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2020-2030 , 中國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十年

2020-2030 , 中國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十年 | 新京智庫

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之後的十年才是中國成為發達國家的關鍵時期。

2020-2030 , 中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十年 | 新京智库

文 | 謝良兵

據報道,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預計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在全球經濟和國際貿易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總量能夠突破100萬億元,人均GDP過萬美元,意義重大。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從1952年的679.1億元躍升至90.03萬億元,折算下來,中國GDP實際增長174倍,人均GDP實際增長70倍。可以說,從2008年到2018年,是中國擺脫赤貧國家標籤、進入世界平均水平行列的關鍵十年。

根據世界銀行的標準,人均國民總收入在3986-12055美元間屬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2056美元屬於高收入國家。中國人均GDP實現1萬美元,意味著中國開始從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而2018年全球人均GDP為1.13萬美元。

2020-2030 , 中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十年 | 新京智库

中等收入陷阱的時間點到來了嗎

早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人均GDP的門檻就被經常提起,最初是3000美元,後來是5000美元,受通貨膨脹影響,現在普遍提的是一萬美元。各經濟體人均GDP首次突破萬美元大關的時間點,正是世界經濟從美洲到歐洲到亞洲的發展變化軌跡。

1978年,美國人均GDP首次突破萬美元大關;1979年,德國人均GDP首次突破萬美元大關;1981年,日本人均首次突破萬美元大關;其後,與日本同為“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中國臺灣、韓國的人均GDP分別在1989年、1992年、1994年,突破萬美元大關。

這些數字的突破,不僅有數學意義,更有實質意義——不少國家在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后,開始陷入了近10年的發展困境。

這個困境背後藏著一個經濟學名詞叫“中等收入陷阱”。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按前述世界銀行標準下的中等收入經濟體由於長期停滯在這一階段,原有的經濟增長機制和發展模式矛盾顯露,以致經濟發展放緩,遲遲不能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

按照此前世界經濟的發展規律,發達經濟體的人均GDP從1萬美元提高到2萬美元,通常需要5到12年左右的時間。但並非所有中等收入經濟體都能成功跨入發達經濟體的行列,從國際社會看,“中等收入陷阱”並非一個新奇的經濟社會現象。

新經濟體中,俄巴墨等國都是從2000年左右開始人均GDP高速增長,用了10年左右時間翻了三四倍,在2008-2010年間紛紛邁過人均GDP一萬美元的

坎兒。但接下來近十年時間內始終圍繞著一萬美元不斷震盪。亞洲的泰國、馬來西亞等大部分新興經濟體同樣如此。

因此,更多人認為,201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可能是遭遇中等收入陷阱的時間點。世界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從1960年到2008年間,全球101箇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中,只有韓國、日本等13個成功發展為高收入經濟體。

未來十年如何完成徹底身份轉換

過去十年,隨著中國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之後,有關“中等收入陷阱”的擔心不絕於耳。事實上,在中國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裡也提出,要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意味著,未來十年是中國能否跨越“陷阱”而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關鍵十年。

如果觀測那些未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各經濟體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10年間,發展軌跡基本相似,但10年後差異開始逐漸顯現:不少經濟體在接下來的10年間,人均收入都沒有取得明顯起色。

經濟結構過於單一,出口依賴過大是原因之一。比如泰國,20世紀80年代,泰國接受了大量的日美產業轉移,全球熱錢也聚集泰國,經濟一時間繁榮無限。但由於經濟結構單一,一受到國際投機者阻擊,泰銖開始崩潰,並由此引發了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缺少技術創新動力是另一個重要原因。比如馬來西亞,在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後,其人力資本、土地資源等低成本優勢會逐步喪失,因此在低端市場難以與低等收入國家競爭。在中高端市場則囿於技術底蘊和人才質量水平較低,又難以與高等收入國家抗衡。

這些國家的失敗經驗對中國來說,都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對照這些失敗原因來看中國未來十年能否邁過“中等收入陷阱”。

先看產業結構。事實上,在這個關鍵點上,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的服務業的比重在2013年以後超過了工業。在製造業基地廣東東莞的厚街,五六年前5萬人的工廠到今天只剩下2000人,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正在加速離開這個國家。

再看技術創新。中國正在邁入高收入階段,關鍵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需要加快科技的發展,這會是最大的助力。事實上,中國從世界科技的跟隨者,已經逐漸轉變為引領者。騰訊、華為、阿里等大型高科技公司也在全球科技巨頭中佔有一席之地。

更重要的看消費市場。歐睿信息諮詢公司的研究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中產階層將達到7億人,如何擴大內需將助力中國經濟轉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新時代這一消費人群的出現,新的審美、新的消費趣味、新的消費領域和品類都將在中國全新出現。

最後是繼續擴大開放。經濟總量能夠突破100萬億元,人均GDP過萬美元意味著對外資的吸引力增強。近日《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全文公佈,同時我國還在醞釀更多開放升級舉措,諸如繼續壓減負面清單,增補鼓勵目錄,通過"一減一增",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

若能此,中國定能在未來十年完成徹底的身份轉換。

□謝良兵(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

編輯:李碧瑩(實習生) 校對:李立軍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