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說到中國文物收藏最多的地方,第一個讓人想到的就是北京故宮,沒錯,來故宮,除了感受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之外,一定不能錯過的就是欣賞故宮收藏的琳琅滿目的文物了。故宮現有文物100多萬件,這其中包括了玉器、瓷器、書法、繪畫、青銅器等等,文物的跨度涵蓋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

當然,限於故宮場地的情況,絕大部分文物都藏於庫房之中,很多我們都無緣可見,而在故宮琳琅滿目的珍品有,有一部分文物非常特別,這就是外國文物,記得去過兩次故宮,去看外國文物的鐘表館時基本都是走馬觀花,因為人太多了。而在廈門,也有一個“故宮”,在這裡,沒有北京故宮的人擠人,可以靜下心了細細欣賞這些特殊外國文物的細節和內涵,這就是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每次看到中國文物流失海外,屬於自己的國寶展在別人的展館中,就會覺得很心痛,其實不光國外有中國文物,我們國內也有外國文物,在外國文物館看到這麼多國外文物被我們收藏,各各珍貴,心裡其實也是很“解氣”的,不過不同的是我國收藏的國外文物都是歷史上合法所得。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

對於南方人來說,去一趟北京的故宮不容易,來回坐飛機坐高鐵可能要花掉好幾天時間。故宮博物院裡收藏了明清時期將近六百年曆史的各種文物約180多萬件,由於場地原因很多還是保存在庫房之中,大部分遊客都看不到。僅就目前展示在外的文物如果你細細看的話,一天時間也看不完。如今,沿海的朋友想看故宮的珍品,在廈門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就可以了(以下簡稱文物館)。文物館位於鼓浪嶼鼓新路80號,從三丘田碼頭上岸以後向右轉沿著海邊直行就可到達。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世人愛廈門,就是愛它的清新,鼓浪嶼是廈門小清新的代名詞,多少遊客因為鼓浪嶼而來到廈門,這座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島嶼之上到處都藏著情調,一不小心就不想走了。沒來島上之前我一直以為這裡只有沙灘、泳裝、咖啡店,直到在島上轉了以後才發現,這座小島上的珍貴文物竟然收藏了不少,和文物館的收藏比起來,那些鋼琴館、風琴館等等博物館都是小巫見大巫。文物館門頭很顯眼,紅牆金字與故宮的裝飾如出一轍,透出一股威嚴尊貴的皇家之氣,但是紅金的顏色飽和度又很低,威嚴之中又有一絲清新的感覺,很符合鼓浪嶼的氣質。鼓浪嶼這座小島已經有3000多年曆史了,在2017年整個島嶼更是入選了《世界遺產名錄》,寸土寸金的鼓浪嶼上任何一處建築都是一段歷史,文物館所在的地方就是以前救世醫院及護士學校的舊址。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和鼓浪嶼上的其他博物館比起來,這座2017年建成的北京故宮的“分店”很年輕,也很低調,所以很多遊客都不知道這個地方,甚至還不及島上一些開了很多年的咖啡館有名。從北京故宮到廈門鼓浪嶼直線距離約2000多公里,誰也沒有想到以小清新為主的鼓浪嶼竟然會和清朝收藏的西洋文物扯上關係,但是如果深挖鼓浪嶼的歷史就會發現在這裡開分店真的再合適不過了。鼓浪嶼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蜂擁而至般的跑到島上,去尋找環境最優美地勢最好的地方建造公館別墅,再加上各種有錢的華僑回國發展,鼓浪嶼上集合了上千座中西結合、風格迥異的中外建築,也讓這座小島有了“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在這裡展示外國文物,將中國皇家的異域珍品與鼓浪嶼的西方建築相結合,真的是相得益彰。文物館又與對岸的臺灣島遙遙相望,是不是也有某種親切的呼喚之意呢。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遠渡重洋,外國文物進入中國

從1793年的工業革命開始,當時的大英帝國依靠大炮和輪船敲開了非洲以及南亞大陸的國門,接著,他們的伯爵馬嘎爾尼,將目光望向了遙遠的東方大清帝國。不同於日後長槍大炮的轟炸,這一次,他們真的是想和物產豐富的東方帝國-中國友好經商的。在馬嘎爾尼到達北京後,隨船攜帶的各種文獻、儀器、槍、榴彈炮等也來到了中國,據說還帶了熱氣球。滿懷信心的馬嘎爾尼送上了隨船精心準備的禮品後,當時的乾隆皇帝態度卻不以為然,因為這些我們中國也有。在參觀了大清帝國的珍貴寶物庫之後,那時的馬嘎爾尼內心應該已經埋下了日後劫掠中國的種子吧。在此後的時期,隨著西方國家的入侵,更多外國文物也開始進入中國。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從明朝時期開始很多外國使團便頻繁與中國建交,很多外國人留在宮中為朝廷服務,漸漸的,一些具有異域風情的生活用品出現在宮廷之中,還有一些西方使者為了討皇帝歡心,送來了許多做工精緻功能特殊的國外鐘錶,成了故宮內一道特殊的風景線,也成了幾百年來中國與西方國家文化交流的歷史印記。文物館是國內第一家外國文物博物館,也是北京故宮第一次走出北京以後設立的地方主題分館。看慣了珍貴的清朝文物,第一次看這些西洋文物讓我覺得很新鮮。據說故宮大約收藏了1萬多件國外文物,可惜因為場地原因,在故宮展出的不足6%。作為分館的文物館,也算是有機會讓這些藏於庫房之中的寶物可以重見天日。

從鎮館之寶-銅鍍金象馱轉花鐘,看西方鐘錶工藝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進入文物館一樓大廳首先可以看到的珍品就是鎮館之寶、一個來自18世紀英國的“銅鍍金象馱轉花鐘”。你知道我第一次看到這個鐘錶有多麼興奮嗎?因為竟然沒有人跟我搶拍照的C位,記得在北京故宮鐘錶館,我都是被遊客推著走的,花了門票錢純粹是為了打卡。而這一次,在沒有遊客的情況下,我足足欣賞了這座做工異常精美的藝術品有10幾分鐘。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這座鐘表是當時的清朝官員專門從英國採辦回來以呈獻給當朝皇帝的。這座鐘體型龐大,高約兩米,比一般的成年人還高,近看那上邊的印度風的雕花,還有美輪美奐的紋飾,異常的精美。鐘錶從上到下每個地方都設有活動裝置,在啟動以後還可以發出音樂聲響,伴隨著音樂的節奏,鐘錶上的動物、花卉還有士兵都可以隨音樂擺動,惟妙惟肖。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相信去過北京故宮的人對那裡展出的各種工藝精美的鐘表印象深刻,鐘錶最早是在明朝末年進入中國的,由當時的西方傳教士作為見面禮送給中國的皇帝,進而打開進入中國皇宮的大門。事實證明,做工精美的鐘表果然吸引了皇帝、官員和老百姓的目光,收藏鐘錶漸漸成為了時尚,甚至成了奢侈品,能擁有一座做工精美的鐘表,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精明的西方甚至為中國量身定做鐘錶,比如加入各種中國元素,例如“仙鶴”“佛塔”“寶瓶”等等,這些鐘錶深得當時的乾隆喜歡,還要求英國為其定做各式各樣的鐘表,以進貢的名義送到皇宮之中。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在文物館的其他地方,也收藏有各種外國鐘錶,雖然工藝不及金象馱轉花鐘,但是造型和藝術價值也不遜色,對於鐘錶愛好者來說在這裡真的可以一飽眼福。直到今天,鐘錶越來越小,但是它象徵身份和地位的作用依然沒變。雖然很厭惡西方國家的侵略行為,但是看到做工如此精美的鐘表,也不得不感嘆西方工業革命所創造的奇蹟。

大國風範,瓷器之國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中國的英文是CHINA,CHINA在英文中還有一個意思是瓷器。中國是瓷器大國,也是瓷器的故鄉,在展館的“萬國瓷風”部分,第一次看到瓷器的時候我是很驚訝的,不是說這是外國文物館嗎?怎麼擺放了中國瓷器,難道是因為展館文物不夠來拿這些清朝瓷器充數嗎?實則不是,文物館中展出的都是歐洲或者日本的瓷器。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也引得國外人眼饞,紛紛效仿,瓷器就是一種。在新航路開闢以後,海運發達,中國的瓷器遠銷歐洲,歐洲各階層看到做工如此精美的瓷器都愛不釋手,也紛紛開始效仿中國製作瓷器。歷來熱情的中國,也將瓷器的製作技術通過西方傳教士傳到歐洲,歐洲人經過自己的實踐與摸索,開始建造瓷器工廠,也製作了不少做工精美的瓷器,不得不說,老外模仿力也很強啊。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雖然歐洲的瓷器製造史無法與中國相提並論,但是這期間,他們也造出了很多高水平的瓷器,也算是一個合格的學生吧。作為鄰國的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很大,瓷器也一樣,在17世紀,日本也開始製造瓷器,他們融合了本國的文化融入其中,又加入了創新,也製造出了很多豐富多彩的瓷器。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典雅陳設,外國傢俱

曾經逛北京故宮有一個館給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傢俱博物館,這是一個收藏了明清時期皇宮內各種皇帝生活傢俱的展館。從清朝開始,受西方文化影響,西方宮廷內的很多陳設也進入中國,比如在圓明園的西洋樓,裡面就陳列了大量的西洋傢俱。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除了鐘錶之外,西方陳設也是清宮當時的重要收藏品之一,這些充滿異域情調的物品,成為了皇帝瞭解西方世界的重要信息來源之一。西洋的陳設品是展示中國皇家西洋收藏的重要窗口,也展示了中國當時萬國來朝的輝煌象徵。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文物背後有趣的故事

雖然清朝末年,朝廷腐敗,皇帝昏庸,但是在這其中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通過館內珍藏的外國文物也能一窺一二。比如清朝皇帝也是時尚達人,出門都是帶著歐洲望遠鏡,還有光緒皇帝洋氣的“美國頭疼藥膏”,據說當時光緒頭疼,御醫想了很多辦法都無法根治,袁世凱為了討皇帝歡心,獻上了美國治療頭疼的膏藥,當時的膏藥並未用完,仍然留存了3盒,文物館就展出了1盒。不知道當時光緒是不是因為清朝末年的局勢而頭疼,也不知道光緒在抹上這個藥膏之後頭是否還痛,這些都留給後人猜測了。

從廈門“故宮”看外國文物在中國現狀,各各珍貴,看一圈很解氣

寫在最後

文物館還有一個新鮮的事情就是展館內的文物會定期更換,因為地處南方的廈門氣候潮溼悶熱,很多館中展出的書畫和絲織品等對溼度和溫度都有嚴格要求,所以會定期更換,我寫這篇文章已經是幾個月以後的事了,據說這部分展品最多展一年,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樣子了。最後的最後,也有人說這些外國文物是歷史的恥辱,我想說的是,這些外國文物,都有正規來源,歷史上都是進貢或者文化交流的贈品,大部分的外國文物都是在大清帝國最強盛的萬國來朝時期贈送的,也彰顯了當時中國威震海內外的大國風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