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鄭和下西洋發現美洲會怎麼樣?

袁華幸


導讀:其實如果大明鄭和下西洋發現美洲的話也許對於華夏文明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歷史契機。如果能夠在再有組織的留在當地開闢華夏政權的話,也許華夏文明會提前數百年成為世界級的大帝國。本文的設想以鄭和提前發現美洲為前提,並在此基礎上結合明朝當時的實際情況展開。結果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延續歷史的發展,大明最終與大航海時代無緣。另外一種就可以提前開闢大航海時代,讓大明的龍旗飄揚在遼闊的美洲大陸。

鄭和下西洋的時代是大明國力鼎盛、信心十足的時代:明成祖朱棣多次親征蒙古,從東北寒冷的奴兒干都司到緬甸、東南亞的三宣六慰都在大明國力輻射範圍內。此時是大明最好的時代,以神機營為代表的熱兵器的成熟運用諡號不次於西方。陸軍縱橫神州沒有對手,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游弋多麼令人神往。如果在這個時期鄭和船隊能夠發現和神州同樣富庶、溫度適宜的美洲大陸,絕對是上蒼賜予華夏的一次重大機遇。接下來我們分三種情況推測發現美洲後的結果。


以朱明皇族為領導海外建藩,這種情況最大可能的讓華夏提前崛起於美洲

自從燕王朱棣發動靖難成功以後除了開疆破土鞏固皇位外,就開始慢慢的削藩。畢竟他不希望自己這種情況再次發生,而在大明國力日驅鼎盛的歷史時刻明成祖朱棣也同樣面臨繼承人的選擇。太子朱高熾體型肥胖且因為治國思想與朱棣衝突,所以不為朱棣所喜。明成祖朱棣喜歡兩個人:皇太孫朱瞻基和漢王朱高煦。朱瞻基作為皇孫由於脾氣秉性與朱棣非常類似,所以受到朱棣的喜愛。而傳說中朱棣也屢次通過類似“太子身體不好”之類的暗示讓漢王朱高煦也打算在皇位上爭一爭,同樣是徐皇后親生的漢王最後確實發動了叛亂被朱瞻基鎮壓弒殺。

之所以介紹這些是因為有奪嫡之心的漢王朱高煦正是美洲海外建藩的最理想的人選。在大明國內平定天下後漢王朱高煦的存在嚴重威脅到了仁宗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的皇位及城權。如果此時鄭和船隊發現了富庶且沒有威脅的美洲大陸的話,對當時的大明王朝絕對是個福音。

如果明成祖朱棣能夠想明白允許漢王朱高煦海外就藩的話絕對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美洲大陸不同於東南亞非洲那樣酷熱,同緯度的美洲大陸無論是氣溫還是富庶程度都與中原類似。況且美洲有原產的玉米、紅薯、土豆等高產作物足以養活充足的人口。美洲在進入15世紀後,印加帝國、阿茲特克以及瑪雅人都建立了相對落後的文明形式。大明的火器和陸軍的強悍足夠壓制文明落後的印加、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三種文明形式。況且這三種文明都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富庶龐大的北美大陸基本沒有強大的政權。

當時鄭和的艦隊共有各種船隻240多艘,載船員28000名。明朝初年也發生過強制移民的情況,如果海外就藩的朱高熾給予充足的誘惑肯定會有很多人跟隨漢王海外建國的。依照大明在高度發達的文明、強悍的軍隊以及吃苦耐勞的國民,在北美大陸建立帝國完全不成問題。富庶寬廣的無主土地、豐富的礦產資源加上高度發達文明的大明移民,大明龍旗幾乎可以更久的飄揚在北美大陸上。由於與本土相隔較遠,所以海外就藩的武將出身的漢王朱高煦的藩國,根本也不會重複明朝本土以文馭武的畸形治國方式。熱兵器的不斷進步在百年後足以和西方殖民者一較高低,在於西方鬥爭過程中北美藩國不斷吸取西方先進技術成長為美洲大陸的霸主也未可知。


明朝政府部分參與或者無官方參與的船隊部分成員私自滯留美洲建立政權

第二種情況:即便朱棣沒有想法讓宗室海外建藩,那麼就有可能選派信得過的將領去征戰北美。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最有可能出征北美的是鎮守雲南的沐王府;還有一種可能是沒有官方的參與,由船隊船員自行組織滯留北美建立政權。無論是這兩種那種形式,都比第一種漢王海外建藩的情況差多了。無論是物資配備、移民構成、政權的穩定性都無法和以宗室主導海外建藩要差多了。

自行招募移民的力度與官方無法相比,同樣物資配備也同樣相對困難。即便是在美洲大陸建立了政權由於缺乏宗室參與這樣天然的統治力,隨著時間的流失容易對政權的穩定性造成影響。但是憑藉先進的文明依然存在制霸美洲的可能,在於西方殖民者的鬥爭中積攢經驗值、刷副本成長為華人帝國。




小結:

除以上兩種情況還有一種可能,明朝統治者自持天朝上國視美洲如蠻荒之地。從而主動放棄美洲的發現,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小。因為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稍有具備全局眼光的君主,即便是東北偏遠的黑龍江流域都被朱棣稱之為“鎖鑰之地”。從而奴兒干都司在明成祖朱棣時期統治最為穩固。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我是百粵天話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都知道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也許正如大家說的,是朱棣為了顯彰他的統治的合法性,向外展示大明的強大和富足,也許還有其它原因,這裡不展開討論,我們只對以上問題展開討論。

根據國外的一些個人或團體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和相關資料收集,考古認為鄭和的船隊曾實現環球航行,並早在西方大航海時代之前發現美洲和大洋洲。

鄭和七下西洋,據有資料記載的前四次的人數都在27000到28000之間,配置也是非常的完善,像船隊管理維修、主管外交使節、主管軍事行動等。

據考究鄭和在1421年的第六次遠航中,在艦隊到達滿剌加(今馬六甲)之後,鄭和就作出了新的佈置,由他自己護送16國使臣送回國後便帶著自己的這支船隊返回中國。而另外一支分別由太監洪保、周滿和周聞率領的船隊則繼續前行去開闢新的航線展示大明雄風。從而開始人類歷史上真正的發現之旅。

他們繞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到達非洲西海岸,並沿著海岸線北上,到達大西洋中的佛得角群島。他們可能在那裡遇到了洋流或風暴等險惡情況,不得不繼續前行。為了避免不測,他們決定分開船隊繼續西進,穿越大西洋,各自探尋回國的道路。

周聞的船隊獨自向西偏北航行,穿越大西洋到達中美洲,並沿海岸一直北上,到達北美洲東北部的格陵蘭島,然後繞過格陵蘭島,穿越北大西洋、北冰洋向東續航,一直到達西伯利亞東北部的楚科奇海,從那裡穿過白令海峽後,經日本海回到了中國。

而洪保和周滿的船隊則從佛得角群島向西偏南航行,穿越大西洋到達南美洲的北部,並沿海岸線一直南下,通過了南美洲最南的麥哲倫海峽此時遇到非常惡劣的氣候,為了更好的尋找生路,他們再次公分開。

洪保向南繼續航行,到達了南極洲附近,並繞著南極洲向西航行到南捨得蘭群島,然後折而北上,沿南印度洋東進,抵達澳洲西南角後又繼續向西北航行,進入南中國海,最後他們高興地發現,自己竟又回到了馬六甲,在此獲得補給後返回中國。

周滿率領的船隊,簡直是一次終極大冒險。他們在通過麥哲倫海峽後,沿南美洲西海岸北上,到達厄瓜

多爾後轉而向西橫渡太平洋,到達新西蘭和澳洲的東海岸,並環航了澳洲大部,接著向西北航行至菲律賓群島北上。由於迷路,此時歷經千辛萬難的周滿船隊卻錯過了從這裡回國的良機,而是又轉向東,再次駛入了茫茫無際的太平洋中,他們第二次橫渡太平洋,到達了加拿大的西海岸,又沿著海岸線南下,抵達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墨西哥的西海岸,在那裡一部分人留了下來,而殘餘的人則折向西航行,第三次橫渡太平洋,向菲律賓行駛,最後取道南中國海回國。這次航行大概有3萬千米,歷時兩年半才返回南京,此時船隊損失殆盡,已經所剩無幾。

這次航行經歷兩年半才完成,如果只是經馬六甲到印度洋然後到阿拉伯地區和東非地區轉轉再回來;又或許出了馬六甲經印尼一直到達澳洲再折回,都不可能歷時兩年半。因為這次已經是第六次了,所以應該是有到達美洲再回來。

因為下西洋的資料後來受到禁海原因而受損嚴重,所以我們不能得到官方證實,所以我相信是有到達美洲。

想想哥倫布就帶著那樣的一支船隊碰碰撞撞都到了美洲,而鄭和的船隊在規模上,航海技術等全面佔優的情況下,不可能只是就在印度洋轉轉就回來。

至於說發現美洲會怎樣?只能說不怎麼樣。

首先明政府下西洋不是去搞殖民,而是要展示大明的物產豐富,軍事實力強大,是天朝皇國。大明的稅收主要是來自國內,對外貿易根本就可忽視。加上這些外貿全都是由官方的朝貢制來控制。大明出口的絲綢、緞錦、綿、瓷器全都是那時的稀罕物,正是這樣富足之地,比之那像蠻荒之地,怎麼會想到再開發?

要是真想搞開發,憑著從不到二十歲就跟著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有著豐富戰爭經驗,到第一次下西洋也只有三十五歲正值壯年,又統領著差不多三萬人的大船隊的統帥鄭和,要搞海外殖民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想想哥倫布等人的船隊帶著多少人就敢做這樣的事?

所以說是我們的儒家思想讓我們愛好和平,就這樣簡單。

而鄭和下西洋確實是世界航海史上史無前例的壯舉。




百粵天話史


鄭和(1371——1433或1435)雲南昆陽人,回族,本名馬三保(三寶),12歲入燕王府為太監,靖難之役,多有立功,被賜為“鄭姓名和”,官至4品太監,宣德年間,賜封“三保太監”,著名航海家。

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歷經明成祖永樂年間,仁宗,宣宗三朝(仁宗閉關,宣德第七次),到過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西洋:今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一帶。

1405年7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劉家港聚集船隊,到福建11、12月借季風、洋流下西洋,整個船隊包括寶船、馬船(運輸船)、坐船(運兵船)、戰船、糧船、水船等……

鄭和所乘最大的寶船,船長151.18米,寬61.6米,甲板如一個足球場般大小,乘坐1000多人,整個船隊200多艘艦船,共27500多人,堪稱古代世界的航空母艦聯合艦隊,空前絕後……

1492——1504年,西歐哥倫布航行美洲先後4次,共17艘艦船,第一次僅120人,3艘艦船……(規模雖小,卻影響著世界歷史進程)……

鄭和下西洋,規模之大,歷時之久,次數之多,範圍之廣,抵達國家之多,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打通了東非航路,促進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是主動外交,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豐富中國人的海外地理知識等……

但是,鄭和下西洋是以政治目的為主,開展的是不計經濟效益的貢賜貿易,耗費國力,難以為繼……

伴隨統治者的閉關鎖國,如此遠洋壯舉的鄭和下西洋成為“絕響”……甚至建造大海船的技術等也成為了絕響……

那麼,如果鄭和下西洋繼續太平洋探險,繼續發現美洲會怎樣呢?

又能怎樣呢?!也不過是鄭和下西洋的範圍擴大而已……

如果鄭和船隊,沿著非洲東海岸南下,繞過非洲東海岸南端,就會進入太平洋,進而橫渡太平洋,發現美洲……僅此而已……

如果鄭和船隊,再沿著美洲大陸南下,繞過美洲大陸南端,就會返回東亞,回到中國……僅此而已……

如果真的如此的話,太平洋和美洲大陸的名稱,就會因鄭和船隊而命名……中國就會直接建立起與美洲大陸等地的聯繫與交流……

就會加強物種交流,美洲大陸的物種如馬鈴薯等就會提前傳入我國,也許會解決人口眾多的糧食問題……(事實上明朝中後期傳入,清朝前期才普及)……

如此的話,自然豐富了航海圖,進一步開闊中國人的眼界,甚至使中國人的“天圓地方”的觀念得以改變,從而開始接受地圓學說……等等……僅此而已……

既使真的如此,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也絕不會像西歐新航路開闢和哥倫布航行美洲那樣,如此深刻地改變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因為根本的在於:鄭和下西洋缺乏內在的經濟動力……

明朝初期,中國傳統的農耕經濟發展,傳統的商品經濟發展,但是,新的經濟形式——資本主義萌芽尚未出現(中國明朝中後期產生,比西歐略晚點,但發展的態勢卻截然不同)……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異域,宣揚國威,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的需求,尋找建文帝(直接動因)……整肅海盜,限制百姓出海……

鄭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為主,不以經濟為目的,所進行的是不計經濟效益的貢賜貿易……厚往薄來,倍償其價……

維繫的是傳統的封建藩屬關係……而非開拓市場,謀取利潤,更非殖民掠奪……體現的是明朝初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反映的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空前強化……

而西歐新航路開闢,有其深刻的經濟動因,社會根源……是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要求……是整個西歐社會渴望到東方(印度、中國等)掠奪財富慾望的體現……

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精神,天主教的狂熱……都為其增添動力

直接動因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控制了原有的地中海商路……

哥倫布航行美洲的目的是:掠奪黃金香料等財富,開拓市場、殖民地,傳播天主教……有人說,卑鄙的慾望是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的動力(之一)……是資本主義海外殖民性質……

西歐社會新航路開闢和哥倫布航行美洲帶來的是世界一體化進程的起步,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加速,是歐洲社會轉型的起步和加速,也帶來了罪惡的殖民擴張和落後國家地區的民族災難等等……

因此,既使鄭和船隊能夠繼續太平洋探險,發現美洲大陸,也許會帶來一系列新的變化,也許會為以後向近代社會轉型過程帶來一些便利,也許至少不會落後的那麼多……

但是,也不會像西歐新航路開闢和哥倫布航行美洲那樣,如此深刻的改變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盧浮宮遇見紫禁城


1430年6月29日(宣德五年六月九日),鄭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發現青丘大洲,隨即返回大明上報天子。

1436年,明宣宗朱瞻基命沐晟率大明軍隊十萬號稱三十萬天兵出征青丘。大明天兵所指,一路以勢如破竹,摧枯拉朽之勢佔領青丘西部,並設立安東都護府,沐晟為都護府大都護。

1449年,沐晟聽聞土木之變,遂起不臣之心,當機立斷切斷大明與安東都護府聯繫,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沐晟設國都為青京,國名為青,年號永興,史稱青丘之亂。

1506年,青朝永興帝接見來自西班牙的使者,允許西班牙建立聖奧古斯丁殖民地,兩國結秦晉之好。永興帝大開土地之發放,承諾移民來青國者,自行劃地,只要繳納賦稅即可。至此大量歐洲移民開始湧入青國,青國成為了移民國家。

1606年,青朝三世帝康嘉帝擴張領土至青丘東部,北方寒冷荒漠,南方乃盟友西班牙之領地,至此青丘陸上領土基本開墾完畢,康嘉帝下旨大力研發海軍。至1616年建設包括230艘兵船與運輸船、16000船員與水手,歐洲各國稱其無敵艦隊。

1706年,工業革命發生在資本主義萌芽高漲的青國,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工業革命傳播由青國再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有人看再更新哈哈


好咧有粉絲就更新


1806年,這一年,全球進入列強殖民時代,以大英帝國、大青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大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列強集團開始對世界其他未完成工業革命的未開化國家進行侵略。

1813年,青國大革命開始,成為世界第一個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的共和制國家後,歐洲各君主國企圖對青國暴力干涉。孫大炮出任第一任大青總統。

1792年4月20日青國對波蘭和匈牙利宣戰,7月8日對普魯士宣戰,

1823年2月1日對英國宣戰。3月,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西班牙、荷蘭、撒丁、那不勒斯等國組成第1次反青聯盟

1825年9月,青國第一任總統孫大炮在天海關要塞任炮兵指揮,戰勝王黨和反青聯軍。1826年 6月在比利時弗勒呂斯大敗聯軍,迫使一些國家退出反青聯盟,只有英、奧繼續對青作戰。

1827年 3月,孫大炮御駕親征在奧地利統治下的多瑙河南部,1827年5月,在利沃利大敗奧軍,1828年10月迫使奧地利簽訂《阿斯蒂芬和約》,粉碎第1次反青聯盟。大青政府於1828年初任命孫大炮為遠征軍司令進行東征,以阻礙英國和東印度之間的貿易。同年7月初,孫軍在奧斯曼登陸。8月大破奧斯曼帝國軍隊,迫使其承認在埃及的統治權。

1830年11月 9~10日,孫大炮發動政變,背叛革命,孫大炮任第一王相,後為終身王相。此時國內一片風起雲湧之勢,南邊青朝九世孫沐上隆在墨西哥長達17年的保護下返回大青,東邊,由歐洲各國暗中支持的民粹主義者正在興起,大青陷入了風雨飄渺之局面。


澄一說史


大家好,這裡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導語: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明朝成祖朱棣時期的大規模遠洋航海,從永樂年間開始到宣德年間一共航海七次,到達紅海、阿拉伯半島和東非肯尼亞等地,是中國航海史上的一個高峰。

其實一直不斷的有學者認為,鄭和的船隊到達了美洲、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

那麼如果到達美洲,會是怎樣的情況呢?

傳播技術、傳播文明

根據和鄭和一道下西洋的馬歡所著《瀛涯勝覽》中記載,七次下西洋船員中有:

計下西洋官校、旗軍、勇士、力士、通士、民稍、買辦、 書手、通共計二萬七千六百七十員名:官八百六十八員、軍二萬六千八百二名。正使太監七員、少監十員、監丞五員。內官內使五十三員、戶部郎中一員、都指揮二員。指揮九十三員、千戶一百四十員、百戶四百三員。教諭一員、陰陽官一員、舍人二名、餘丁一名。醫官、醫士一百八十名。

這些人基本是明朝廷選出來的傑出之人,他們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技能,如導航術過洋牽星術、醫術、農業技能等。

《瀛涯勝覽》中記載下西洋的醫生多達108名,而且這些醫生都是明朝太醫院派出的,醫術精湛。

他們除了要給隨行船員治病,還要給所到之處西洋各國居民防病治病。那麼美洲的人應當也會得到中國人的救助,更甚學會中醫。

另外關於食品的保存和製作技術,也會得到傳播。鄭和船隊除了鹽酒醬醋茶等日常食物外,還有肉類、果菜、水產的加工產品。

除此之外還有家禽、水產養的技術、種植術等。

美洲人在接觸這些來自東方的文明後,或多或少會變得更加的強大,待哥倫布來殖民之時,或會反抗成功。

帶回美洲的動植物

鄭和船隊曾從西洋帶回中國人的神獸“麒麟”,雖然是長頸鹿而已。

在第五次下西洋時,《西洋番國志》記載,從忽魯謨斯帶回了獅子,金錢豹,西馬;從阿丹帶回了麒麟;從祖法兒帶回了長角馬;從木骨都束帶回了花福鹿,獅子;從卜剌哇帶回了千里駱駝,駝雞;從爪哇和古裡帶回了麾裡羔獸等。

那麼很有可能印第安酋長會送上火雞,甚至番薯會早近兩百年傳入中國,導致中國提前進入人口大爆發的時代。

結語:

雖然英國學者孟席斯曾於著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書中說明鄭和船隊到達美洲後,開啟了殖民。但事實上鄭和船隊所到之處帶去的只有和平的願望和真誠的友誼。


南嶺說史


這個問題很不錯,也不誇張,因為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的地方是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如果還能再前進,繞非洲南端或許可以發現美洲大陸,比哥倫布早發現近百年。

但我們要了解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是什麼:燕王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後攻下南京,建文帝卻不知所蹤。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含有尋找建文帝的用意。還有宣揚國威,讓四方來朝,萬國歸一。來展示自己的權威和地位。

可是四方諸夷也就只有些香料動物什麼的,就算髮現了美洲,可是看到一片荒野大陸,興許還能碰到印第安人。然後招安一番,聯繫感情。把他們國王送到大明朝貢。而且這隻世界上最大的艦隊是公家的,不是鄭和的,鄭和也不可能佔領這裡做大王。所以回去也就只能記載艦隊到了一個不知名的地方等等。


歷史研究課


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的事情,比西方的航海史要早半個多世紀。以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來看,最富饒的還是明朝,按照當時帝王的想法,那些地方都是蠻夷。實際上來看無論是軍事水平還是經濟實力,都和大明沒有可比性。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三個:

第一個是彰顯明朝國力。光耀萬丈,顯示強國地位,讓周邊國家來朝貢。採取的方法很簡單,“蘿蔔加大棒”。主要是拉攏,其次武力威懾。措施恰當,周邊紛紛朝貢承認明朝的宗主國的地位。鄭和也按照規矩給屬國金銀以示明成祖的賞賜。

第二個是加強貿易。當時,國家是為了解決國家財政的問題,加強與周邊各國的貿易往來,鄭和浩浩蕩蕩的帶著兩百多艘巨船,將近三萬人的大部隊,及各式各樣的商品,除了獎賞之外,都用做貿易,鄭和帶回來黃金30萬兩,白銀千萬兩,香料及其他商品琳琅滿目。


第三個是尋人。明成祖朱棣是通過政變登上皇位的,沒有找到他侄子的屍體,聽說逃亡海外了,就讓自己的心腹鄭和私下裡尋訪明惠帝朱允炆的下落。

這些目的表現的都很明確了,鄭和發現美洲也只不過會建立貿易往來及宗主國的關係,不會對那些地方進行殖民掠奪。

若說要殖民掠奪是否能成功?

我們通過三件事情可以證明一下。

第一件事情,抓捕陳祖義。

陳祖義是中國人,為了求生下南洋,靠著自己的頭腦和毒辣手段很快組建了一個五千多人的武裝隊伍。從此,坐上了陰陽人,就是一面做著正常的生意,一面當著海盜,打劫往來船隻。無論是朝貢的船隻,還是周邊國家的村落,城市都經常遭到陳祖義的騷擾。很多使團都在明成祖的面前告狀,帝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再一次的航行中,陳祖義假意招待鄭和,實則謀取財富和船隻,鄭和也得到消息,假意迎合,等陳祖義露出獠牙的時候,被鄭和一舉殲滅。此次意義重大,直接震懾周邊諸國,更是控制了重要通道馬六甲海峽。

第二件事情,蘇門答臘平叛。

蘇門答臘的小王子跟蘇幹剌之間的鬥爭。

明成祖曾封賞過蘇門答剌國王,賞賜的印誥、彩幣、襲衣等物都在小王子手中。按照子承父業也是小王子比較正統。但是小王子打不過蘇幹剌。

蘇幹剌這幾年領兵打仗,擴充了不少地盤,再這樣打下去,整個國家早晚都是他的。鄭和不能不管,蘇幹剌覺得這是個外人瞎管閒事,真是忽略了鄭和的兩萬多精兵。

蘇幹剌統領的數萬人只不過是漁夫和種地的農夫,戰鬥力地下,對陣小王子還行,與鄭和軍隊相比就是雞蛋碰石頭。鄭和與小王子的部隊合力一擊,俘獲了蘇幹剌,解決了國家的動亂。

第三件事情,擒獲錫蘭山國王。

錫蘭山國王是個性格暴戾的倔脾氣,全然不把鄭和放在眼裡,也沒有對明朝有任何的臣服想法,鄭和無論是拉攏還是武力威懾全然不起作用。再一次會面的時候,徹底把鄭和惹惱了。錫蘭山國王向鄭和索要財物,並且派大軍攻擊岸邊船隊。鄭和讓船上人員抵抗,自己帶著兩千人的隊伍直接殺到錫蘭山國的王宮,直接活捉錫蘭山國王。錫蘭山的軍隊也做鳥獸散。

通過這三件事情,按照明朝的實力絕對可以在任何一個經過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而鄭和是帶著和平和友好與經過的國家交流的。這樣來看,發現美洲大陸也只不過是增加了一個新的目的地。

我是曹城少年,祝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如果鄭和下西洋發現美洲大陸大概率不會發生歐洲人之後做的事情。為什麼呢?

鄭和下西洋是出於宣揚國威和促進貿易兩個目的。鄭和下西洋是帶著和平善意與當時東南亞,南亞 ,中東以及非洲人民交流的。因此鄭和下西洋發現美洲大陸只是增加交流對象,而不會殖民奴役對方。這是鄭和與後來的歐洲人的本質不同。

另外從實力上說,當時的大明艦隊是世界第一,後來發現美洲的歐洲殖民者乘坐的艦船根本不能與之相比,如果鄭和下西洋是帶著殖民奴役的目的的話當時的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的人也同樣抵擋不住。比如下西洋發生的幾件事情就能說明。

第一件事情,抓捕陳祖義。

陳祖義是中國人,為了求生下南洋,靠著自己的頭腦和毒辣手段很快組建了一個五千多人的武裝隊伍。從此,坐上了陰陽人,就是一面做著正常的生意,一面當著海盜,打劫往來船隻。無論是朝貢的船隻,還是周邊國家的村落,城市都經常遭到陳祖義的騷擾。很多使團都在明成祖的面前告狀,帝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再一次的航行中,陳祖義假意招待鄭和,實則謀取財富和船隻,鄭和也得到消息,假意迎合,等陳祖義露出獠牙的時候,被鄭和一舉殲滅。此次意義重大,直接震懾周邊諸國,更是控制了重要通道馬六甲海峽。

第二件事情,蘇門答臘平叛。

蘇門答臘的小王子跟蘇幹剌之間的鬥爭。

明成祖曾封賞過蘇門答剌國王,賞賜的印誥、彩幣、襲衣等物都在小王子手中。按照子承父業也是小王子比較正統。但是小王子打不過蘇幹剌。

蘇幹剌這幾年領兵打仗,擴充了不少地盤,再這樣打下去,整個國家早晚都是他的。鄭和不能不管,蘇幹剌覺得這是個外人瞎管閒事,真是忽略了鄭和的兩萬多精兵。

蘇幹剌統領的數萬人只不過是漁夫和種地的農夫,戰鬥力地下,對陣小王子還行,與鄭和軍隊相比就是雞蛋碰石頭。鄭和與小王子的部隊合力一擊,俘獲了蘇幹剌,解決了國家的動亂。

第三件事情,擒獲錫蘭山國王。

錫蘭山國王是個性格暴戾的倔脾氣,全然不把鄭和放在眼裡,也沒有對明朝有任何的臣服想法,鄭和無論是拉攏還是武力威懾全然不起作用。再一次會面的時候,徹底把鄭和惹惱了。錫蘭山國王向鄭和索要財物,並且派大軍攻擊岸邊船隊。鄭和讓船上人員抵抗,自己帶著兩千人的隊伍直接殺到錫蘭山國的王宮,直接活捉錫蘭山國王。錫蘭山的軍隊也做鳥獸散。

從上面幾件事情可以看出,鄭和下西洋的艦隊想要在東南亞等地建立殖民地沒有什麼困難,但鄭和是帶著和平和善意來交流貿易。同理,再發現一個美洲大陸,並不會改變航行的目的,只是增加交流貿易的對象。




波仔44028546


大家好,我是歷史興趣愛好者,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關於如果鄭和下西洋發現美洲會怎麼樣呢?

我的回答是在正常情況下鄭和向西航行是不可能跨越非洲到達美洲的,即使向東航行或者跨越好望角繼續向西航行,到達美洲,由於歷史侷限或者距離明朝國土遙遠,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短期也不會有什麼影響力,但如果真的發生了,會在以後世界歷史中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力。

所以,鄭和下西洋發現美洲的機會微乎其微,但如果真的發現美洲,勢必以後明朝會成為世界歷史上燦爛輝煌的朝代。

好了,我回答完了,希望不知道各位朋友哦!


逆旅行人NL


那麼說鄭和如果發現美洲,且不說以當時的能力能不能到美洲,即使到了,就會把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壯舉授予鄭和。也可能會更早證明地圓學說。

那麼又會怎樣呢?可能對於中國後面的發展也不會有多大裨益。對於世界呢?以當時的航海技術,恐怕也沒幾個國家能到美洲。

所以,結論是誰發現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能力去開發新大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