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風雨哈佛路》:讀書是如何拯救一個迷途少女的流浪青春?

提起青春,你會想到什麼?

是《匆匆那年》裡面的早戀、劈腿、墮胎,還是《小歡喜》裡面的“富二代”、“官二代”和“學霸”組合?是樹蔭下斑駁的陽光還是課堂裡沉悶的朗讀聲?是情愫暗生的同學情誼還是嘮嘮叨叨的父母關懷?

《風雨哈佛路》:讀書是如何拯救一個迷途少女的流浪青春?

(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合影)

如果一定要在青春面前加上悲傷的底色,你又會想到什麼?

有人說,是愛而不得的暗戀;

也有人說,是成績單上慘淡的分數。

有人說,是羞於啟齒的貧窮;

也有人說,是慘遭排擠的孤獨。

也許上面的每一點,對於當事人而言都是致命的打擊。但是這一切痛苦,跟電影《風雨哈佛路》中的女主角莉絲所遭受的一切相比,都顯得不足掛齒。

《風雨哈佛路》:讀書是如何拯救一個迷途少女的流浪青春?

(流浪少女莉絲在地鐵上睡覺)

最糟糕的原生家庭,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

有這樣一個出身美國貧民窟的青年女子,雙親都是癮君子。最後,媽媽死於艾滋,爸爸在收容所苟活,自己無家可歸數年,每晚都跟朋友在大街上溜達浪蕩,不務正業。

還有一個女孩子,用2年時間修完4年的高中課程,門門拿到優秀的成績,不僅考上哈佛大學,還拿到了《紐約時報》每年1萬2美元的獎學金,畢業前夕受邀請登上了TED演講的舞臺。

如果可以選擇,你會選擇上述哪一個人的青春?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不管你的選擇如何,我想告訴你:這是同一個女孩子的人生。

是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就是莉絲的青春。

《風雨哈佛路》:讀書是如何拯救一個迷途少女的流浪青春?

(《風雨哈佛路》同名電影和小說)

電影《風雨哈佛路》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流浪少女莉絲·默裡,曾在社會底層沉淪。受到母親因艾滋而離世的打擊,她重新步入校園並努力考上哈佛。事實上,這是一部改編自同名自傳式小說的電影,電影裡面的故事情節真實存在。

主人公莉絲被譽為“感動全美的奇蹟女孩”, 曾獲“無所畏懼獎”、“白宮計劃榜樣獎”,還被評為“美國當代傑出年輕女性”。現在,她已經成為一名國際演說家,她想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大家:永遠不要以童年遭受的苦難和糟糕的原生家庭作為自己墮落的藉口。

《風雨哈佛路》:讀書是如何拯救一個迷途少女的流浪青春?

(主人公莉絲·默裡原型)

讀書的意義是重塑人生觀

連接這兩種反差人生的橋樑,是童年時候父親為莉絲埋下的慧根。

父親曾在大學修讀心理學專業,風度翩翩、聰明有趣、愛好讀書,可惜被毒品毀了一生。小時候父親曾經在圖書館偷書給莉絲看,為莉絲埋下學習的根基。

受到父親的影響,莉絲很喜歡讀書。即使日後流浪,在夥伴唆使下偷東西飽腹時,她也不忘記給自己偷一本書。當然,莉絲成名後曾向當年的夥計公開認錯。

當莉絲著手申請中學時,她在收容所見了父親,淚眼汪汪地告訴他,“小時候你是我見過世界最有趣最有思想的人,因為你,我才有另外的一條生存之路

《風雨哈佛路》:讀書是如何拯救一個迷途少女的流浪青春?

(父親祝福莉絲)

讀書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如果你以為我想說,“莉絲因為讀書而擁有全新人生”這種老套的話,那你就錯了。

某種意義上來說,莉絲確實因為讀書而改變自己的人生,但是這一切的功勞並不在於“讀書”本身的行為,而是“讀書”這件事重塑了她的人格,才使她最終成功。

《風雨哈佛路》:讀書是如何拯救一個迷途少女的流浪青春?

(讀書)

最近有朋友問我: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是為了掙大錢、過好日子嗎?”

確實,這種思想在國內流傳多年,古人寒窗苦讀數十載,就是為了追求“黃金屋”和“顏如玉”。小時候父母告誡我們讀書,總喜歡說,“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只能過辛苦日子。”

然而,這種思維實際上是錯的,如果不糾正這種功利的讀書心理,讀書只會成為負擔而不是武器。

清代愛國詩人張維屏說過,

“讀書何所求?將以通事理。”

《風雨哈佛路》:讀書是如何拯救一個迷途少女的流浪青春?

(清代愛國詩人張維屏)

讀書的意義絕非是通過一張文憑或者一場考試過上美好的人生,而是為了讓你搭建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樣你在面對人生的難題時,就會懂得分析和解決。

當莉絲混跡在街頭時,她認識了一批街頭混混,他們打架、鬥毆、吸毒,莉絲跟他們相處感到很安全,不用擔心被壞人欺負,也不用擔心來自外公的性騷擾。但是莉絲從來不會為了融入他們而吸毒,因為她見識過父母的人生毀於毒品,她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風雨哈佛路》:讀書是如何拯救一個迷途少女的流浪青春?

(流浪街頭的莉絲手上仍拿著書本)

這就是讀書的力量。

讀書是為了思考,而不是逃避思考

讀書對人真正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有很多人讀了很多書,懂得很多大道理,但是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因為他們在讀書過程中並沒有真正內化書中的知識,“消遣式讀書”只能得到片刻的歡愉,對過後的人生並無太大的幫助。

對於這種行為,英國哲學家阿瑟·赫爾普斯點評道:

“有時候讀書是一種巧妙地避開思考的方法。”

很多人過於看重“讀書”這個行為的意義,自以為看書就是在充實自己,卻忽視了它背後真正起作用的因素——是結合實際情況的思考。

《風雨哈佛路》:讀書是如何拯救一個迷途少女的流浪青春?

(不會思考的人如同行屍走肉)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在《論書籍與閱讀》 裡面說:

如果一個人幾乎整天大量閱讀,空閒的時候則只稍作不動腦筋的消遣,長此以往就會逐漸失去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個總是騎在馬背上的人最終就會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樣。

那些盲目讀書、懂很多大道理卻處理不好人生事務的人,正是如此。他們也許空口說白話,可以講得頭頭是道,可是落到實處,卻沒有實際行動。他們就如同順勢飛揚的紙屑,沒有真正的能力。

莉絲並非上述這種人,她聰明,而且有自己的想法,她熱愛閱讀,也善於思考。

母親的葬禮上,莉絲抱住她的棺木,心中暗想:“你住在我心裡,而我卻無枝可依。”莉絲身邊的朋友並不理解莉絲的內心活動,他們依舊一如既往地虛度人生,並且每天都無窮無盡地抱怨。

《風雨哈佛路》:讀書是如何拯救一個迷途少女的流浪青春?

(莉絲抱著母親的棺木沉思)

母親的離世和朋友的抱怨讓莉絲開始正視自己的人生,她第一次跳出自己所處的圈子去思考問題。

母親曾很多次自我安慰:“以後會好起來的。”然而直到母親去世,她們都沒有迎來好轉的人生。

莉絲想明白了:生活本身是不會好起來的,如果一味寄希望於以後,只會蹉跎人生。

她決定重回校園,她知道這是她擺脫出身的唯一辦法。面試時,她堅定地告訴校長,“我不想做個傻瓜,我要去上學。”

《風雨哈佛路》:讀書是如何拯救一個迷途少女的流浪青春?

(莉絲向校長申請上學)

伏爾泰說,“讀書使人心明眼亮。”這句話大概是莉絲的真實寫照。雖然莉絲是街頭混混的一員,但是讀書讓她與其他的小混混有了本質的差別。她會思考自己的人生,會觀察自己的生活圈子,會為自己的未來做計劃。

這就是讀書的意義所在。

讀書,讓你平衡夢想和現實

莉絲回到校園,用盡所有精力去學習,她參加學習的早讀班、常規學習班、課後補習班、夜校的獨立學習班、連續學習班......

《風雨哈佛路》:讀書是如何拯救一個迷途少女的流浪青春?

(莉絲竭盡全力學習)

她無家可歸,每晚不是浪跡在來回奔走的城市地鐵裡看書,就是在學校樓梯間做作業,又或者是在某個潮溼的後廚裡一邊洗碗一邊記筆記......

她無時無刻不想敲開某個朋友的家門,告訴她們,“我想睡覺。”

每一刻,她都在做選擇。

一面是有效的自我選擇:理智告訴她應該做什麼;

另一面是無效的自我對話:埋怨生活,沉淪過去。

每一次,她都把自己引向有效的自我選擇,直至考上哈佛。

《風雨哈佛路》:讀書是如何拯救一個迷途少女的流浪青春?

(莉絲在地鐵上學習)

電影中,曾經刻畫了這樣一個場景:

好朋友克里斯聲嘶力竭地衝莉絲嚷嚷:“我不喜歡上學讀書,我不屬於這裡,你也是。”

莉絲卻一臉堅定地回應:“不,我是。”

她有太多的理由和機會選擇放棄,但是她一次也沒有走向消極的道路。就這樣,她一面在痛苦中奮進,一面在選擇中掙扎。讀書,給予了她面對困境的勇氣。

獲獎典禮上,她說,“因為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

《風雨哈佛路》:讀書是如何拯救一個迷途少女的流浪青春?

(莉絲髮表獲獎感言)

正如林夕在王菲演唱的歌曲《笑忘書》的詞中寫道,“有一個人保護,就不用自我保護。”莉絲沒有守護神,所以她把自己活成了自己的守護神,而讀書,就是她人生路上追逐的光芒和希望。

這就是莉絲的青春,她在社會最底層摸爬滾打,蓬頭垢面,流落街頭,去面試時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可她從來沒有辜負自己的精神世界。她一直在努力衝破枷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用書本作武器,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風雨哈佛路》:讀書是如何拯救一個迷途少女的流浪青春?

(莉絲的心路歷程)

浮躁的時代,經常有人懷疑讀書的意義。讀書真的有意義嗎?也許莉絲的經歷可以給你帶來一些啟示。曾經流浪的青春時光,被埋藏在記憶深處,但是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卻會刻在骨子裡,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