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誰才是抗擊匈奴的第一名將

說到抗擊匈奴的名將,我們耳熟能詳的是西漢武帝時期的飛將軍李廣,大將軍衛青,冠軍侯霍去病,也正是他們的赫赫戰功將“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民族意識"得到有力的踐行,並導入更深層的領域,那就是宣揚聲威,使四海臣服。強漢的形象從此深入人心,與千年後的盛唐遙相呼應,強漢盛唐也就成為了後世史學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誰才是抗擊匈奴的第一名將

歷史上匈奴大規模寇邊主要集中在戰國中後期,秦朝時期和西漢前期。因此較大規模抗擊匈奴的戰爭主要集中在這三個時期,取得較大戰績的代表人物有李牧,秦朝蒙恬,西漢衛霍。他們當中誰抗擊匈奴的效率最高,誰才是抗擊匈奴的第一名將呢?筆者認為非李牧莫屬,李牧有史可考的成名之戰就是大破匈奴,《史記》載:“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此戰首開中國戰爭史上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先河,李牧抗擊北方遊牧民族的效率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以極小的代價,極短的時間一勞永逸的解決邊患問題。
誰才是抗擊匈奴的第一名將

李牧抗擊匈奴主要有三個難點,第一是採用步兵對抗騎兵;在古代騎兵就相當於當今的機械化坦克部隊,機動性超強,騎兵對陣步兵就意味著屠殺,因為步兵再有效的方陣部署騎兵都能以快速的機動性給化解,是想打卻追不上,想撤卻跑不過。後世作戰,除岳飛郾城大捷之外,鮮有以步制騎取勝的戰爭,李牧對付匈奴採取多兵種聯合協同作戰(步兵,車兵,弓弩兵),配合以奇陣,最終全殲匈奴騎兵,後世蒙恬對抗匈奴,同李牧一樣大量使用弓弩。衛青為防匈奴騎兵衝擊,利用步兵戰車築壘,也體現了多兵種協同作戰的精神。不論是蒙恬,衛霍還是岳飛,也都沒有做到以步兵全殲騎兵。第二是匈奴與趙國實力對比懸殊,匈奴一直是中原政權的心腹大患,秦滅義渠後,義渠故地之一河套地區一直被匈奴竊取,秦國忙於同山東六國爭霸,也只能修築秦長城以防匈奴,直到統一六國後才騰出手來與其扳手腕較量。而趙國前有長平大敗,後有以秦為首的六國不斷侵犯,可以說顧此失彼,且國力遠遜於秦,強秦尚且無力反擊,何況疲憊不堪的弱趙?第三是趙國政治黑暗,昏君當道,佞臣橫行。李牧頻頻示弱於匈奴,引起趙國君臣不滿,“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臨陣換將一直是戰場大忌,趙王也因此得償苦果。於是便有:歲餘,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李牧不但要面對前線強敵,還要提防自己人的暗劍,這時,李牧的政治才能也得以顯現,通過“稱疾”暗喻對趙王遙控指揮的不滿,進而從趙王那裡爭取自主權,徹底斬斷國內勢力對前線戰場的染指。李牧通過與趙王的政治博弈,解決了國內政治對前線戰場的干涉。(從古至今國內文官勢力對戰場的干涉一直也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以上三個難點也是後世抗擊匈奴的名將所沒有遇到的。


誰才是抗擊匈奴的第一名將

反觀秦滅義渠前後歷經三世,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大增,期間名將有樗裡疾,司馬錯,白起,但軍事上一直沒有徹底剿滅義渠,最終還是宣太后剿撫並用,改變正面征討義渠戎國的策略,採用懷柔、拉攏、腐蝕的政策,以墮戎王之志,義渠這才在秦國的糖衣炮彈下亡國。秦國統一六國後,遣蒙恬領兵30萬北擊匈奴,採取戰略平推,並出動數量可觀的騎兵利用天下無雙的秦弩壓制匈奴騎兵,奪回河套地區,但沒有徹底解決匈奴寇邊問題,只得修長城馳道以固邊防,終秦一世秦軍數十萬精銳被匈奴牽制在北方動彈不得。漢武帝反擊匈奴憑藉文景之治近七十年休養生息積累的巨大財富,組建規模龐大的騎兵兵團,更兼有衛霍這等百年一遇的名將壓軸,耗費幾十年時間,將匈奴打得元氣大傷,自此漠北無王庭,漢武帝也因耗盡了積蓄幾十年的國力,面對國內不斷的暴動,不得已下了“罪己詔”。但是很遺憾,匈奴仍以小規模兵力不斷騷擾邊境地區。直到東漢明帝大將軍竇憲出擊北匈奴,這才把匈奴打得徹底歇菜。


誰才是抗擊匈奴的第一名將

眾所周知,西漢國力遠強秦朝,統一的秦朝國力強於秦國,秦國國力遠強於趙國。雖然西漢時期匈奴實力非戰國時期的匈奴可比,但是兩者的力量差距也是遠小於西漢和趙國的實力對比。如上我們可以看出李牧以最弱小的實力,取得最令人驕傲的戰果——全殲匈奴大兵團騎兵十萬,一勞永逸解決邊患,拓地千里。所以抗擊匈奴第一名將李牧當之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