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歷史上王朝更替,為何由南向北統一註定會失敗,唯獨明朝成功了

歷史上的王朝更替有個奇怪的現象,從軍事路線上來看,由西向東、由北向南才是統一中國的正確姿勢,而由南向北卻鮮有成功的例子,從歷史的大數據來看,建立統一王朝的概率,北邊大於西邊、西邊大於南邊。但朱元璋不信這個邪,偏要從南方開局,結果他贏了,明朝成為唯一一個由南向北建立的王朝。

歷史上王朝更替,為何由南向北統一註定會失敗,唯獨明朝成功了

我們所說的南方和北方,是以秦嶺淮河這條傳統分水嶺為界。這條分水嶺非常奇特,不僅把中國版圖劃分為南北兩方,連地形地貌、氣候、植被、農業生產、生活習慣也因這條界線產生了很大的差別。這些差別使得南方和北方在戰略獲取資源上互有長短。

北方農業以小麥玉米為主,一年一熟,再往北則以遊牧為主,南方農業以水稻為主,一年兩到三熟。在糧食產量上,南方遠超北方。雖然糧食是戰爭的重要資源,但在冷兵器時代,南方的糧食生產能力卻很難轉化為軍事優勢。

歷史上王朝更替,為何由南向北統一註定會失敗,唯獨明朝成功了

古代戰爭中,士兵的身體素質尤為重要,北方人主食小麥高粱玉米,在蛋白質和熱量上高於南方的大米,北方士兵的身材普遍比南方士兵高大,單兵素質佔有優勢。金國滅了遼國,接著又滅了北宋,然而在彪悍粗獷的蒙古人面前卻又變得不堪一擊。因為吃米的打不過吃麵的,吃麵的打不過吃肉的。北方相對艱苦的自然環境更容易塑造彪悍的性格和尚武精神。

遊牧民族對於後勤的依賴度很小,例如遼、金、蒙古基本以騎兵為主,每個士兵配備一到兩匹戰馬,能夠攜帶數月的口糧。他們的口糧以風乾的肉乾為主,只需很少的食量就能提供足夠的熱量消耗。尤其對蒙古騎兵來說,根本沒有後勤的概念,這比強調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南方軍隊具有更高的作戰效率。

歷史上王朝更替,為何由南向北統一註定會失敗,唯獨明朝成功了

另外,南方山脈縱橫,水系交錯,人群被這些地理因素分割的過於碎片化,方言眾多溝通不便,有很強的地方觀念,不利於團結和融合,而北方方言比較統一,更容易凝聚人群。除去這些軟實力,造成南北軍事差距的最重要因素是戰馬產地都不在南方。只有寒冷的氣候下才能產出優良的戰馬,中國幾大馬場分佈於西北地區、河套地區和東北地區。南方雖然也產馬,但不適合作戰,只能用作馱運。

既然北方佔據了這麼多有利因素,為何朱元璋卻能逆勢而行,由南向北建立大明王朝呢?北宋之前,以中原為核心的北方地區,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但在南宋時期,隨著宋室南移,南方獲得了更大程度的開發,中原的核心區域也轉移到了南方,部分人口開始由北向南聚集,同時在經濟和科技方面超過北方。南宋時期,南方獲得了空前的開發,戰爭潛力獲得極大提升。

歷史上王朝更替,為何由南向北統一註定會失敗,唯獨明朝成功了

元朝佔領中原後,為了軍事部署均衡,在南方建立了龐大的馬場,從北方運來大批戰馬,至元末,南方馬場的規模仍維持在十萬匹之上,最後這些戰馬都成了朱元璋的戰利品。朱元璋利用這些戰馬組建了與元朝對等的騎兵部隊,彌補了古代南方軍隊的傳統短板。

朱元璋聚集了徐達、常遇春、湯和、胡大海、李善長、李文忠、藍玉、沐英等一批傑出的軍事人才。陳友諒稱王后,元朝的注意力聚焦在了陳友諒身上,朱元璋則趁機擴充實力,並接受了朱升 “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策略。而元朝宮廷內部出現嚴重內耗,內部鬥爭激烈,皇位更替頻繁,實力上彼消己漲。

歷史上王朝更替,為何由南向北統一註定會失敗,唯獨明朝成功了

由南向北統一還面臨一個巨大困難,就是軍隊的後勤供應,不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的北伐不可能成功。元朝由於實行區別化的民族政策,漢人地位最低,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漢人更加認可明朝的正統性,民意偏向於朱元璋,朱元璋因而能夠發動百萬民夫投入到後勤運輸之中。最終朱元璋的得力干將徐達、常遇春攻佔元大都,滅亡了元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