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鄰水:走對路 村民富



4月10日,走進鄰水縣高灘鎮餘家坪村,最吸引記者眼球的就是村黨支部綜合體,嶄新的兩層樓房矗立在藍天白雲下,鮮豔的五星紅旗在廣場上迎風飄揚。

佔地5畝的餘家坪村黨支部綜合體,建築面積達824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第一層規劃了圖書室、便民服務中心、衛生室、農民夜校等功能性場所,第二層佈局了村兩委議事室、廣播室等辦公陣地。

村級陣地是服務群眾的第一陣地、服務黨員的第一場所、服務發展的第一堡壘。近年來,餘家坪村黨支部堅持“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理念,充分激活黨支部、黨員的引領作用,實現了村民精神面貌、村容村貌快速“蛻變”。該村先後獲評為鄰水縣“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級“四好村”。

支部牽頭定航向 貧困村順利甩“窮帽”

餘家坪村位於高灘鎮東南方向,距高灘場鎮6.5公里,距鄰水縣城55公里,距重慶市渝北區大灣鎮6公里。該村下轄14個村民小組,現有756戶2170人。

由於地勢崎嶇,交通不便,與高灘鎮其他村相比,餘家坪村曾長期處於落後位置,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2014年,該村貧困發生率為20.18%。“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沒錢辦事是常態,村幹部想幹事,常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餘家坪村黨員周緒成對此深有體會。

如何帶領全村實現大發展?餘家坪村黨支部經過認真調研,橫向比較,找到了村裡的發展優勢。該村以丘陵地貌為主,一條河流貫穿而過,生態環境優美。想要實現發展,可以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餘家坪村黨支部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在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改變以往零散的生產方式,按照“1234”思路(即以村黨支部為核心,一二組組團、三四五組組團,實行“支部+公司+農戶”“支部+基地+農戶”“支部+專業合作社+農戶”三種模式,以蜜冠李、花椒、葡萄、小龍蝦為產業支柱),合理規劃全村產業佈局,推動集體增收、村民致富,實現村集體經濟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堅持黨建引領,就能富民強村。村級班子是農村發展的主心骨,全村發展越來越好了。”餘家坪村第一書記文放說,在村級班子的有力帶動下,該村引進業主種植蜜罐李215畝、葡萄50畝、楊梅50畝,村委會成立的專業合作社養殖龍蝦20畝,發動貧困戶種植花椒800餘畝……

這樣一來,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民也通過土地出租、參股分紅等方式普遍受益,村民在合作社就業還享有優先權。

2018年,餘家坪村人均收入5000多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1600元,全村成功脫貧摘帽。

黨員帶頭強示範 外引內聯促發展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脫貧攻堅工作中,餘家坪村黨員幹部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幾年前,餘家坪村2組村民譚欽軍怎麼也不會想到,他們一家人不僅能告別土牆房住進小洋房,他還能通過學習花椒種植技術,每年為家裡帶來10萬元左右的收入。

譚欽軍有3個子女,一家人主要靠種莊稼來維持生計,生活並不容易,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譚欽軍有“等靠要”的思想。

事實上,在餘家坪村像譚欽軍這樣的貧困戶並不少見。面對這樣的情況,餘家坪村黨支部將全村43名黨員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分派到14個幫扶責任區,與重點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幫助他們轉思想、暢信息、傳技術、謀出路,帶領群眾致富。周緒成就與譚欽軍結成了幫扶對子。

從那以後,周緒成每天都到譚欽軍家中走訪談心,向他灌輸自力更生的觀念,讓他認識到不要只想著靠別人給錢脫貧,而是要轉變思想觀念,學習一門技術,有自我脫貧的能力,使自己“有活可幹,有錢可賺”。同時,周緒成還多次帶領譚欽軍到餘家坪村花椒產業基地,讓他與業主交談,瞭解新型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區別。

慢慢地,村裡人都說譚欽軍的想法開始轉變了。從思想上拔掉了“窮根”的譚欽軍,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村黨支部組織的種植養殖技術培訓,他一次不落參加;村黨支部鼓勵村民到外地學習花椒種植技術,他第一個報名;學完技術回來,雖然沒有資金,但他表示願意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加入村裡的花椒產業基地……

“多虧了村黨支部班子和黨員周緒成的幫扶,他們不僅教會了我花椒種植技術,還勸導我不要有‘等靠要’的思想,要靠自己一步步走好脫貧路。”譚欽軍說。

在黨員的強力帶動下,譚欽軍成為餘家坪村398個“脫貧戶”中的一員。“現在幹活可有勁了呢,攢夠了錢,我要自己流轉土地種花椒。”譚欽軍樂呵呵地說道。

黨員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只是黨員強示範的一個切面,餘家坪村黨支部還充分發揮黨員外引內聯作用,讓黨員在脫貧攻堅中作表率,成功回引致富能人回鄉帶頭硬化公路、發展種植養殖業、修建愛心橋等。正如文放所說,“餘家坪村的黨員以務實的作風,踐行了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

如今,在餘家坪村,基層黨組織煥發出蓬勃生機,全體黨員幹部正以幹事創業的熱情、奮發有為的激情,書寫著“用真心、帶真情、真扶貧”的動人篇章。(林雲 鄰水記者站 曾濤 記者 周文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