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戰時日本有哪些設計比較成功,沒有太大槽點的武器?

Anky丿灬魑情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


二戰時,日本的工業科技水平在世界列強中屬於吊車尾。但還是有一些武器裝備的設計比較成功。


大和級戰列艦,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 曾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大和艦的噸位、主炮威力、裝甲厚度超過了同時代的戰列艦,是名副其實的最強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計劃建造4艘(以戰列艦來說數量不算少),建成兩艘(大和號、武藏號),另有信濃號改為航母,以及一艘111艦未建成,

大和級戰列艦擁有460毫米的主炮9門;155毫米、127毫米、25毫米副炮與防空炮多達數百門,密密麻麻地佈置在艦體各處;滿載排水量72808噸,27節的航速。其實單從戰列艦的設計來看大和的設計還是非常出色的。不過大和級戰列艦威力雖大,但生不逢時,恰逢戰列艦的主力艦地位開始被航空母艦所取代的時代。大和號戰列艦的沉沒宣告了日本海軍的覆滅,也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結束。

二戰中,日軍的武器裝備同歐美相比比較落後,但有一款日軍武器是個例外,它沒有太多的科技含量,憑藉其超強的戰場表現,贏得許多國家的一致推崇。這款武器叫做擲彈筒。

擲彈筒又叫超輕型迫擊炮,重量輕便於攜帶,便於火力支援,造價也低,單兵攜帶,不佔編制,主要在日軍步兵班一級的單位當中使用。

超輕的重量使得日軍的擲彈筒可以伴隨步兵進攻,並且不需要轉換,能快速發射,不僅可以曲射,還能平射,打了就跑,很難被反擊火力消滅。因此這種射程遠,反應快的“手炮”也就成了抗日時期中國機槍手的噩夢。

在太平洋戰場的反登陸作戰中,擲彈筒在日本老兵的操作下曾重創美軍登陸艇和裝甲車輛。美軍則將這種讓他們頗為頭疼的武器稱為“膝射迫擊炮”。

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有名且發揮作用最大的戰車,機動力強,可靠性高。戰鬥全重 15t,有 4名乘員,裝 157mm 短身管火炮,裝甲厚度一般為25mm。採用風冷柴油機、不對稱炮塔、鉚接結構裝甲車體和炮塔、無線電臺的框形天線、主動輪在前。

97式中型坦克及其改進型(97改坦克),總生產量為2880輛,廣泛用於日本侵華戰爭,東南亞戰爭和太平洋島嶼的爭奪戰中。

在97式坦克剛剛誕生的1937,97式坦克在世界範圍內都屬於比較優秀的坦克。但是隨著日軍的自大,放鬆了坦克的研發,直到到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失利之時才匆匆研發坦克。

一式陸攻,為雙發的中型水平/魚雷兩用轟炸機,由日本三菱公司製造,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富盛名的日本轟炸機。除了引擎一旦起火便很難熄滅外,一式陸攻沒有什麼太大的設計缺陷。(不像零式戰鬥機優點和缺點一樣的明顯)。

戰爭期間日本一共建造了大約2500架一式陸攻,行蹤遍佈太平洋各地,1941年12月,從西貢機場起飛的一式和九六式攻擊機擊沉了英國遠東艦隊的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1942年,作為拉包爾基地的主力轟炸機多次對瓜島機場進行空襲;1943年4月18日,搭乘一式轟炸機前往前線視察的山本大將被美軍擊落喪命;1945年8月19日,兩架塗裝成全白色的一式陸攻運載著日本投降談判團前往硫磺島美軍基地。

1945年以後一式陸攻已顯得非常過時,成為美軍飛行員非常容易射殺的獵物。不過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憑藉大航程和高速度,一式陸攻可以說是盟軍的噩夢。整個大戰中一直服役於日本海陸軍。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非常歡迎大家來吐槽!!!


東斯坦因


看到前面幾位網友講的很具體,也有一定的理論和實際依據,有道理。關於三八大蓋我說兩句自已感受的話,我對它的接觸是很多的,五歲時還發生過一次走火事件。過去特殊年代家裡就放著一支三八大蓋,所謂三八大蓋就多在這個大蓋上了,它的作用是防塵,可在實際操作中,它的作用並不大,而且給子彈上膛退膛帶來很多不便,有時甚至因它出現故障,本來槍機上膛很順利,可大蓋會造成卡殼,而且有稀里嘩啦的聲響,遠不如毛瑟步槍利落。我1982年調入地方武裝部後,從民兵手中收回的三八大蓋還沒有上交消毀,對它的實戰性做了分析,我認為它的質量太重,槍身太長,士兵背上這麼重的武器很容易疲勞,並不適合遠途作戰,槍身重猶如我們端著鐵棒在拼刺刀。另外,它的槍刺質量是很差的,看到大多是彎曲的,可想在戰場上它的作用不會是很好的。據說槍機是毛瑟的,槍管、膛線、準星、精度、射程及6.5彈網友說性能不錯,可我總體認為它不實用,又重又長,堪比我們的漢陽造了。


作家恩出


二戰中的日軍,雖然被人嘲笑為擁有一戰火力的軍隊,也設計了許多奇葩武器(如百式衝鋒槍、九二式重機槍、南部十四式手槍等)。但是客觀來講,日本的確有一些武器的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說到日軍武器,很多肯定會首先想到三八大蓋步槍、王八盒子手槍、歪把子機槍等等。這些武器在影視劇裡出現的頻率非常高,但其實他們並不算什麼成功的武器。二戰日軍的優秀武器,知名度普遍不太高。

日軍92式步兵炮——堪稱迷你版魔鬼武器,連美軍都讚不絕口

92式步兵炮是日軍武器裝備中一種非常優秀的武器,體積小,火力猛,有一種戰術叫大炮上刺刀,就是形容這個武器的。為啥評價這麼高呢?看看實戰中的表現。


優點一、適應性及隱蔽性非常強

該炮特別“小巧”,全重0.212噸,大概200多公斤,而且身材小巧。根據資料,該炮高僅62公分,使得92式步兵炮無需車輛牽引,只需騾馬,甚至用人力也可以拖著行動。

這使得該炮具有非常廣泛的地形適應性,不論是平原,還是山地,都可以快速部署,隨時支援步兵戰鬥。事實上,在二戰中,只要有日軍大隊以上規模的行動,幾乎都少不了92式步兵炮的摻和,相對於國內抗戰力量來說,這就是個大殺器了。

優點二、火力猛

雖然92式步兵炮本身超輕,發射的炮彈卻是重量級的。其高爆彈重達3.8公斤。和比它高大很多的75毫米身管火炮及80毫米級別迫擊炮的高爆彈是一個檔次上的。所以說,小傢伙幹大事,對於戰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優點三、射擊視野廣


92式步兵炮的射擊視角非常開闊:橫向可以達到90度,高低方向也將近90度。平射,曲射,大仰角射,簡直無所不能。

“八九式”擲彈筒——火力壓制神器。

圖片上就是“八九式”擲彈筒,結構非常簡單,屬於迫擊炮範疇,口徑50㎜,重量僅為4.7㎏,一個人就能揹走還外加8發炮彈,一個二人擲彈筒小組可以攜帶16枚


優點:

1,重量輕,易於攜帶,可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

2,威力大,殺傷榴彈的威力比同口徑的迫擊炮彈大

3,適用彈種多,用途廣

4,環境適應性好

5,射程方便準確

這個擲彈筒別看“其貌不揚”,射程僅500米,但是在抗日戰爭戰場上卻是我們的大敵!威脅僅次於“九二”步兵炮,


擲彈筒是日軍小隊火力的支柱,據說日軍大多數的擲彈筒手都是身經百戰的老手,實戰中的400米內命中率高達在85%到95%,十分驚人。由於它可以採用:臥姿和跪姿發射、重量又輕。進攻中,日軍擲彈筒小組跟隨一線步兵作戰,主要打擊我國抗戰軍隊的機槍火力點,再進行反向壓制,可以說是戰場上的突破利器,我國戰士沒少吃它的虧。

零式戰鬥機——二戰初期最好的戰鬥機之一

恐怕很多不熟悉軍事的人也聽過大名鼎鼎的零式戰鬥機。此機由三菱重工設計,也是日本產量最大的戰鬥機。根據統計,總計生產10449架,是所有日本戰機中生產數量最多的,在世界上也是非常靠前的


根據資料,零式戰鬥機在二戰初期,以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等特點優於其他戰鬥機,隨著P-51野馬、F4U海盜、F6F地獄貓等高性能戰鬥機的大批量投入戰場,零式戰鬥機的優勢逐漸失去。

值得注意的是,在戰爭初期,零式戰鬥機比盟軍的機型要佔優,再加上盟國準備不足,缺乏對零式特性的正確分析,盟軍的戰鬥機損失很大。後來,美軍意外獲得了一架完整的零式戰鬥機後,細緻分析後,做了針對性的改進,這才扭轉了空中不利局面,零式戰鬥機的優勢後來被美軍的新戰術和新裝備逐漸抵消。


其實日本大部分的武器跟同時期的美蘇及歐洲來比,難以說是先進,甚至有著明顯差距。比如戰爭中後期,日本陸軍的三八式步槍仍是主戰武器,而美軍已經用上了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至於火炮,那差距就更大了。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戰爭最終是要靠國家實力說話的。日本在自身資源匱乏的情況,其裝備水平仍比亞洲各國超出許多,個別武器放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非常成功的。


小約翰


首推零式飛機,二戰前期的螺旋槳活塞式飛機中,零式戰鬥機真的沒槽點,到戰爭中後期,零式戰鬥機被髮掘出種種弱點,當然也可以吐槽,不過這些弱點也很難說就是硬傷,而是當初設計時,在性能上做出的取捨,到後期也正是當初被“舍”的這一部分成為槽點。要知道在戰爭之初,日本陸航海航的飛機,在中國戰場,都得靠數量堆砌優勢,面對當時中國全進口的飛機,他們的飛機在性能上反而是劣勢一方,正是零式戰鬥機的出現,才徹底扭轉這種局面,第一次在空戰中大比例壓倒中國空軍,開始徹底取得中國戰區的制空權。在太平洋戰場,零式戰鬥機起初也是具有壓倒性優勢,美國方面在吃了很多虧之後,才總結出野貓戰機雙機編隊,剪式交叉飛行掩護,才勉強得以抗衡,真正從飛機性能上取得領先,是地獄貓出來後的事了。



到後期,零式俯衝的弱點暴露,已及跟美機相比的皮薄血少的問題也被拎了出來,可是在當初設計時,正是因為利用了“嵐五十金屬”,零式才考慮大幅減重,取消了飛行員的防彈鋼甲艙,不但採用了整體細小的框架結構,還在這些細小的骨架上打孔,以進一步減重,不正是這些造成後期弱點的因素,在前期取得機身輕盈,轉彎半徑小,航速高,航程遠,爬升快,形成了機動優勢嗎?最關鍵的是戰爭全程零式飛機生產了一萬出出頭,跟後期爆產能的美國相比,這個產能就是個渣,還有更渣的後備飛行員培養體系,到戰爭後期零式淪落到被當火雞靶子打的地步,也很難讓飛機性能背鍋。日本還有兩種步兵武器,也很優秀適用,沒什麼槽點,一個是九二步兵炮,一個是擲彈筒。


說到槽點,關於九二步兵炮,日軍自己到有一個著名的槽點,九二步兵炮早期用的是木輪,推起來會有吱吱扭扭的聲音,於是經常被日本兵吐槽,說因為這個聲音,老是吵到敵軍過早暴露!所以後來九二步兵炮換上了鋼輪。老實說這個槽很難說到底是罵它還是誇它,70毫米口徑步兵支援炮,都已經推到敵人聽得到輪子響的地方,再近的話就真是拼刺刀的距離了。同時期這個口徑的步兵支援火炮,在歐美強國,也只是師級支援單位,當然性能上也要強於九二步兵炮,可是九二步兵炮卻是作為營級支援火力來用的,在中國戰場的記錄,是所有日軍大隊級規模的戰鬥,都有九二步兵炮露面,一戰後期形成戰壕據守戰,各國重點研究拍擊炮,日本還是因為節省資源,不考慮穩定性,準確率低的迫擊炮,研究出九二步兵炮這個怪物,它是標準的榴彈炮,所以準確性天生就強於迫擊炮,但別以為日本人就徹底丟掉對迫擊炮的需求,理論上九二步兵炮有負十度到七十度的仰角,實際使用中,接近九十度當迫擊炮打的戰例一點都不少,在太平洋島嶼戰裡,把九二步兵炮佈置在山嶺反斜面吊射美軍的比比皆是。

這傢伙總重212公斤,還能分拆成幾大塊,分拆後最重的後架才五十二公斤,幾個人揹著就能翻山越嶺,特別適合當時的亞洲戰場機動條件,到今天都非常適合在南亞雨林裡機動,組裝展開成戰鬥態勢後,加上炮盾,才六十二公分,不要炮盾只有五十公分,在重機槍裡都不算高的,全長也不到三米,卻可以用三點八公斤的炮彈粗暴的控制近三公里範圍!到現代戰場,這玩意兒其實也可以在小國家裝備,它的直瞄火力很方便文化不高的炮兵訓練使用,對強國來說,畢竟二百多公斤還是太重,並且過低的初速也顯得威力不夠,現在的重迫可以替代其曲射火力,火箭彈類可以取代其直射火力,但是對於大規模裝備來說的話,小國裝備這玩意經濟上更合算。擲彈筒簡單輕便,成本低廉,戰場火線五百米範圍內定點清除利器,現在當然不如槍榴彈方便好用,經過訓練的熟手,都能打的很準,作為輕步兵武器,也確實挑不出毛病,非要說不足,那麼因該是後來的戰場上,擲彈筒的威力太不起眼了吧。


李三萬的三萬裡


二戰日本軍用裝備可以說是兩個極端,說它軍工不行,海、陸、空三軍都有性能優良的看家裝備,劣質裝備也是比比皆是。

這裡主要說一下空軍吧,日本空軍在二戰中名氣最大的作戰飛機當屬零式戰鬥機。

從最初型號的十二試艦戰到最後一個型號六四型,都是相當優秀的一款戰鬥機,零式戰鬥機重量輕航程遠,機動性優異,空中格鬥更是表現出色,二戰初期就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由於零式戰鬥機的機身採用的是鋁合金材質,所以其飛行速度可以達到560公里每小時,這在二戰初期,是絕對的空中速度優勢,而且因為重量輕,其機動半徑要比同時期的美軍戰鬥機小半圈之多,也就是說,在空戰中,比速度,零式戰鬥機可以更快的擺脫追擊,比格鬥,處於劣勢的零式可以用更小的半徑繞到敵機身後。

不誇大的說,作為日本空軍少有的優秀作戰飛機,零式戰鬥機是成功的。

但再成功的武器,也會有缺陷,零式也不例外。

動力不足、裝甲薄弱、高速下機身結構不穩定,這都是零式戰鬥機的致命缺陷,而且美軍也針對零式戰鬥機的缺陷把日本空軍吃的死死的,直到美軍擁有了更先進的野馬、地獄貓,零式戰鬥機的優勢也就徹底失去了。

不過零式戰鬥機雖然有缺陷,相比於九六式轟炸機,它也是一款相當成功的戰鬥機。

九六式陸攻機的失敗,真可以說是完美襯托零式戰鬥機成功的一個產物。作為一款完全落後於時代的轟炸機,說它是移動的空中棺材都不為過。幾乎沒有的防護能力,裸露的掛載彈倉,碩大的航空油箱,只要被命中兩顆冒著火星的航炮炮彈,就會變成火球。

這種轟炸機真不敢想象日軍是有多自信,才敢去使用。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在諾門坎戰役以後,日本陸航要求研發一種防禦力,機動力和火力都得到提高的中型戰機,並且交給了土井武夫來負責。

這種飛機很像德國的BF109戰機,就連美軍第一次在新幾內亞遇到這種戰機,都以為德國出口了BF109戰機給日本,還給這種戰機起了一個外號,叫和式梅塞施密特。其實這種戰機在日本叫三式飛燕戰機。

採用了與德國戰機一樣的液冷發動機,還有流線外形。三式飛燕戰機在爬升和俯衝性能上比較優秀,帶有防彈油箱和一定防護裝甲。

這種飛機最大速度,在6000米高度為590公里時速,爬升到1萬米,需要17分鐘14秒,採用2挺12.7毫米大口徑機槍和2挺7.7毫米機槍,也有采用2門20毫米機關炮和2挺12.7毫米大口徑機槍的版本。但是,這種戰機最大的缺點就是航程不行,只有1800公里,在太平洋戰場,基本無法使用。

相對零戰動輒3000公里的航程,三式飛燕戰機只能擔任要地防空。而且,三式飛燕戰機的液冷發動機在炎熱的赤道附近也是故障頻發。結果到了最後的所謂日本本土防空戰,日軍發現三式飛燕几乎是唯一可以在高空迎擊美軍B-29戰略轟炸機的戰機。

而且,堅固的飛燕戰機還可以對B-29轟炸機進行撞擊,陸軍利用飛燕裝甲厚機體堅固的特點,用飛燕直接撞擊B-29的水平尾翼,具有重型裝甲的飛燕,雷電,鍾馗都是用撞B-29戰略轟炸機的水平尾翼的方法撞落B-29轟炸機,然後努力返航。

三式飛燕戰機日本製造了2900多架,數量不多,而且一直到最後也沒有找到合適的戰場。其實,這種戰機適合在溫帶大陸地區作戰,執行防空,對地打擊和爭奪戰場制空權戰鬥。而不適合在浩瀚,炎熱的南太平洋動不動飛行上千公里去襲擊美軍艦隊。


深度軍事


鬼子的九二式步兵炮還算不錯,重量輕,才212公斤,人力能推著走,拆散了幾個人就能扛著走,《大決戰之平津戰役》中就有解放軍攜帶92式上樓打碉堡的情節,說明九二式確實好攜帶、運輸。

這炮火力也可以,既能直瞄也能曲射,拆掉護盾可以高仰角發射,跟迫擊炮一樣。裝上護盾放平了打,也能當步兵炮、山炮使用。而且九二式比同口徑的迫擊炮炮彈裝藥量要打,威力並不小。

這炮為了方便生產和運輸,結構也不算複雜,前面說過,在戰場上拆成幾大塊再組裝起來都沒問題,可以說在舊中國這種道路條件不好、非工業化的國家,九二式是很合適的武器,八路軍繳獲了很快就能會使用,用騾子拉著也能轉移,用起來還是挺順手的。尤其是九二式能夠放平了打炮樓、碉堡,這在當時太急需這種武器了,迫擊炮還得改裝以後才能平射,而且精度也不如九二式。


五雷


二戰日軍制造的世界級步槍:可以用來打飛機的99式

【薩沙講史堂第五百二十一期】(歷史系列第208講)

99式步槍是在二戰日軍研發的一種步槍,目的是淘汰威力不足的38式步槍。客觀來說,99式步槍性能優秀,是世界最頂尖的步槍。只是它生不逢時,誕生的時候就已經落後了。聽薩沙說一說吧。

日軍早在1909年就採用38式步槍作為制式武器,到抗戰爆發已經使用了28年時間。

和所有的日本產品一樣,當年的38式步槍也是一種模仿出來的武器。

設計之初,日本槍王有坂成章少將,就借鑑了美國春田、德國毛瑟、英國恩菲爾德步槍的。

雖被戲稱為發射子彈的長矛,但38大蓋的整體設計是很成功的。

隨著日軍在中國的作戰,包括918事件、對付東北義勇軍、128上海會戰和長城會戰,38式步槍的缺點很快表現出來。

相比國軍的仿造毛瑟1924的中正式步槍,甚至老掉牙的老套筒(委員會1888步槍),38式步槍的威力不足。

客觀來說,38式步槍無論射程、精度、可靠性、訓練的容易程度,都屬於世界第一流。

尤其,它採用6.5毫米步槍彈,後坐力比世界其他步槍都要小一些。

這樣一來,它比較容易訓練,新兵用它射擊不會很驚恐。由於後坐力小,步槍射擊精度,尤其是連續單發射擊精度較高。

在抗戰初期,日軍使用38式步槍是相當厲害的,精度很驚人。

日軍的老兵可以用38式步槍射中天上的飛鳥,還可以在夜間打中25米外的香菸頭。

這並非只是日軍訓練水平高,還有38式步槍後坐力較小的優點。

不過,38式步槍威力不足讓日軍很尷尬。

6.5×50毫米子彈在近距離過於穩定,穿透力過強,擊中人體不容易翻轉,導致肉體嚴重損傷。

頗多國軍被步槍擊中,但只是輕傷的情況。

著名的李仙洲將軍,曾經被38式步槍射穿了胸部。如果是我們的7.92毫米中正式步槍,李將軍肯定必死無疑,連救都不用救。

李將軍中彈以後,開始盡然沒有發現受傷,而是爬山走了幾十步以後才驚奇發現胸口出血。

經過搶救,李仙洲將軍也沒有死亡,重傷後逐步恢復。

對於這一點,日軍其實也很清楚。

早在1920年(大正9年)7月,也就是設計92式重機槍之初,開始考慮使用新式子彈。

日軍就放棄了大正三年式重機槍的6.5毫米機槍彈,而採用了7.7×58毫米子彈。

經過反覆測試,這種7.7毫米子彈性能非常優秀。子彈各方面性能和美製蘇制7.62毫米、德制7.92毫米、英制7.7毫米子彈差不多,尤其威力幾乎一樣。

在1932年日軍正式開始裝備92式步槍,大量生產7.7毫米機槍彈。

對於是否研究7.7毫米步槍,日本方面一直是猶豫的。

以日本的科技來說,研發一款步槍並沒有什麼難度。

設計不是問題,問題是裝備。

如果研發了7.7毫米步槍,部隊究竟要不要全部換裝呢?

38式步槍裝備了幾百萬支,儲存的6.5毫米子彈至少有10億發。抗戰爆發初期,日軍猛增到100多萬。

到了戰爭結束的時候,日軍現役正規軍就高達788萬,還有為了1億玉碎編組的大量預備役部隊,總數至少有一千多萬人。

如果將所有步槍全部更換成7.7毫米,這可是天大的事情。

不但要花費巨資,還要調整全日本軍工生產線。

如果裝備38式步槍同時再裝備7.7毫米步槍,就等於要同時生產裝備2種口徑完全不同的子彈。

同時,7.7毫米步槍裝備的子彈,雖然同92式重機槍子彈口徑相同,但機槍彈是半凸緣彈,步槍彈則是無凸緣彈,不能通用。

也就是說,日軍還要生產兩種7.7毫米子彈。

這對於軍工生產和後勤補給來說,是極為恐怖的,甚至會搞垮了軍隊。

隨著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38式步槍威力小的問題越來越明顯。

一場戰鬥中,一般來說中彈的士兵死亡和受傷是有一定的比率的。

無論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保定會戰、石家莊會戰、臺兒莊會戰等等,中彈的國軍士兵的死亡率明顯低於日軍。

日軍認為,國軍的中正式甚至清末研發的老套筒的7.92毫米圓彈,即便擊中日軍士兵的四肢等非要害部分,都可能造成較高的死亡率。

38式步槍則相反。

實戰中,國軍士兵經常負傷修養一個月,就重新回到戰場。

國軍有句名言:一次受傷的兵是白銀,二次受傷的兵就是鑽石了。

這些傷兵回到部隊,迅速成為骨幹老兵,反而會增強部隊戰鬥力。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林彪受傷看出來。

林彪被閻錫山的士兵用仿造38式步槍射成重傷,子彈從背後射入,擦傷脊椎然後打斷了一截肋骨。

這麼重的傷,換毛瑟步槍肯定一槍斃命了。

林彪修養了不到1個月,槍傷就基本恢復。中槍後才幾天,林彪已經可以下地。

115師衛生部長谷廣善回憶:大約在林彪傷後六七天,其背部的傷口已經癒合,身體恢復得很快,他躺在擔架上,對我說:“我想試一下,看能不能站起來,你看行嗎?”我說:“那就試試看吧。”林彪從擔架上坐起,我扶他站了起來。林彪見果然沒事,於是進一步說:“我想走兩步試試,行不行?”我點頭應允。林彪真的往前走了好幾步,然後長舒一口氣,說:“謝天謝地,真的沒事!我懸了好幾天的心總算放下了。”

為什麼這麼快就好了呢?谷廣善的解釋是:38式步槍威力不行!再重的槍傷外傷只要嚴格消炎,傷口不感染,最多一個月就會好。平型關戰鬥,我一下子收容了兩三百名重傷員,不到一個月全部治好歸隊了。我們對林彪的治療是全力以赴,當然好得更快。

1939年日軍正式投產使用7.7毫米彈藥的99式步槍(當年是日本紀元2599年),原型為古屋兵工廠的巖下式7.7毫米步槍。

99式步槍和38式結構基本一致,主要區別就是使用了7.7毫米子彈。

它和38式一樣採用採用旋轉後拉式槍機,採用開膛待擊系統,甚至保存了38大蓋的防塵蓋。

該槍裝彈5發,手拉連續單發射擊。

最大射程1500米,實際上主要在400米距離內使用。在400米內,99式步槍射擊精度非常高,不亞於世界其他名槍。

它的保險仍然是奇特的機尾保險機。

射擊後將它前推並右旋到位為保險狀態,射擊前前推並左旋到位為待擊狀態。

99式步槍和38式步槍的區別很小,其一是38式的機匣頂部有兩個安全排氣孔,而99式只有1個。

其二是瞄準裝置有所不同。99式和38式都是錐形準星,但99式步槍框形表尺上的照門為覘孔式,而不是38式那種帶3個V形缺口的摺疊式框形表尺。

其三99式步槍有上護木,38式沒有。

有意思的是,99式還有防空用瞄準器,這純屬搞笑設計,步槍是打不下飛機的。

左邊7.7毫米子彈,右邊是5.6毫米子彈

其實,99式結構和主要性能和38式沒有區別,最大不同主要是子彈威力提高很多。

根據實戰表明,7.7毫米步槍彈威力遠遠強於6.5毫米。子彈射入人體,會出現翻轉,造成人體骨骼和組織的嚴重損傷。

7.7毫米子彈如果擊中左胸和頭部,中彈者活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即便子彈擊中右胸、腹部,致死率也超過百分之六十!

擊中非致命部位手腳肩部等等,也會因傷口大,失血多,最終導致送命。

99式步槍被定為制式武器,隨後在1940年定為制式武器,準備徹底淘汰38式步槍。

在隨後的5年內,包括名古屋兵工廠、小倉兵工廠、仁川兵工廠(朝鮮)、東洋工業公司、東京重型機械廠等等,還包括敗家子張學良丟掉的瀋陽兵工廠都在生產這種步槍。

到戰爭結束,99式步槍一共生產了260萬支。

數量雖不少,但不可能裝備700多萬日本現役軍隊。雖日軍要求用99式步槍全部更換38式,直到戰爭結束這不過是個美好的夢想。

無論日軍是否願意,實際上他們裝備2種口徑完全不同的步槍,導致後勤的壓力巨大。

有意思的是,120萬侵華日軍使用的99式步槍不多。

1940年99式步槍投產的時候,侵華戰爭已經持續了4年之久,在中國百萬日軍已經有了完整的武器裝備。

將這麼多日軍的步槍換裝,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同時,侵華日軍基本時刻都在作戰,火線換武器也不現實,光是中國倉庫的大量6.5毫米步槍彈藥怎麼處理?難道都運回國去?

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更換99式步槍顯然不理智。所以,日軍99式步槍大量裝備新組建的部隊,出現在太平洋和東南亞戰爭。

著名的日本關東軍,也裝備了不少99式步槍。

99式步槍在中國的數量並不多,這也算是中國人的運氣好。

99式步槍有幾種變形,其一是較短的99式短步槍。

短步槍長度1130毫米,比99式標準版的1258毫米要短,仍然比西方的步槍要略長(1100毫米左右)。

短步槍是二戰的主流,主要是長步槍同短步槍的射程、精度、威力相差都很小,只有拼刺存在劣勢。二戰除了缺乏自動武器的中國戰場,其他戰場鮮有拼刺的記錄,這點基本可以忽略。

所以,日軍基本沒有生產99式標準步槍,99式短步槍就是我們常見的99式步槍。

其二是99式狙擊步槍。步槍加厚了槍管,加裝了瞄準鏡的一種變型槍。99式狙擊槍採用7.7毫米彈藥,更為致命。相比97式狙擊槍,99式開槍時候的槍口火焰明顯,槍聲也較大,容易被人發現。所以,日軍狙擊手並不喜歡使用99式狙擊槍,它生產了9000多支。

其三是2式傘兵步槍。這種步槍可以拆成兩截,便於傘兵攜帶乘機。跳傘以後,日本傘兵可以在幾分鐘內將步槍組合起來。這種步槍生產了2萬多支,因日本傘兵在中後期幾乎沒有戰鬥而表現平平。

戰爭最後,日本為了準備1億玉碎,生產了大量劣質99式步槍充數。

這些99式步槍非常之差,薩沙引用一段記錄:

早期的是帶有對空射擊標杆的立框式表尺,後期簡化到只剩下一個固定的覘孔照門,工藝也非常差。

早期的準星為兩側帶護翼的錐狀準星,後期則取消了護翼。

早期的上護木從二箍覆蓋到頭箍,後期只覆蓋到二箍。

早期型配有防塵蓋,鐵絲單腳架,這些實用價值不大的物件都被士兵拆下丟棄在戰場上。後期型則乾脆取消掉了。

早期型號的頭箍做工精良,並用螺釘固定護木,槍管下有通條。後期做工粗糙,螺釘也省略了,下護木榫接入頭箍,長期使用後極易脫落,同時通條也省掉了。

早期型槍托底板由金屬製成,後期型改成木質底板。

早期型節套上有代表天皇的菊花徽記和九九式銘文,後期型僅保留菊花徽記。

有意思的是,解放戰爭中倒是有不少99式步槍出現。上面提到了,關東軍裝備大量99式步槍。這些武器大部分被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得到,4野的99式步槍是很多的,兵工廠也大量生產7.7毫米彈藥。

國軍也繳獲了一些99式步槍,但沒有彈藥來源。國軍都將槍管更換為7.92毫米,藉以使用毛瑟步槍彈,統統裝備二線部隊。

朝鮮戰爭爆發以後,南韓軍被摧枯拉朽的擊潰。南韓方面急於擴軍,又缺乏武器,就將日軍留在韓國的14萬支99式步槍重新裝備起來,但更換了槍管以發射7.62毫米美製子彈。

越南戰爭期間,一些南越游擊隊仍然用99式步槍狙擊美軍軍官。

時至今日,99式步槍已經極少保存下來,主要是7.7毫米日式子彈幾十年前就已經不生產。不能射擊的步槍,自然沒有什麼人願意保存。

【薩沙講史堂第五百二十一期】(歷史系列第208講)


薩沙


我想了想,好像也只有“零”式戰鬥機比較符合你說的要求,沒有什麼“槽點”。可以說“零”式戰鬥機是二戰前期最優秀的戰鬥機也不為過。


1940年9月13日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悲傷的日子,日本的轟炸機群飛臨中國的上空,中國空軍伊-15、伊-16緊急升空準備迎戰,然而這次來的對轟炸機護航並不是以往的陸軍97式,海軍96式戰鬥機,而是一種新型的戰鬥機,這種戰鬥機,速度快,靈活性強,火力猛,最終經過激烈交戰,中國付出了戰鬥機被擊落13架,受傷11架,犧牲了10名飛行員,的慘痛代價,而日本戰鬥機竟然無一傷亡。這種新型的戰鬥機就是零式戰鬥機。

零式戰鬥機於1939年4月試飛成功,1940年7月服役,由於正好是日本紀元1600年因此被稱為“零”式戰鬥機。



當時的“零”式戰鬥機由於採用了大量鋁合金因而具備了當時戰鬥機所有的優點,轉彎半徑小,航程遠,速度快,垂直爬升快,因而其他飛機很難再背後咬住零式,甚至還可以被反咬住。並且零式戰鬥機還具備的強大的火力,飛機除裝備兩挺8毫米機槍,還有兩門20毫米機炮,在當時裝備機炮的戰機可以說寥寥無幾。正式因為這些優點,“零”式戰鬥機在二戰前期可以說所向披靡,沒有任何戰機與之抗衡。


軍武小咖


大家好,我是白齊光一個熱愛歷史的學生。下面由我來回答

三八式步槍+6.5毫米有板步槍彈的組合

三八式步槍和6.5毫米有板步槍彈在網絡軍迷眼裡的評價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一部分人指責其殺傷力小、子彈直穿而過,“人道槍”,還從彈形、纏距等方面論證;另一部分人則強調三八式步槍近距離內命中子彈會翻滾破碎,殺傷力很大。

先說三八式步槍

其實三八式步槍還是比較適應中國戰場的

雖然長度長了點,但是中國戰場機械化程度很低,以徒步步兵為主,對全槍長度並不敏感。三八式步槍全長1275毫米,比仿造德國毛瑟短步槍的中正式步槍1110毫米也長不了太多。而且槍管長了,瞄準基線也長了,對射擊精度還是有利的。

三八式步槍發射6.5毫米步槍彈,口徑小,後坐力小,對射擊精度也有好處。

三八式步槍使用成熟的毛瑟式槍機,前端閉鎖,閉鎖強度大,但又對槍機進行了合理簡化,總的零件數量比毛瑟步槍槍機要少,生產便利性也不錯。

為節約木材,三八式的槍托採用拼接設計,這個設計其實也不錯。

注意槍托上的那條水平拼縫。

三八式步槍的主要爭議,是那個6.5x50SR步槍彈。其實在20世紀初的時候,當時的全威力步槍也掀起了一陣“小口徑”小高潮,有代表性的國家主要是日本、意大利、荷蘭和瑞典等。在當時,小口徑高初速彈道理論還沒出現,和幾十年後美、蘇研發5.56、5.45毫米小口徑步槍彈還不能放在一起討論。20世紀初的“小口徑”風潮主要目的是希望在不顯著降低步槍戰鬥性能的情況下節約材料成本,這對日本、意大利這種資本主義國家裡的後進分子窮光蛋尤其重要。

意大利設計了6.5x52mm卡爾卡諾步槍彈

日本設計了6.5x50SR有板步槍彈,早期是圓頭彈,後來改為尖頭彈。二戰中日軍用的都是尖頭彈。

瑞典有6.5x55mm毛瑟步槍彈

荷蘭有6.5x53.5R曼利夏步槍彈

至於為什麼有的人說日本65步槍彈殺傷力大,有的人又說殺傷力小停止作用不足呢?其實他們描述的是6.5x50SR步槍彈在不同距離上,用不同武器發射產生的效果。

三八式步槍的子彈細長,偏偏纏距很短(槍膛中膛線繞一圈的長度)只有200毫米,是當時各國步槍裡最短的。這就造成6.5毫米步槍彈出膛時轉速很高,章動也很大。所謂章動,就是子彈在繞自己中心軸旋轉的同時,軸心也會繞圈擺動的一種現象。轉速越高,出膛時子彈章動也越大,待飛出一定距離後,章動才變小趨於穩定。出槍口100-200米距離上,6.5毫米步槍彈章動還未穩定,擊中人體時容易失穩翻滾,造成很大的創傷。

到了300米左右的距離,章動基本穩定了,此時殺傷動能的釋放主要依賴6.5x50SR步槍彈特殊的被甲結構。

這是6.5毫米有板尖頭彈的剖面,注意其被甲結構,彈頭前半部分的被甲較厚,靠近尾部的被甲較薄,這個設計的初衷是為了增大彈頭重心靠後部分鉛芯重量,讓彈頭重心靠後,有利於飛行穩定和存速,但是意外地出現了一個好處:在300米左右距離上,6.5x50SR步槍彈存速還有600米/秒,配合它的高自傳速度(小纏距帶來的),命中人體時彈丸很容易變形,尾部較重的鉛芯朝前擠,把彈體後部較薄的被甲擠破,形成擴張,加大創傷。

所以,在300米距離內,彈頭存速不低於600米/秒的時候,三八式步槍發射6.5x50SR步槍彈的致傷效果是很好的,近距離靠章動,遠一點靠彈頭被甲破裂變形。

而“一槍兩個眼”的情況,主要發生在300米外。由於6.5x50SR步槍彈彈頭輕,存速性能天生不好,出了300米,存速就降到600米/秒以下,此時章動沒了,因為存速低,鉛芯擠壓變形的效果也沒了,又偏偏彈頭細長自轉速度高,彈頭過穩、翻轉力矩不足,就出現了直進直出的情況。

一般步槍的實戰交戰距離不會超過400米,在這個距離內三八式步槍的致傷效果都是不錯的,在當時世界上正式列裝的幾種6.5毫米口徑軍用步槍彈中,6.5毫米有坂尖頭彈儘管不是威力最大,但彈殼長度最短,全彈質量也最輕,其尺寸、質量和威力三點的平衡把握得最好。該彈用在三八式步槍上時,具有很好的射擊精度以及柔和的後坐力,有利於士兵提高作戰效能,所以可以說槽點不大,甚至還要讚揚幾句。而且子彈口徑縮小後重量減輕了,全彈質量只有21.7g,而採用“S”彈頭的毛瑟尖頭彈質量達到23.7g,一名步兵同樣是攜行120發彈,前者就可以減輕240g的負重,還不用說因此帶來的原材料減少所降低的成本。這對於日本這樣一個地域狹小、資源匱乏的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而6.5x50SR步槍彈的缺陷,主要體現在機槍上,這就是我之前說的“不同武器發射”

上面這張圖,左側是6.5x50SR有板步槍彈,中間是6.5x50SR、7.7x58、7.7x58SR,7.7x58用於九九式步槍(右邊那個橋夾就是)和九九式輕機槍,7.7x58SR用於九二式重機槍。

前面說過,6.5x50SR步槍彈的致傷效果需要較高的存速才發揮得出來,在三八式步槍上,因為槍管長,打得出較高的初速(770米/秒),雖然彈頭輕存速性能不好,但是還能保證300米內存速夠用。可到了機槍上,無論是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還是九六式輕機槍,槍管長度都比三八式步槍短,這個初速打不出來,子彈不到300米距離存速就跌過讓彈頭被甲破裂的600米/秒這個門檻,“直進直出”的現象出現得更早,致傷效果自然不夠用了。用在三八式重機槍上作為重機槍彈使用時,因為口徑太小遠距離存能太低、壓制能力差,而且過小的彈頭不適合設計特種彈,影響重機槍戰術作用發揮。更加糟糕的是,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抽殼速度快動作猛烈,發射6.5x50SR步槍彈時很容易出現抽斷藥筒、拉斷彈底的故障;而且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的槍膛升溫速度快,容易發生發射藥自燃事故。為了在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上正常發射,日本還生產了一種減裝藥的6.5毫米步槍彈,發射藥質量從2.3g減少到2g,並改用耐高溫發射藥,包裝盒上有“十一式輕機銃”字樣。由於減裝藥,子彈初速更低,“直進直出”的情況變得更加惡劣。所以日本後來還是研製生產了7.7x58、7.7X58SR槍彈,前者用在九九式步槍和九九式輕機槍上,後者用在九二式重機槍上。

所以三八式步槍並不差,搭配的6.5毫米步槍彈也不差,至少在火力密度不高、徒步步兵為主的中國戰場上是很適應的,這也得到軍閥部隊和抗戰時中國軍隊的肯定。至於有的人說“中正式步槍比三八式步槍先進一代”其實是強行套歐洲短步槍的發展潮流,強行拔高中正式步槍。西歐戰場軍隊機械化出現得早,對步槍長度比較敏感,所以短步槍這一步邁得早,但是脫離戰場環境強行要得出“誰先短誰先進一代”就不對了。6.5x50SR步槍彈的問題,主要是不適合機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