比較挑剔;第三,個人認為這是欣賞流行音樂的較高檔次了,那就是欣賞歌者唱歌時所傳達出來的感情,其實我們聽歌的初衷不就是尋找感情上的共鳴嗎?人得感情世界是極其複雜的,每個人在情感、思想方面又是孤獨的,無論別人與你多麼要好、多麼投緣,他們與你的感情世界也無法相通(對那些能吃能睡的人來說這個根本無所謂),我們需要藝術、需要音樂來尋找一些感情的共鳴!!!因此個人覺得能夠準確的表達一首歌的感情和意境的歌者是真正的藝術家,而那些時而低沉時而高亢、號稱天王天后之類的歌者只能算是流行歌手或音樂人!!!!!
財子57709793709
音樂,沒有國界的文化!
對於音樂圈,實力派的歌手更是讓人期待,他們的演藝除了新歌也可以讓老歌煥發出新的活力。韓紅,她演繹的歌百聽不厭,加上她的善心更是讓國人為之動容,作為音樂圈的實力派,傾其所有於公益事業,真希望更多的明星向她學習,不應只懂索取,更應回報社會!
黎家阿哥73
同胞們大家過年好,我說說我的看法,記得上世紀80年代,我們都很小,那時哪個家庭有個收音機都不得了,全院的人都聚聚在一起聽聽歌,時代是飛速的進步,後來,全隊也就幾個人買得起的錄音機出現了,有的很炫耀,聲音放的很大,不過那優美的老歌讓人聽了又聽,有些樂不思蜀的感覺,說實話,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你看現在,家家有電視,有手機,對於外出尋找音樂刺激的人就沒有了,市場上第一個垮抬的就是電影院,還有,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本就不聽音樂了,一部分原因是現在的歌手根本不是唱歌,是哼歌,就像嘴裡塞了個蘿蔔,強免哼出來的,久而久之誰還浪費時間聽他的歌,再看,2020年春晚,我為了等出行,堅持看完了,所有的節目除了阿塞拜疆的舞蹈出色也就是成龍的萬里長城永不倒讓人有點藝術感,其他的,就是吃餃子,你愛我我愛你的老套套,沒有新創意。要問以後的音樂圈發展狀況,我看現在的音樂圈也算是風光到頭了,藝人的腰包也鼓了。以後的情況大家也不要去猜去想。各自做好自己的事。
耀平綠松石1322760934
當年唱片工業興盛的時候,製作音樂的流程只掌握在唱片公司手中。他們做出的音樂質量上乘,歌迷唯有在他們提供的音樂的挑選自己的喜歡的一類,而CD和卡帶是僅有幾個物質載體,那是真正的音樂時代。
但誰能知道,千禧年之後沒多久,互聯網的崛起,給大眾撕開了一個口子,導致唱片工業徹底崩盤。“網絡歌曲”開始席捲而來,首當其衝的是彩鈴,然後是mp3等載體。但緊下來就是唱片工業的黑暗十年。部分銷售唱片的音像店陸續開始關門,因為沒有人買唱片了,他們只能另謀出路。
資本將眼光投向了新市場,音樂在大眾眼中開始變得娛樂化。大眾的眼光變了,人們更希望看到更多娛樂性的東西,於是他們不再重視起音樂,就連最重要的頒獎都沒人看了。
在華語音樂的歷史上,曾出現過很多獎項,比如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中國金唱片獎、CCTV音樂盛典等等很多獎項,但到現在這些獎項要麼已經消失,要不毫無任何影響力。唯一留下就是臺灣的金曲獎,在曾經臺灣樂壇大師輩出的年代,金曲獎一度是華語樂壇的風向標。可到現在對於樂迷而言知道一下結果就好了,用不著守著電腦等現場。因為這麼多年下來,這些頒獎禮依舊還是明星的堆砌,頒獎現場的表演環境也和平時接個商演沒什麼區別,粉絲直接失去了興趣。
在中國的音樂圈,人們只顧華麗的包裝包裝下的宣傳效果,並不注重關注音樂本身。這一切在這個音樂不受重視的國家,已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經年累月以後,人們都想看到更多娛樂性的東西,什麼東西火,他們反而就去看什麼。音樂圈,在我眼中變成了娛樂圈。
踏入世間的靈魂
現在的娛樂圈很複雜,不像以前比較單純,該拍戲拍戲,該唱歌唱歌,兩者老是混在一起,最後什麼也沒做好。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就是片酬太高,很多明星拍一部戲動輒就幾千萬,甚至上億,也就拍兩三個月,老百姓不要說一輩子就是十輩子也賺不了多少錢,問題是你拍的作品值這麼多錢嗎?就因為明星片酬太高,所以對於電視電影的後期製作費用緊張,拍出來的電視電影效果都不怎麼樣;
其次是: 很多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的男女主角都撐不起來一部戲,演技太爛,語言、表情以及動作等都不到位,甚至是連臺詞都不背,在那數“1,2,3,4,5,6,7”,更離譜的是自己演不幾場戲,很多都是替身完成的,摳圖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接著是:編劇編不出好作品來,不是翻拍,就是寫腦殘劇,再用些流量小生小花來拍戲,也不管他(她)合不合適,只要有流量就可以了;
最後是:現在很多的明星不去拍戲,也不唱歌,都一窩蜂似的去參加綜藝節目,掙快錢,不思進取。
當然,娛樂圈還是有一些好演員的,只不過他們不是流量小生流量小花,沒有或很少找他們演一些大製作、高成本的戲,他們自己在娛樂圈裡兢兢業業的演一些小成本的戲,話劇才是他們的主業!希望娛樂圈多一些這樣的演員,少一些不會演戲流量小生和流量小花。
小兜芽音樂盒
現在的音樂圈就好像“油膩大叔找情人”。
一幫老掉牙的歌手整天都是唱那幾首歌,有的一輩子就是唱那一首歌,就好像是“油膩大叔”找了幾個新歌手,但也只是像“情人”一樣幾天或者幾個月就膩了,已經沒有像以前一樣有可以聽一輩子也聽不膩的經典歌了,找不到可以真正過上日子的媳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