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經營連年虧損,餐飲企業不願涉足,江城“舌頭上的養老”遭遇窘境

楚天都市報6月21日訊(記者周萍英 陳倩 劉利鵬 實習生韋媛)下個樓就能吃上飯菜品種豐富,價格經濟實惠的食堂,現在武漢不少社區裡的老年人,都享受到了這一便民利民的服務。

但社區老人食堂也遭遇了“成長的煩惱”。虧損成為多數老年食堂的常態,即使有政府補貼也不能覆蓋成本,還有的社區希望設立老年食堂,卻遇上選址難的問題……“舌尖上的養老”,目前走得並不順暢。

经营连年亏损,餐饮企业不愿涉足,江城“舌头上的养老”遭遇窘境

不虧損的老人食堂鳳毛麟角

週一中午11時20分,武漢市武昌區楊園街電力新村社區道能幸福食堂。離規定的開放時間還有10分鐘,打菜的窗口前就已排有二三十位老人在排隊等候就餐。

西紅柿炒雞蛋、炸刁子魚、木耳肉丸、海帶排骨湯……28道菜在全透明廚房前一一排列。時間一到,73歲的趙爹爹選擇了兩條炸魚加兩勺橄欖菜肉末,刷卡11元,打上免費的半碗米飯和稀飯,成為當天食堂午餐中第一個用餐的老人。

工作人員介紹,儘管趙爹爹刷卡顯示為11元,但是按照老年人專享的“充值300元送200元”的優惠方式來折算,相當於只付了6.6元。“街坊們和我都喜歡來這裡吃,味道好、方便,還很便宜。”趙爹爹心裡也有本賬:如果三餐全部在食堂用餐,一天總共花費不到15元錢。

作為武漢第一家開設在社區的專門老人食堂,電力新村社區道能幸福食堂從2013年開設至今已有5年多時間。該食堂品牌也在武漢本地不斷髮展,目前已有9家店。“開到哪個社區,哪個社區的老年人都歡迎得很。”食堂創辦者曾少峰說。

不過,曾少峰也坦承,9家店中除了電力新村店和礄口區發展社區店,其他店基本處於虧損狀態,“比如黃鶴樓街道幸福食堂,由於處在上坡地帶,天晴的時候人就多點,下雨雪時就很少人去。再加上流動人口多,目前情況很不理想。”

他算了一筆賬:一家店的主要成本為人工、原材料和水電煤房租三大塊。人工成本是最主要的。如電力新村店,光人工成本每月就2.4萬元,加上其他開銷算下來,每天就餐者刷卡額達到2500元才能保本。

“現在的情況已經比之前要好了,前幾年都是靠我原來的企業在‘輸血’。”曾少峰說,據他了解,武漢的社區老人食堂,八成以上都處於虧損狀態。

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社區中央食堂,是今年2月28日正式開業的,負責人杜經理介紹,到目前為止,該食堂月均虧損兩萬多元。

经营连年亏损,餐饮企业不愿涉足,江城“舌头上的养老”遭遇窘境

江城較為知名的養老企業僑亞集團,舉辦的社區老人食堂目前也難以擺脫虧損的現實。該集團社區業務負責人介紹,僑亞集團目前在全武漢開辦了32家老人食堂,規模不一,但只有5家店實現盈虧平衡。

財政補貼僅能彌補部分費用

為社區老人食堂提供補貼,讓更多老人享受實惠與便利,武漢各個區為此也提供了專門的補貼。記者瞭解到,僅在武漢市江漢區,每年就向老人食堂提供超過200萬元的補貼資金。武漢市民政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武漢地區共有114家老人食堂,享受到區級政府部門提供的財政補貼。

但相對於社區食堂運營所需費用來說,政府補貼並不能覆蓋其運營缺口。

武漢市礄口區漢水橋街仁壽社區老年人服務中心,是養老機構僑亞集團開設的32家社區老人食堂之一。負責人小蘇透露,開業一年多來,該店高峰期三餐加在一起每天100多人就餐,而天氣炎熱時每天只有五六十人進餐。但一個店面裡需要6個固定工作人員、2個流動頂班人員,“食堂補貼6萬元,社會運營補貼6萬元,每年政府部門總共補貼我們12萬元,這個錢尚不夠發人員工資。”她說,如果人員工資能夠覆蓋,該店就能盈虧平衡。

曾少峰介紹,道能幸福食堂在多個區都有布點,但每個區的補貼措施和額度並不一樣,甚至每個年度都有不同。“比如電力新村社區店今年還未接到補貼,以往則會有數萬元的補貼。上週交了黃鶴樓街的店兩年的電費十幾萬元,這一費用也未減免。”他說。

武漢市民政部門相關人士認為,未來會有更多的社區建立老人食堂,服務的對象也會越來越廣泛。而目前財政資金補貼總額則相對固定,如果單純依靠補貼來彌補運營虧空,難以讓老人食堂持續健康發展。

经营连年亏损,餐饮企业不愿涉足,江城“舌头上的养老”遭遇窘境

社區老人食堂,讓不少老年人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一些沒有老人食堂的社區,也在積極申請設立。但設立老人食堂,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

此前,武昌區徐家棚街水岸星城社區也籌建過社區老人食堂。物業負責人介紹,該小區甚至投入了幾十萬元,廚房要用的蒸飯盒、櫥櫃、貨架、餐桌等都備好了,但項目還是終止了。原因有多方面,包括部分居民擔憂食堂產生油煙等而反對;選址的房屋需要重新改建;餐飲企業也不願“接條”市場前景較差的老人食堂行業等等。

如何破解老人食堂“難題”,有社區做了有益探索

在百步亭社區景蘭苑居委會,這裡的愛心餐吧已經運營了5年。20多名志願者都是社區的居民。64歲的陳師傅是江岸車輛廠的退休職工,兒孫都不要自己操心,沒有其他負擔的他就發揮起自己會做菜的特長,為老人們服務。和陳師傅一樣的志願者們,一週分成六到七班,每天由一名“主廚”,兩位“幫工”組成做飯專班,菜譜每天都會根據老人的口味和健康要求更換,所有志願者都辦理了健康證,接受食藥監部門的監督。

愛心餐吧一頓飯的收費是8元,5年來基本實現了盈虧平衡,原因就在於食材的費用幾乎是唯一的成本支出。每天早上7點不到,社區殘疾專幹張暉就會騎著電動車到附近菜場採購,不僅要保證8點半之前把新鮮的菜帶回來,還要儘量和攤主多還價,保證物美價廉。餐吧的門面是社區工作用房,水電是社區工作用電,只有煤氣需要定時更換。

经营连年亏损,餐饮企业不愿涉足,江城“舌头上的养老”遭遇窘境

景蘭苑居委會負責人把這種模式稱為“互助式養老”,年齡相對較低的居民,為社區裡的高齡老人和殘疾人服務,到他們年齡漸長,需要照顧的時候,社區又會有新的志願者頂上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方式,保證了志願服務的持久生命力。

在仁壽社區老年人服務中心,食堂的一面牆還擺了兩個小貨架,上面陳列著米、面、油、衛生紙、洗衣液等生活用品。該食堂平價售賣生活用品,利潤用於食堂運營。

而青山區普仁醫院在該區117社區舉辦的老人食堂“社區好味到”,也採用過年節時銷售炸肉圓等時令菜品的方式,彌補運營的虧損。“儘管我們並不指望社區食堂賺錢,但也希望通過努力,讓食堂良性運轉,服務更多居民。”食堂負責人王俊傑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