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符拉迪沃斯託克(俄義:統治東方,以下簡稱“符拉迪”),

中文叫“海參崴”,位於歐亞大陸東面,阿穆爾半島最南端,距我國的琿春不到500公里,1860年,清政府與沙俄簽署《北京條約》,將此地永久割讓。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海參崴區位地圖

符拉迪現隸屬俄羅斯的濱海邊疆區,為其遠東第一大城市,太平洋艦隊母港。北京、上海和香港均有航班直達,平日一般不到2000元往返,節假日會超過3000元;陸路可以從我國邊境城市琿春出境,車程500公里即可到達符拉迪。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符拉迪市瀕臨太平洋,城市三面依丘陵而建,地理條件與同緯度的美國城市舊金山很像

造訪符拉迪,夏季景色最好,冬季可以來看雪,我是10月份來的,天氣陰晴不定,最低溫度已降至10℃以下,要穿羽絨服了,因為毗鄰北太平洋,又受西伯利亞寒流的影響,這裡入秋以後風很大。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機場出來就有城鐵(紅色)直達市中心的火車站,一天5趟往返

符拉迪火車站,是連接莫斯科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東端起點,1891年,還是皇太子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親自到此主持開工奠基儀式。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符拉迪市火車站(百年曆史)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西伯利亞大鐵路(紅線)起點,終點莫斯科,全長9288公里,設計時速80公里,耗時7天7夜。

火車站隔著Aleutskaya大街,對面是列寧廣場,旁邊有一家超市,俄羅斯民生物資很便宜,肉、蛋、奶、麵包啥的,都只合幾塊錢人民幣。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沿Aleutskaya大街走到與Svetlanskaya大街的路口右拐~勝利廣場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下圖黃色箭頭方向就是勝利廣場,俄羅斯幾乎每座城市都有一個勝利廣場和列寧廣場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太平洋艦隊司令部(上圖),勝利廣場和東正教堂(下圖)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凱旋門(上)和二戰潛艇博物館(下)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天氣放晴了,散發著恬美的北歐風

城市的制高點叫鷹巢山,有“纜車”相連,有點像香港“太平山纜車”的感覺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鷹巢山頂,鳥瞰金角灣 (夜晚對比)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Aleutskaya百年大街的夜景

託卡內夫燈塔~國產電影《七月與安生》取景地,市區有59、60、61路直達,漲潮的時候,通往燈塔的石子路會被海水淹沒。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玻璃海灘~原來是烏蘇裡啤酒廠儲存舊玻璃瓶的沙灘,後來經過海水沖刷,玻璃渣都被打磨成晶瑩剔透的鵝卵石,去的那天沒趕上好天氣,上2張別人的圖片。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符拉迪市,除了半島上的陸地部分,還有一個大島~俄羅斯島,由大橋連接阿穆爾半島,島上有著名的遠東聯邦大學,曾經作為2012年亞太經合會議(APEC)的主辦會場,島上的景點還有符拉迪水族館和託比納津角。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貝殼狀的水族館和遠東的天涯海角~託比津納角

遠東聯邦大學(FEFU)~俄羅斯的遠東第一名校,國際化程度很高,有很多日本、韓國和中國的留學生,該校的東亞研究所挺有名的,俄羅斯的國際教育其實性價比蠻高的,是工薪家庭留學首選。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遠東聯邦大學,全球最美校園,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俄羅斯消費真心很便宜,除了莫斯科或聖彼得堡這種明星成實外,基本上都只有中國二、三線的消費水平,特別是吃這一塊,俄餐份量十足和北太平洋的海鮮好吃不貴,1公斤帝王蟹,生蠔/扇貝/海鮮湯/啤酒,300rmb一個人;傳統俄餐80元一人,吃到扶牆。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帝王蟹、俄式酸黃瓜、薩洛(醃肥豬肉)、格瓦斯、大列巴都是地道美食

在符拉迪前後3天,該逛的都逛了,搭乘最早1班城鐵7:10去機場,天氣很好,空氣很清新,一片“符拉迪藍”。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符拉迪國際機場

前往符拉迪,可申請紙籤(TB可辦),或免費電子簽證(https://evisa.kdmid.ru/),至少提前5個工作日,批准後發送至申請人的預留郵箱,停留期7天,有效期1個月,如果頭天晚上11:59分入境,也計算1天,所以預算好行程,勿逾期居留,另外入境時的入境回執單妥善保管,出境時需上繳。

海參崴~遠東的“舊金山”

俄羅斯電子簽證官方網站

目前俄羅斯遠東地區可申請e-visa的城市還有烏蘭烏德(貝加爾湖看藍冰)、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勘察加半島,冰與火之地,爬火山,獵熊和釣三文魚),等2021年,俄羅斯就要全境放開電子簽了,那時候真的就可以說走就走了。

總結一下,符拉迪沃斯託克作為是離中國最近的“歐洲城市”,形成2~3天基本夠用,盧布走低,預算3000有餘,除了美食、美景、美女,還可以“買買買”,所以拼個小長假,出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