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書寫感天動地捍衛生命之歌

疫情之下,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捍衛生命的抗爭,就有多少捍衛生命的感動。生命是人世間最寶貴的,無論是被新冠肺炎感染的病友,還是逆行搶救生命的白衣天使,還是為搶救生命而義務奉獻者,都用頑強堅韌和永不服輸的精神,書寫著感天動地的捍衛生命之歌,激發每一位觀眾心頭或憐憫、或敬佩、或溫暖、或悲痛、或欣喜等對生命關照的人文情懷,並把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語境下的人文情懷匯聚為波瀾壯闊的情感海洋,凝聚成打贏抗疫阻擊戰的磅礴力量。2月22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紀錄頻道持續推出的融媒體系列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第二季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播出和央視頻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再次引發全社會的關注和點贊。

一、彰顯對生命的關照,讓普通人的生命抗爭成為高尚主題。

嚴格來說《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是一個連續的系列,第一季播出了9集5分鐘的微紀錄片,醫護人員、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留守武漢的外國人等親歷者,用視頻記錄下疫情發生初期的工作和生活景象。此時距離第一季結束僅間隔十天,《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從十集到十九集5分鐘的微紀錄片接續而來。而且立意更高遠,主題更明確,那就是把對生命的關照拓展寬度,把普通人抗疫的故事昇華為全人類在大災難的考驗下捍衛生命的史詩,如泣如訴,委婉動人,悽美悲壯,但感動山河。

看吧,一位39歲的女患者硃紅,於1月23日在武漢協和醫院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後連夜轉往金銀潭醫院。從她確診前後,公公感染離世,婆婆和小姑也相繼確診入院,她沒有被擊垮,而是每天堅持通過視頻分享自己在醫院的日常和康復情況鼓勵著更多的陌生人。2月15日痊癒出院後,硃紅捐獻400ml血漿,用來拯救正在與病魔作鬥爭的病友,她表達感恩的方式——用熱血讓武漢好起來!

看吧,邢正濤是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的一名急診科護士,他的妻子白鈺是他的同事。作為北京支援武漢醫療隊的一名隊員,邢正濤奔赴武漢戰疫第一線,他的妻子則堅守在北京的“戰場”上。他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也是並肩作戰的戰友。在2月14日情人節,兩人互相發“我愛你”,給彼此加油,愛情的力量,更加鼓舞白衣天使同甘共苦、共克時艱。

看吧,那些奮戰在一線的醫生們每天沒有時間出門理髮,頭髮越來越長遮住了護目鏡,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常常會捂溼了頭髮,對工作造成了嚴重不便。於是,一位叫Jayson的理髮師決定幫醫生們解決“頭等大事”,每天輾轉在不同的醫院,為奮戰在防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義務剪髮。如今,在武漢有越來越多的理髮師開始加入免費為醫護人員理髮的隊伍……

生命之歌,是由一個個普通人的故事譜寫的,因而更容易引發共鳴。

二、彰顯對希望的關照,讓普通人的希望成為戰勝困難的力量。

在危機面前,人們常常有兩種態度:一種是臨危不亂、堅忍不拔,這種人是智者也是英雄;另一種是驚慌失措,主動放棄,從此走向失敗。這兩種態度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結局。中國有句成語“哀莫大於心死”,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的精神垮掉了,那麼即使再小的困難也能把一個人擊垮崩潰了。中國還有另一句成語“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如何避免悲觀的情緒蔓延,讓希望照亮每一個人的心靈,《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從第10集到19集,更加明確對希望的關照,把普通人的樸素的願望用故事表達出來、傳遞下去,匯聚起來,成為戰勝一切困難的強大力量。

看吧,阮徵作為北京宣武醫院代理護士長前往武漢,是北京市第一批支援武漢的醫療人員。阮徵工作的區域,在武漢協和醫院ICU重症監護室,承擔重症患者的護理工作。每次喂藥喂水都需要和病人最近距離的接觸,近距離的接觸意味著高感染風險,她每天都會收到家人朋友上百條的微信,詢問她的身體情況。所以她每天都會發一條朋友圈報平安,讓關心她的家人和朋友安心。“親愛的我很好”,樂觀、笑聲、分享平安,既是化解焦慮的力量,又可增強全體國人戰勝困難的信心。

看吧,江蘇徐州,下崗工人來永和妻子張紅俠,經營著一家生產戶外運動防護產品的小工廠。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夫妻二人瞭解到全國各地防疫用品緊缺,而他們的工廠庫存的材料,正好可以生產護目面罩。於是,夫妻二人決定把已放假停工的工廠重新開工。只要防疫一線的人們仍然在堅守,他們的生產就不會中斷。他們堅守在“後方”,為萬千“戰疫”勇士,帶去親人的關懷和祝福。

看吧,孫要強是中山市第一中學的數學老師,在疫情特殊時期,為了響應教育部門提出“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他選擇了線上直播授課。原本內斂靦腆的孫要強彷彿換了個人:講課時抑揚頓挫,熱情洋溢。他知道,自己必須拿出更多的激情,才能吸引學生。

這就是當下中國普通人的心態,“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沒有任何困難能夠壓垮疫情下的中國人!

三、創新表達,紀錄者與被紀錄者“合二為一,打響融合傳播之戰。

微紀錄片,小中見大,快速反映,直擊一線抗疫故事,在此次宣傳報道中,起到了“輕騎兵”的作用,作為疫情期間醫療類紀實作品的一種新嘗試,《武漢:我的戰“疫”日記》中的紀錄者與被紀錄者“合二為一”,既是不可缺席的見證者,在突發公共事件體現中國電視紀錄人的參與和責任擔當,又是突發事件中的信任構建者,以紀錄者第一視角呈現主題,在拍攝內容選擇上也更具“個性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作為信息故事化傳播,破除各種謠言如“武漢封城變鬼城”、“武漢人沒吃沒喝”、“重症室、方艙醫院恐怖如地獄”等等,讓世界看到真實的武漢,看到真實的重症室白衣天使在與時間賽跑治病救人的井然有序,看到方艙醫院整潔溫暖既救治又體貼呵護每個入住者,看到武漢無論是病人還是醫務人員還是志願者的樂觀態度,看到全體中國人抗疫的決心和鬥志。微紀錄片通過內容精煉、體量較小的優勢,第一時間傳遞給世界。同時全媒矩陣發力,打響融合傳播之戰。網絡端充分運用總檯融媒體平臺,全網互動、全媒調度、全網傳輸、全域覆蓋,實現融媒體傳播。還聯合快手、抖音、芒果TV、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微視、趣頭條、嗶哩嗶哩、好看視頻、微博、梨視頻、PP視頻、搜狐視頻等共14家主要平臺,使傳播效果最大化。如果說《武漢:我的戰“疫”日記》第一季9集系列總話題閱讀量達5.2億、討論量達49.7萬,總視頻平臺推薦量達7.18億、視頻觀看量達1.57億,總直播觀看量達1286.2萬、點贊量達96.24萬,那麼第二季也就是《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從第十集到第十九集,在此前的規模效應上,再次翻番,創造“滾雪球”的成倍增長紀錄,而且隨著時間的延續,數字增長越來越大。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既體現了電視紀錄人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不缺席,有責任,有擔當,是最可愛的“逆行者”,深入一線,用鏡頭聚焦重大疫情中個體人物的命運,暖心呈現中國人的抗疫故事,又體現了電視紀錄人適應時代需要,用微紀錄片創新表達,並在央視頻、央視新聞、央視財經等公眾號、微博、微信、客戶端、央視網等新媒體形成全矩陣,融合傳播,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和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凝聚強大的力量,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