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打仗時,對方武將出城迎戰單挑,為什麼不直接用弓箭將其射翻了事?

八爺爆料


在眾多影視劇中,交戰雙方擺開陣仗準備短兵相接之前,總會先禮後兵這個環節。一方的武將出來或是挑釁或是勸降,所為者就是擾亂對方軍心。

讓人困惑不解的是,此時若是以弓箭射擊敵方將領,擒賊先擒王,對方豈不是會不戰而敗?古人為何不如此行事呢?

首先,單挑一事在現實中的發生概率較小,就算是上前挑釁,時間也極短。單挑本是致師的延續,所謂致師,起源於周禮,鄭玄曾解釋“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這既是為鼓舞己方士氣,也是為挫敗敵方士氣。在齊晉之戰前,齊國的勇士就曾單獨乘戰車進入敵方陣營。不僅奪得敵方戰車,還抓獲晉軍,把車系在桑根上,此舉震懾敵方也激勵了己方。

隨著禮崩樂壞,致師這種傳統的戰前儀式衰敗,作為“單挑”流傳了下來,不過使用者已是寥寥。將軍雖然上戰場廝殺,不過更重要的功能乃是指揮,是一軍的靈魂所在。雖說有身先士卒之說,但那畢竟只是少數,大部分的將領是很少去戰爭一線廝殺的。就算是前來叫陣,時間也極短,不會給對方可趁之機。

單槍匹馬來挑戰的將領並非沒有防範。既然敵方將領敢隻身挑戰,就說明他肯定有所防備,有士兵在不遠處護衛。如果對方明放弓箭,將領多半武功不弱,應該可以躲過,至於放暗箭的,這種可能性不大。中國人向來講究公平,講究光明正大,如果以這種方式殺害對方,反而會落得下乘,日後在史書中也會是一大敗筆。同時,放暗箭還有可能導致局勢混亂,對己方也未必是好事。

三國時,魏與東吳作戰,本是樂進對戰淩統,結果曹操卻派人放冷箭偷襲淩統。東吳的甘寧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放箭來傷害樂進,射中樂進的面門。曹操此計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古代的箭矢殺傷力雖高,但若沒有射中要害,對人是沒有性命之虞的。夏侯惇反攻呂布之時,曾被箭矢傷到左眼,但是並不影響其作戰。而曹操在侵佔了張繡的嬸孃時,被張繡倒戈相向。曹操的馬匹都身中數箭,曹操仍能安然逃出,可見要想一擊致命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不能一箭擊退對方,反而可能會因為暗算之舉讓對方士兵義憤填膺。如此一來反而是漲了對方的志氣,在戰場上一舉一動都要有所考量,不能莽撞行事。

另外,將軍對戰之時將領並非只有一個,除了主將外還有副將和謀士等人。只殺掉對方將領一人對贏得整場戰役的意義並不大,因而,很多人都不會如此行事。

敵方挑釁時很多人都希望可以出其不意的結束對方生命,省得給對方反戈一擊的機會。但在現實中遠不是先下手為強這樣簡單,尤其在兩軍對戰時,更要以大局為重。


鄧海春


兵對兵,將對將,這是中國古典小說及評書演義裡最常見的“戰爭場景”。

《三國演義》裡的經典戰爭,全是英雄主義的表演,什麼關羽斬顏良文丑,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定軍山黃忠斬夏侯淵等等,明明是一場場激烈慘酷、流血漂櫓、伏屍千里的血戰,竟被小說家們排演成了一幕幕小型打鬥戲。


如此說起來,小說裡渲染的所謂二十萬、八十萬大軍,還有什麼意義呢?全是來烘托場景的。無怪乎趙子龍出入百萬軍中,如入無人之地!不是無人,而是普通士兵全跟紙紮的一樣,毫無用處!

提這個問題的仁兄,很可能就是上了小說評書的當,以為只要評出(好比隋唐)幾十條英雄,按其武功高下排好名,基本上打仗就靠運氣了。好比排名靠後的秦瓊別碰上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那便是好運;而宇文成都別在戰場碰到第一條好漢李元霸,那也便是好運……以此類推,武功高低,是生是死,都按英雄榜名次預先決定了!

可是,古代打仗就靠幾位名將,其他小校官兵全都是擺設,只配擂鼓叫陣?

自然非是!

打仗在任何時代都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兵多的一方總佔天然的優勢,不是手下有一兩員功夫排名在前的英雄就可了事的。正因為需要集體,所有才有嚴密的軍事組織(軍、陣、營、哨、隊等)以及要經常排練的陣法,所謂“排兵佈陣”也!兩軍對壘時,也總以大隊人馬的衝鋒為最主要的戰法。

像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大將,如果也跟普通將校一樣衝鋒在前,輕易地與敵交手,一旦折損了,豈不是不可彌補的重大損失?從另一方面來講,像關羽這樣的大將,在《三國演義》裡幾乎就是蠻鬥,盡誇他刀法好了,全沒見到他用兵之妙,“好主意”(帥才所需講的兵法)全被諸葛亮一人包圓了!


事實上,在古代戰場上被射死的人,很少是一箭穿胸,而多像上圖一樣,被“箭射成了一隻刺蝟”!古代的箭就像今天的火箭炮,必須齊射才能發揮最大的戰鬥效能,如果己方大將太前出,過於靠近對方,敵人忽然下令來個齊射,這位大將豈不當場變成一隻死刺蝟?在萬箭齊發的覆蓋之下,他根本沒處可逃。須知諸葛亮草船借箭,一借就是十萬枝呢!


蘇軾這句詩寫得好:“三千強弩射潮低”!想死的可勁往前衝吧!

好,再回到問題本身,既然沒有大將在兩陣中央“殺它三百回合”,那何來一冷箭射之呢?況且箭的射程相當有限,其準頭與殺傷力與其所射的距離為負相關,也就是距離越遠越不易射準,殺傷力越低。基本上在二三十米開外,箭就只能是概率性殺傷了。

那種以為,只消神箭手搭箭在弦,一箭射去,對方大將應弦而斃的場景,輒又是上了電影的當了!弓箭作為一種“遠程攻擊性武器”,要發揮其殺傷力,要在於“萬箭齊發”。

一支箭改變歷史的情況,不是沒有,那也只是萬箭齊發時造成的偶然性戰果,比如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陳友諒見軍情緊急,將頭伸出船艙外探視,忽被一箭不偏不倚射中腦殼,頓時掛了!可是這一箭是瞄準他射的嗎?當然不是。他是被箭雨中不知名的一支偶然射死的。

不是一支箭改變了歷史,而是陳友諒不小心探頭改變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