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崇祯死前后悔杀了魏忠贤,为何却对杀袁崇焕毫无悔意?

崇祯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5子,按说处在这个位置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但他的三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先后夭折,到最后只剩下了大哥朱由校和他自己了。即便到了此时,皇位看起来和他也没太大关系,因为朱由校继位时才只有16岁,按正常情况看,他很快就会有自己的儿子,并最终传位给他。然而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竟然没有子嗣,这样一来崇祯就成了唯一的继承人。

崇祯死前后悔杀了魏忠贤,为何却对杀袁崇焕毫无悔意?

公元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病死,崇祯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此时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已经风雨飘摇,而且朝政大权还被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把持,魏忠贤当时被人们称为“九千岁”,势力遍布朝野。崇祯继位之初,魏忠贤并没有把这个年仅16岁的皇帝放在眼里,依旧作威作福,崇祯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却命人收集魏忠贤的证据。然后突然发力,一举将魏忠贤及其党羽铲除。

崇祯死前后悔杀了魏忠贤,为何却对杀袁崇焕毫无悔意?

崇祯此举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朝野上下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即使我们从后世的角度看,崇祯诛杀魏忠贤也属英勇之举,与康熙杀鳌拜不相上下。诛杀魏忠贤让崇祯变得极度自信,但自信一旦过了头就变成了自负和刚愎自用。三年之后,崇祯亲自将当时抵抗后金最得力的一代名将袁崇焕处死,并对朝臣们说:“袁崇焕通虏谋叛,罪不容诛。尔廷臣习为蒙蔽,未见指摘,今后有朋比行私、欺君罔上者,三尺具在。”

崇祯死前后悔杀了魏忠贤,为何却对杀袁崇焕毫无悔意?

崇祯给袁崇焕定了一个“通虏谋叛”的罪名,把他当成了引清兵入京的罪魁祸首,还说群臣都被袁崇焕给蒙蔽了,言下之意就是只有他一个人是清醒的。然而己巳之变时皇太极是自喜峰口、遵化、蓟州一线进犯的,这些地方都是蓟辽总督刘策的辖区,和袁崇焕有多大的关系?相反最终还是袁崇焕率祖大寿等人在北京城下击退了皇太极解了崇祯之围。

崇祯死前后悔杀了魏忠贤,为何却对杀袁崇焕毫无悔意?

对于袁崇焕,后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梁启超在《袁崇焕传》中这样说“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李济深更是表示“论明清间事者,佥以为督师不死,满清不能入主中原。”崇祯杀袁崇焕不仅自毁长城,还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后果。当李自成兵临北京时,崇祯下诏勤王,可地方将领却无一人肯应召,其中就包括拥有数十万大军的左良玉。有了袁崇焕的教训在,谁还敢来啊!

崇祯死前后悔杀了魏忠贤,为何却对杀袁崇焕毫无悔意?

按正常情况来说,崇祯此时应该后悔自己杀了袁崇焕,袁崇焕不死的话他也不至于如此狼狈。然而事实却是崇祯至死都没有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一丝悔意,相反他却对他杀了魏忠贤后悔不已。当李自成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和群臣束手无策,此时他身边的太监曹化淳对他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崇祯听闻此言,是什么表情呢?史书记载:闻此言,上(崇祯)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崇祯后悔了。在他看来,如果魏忠贤还在的话,或许真能改变时局。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个作恶多端的太监身上,却对被错杀的一代名将毫无悔意,大明的灭亡也就毫不为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