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韩信的军事才能是如何来的?

随行随心


韩信经历了很多坎坷才能爬到这么高的位置。

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他投靠了项梁,紧接着又到了项羽的部下。

虽然在项羽身边没有受到重用,但是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

巨鹿之战,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当时韩信也在项羽的军队中,亲自经历了这场战役,这对他日后打仗积累了经验。

韩信在项羽手下待了两年多,大大小小的战役也经历了很多,多多少少积累了一些经验。

身为一个忠臣,他为项羽提供了很多建议,但是项羽刚愎自用,不采取他的意见,韩信不想埋没自己,便转去投靠了刘邦。

投靠刘邦之后呢,一开始刘邦也是不重视韩信的,还好有萧何这个伯乐,他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刘邦才封韩信为大将,刘邦给了韩信实践才能的机会。

因此,韩信用尽毕生所学来报效刘邦,帮助刘邦占领了关中。可是韩信最后的下场是十分凄惨的,被萧何用计骗到了宫中,被吕后以谋反罪杀死。




电影枭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韩信是布衣出身,受过胯下之辱,曾经向洗衣服的老婆婆讨过食物。从他的这个状况来看,他不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过,从他背水一战成功之后,与将士讲兵法来看,他又像是一个熟读兵书的人。

关于韩信,文字资料太少,所以无法看到一个全貌。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哪个军事家是生来就是军事家的,都是从战争、书本中学习了战争的直接和见解经验,然后才成为军事家的。那么韩信的直接与间接经验来自哪里呢?为何萧何、韩信都劝刘邦重用他呢?

耻与绛、婴同列

汉帝国建立之后,韩信以及他的军事能力让刘邦极为忌惮。于是,刘邦团队设计将他擒拿,并将他贬为淮阴侯。司马迁对这个时候韩信的心态刻画得很详细,韩信每日都愤怒,并且因为与周勃、灌婴同列而极为耻辱。

韩信有一次拜访樊哙,樊哙跪地很高兴地对他奉承了一番。韩信感叹自己竟然与樊哙位于一个等级,深感耻辱。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韩信是看不起这几个人的。然而,这几个人都是西汉开国功臣,他们以及其家族,都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更有意思的是,韩信看不起的这些人都来自一个地方——丰沛,全是刘邦的老乡,也全是中下层出身。从韩信看不起他们可以看出,韩信的出身、阶层一定好于他们,不然的话,韩信不至于以和他们同列为耻辱。

大致的推断应该是,韩信是落魄的贵后裔,到他这一代,家道中衰了。尽管很穷,他一直戴着一把宝剑。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贵族可以佩戴宝剑。从这个信息可以看出,韩信应该是贵族后裔。他去项梁处投军的时候,也是带着宝剑的。

不受重用的郎中

从韩信的出身可以看出,他幼年应该有过习武、读书的经历,这是他投军项梁的基础。公元前209年,韩信投军项梁,该年他只有22岁。他在项梁军中担任什么职位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一定不是普通士兵,不然他很难活下来。

在项梁手下,他默默无闻。不过,项梁是个很懂兵法的人,经常给项羽讲兵法。在这个时候,不排除韩信有机会接触到项梁的兵法。毕竟,秦灭六国后,把兵书全都烧了。一般人,除非是武将后裔,不然是不懂兵法的。

项梁在公元前208年战死,从此以后韩信跟了项羽,做了郎中。这个职位很低,被很多人看不起,被韩信自己也看不起。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郎中是做什么的。其实,郎中这个职位相当于皇帝的侍从、谋士、军师、护卫、顾问等。

司马迁记载,韩信屡次给项羽出奇谋,项羽都没有采纳,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韩信在项羽军中应该是中下级谋士。他从公元前208年跟随项羽到公元前205年投奔刘邦,在项羽麾下至少服役三年。这三年,他经历了几十次重大的战争,其中就有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韩信的直接与间接军事经验全部来自项羽。


公子灵均


没落贵族的家学

1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国士无双,帮刘邦打下天下的重要人物,狂傲的喊出“多多益善”的兵仙,然而在刘邦拜将之前,韩信可以说并没有可圈可点的事迹。

所以,兵仙韩信那天才般的军事指挥能力到底是哪里来的?

虽然距今已有2200多年,很多事情已经不可考,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历史中摸出一些可能的线索来。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记载“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韩信是一个没落贵族子弟,这点从他佩剑就可以证明,真正的平民是没有资格佩剑的。

而司马迁说他是“布衣”,也就是布衣百姓,普通平民,可能和汉武帝时期,先秦的“士”这一特殊阶层早已远去有关。韩信落魄的要死,在太史令司马迁的眼里,不就是“布衣”嘛。

穷的要死而且“无行”,这就是说韩信放荡不羁了,和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不合,韩信不愿意种田,经商也不会,做官没人推举。要不是还有父亲留下的一把剑,长的还挺帅,真的是要多落魄有多落魄。

但是韩信毕竟是落魄贵族的后代,落魄贵族也是贵族,破船还有三千钉呢,韩信小时候还是有一些家底的,这给了韩信普通人没有的读书机会,当时的书是竹简,两个字,死贵,能读书识字的都不是什么平头百姓。

至于韩信读了什么书呢,这个在历史中已经找不到记载了,但是我们可以从韩信后来的事迹略微推测一些出来。当时的读书人那么稀少,去官府不说多的,谋个小吏混口饭吃总可以吧,然而韩信还是没有谋到,那么他读的书很可能和大秦的官方学说法家思想并不一致。

种田也不种,经商也不搞,那么农家和墨家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再加上韩信这么狂,以及后来天才般的军事指挥能力,兵家、儒家、纵横家的书籍可能性比较大。

不过韩信终究还是混到没饭吃了,所以跑去亭长朋友那里去蹭饭,但是韩信觉得自己饭吃的毫无愧疚的,他认为他是以“士”的身份作为亭长的门客,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又言“知遇之恩”,作为门客,亭长让韩信去死,那他也得豁出命来给亭长办事。这饭,是韩信拿命换来的。

然而对于亭长来说,秦统一了天下,养门客干嘛,造反吗?他不需要韩信这条命,拿来也无用,所以逼走韩信的时候,韩信的态度是“怒”,觉得亭长侮辱了他,而亭长只是单纯的觉得他就是个蹭饭的。

这也为以后韩信衣锦还乡的时候,羞辱亭长埋下伏笔,韩信报答漂母,是因为漂母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却接济他饭吃。他羞辱亭长,是因为亭长侮辱了他作为“士”的尊严。而韩信拒绝背叛刘邦自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感谢刘邦的知遇之恩,和韩信自认为“士”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的冲突就可以看到在秦的打击下,先秦“士”这个特殊阶层,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阶层,没落的缩影。


项羽是个好老师

2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六国旧贵族势力视机而动,纷纷拉起反秦的大旗,项梁项羽带着江东子弟兵渡过淮河攻秦,韩信也加入了义军。这位帅小伙做了项梁帐下小卒,《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记载“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说白了就是韩信没有得到重用,具体原因未知,可能和韩信胯下之辱有关。

项羽可谓韩信的半个老师

这跟着项梁,一跟就是半年,公元前208年8月,项梁由于对秦军力量低估而轻敌,章邯得到支援兵力之后,攻楚于定陶,大破楚军,项梁战死。

韩信归于项羽帐下,这个时候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围困巨鹿,自己则领兵在巨鹿南边督办粮草物资。

楚怀王于是任命宋义做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准备增援巨鹿。然而宋义在安阳停留了46天,仍然不去救援巨鹿。项羽以谋反为名,杀宋义,自立为上将军。

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俘虏王离,涉间自杀,长城军团覆灭,诸侯军作壁上观,快被吓傻了,项羽不但打败了长城军团,还成为了诸侯军事实上的盟主。

韩信在哪儿呢?

韩信遇到了钟离眜,相谈甚欢,钟离眜就把韩信举荐给了项羽,项羽看在钟离眜的面子上,给了个执戟郎中。这个官职应该是属于一个参谋的位置,执戟是什么意思,已不可考,可能是一个爵位,郎中则相当于侍从和顾问,职责是保护安危,陪同出行,做一些顾问该做的事情。

这对韩信来说,相当于去应聘,直接当了总经理助理中的一个,官不大,但是可以近距离接触领导,看领导是怎么决策的,可谓学习的好位置,好好表现,以后飞黄腾达,登台拜将不成问题。

但韩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看来这个郎中,真就是看钟离眜面子给的,韩信计策基本就没被项羽采用,至于什么计策,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再回来谈项羽,毕竟这个时候韩信还在项羽帐下。

由于胡亥的猜忌,章邯和司马欣被项羽招降,岭南军团赵佗自立,秦军主力基本覆灭,灭秦只是时间问题了,然后刘邦先入关中了。

而项羽则做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策,坑杀降卒。

章邯的部下,早就不是骊山的那群刑徒及奴产子了,而是正儿八经招募的关中子弟,项羽这一坑杀,关中百姓可谓恨死他了,而天下很富庶的一片地区,关中,汉中,蜀中可都是旧秦地,这意味着,项羽想把自己的根基放在关中,那是不可能的了。然后项羽又一把火把秦王宫给烧了,做的更绝。项羽根本就没打算把关中作为自己争霸天下的基地。

然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才怪。

项羽作为诸侯国联军的盟主,虽然号称四十万大军,但实际上大部分都不是项羽自己的军队,项羽只是盟主,而且还有一个楚怀王作为天下名义上的义帝,项羽想称帝的困难还是很大的,先回去发展自身实力,然后再来逐鹿中原才是上策,才是正道。

可以看下这秦末十八路诸侯图,衡山王吴芮,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敖可以算作项羽一方。

其他诸侯除了辽东王韩广,汉王刘邦,剩余皆为六国旧贵族。

项羽的算盘打的很大,故意把秦地四分,齐地三分,三晋拆了个稀碎,而自己的楚地却基本保持完好。等到项羽回到楚地,整合了楚地再来争夺天下,这天下还不是最终姓项。

然而韩信心灰意冷,觉得项羽得不了天下走了,投奔汉王刘邦去了。走的原因很简单,一是两年了,韩信还是没有得到重用。其二韩信觉得项羽坑杀降卒,火烧秦王宫,得不了天下。

项羽分封诸侯图

但是这两年还是给了韩信非常大的帮助,跟在项羽身边,破釜沉舟,灭长城军团,是韩信理论结合实际很重要的学习经历,虽然项羽从没听过他的建议,但韩信依旧在积极建言,他也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打仗,项羽这么打可以,那换我来,该怎么打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韩信飞速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统帅,但他依旧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而且其理念和项羽也不合,于是韩信投奔汉王去了。

登台拜将也还没有独当一面

3

韩信一开始在刘邦那里也没有得到重用,不过是个小官“连敖”。然后还犯事了,当斩。刚好遇到滕公,才免于死。他的才学还得到了滕公赏识,举荐给了刘邦,刘邦就给了个治粟都尉,这个职位韩信当的还行,还留下一成语“推陈出新”。萧何此时也发现了韩信的才能,和韩信相谈甚欢。

然而韩信依旧没有得到重用,他估摸着,萧何应该已经多次向刘邦举荐自己了,但是自己依然没有得到重用,那应该是得不到重用了,就跑路了。

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还是听萧何的劝回来了,汉王刘邦登台拜将,韩信为其谋划了攻伐天下的步骤。

戏下分封之后,诸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项羽将义帝迁往长沙郴县,并暗命衡山王、临江王半路杀死义帝。可能当时没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概念或者义帝的威望不足吧,杀死义帝让诸侯人人自危,今天项羽可以杀死义帝,义帝的下场是不是我的明天呢?这为后来诸侯反叛项羽埋下了伏笔。

萧何月下追韩信

回头再来谈项羽的分封,项羽的分封看上去十分美好,等自己实力壮大之后挨个收拾这些个诸侯,但实际上隐患巨大,过于稀碎的分封,让每个诸侯国的实力都很小,容易被项羽吞并自然也容易被其他诸侯吞并。

同时它还埋下了另外一个隐患,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因为的项羽的分封而冲突激烈,各方皆不满,随时可能直接爆炸。

戏下分封半年之后,齐地田荣率先叛乱,项羽不得不去平叛。

刘邦则乘机出三秦,在还定三秦战役中,诸侯国实力弱小的毛病就被放大了,以章邯一个人实力,其实是不足以防卫刘邦的,汉元年(公元前206年)5月,曹参取下辨,故道,出散关,趋陈仓。章邯急忙到陈仓应敌,赵衍献计,汉军绕道山间小路背后偷袭,汉军前后夹击大败章邯于陈仓。

章邯在雍县再败于樊哙,又在雍城败于曹参,退守废丘,被汉军团团围困。汉军开始分掠三秦各地,三秦基本归汉,唯独章邯在废丘苦苦支撑,汉二年(公元前205年)6月,樊哙水淹废丘,章邯自杀。汉军基本平定汉中,占据了秦故地,有了问鼎天下的实力。(出三秦出自《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可是韩信呢,还定三秦那么重要的战役,韩信怎么没戏份。

虽然刘邦拜将了,但是直接将全部兵权交给韩信,我觉得还是不太可能,汉将也不可能一瞬间完全服气,韩信应该是指挥之一,独挡一面的韩信还在后面,多的是他表现的机会。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汉王举兵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出自《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韩信的军事能力终于得到体现,在刘邦彭城大败之后,韩信还能收拢残兵,抵挡住项羽的进攻,并和灌婴的骑兵一起,击退楚军,把项羽抵挡在荥阳之东。

楚汉双方在京索之战之后,开始拉锯。

兵仙韩信连灭五国

4

韩信献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简而言之就是刘邦留在荥阳和项羽拉锯,而韩信则北伐,绕一大转攻击西楚后方,断绝西楚粮道,前后夹击打败项羽。但是汉军刚刚彭城大败,萧何把关中老弱都送来了,好不容易把项羽挡在荥阳之东,哪来的兵力北伐,然而韩信的意见确实值得采纳,所以韩信还是得到了不多的兵力进行北伐。

第一个目标是二五仔魏王豹,魏王豹的战略很简单,我就守着黄河渡口,你渡河得用船吧,船的目标那么大,你没法藏着,我只要发现你大批量的船,我就重点把守相应渡口就行了,有种韩信你过来,我半渡而击,打的你满地找牙。

 “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过来就过来,韩信一边收集船摆出要渡河作战的疑兵,一边用树木绑罐子,制作了简易的渡河工具,直接从夏阳渡河,直取魏国首都安邑。魏国被平定。

平定韩国之后,韩信韩信有了一定的兵力,火速北攻代国,代国亦溃败。而赵代两国一体,搞定了代,那自然赵也不太可能袖手旁观。

而韩信面对的是一个号称20万大军的赵国。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韩信和张耳要用数万兵力面对二十万兵力,韩信不是灭了魏代吗?怎么才这么点兵力,那是因为刘邦半夜袭营,把韩信的精兵全部调走支援荥阳去了。

这是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需要韩信来完成。

广武君李左车献计,自己率军3万去劫了韩信的粮草,而成安君陈馀你在井陉口和韩信相持,韩信千里远征,用不着十天就没粮了,然后拿下韩信轻而易举。

但是陈馀并没有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刘邦亲自率军北渡黄河进攻赵国都城邯郸,陈馀发现韩信这边只是佯攻牵制,所以十天灭韩信的计划肯定不行,成安君陈馀需要回去救援邯郸。第二个就是,对付韩信这也就万人的军队需要这么小心,李左车你看我早上出兵灭了韩信中午回来吃午饭,然后再回援邯郸都来得及。

韩信探听到李左车的计谋没有被采纳,非常高兴,而赵军希望迅速解决韩信然后回援邯郸就更让韩信高兴了。

韩信制定了作战部署,挑选2000骑兵带着汉军旗帜偷摸埋伏在赵军大营附近,然后剩余的步兵深夜渡河(今河北井陉微水镇的绵河)并依河修建的防御工事。天亮之后,韩信先派了一部分人攻赵,这自然打不过赵军,汉军败退,退回到防御工事,而赵军则出动追击,这时韩信背水阵的威力就出来了。

首先面对赵军是死局,汉军将士都很拼命。

其二,汉军有修筑防御工事,等于有防御加成。

其三,汉军背水一战,赵军最多只能三面进攻,战线展不开,就算是赵军有20万大军,战线不够这20万人就不能完全发挥战斗力,只能有部分兵力展开进攻,而其他的只能看着,因为战场实在站不下了。

其四,赵军添油战术,陈馀发现大军居然攻不下韩信布下的背水阵,直接全军出动,一定要拿下韩信。这个时候埋伏的2000骑兵袭击赵营,拔旗易帜。

赵军久攻不下,就准备退兵回去修整,结果发现自己军营插满了汉旗,以为韩信援军到来,赵军大乱。韩信再次出动,前后夹击,斩成安君,禽赵王歇。赵国平定。

果然半天就搞定了,只不过饭是由汉军来吃。

韩信平定了赵国,就剩下燕齐还不是汉王这一边的了,李左车献计,整合赵地,作势攻燕,然后遣使燕国,燕国果然归降。

这个时候刘邦又被项羽突破防线,荥阳与成皋失守,洛阳危急。刘邦再次夜袭韩信营,夺了他的部队要去找项羽打回来。同时还让张耳和韩信在赵地征兵,准备攻齐。

韩信准备妥当,引兵攻齐,却听到了郦食其已经劝降齐国归顺汉,有点犹豫是不是要继续伐齐。谋士蒯通鼓动韩信,郦食其就靠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就拿下了齐国,比你韩信功劳都高了,他就一腐儒,凭什么?

所以韩信渡河继续攻齐,而郦食其在说服齐王归顺之后,并没有马上回去向刘邦复命,而是留在齐国大吃大喝起来,而齐军也撤掉了防备,韩信奇袭齐军效果显著,很快就打到齐国都城临菑,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骗了自己,齐军疏于防备,才让韩信进展如此顺利,于是烹杀了郦食其。

很快临菑也被韩信攻下了,田广向项羽求援,本来齐楚向来不合,但是如果齐国灭亡,那么西楚也是腹背受敌,于是派了龙且带领20万大军前来救齐。

田广和龙且合军,有人献计龙且,汉军锐不可当,不如构筑防线,坚守不出,然后派人去韩信后方挑动齐城反汉归齐,韩信就会征粮困难,必定不战而降。

而龙且则非常轻视韩信,说韩信那人,我晓得滴(大概龙且还认为韩信是那个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吧),拿下他轻而易举。这样还没打韩信就降了,我来干什么,还有我什么事儿。而且把韩信打败了,项王答应把齐地一半分封给我,不打我哪来的封地?

双方在潍水摆开阵式,当时潍水处于枯水期,本来就没多少水,韩信命令士兵去上游筑坝,拦住潍水,这个坝挺有意思,它类似于水獭筑的坝,可以拦住大部分水,但是还是会有一点流过去。

具体怎么办到的众说纷纭,反正它起到了它应有的效果,让本来处于枯水期的潍水,水更少了,韩信直接就带了部分军队徒步过河攻击龙且,然后又是假装败退,龙且追击,过河攻击韩信,韩信命令挖开筑坝,大水袭来,分割了龙且军团,龙且只有少数军队过河,大多数还在河对面,却要面对整个韩信军,韩信反击,斩杀龙且,对岸的齐楚联军见状溃逃。齐国平定。

项羽开始派人游说韩信自立,谋士蒯通也如此鼓动韩信三分天下,韩信最终念及刘邦知遇之恩,并未自立,但仍然观望楚汉相斗。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楚汉议和,双方以鸿沟为界,两分天下。九月,项羽如约东撤,而刘邦则采纳张良、陈平之计,背约开始追击项羽,灌婴奔袭项羽后方,攻占西楚首都彭城。

城父之战后,刘邦加封韩信、彭越的封地,两人引兵来到城父和刘邦会合,准备完全消灭楚军。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双方在垓下决战。韩信摆出五军阵,自己亲率主力进攻项羽,孔藂为左翼,费侯陈贺为右翼,汉王压阵,周勃、柴武等为预备队。

战术还是老一套,初战不利后撤,楚军追击,汉军左右两翼迂回夹击,韩信回头再战。双方鏖战许久,楚军大败,退守垓下。

虽然佯败引诱敌军追击的战术老套了一点,但是耐不住好用啊。

四面楚歌让楚军士气崩溃,项羽率八百骑兵突围,刘邦亲自率军追击,项羽最终自刎乌江。楚汉争霸结束。

刘邦在巡视云梦泽,命人捆了韩信,改封淮阴侯,并将其软禁在都城,此后,直到死于吕后之手,韩信再未领兵,哪怕刘邦被围白登,也未再重新启用韩信。

韩信被称为兵仙,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实是军事天才,但另一方面,也和他的家庭和经历有关,有书可以读就已经超越了当时非常多的人了,项羽帐下两年的经历更是少有的学习机会。当然更多的是韩信自己厉害,破魏,灭赵,击齐,甚至最后垓下决战,无一不是经典的战役,普通人打出一个就能吹一辈子了,韩信则一骑绝尘,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破乞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回答一下什么算一个人的军事才能,一个人的军事才能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凝聚力

凝聚力对于一个将领或者一个管理者来讲,至关重要,你要打仗总要有人愿意跟着你,死心塌地的听你指挥,否则光靠自己去拼杀只能算勇猛,不能算军事才能。在凝聚力这一点上,韩信是无比优秀的,刘邦从造反开始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经常性没有士兵,每次刘邦战败,便去夺韩信的兵丁,将其手下全部接管,只留韩信一个光头将军,但不久之后韩信又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部队,史书记载韩信善于招募和训练士兵,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凝聚力。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想当兵很容易,大部分时候都是被统治者强迫征兵,秦末动乱年代,各诸侯均手握重兵,不可能有很多闲散的轻壮男丁等待韩信去征,要不然刘邦这样的枭雄也不会为征兵苦恼了。在韩信加入前,刘邦的军队数量和军队战力是很弱的。由此对比可以发现,韩信在凝聚力上面是很强的。士兵愿意跟着韩信打仗,无外乎看重韩信极强的军事能力,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能给自己一口饭吃。类似现在生活中,我们跟老板一样,觉得跟着老板能有大的发展,老板人品不错,能给予自己更多利益,所以死心塌地的跟着老板。这实际上就是这个老板的凝聚力。

2.统帅能力

一个人的统帅能力就是看能带多少兵,用现代管理学讲能带多大的团队。这里面有个典故,就是刘邦和韩信两人的对话,早期的刘邦和韩信关系还是很好地,经常谈心交流打仗经验,后期因为帝王之术,功高盖主的原因才开始忌讳和牵制。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多多益善,意思就是越多越好,给我多少我都能带。刘邦又接着问韩信,问他自己(指刘邦)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最多10万。这话虽然挺伤自尊的,但韩信判断的依据就是一个人的统帅能力,韩信在带兵数量最多的一次应该是和霸王项羽终极PK的垓下之战,汉军约有七八十万人,按照古人记载史书的规则,应该是七十多万,不到八十万。最后的结局是灭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从此韩信再无对手。由此可见韩信统帅八十万是绰绰有余的。

历史上的韩信画像


3.指挥判断能力

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讲,你可以不干活,可以拿高工资,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的指挥判断能力一定要准确,否则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举个现代企业经营的例子,华为的任正非,本人不懂技术,但其优越的指挥判断能力让华为屹立于世界科技顶端,甚至以一己之力对抗一个流氓国家的欺负依然能应对自如。这就是任正非的指挥判断能力超强,在华为不赚钱的时候亏损也要投入研发,亏损也要做芯片,从普通管理者角度看,这是不务正业,不管企业死活的做法。但事实证明,任正非的判断是正确的。很多企业包括古代的很多军队,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指挥者决策错误,导致企业或者军队遭受灭顶之灾。韩信一生史书记载打了十场硬仗,且无失败记录,可见其指挥判断能力到达了100%正确的水平。

影视剧中的韩信或许更贴合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4.谋略能力

谋略能力看重的是一个将领的策略应变能力,如果打仗像一些游戏一样仅仅是一对一单挑,你砍我一刀我射你一箭,那打仗就是拼人数,拼勇猛,不存在谋略或计谋,更不存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案例。纵观韩信一生的战役基本上都是五花八门,不按常理出牌,而且给历史和后人创造了好多个成语故事,比如背水一战,十面埋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可见韩信在战争的多样性,谋略性,以少打多,以最少的牺牲争取更大的胜利方面是有出色的才能。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历史上极具谋略能力的将领。

韩信背水一战

那么韩信的这些军事才能是如何来的呢?

第一,韩信受启蒙老师尉缭子的兵法影响,人在小的时候启蒙的力量是很大的,就比如现在的小孩,小时的启蒙技能往往会成为长大后的特长或爱好。尉缭子本人有很多的谜,但正史《汉书》的作者班固在《艺文志》中将尉缭子同时归为杂家和兵家之中,可见尉缭子本人的军事才能是得到认可的。

第二,韩信是贵族后裔,在韩国被灭之前,韩信作为贵族小少爷,受过很好的教育,穷人及普通民众那个时候是读不起书的,韩信能识字懂兵法,证明其小时候就开始学习兵法,甚至是被长辈族人灌输要强大韩国,打败秦国,不做亡国奴之类的誓言,这些在孩童心目中影响是永久的。

第三,韩信是偏科生,史书记载韩信连耕种农桑都不会,不是洗衣服的大妈给他饼子吃,估计都能被饿死。但往往偏科生会在偏向的那种领域有极强的造诣。韩信就是通过偏执外加早期启蒙后期学习实践,具备了举世无双的军事才能。


时空地游鼠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韩信的兵法是跟谁学的?我们先来看看韩信参军前在家乡的经历:穷光蛋一个,而且品行不好,不能被推举为吏,又没有任何获取生活来源的手段,只能到亭长家蹭饭吃,后来还被亭长的老婆给赶走。差点被饿死时被一个漂母发现,给了他几十天饭吃,他还大言不惭的说要回报人家。被一个屠夫欺负,从人家的裤裆底下爬过去。可以说,简直就是一个一无是处、胆小怕事、混吃等死,还好吹牛的人。由此可见,韩信的兵法不大可能是师父教的,因为他自己连饭都吃不起,根本不可能有钱去拜师学习。

那么,我们只能从韩信的出身来推测他的军事知识是从哪学来的了。韩信虽然是个穷光蛋,但他不是一般的穷光蛋,因为他的身上带着普通穷光蛋甚至普通人都没有的东西——剑。当时那个屠夫羞辱他时便说他“好带刀剑”;项梁渡淮后,韩信仗剑从之。可见,韩信很可能是一名没落的贵族,而且极有可能是楚国贵族(淮阴属于楚国故地),那把随身佩戴的剑,便是他身份的象征,也是他不肯将剑变卖的原因。

但韩信砍人的本事肯定很烂,不然别人也不敢如此侮辱他,所以说这把剑更像一件装饰品。当反秦义军渡过淮河时,韩信像打了鸡血似的踊跃参军,即是他对生活不满,想要建功立业改变生活的需要,也包含着对秦朝廷的报复之情。

如果韩信是贵族之后,那么他的军事知识的来源便很容易推断了,童年时期的韩信便对兵法感兴趣,贵族的身份使他很容易得到学习的机会,但很快随着楚国的灭亡他的贵族生活便宣告结束。失去生活来源的韩信即不屑与做普通百姓做的事来谋生,也没有这种能力。所以韩信能做的便是不断的钻研兵法,以便机会来临时能够在战场上夺回往日的贵族地位。而他的这种行为在别人看来也就当然是无

所事事了


华乐雨辰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韩信是布衣出身,受过胯下之辱,曾经向洗衣服的老婆婆讨过食物。从他的这个状况来看,他不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过,从他背水一战成功之后,与将士讲兵法来看,他又像是一个熟读兵书的人。

关于韩信,文字资料太少,所以无法看到一个全貌。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哪个军事家是生来就是军事家的,都是从战争、书本中学习了战争的直接和见解经验,然后才成为军事家的。那么韩信的直接与间接经验来自哪里呢?为何萧何、韩信都劝刘邦重用他呢?

耻与绛、婴同列

汉帝国建立之后,韩信以及他的军事能力让刘邦极为忌惮。于是,刘邦团队设计将他擒拿,并将他贬为淮阴侯。司马迁对这个时候韩信的心态刻画得很详细,韩信每日都愤怒,并且因为与周勃、灌婴同列而极为耻辱。

韩信有一次拜访樊哙,樊哙跪地很高兴地对他奉承了一番。韩信感叹自己竟然与樊哙位于一个等级,深感耻辱。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韩信是看不起这几个人的。然而,这几个人都是西汉开国功臣,他们以及其家族,都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更有意思的是,韩信看不起的这些人都来自一个地方——丰沛,全是刘邦的老乡,也全是中下层出身。从韩信看不起他们可以看出,韩信的出身、阶层一定好于他们,不然的话,韩信不至于以和他们同列为耻辱。

大致的推断应该是,韩信是落魄的贵后裔,到他这一代,家道中衰了。尽管很穷,他一直戴着一把宝剑。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贵族可以佩戴宝剑。从这个信息可以看出,韩信应该是贵族后裔。他去项梁处投军的时候,也是带着宝剑的。

不受重用的郎中

从韩信的出身可以看出,他幼年应该有过习武、读书的经历,这是他投军项梁的基础。公元前209年,韩信投军项梁,该年他只有22岁。他在项梁军中担任什么职位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一定不是普通士兵,不然他很难活下来。

在项梁手下,他默默无闻。不过,项梁是个很懂兵法的人,经常给项羽讲兵法。在这个时候,不排除韩信有机会接触到项梁的兵法。毕竟,秦灭六国后,把兵书全都烧了。一般人,除非是武将后裔,不然是不懂兵法的。

项梁在公元前208年战死,从此以后韩信跟了项羽,做了郎中。这个职位很低,被很多人看不起,被韩信自己也看不起。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郎中是做什么的。其实,郎中这个职位相当于皇帝的侍从、谋士、军师、护卫、顾问等。

司马迁记载,韩信屡次给项羽出奇谋,项羽都没有采纳,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韩信在项羽军中应该是中下级谋士。他从公元前208年跟随项羽到公元前205年投奔刘邦,在项羽麾下至少服役三年。这三年,他经历了几十次重大的战争,其中就有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韩信的直接与间接军事经验全部来自项羽。






一位爱电影的职工


早年韩信家境贫穷,经常吃不饱,穿不暖,靠着邻里的救济才得以勉强度日。他母亲死后,连丧事都办不起,穷的叮当响,连母亲的下葬费都没有,最后找了块地把母亲随便安葬了。可以看出韩信出身贫寒,根本没有钱去找老师学习兵法。这样看来,早年的韩信根本没有经过正统的军事教育,这些打仗的兵法才能都是韩信在日后学习的。韩信虽然家境不好,可身边常戴一把佩剑,而且还是把绝世好剑。由此可见,韩信的祖上家境应该不差,可能还是贵族。虽然到了韩信这一代家境没落了,但是他有一把绝世宝剑,这把宝剑是家传之物。不过韩信这个人天生聪明,又喜欢舞剑,对打仗特别感兴趣,这样的人不可能注定一生流落乡间。后来韩信投靠了项梁,项梁死后,他又跟了项羽一年多,经历了著名的巨鹿之战。算上他跟项梁的半年,他和项羽在一起的时间足足有两年左右。这两年时间中几乎是天天打仗,韩信也跟项羽学到了不少东西。在这期间他也向项羽提出很多的军事决策。可以说,韩信近距离的观察楚军动态,目睹项羽的得失。看看到巨鹿之战的结果,对于项羽他也是相当了解。不过在项羽这儿,韩信始终没有得到重要。有“鸿鹄之志”的韩信又投靠了刘邦,被慧眼识珠的萧何一眼相中,并且被任命为大将军,从此开启了暴走模式,纵横天下,百战百胜,成为一代“兵仙”。在大将军的职位上韩信开始展现自己的业务能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突袭三秦,让刘邦入主关中。在实战中,韩信喜欢广纳别人的意见。比如他背水一战打败赵军以后,立刻想办法把赵国最有智谋的李左车给抓到,引为上宾。正因为他网罗了不少人才,这些人才和他互相激发,因此他自己也进步了不少。可见韩信的军事才能一方面源于自己的兴趣,喜爱打仗,善于总结经验;另一方面也源自早年跟着项羽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后来的实战中,韩信博采众长,广罗人才。这些因素都造就了韩信的无敌.


方寸天地上


韩信打仗这么逆天,他的兵法是从哪学的?说出来你也许不信

说到韩信,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韩信是汉朝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汉初三杰之一,被公认为是古代战争谋战派的巅峰人物。韩信被誉为“兵仙”,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韩信打仗非常的厉害,甚至可以说是百战百胜,有专家评论韩信此人,运筹帷幄的能力不输给张良,军事才能仅次于项羽,治国安邦能力不输萧何,可以说刘邦的半壁江山都是由韩信打下来的。韩信这么厉害,他的兵法是跟谁学的?

早年韩信家境贫穷,经常吃不饱,穿不暖,靠着邻里的救济才得以勉强度日。他母亲死后,连丧事都办不起,穷的叮当响,连母亲的下葬费都没有,最后找了块地把母亲随便安葬了。可以看出韩信出身贫寒,根本没有钱去找老师学习兵法。这样看来,早年的韩信根本没有经过正统的军事教育,这些打仗的兵法才能都是韩信在日后学习的。

韩信虽然家境不好,可身边常戴一把佩剑,而且还是把绝世好剑。由此可见,韩信的祖上家境应该不差,可能还是贵族。虽然到了韩信这一代家境没落了,但是他有一把绝世宝剑,这把宝剑是家传之物。不过韩信这个人天生聪明,又喜欢舞剑,对打仗特别感兴趣,这样的人不可能注定一生流落乡间。

后来韩信投靠了项梁,项梁死后,他又跟了项羽一年多,经历了著名的巨鹿之战。算上他跟项梁的半年,他和项羽在一起的时间足足有两年左右。这两年时间中几乎是天天打仗,韩信也跟项羽学到了不少东西。在这期间他也向项羽提出很多的军事决策。可以说,韩信近距离的观察楚军动态,目睹项羽的得失。看看到巨鹿之战的结果,对于项羽他也是相当了解。

不过在项羽这儿,韩信始终没有得到重要。有“鸿鹄之志”的韩信又投靠了刘邦,被慧眼识珠的萧何一眼相中,并且被任命为大将军,从此开启了暴走模式,纵横天下,百战百胜,成为一代“兵仙”。

在大将军的职位上韩信开始展现自己的业务能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突袭三秦,让刘邦入主关中。在实战中,韩信喜欢广纳别人的意见。比如他背水一战打败赵军以后,立刻想办法把赵国最有智谋的李左车给抓到,引为上宾。正因为他网罗了不少人才,这些人才和他互相激发,因此他自己也进步了不少。

可见韩信的军事才能一方面源于自己的兴趣,喜爱打仗,善于总结经验;另一方面也源自早年跟着项羽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后来的实战中,韩信博采众长,广罗人才。这些因素都造就了韩信的无敌,对此,你怎么看?





慕夏无名


韩信家境贫穷,经常吃不饱,穿不暖,连母亲丧事都办不起,可以看出韩信出身贫寒,想从学堂里学到兵法应该是可能的,至少早年的韩信没有经过正统的军事教育,这些打仗的兵法才能都是韩信在日后学习的。


韩信虽然家境不好,但是身边常戴一把佩剑,而且还是把绝世好剑。由此可见,韩信的祖上家境应该不差,可能还是贵族。虽然到了韩信这一代家境没落了,但是他有一把绝世宝剑,这把宝剑是家传之物。不过韩信这个人天生聪明,又喜欢舞剑,对打仗特别感兴趣,这样的人不可能注定一生流落乡间。

后来韩信投靠了项家军,在军中有两年左右的军旅生涯,这期间几乎是天天打仗,还经历了著名的巨鹿之战。韩信也跟项羽学到了不少东西。在这期间他也向项羽提出很多的军事决策。可以说,韩信近距离的观察楚军动态,目睹项羽的得失。看看到巨鹿之战的结果,对于项羽他也是相当了解。

在实战中,韩信喜欢广纳别人的意见。比如他背水一战打败赵军以后,立刻想办法把赵国最有智谋的李左车给抓到,引为上宾。正因为他网罗了不少人才,这些人才和他互相激发,因此他自己也进步了不少。

由此可见,韩信有一种努力上进的执着,平时也爱好琢磨研究,在不断战争中学习改进,从项羽身上也学习了不少优秀东西,中途可能还和好友钟离昧、张良、萧何请教或借阅兵书,从李左车学习专业兵法知识,再不断总结改进,变成了韩信自已的一套兵法,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富元制作


除了天才没法解释。

史书中能找到的关于韩信的记载,全在太史公这里: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是韩信从军前的全部记载。

如果非要从中分析出蛛丝马迹的话,有两条值得注意,一是漂母称其为“王孙”,二是不良少年侮辱他时,称他“好带刀剑”。

这个王孙如果不是某些人所说泛称以外,说明他祖上应该是贵族;其二,好带刀剑。好带刀剑其实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因为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做了这么一件事: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收缴天下兵器,铸了12个金人。至于六国诸侯,则全部置诸于咸阳,全安排到咸阳看管起来。

但给六国诸侯贵族留了一点特权,可以保有自己的兵器。所以这也证明韩信出身确实是贵族。否则天天带着剑晃来晃去,早就被秦兵砍了。

不过我们也知道,六国诸侯、富户都被送到咸阳看管起来,所以韩信即使是六国贵族,肯定也是很疏的远支,这才成了漏网之鱼。

但贵族说明不了为什么韩信这么厉害。

我们看另一个同时代的天才,项羽。项羽的军事知识都是跟他叔叔学的。

韩信有没有这么一个叔叔,这么一个导师?不知道。太史公没有记载。

韩信祖上有没有给他留下兵书战策?不知道。

但以上二者必居其一。

但有人教,有书读,还是无法让人信服,咋就这么厉害呢?

天天好酒好菜锦衣玉食费尽心血培养出的废物有的是。

所以,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韩信是天才,古往今来,最最天才的一个。毕竟,兵仙只有一个。天才就是不用教都会的那种。天才是有点阳光就灿烂,有点雨水就疯长的。

服不服,他都是最最最顶级的天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