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戰中如果日本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蘇聯會滅亡嗎?

勇敢的羅


日本早在1904年就與蘇聯的前身沙皇俄國有過一場戰爭,即在中國東北爆發的日俄戰爭,那一戰日軍大勝俄軍。四十一年後的1945年,日蘇之間又爆發了著名的諾門坎戰役,此戰日軍慘敗。德國則早在1941年就主動進攻蘇聯(蘇德戰爭),一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德國以傷亡1180萬人的慘重代價都未能完全佔領蘇聯,蘇德戰爭反而嚴重拖累了德國,成為其戰敗的主要原因。




我們假設以1941年6月作為德國和日本聯合東西兩線共同夾擊蘇聯的時間。此時,德國依靠“閃電戰”幾乎橫掃整個歐洲大陸,累積了雄厚的資本後,德國開始選擇主動向蘇聯進攻。而日本,東京大本營自執行“南進策略”後,其勢力發展飛速,朝鮮半島、中國、東南亞等亞洲廣大地區盡數淪陷,日本成為軸心國中力量僅次於德國的國家。1941年的德國、日本,正是他們實力最巔峰的時期,是具備條件東西兩線夾擊蘇聯的。




但是,日本、德國所面對的並不是一般的國家,而是當時公認的超級大國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於1922年12月30日成立,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第三多的聯盟制國家。蘇聯國土面積巨大,東西距離超過12000公里,總人口超過2億。德日若實施共同夾擊,蘇聯能扛得住嗎?答案當然是能。




先說西線的日軍,如果要進攻俄遠東地區,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會從中國的東北進攻阿穆爾州、海參崴、伯力等蘇聯人口稠密的州和城市。蘇聯人在遠東地區一直是處於增兵狀態,1941年六月遠東駐軍才70.37萬人,到了1942年7月,駐軍達144.6萬人,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蘇軍人數更是達到174.7萬人,有火炮29835門,坦克5250輛,飛機5171架。蘇聯軍隊無論是駐軍人數(佔日本總兵力的35%),武器裝備數量都佔據絕對的優勢。日本內閣當初制定了“東進”和“南下”兩個侵略方案,但經過內閣幾輪會議的討論,日本決意避開蘇聯,積極南下。日本實際上對入侵蘇聯信心還不足。




而我們假設日本選擇和德國共同進攻蘇聯,日本是絕無可能再複製1904年“日俄戰爭”大勝俄國的奇蹟。日本的劣勢很多,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日本的兵力不足,武器裝備不如蘇聯、戰鬥力不如蘇軍、對西伯利亞的地勢地形不熟悉、耐寒能力低。日軍對蘇聯西線主要以關東軍為主,總兵力約為70萬,不僅武器裝備一般,而且不少精銳師團還被抽調到太平洋戰場,與百萬蘇軍相比,日本對西伯利亞的叢林戰不擅長,二戰期間日軍不敢貿然北進去進攻蘇聯,是從綜合考慮論證,蘇聯這個龐然大物日本遠非其對手。




再說說東線的德國,比起日軍,德軍的戰鬥力就要強多了,而且武器裝備要優於蘇聯。德國通過“閃電戰”,橫掃歐洲無敵手,但德國人清醒的意識到,要想做歐洲之主,必須要打敗蘇聯。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大舉集結軍隊向蘇聯進兵。妄言“三個月解決蘇聯戰事”。為了對付蘇聯這個實力最強大的對手,德軍幾乎出動了半數的軍隊: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這個所謂的“巴巴羅薩計劃”顯然是來勢洶洶,要一舉擊垮蘇聯稱霸歐羅巴洲。




德國人來者不善,蘇聯人難道就好欺負?蘇聯的一大優勢,是連德國和日本加起來的不夠,那就是充足的兵源。為了應對嚴峻的局勢,蘇聯號召全國上下踴躍應徵,除了超過1200萬的正規軍,蘇聯還有數千萬的預備役部隊,甚至連普通老百姓都能舉起槍組成民兵團開赴前線。蘇聯能在蘇德戰爭中獲得最後的勝利,主要原因就是人力物力上佔有絕對的優勢。拼著蘇聯人頑強的抵抗意志,德國人還需要面對蘇聯境內冷到變態的冬天(日本人同樣如此),僅莫斯科保衛戰一戰,德軍因酷寒的冬天,凍死凍傷而減員達50多萬人。




蘇聯對德日雙線夾擊應該早有準備,面對邊防薄弱的遠東地區,蘇聯五年時間增兵到170多萬人,各種武器裝備武裝到牙齒,即便日軍來犯也能保證萬無一失。蘇聯在斯大林主導的兩次“五年計劃”(1928年至1937年)下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從沙俄時代的衰敗時期一躍成為當時的歐洲工業強國,可以說,憑著強大的國家力量和雄厚的人力物力優勢,蘇聯應對德國、日本的雙面夾擊完全不在話下,蘇聯必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