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What?!堯舜禹“禪讓”是這樣被編出來的

從小聽到大的,堯舜禹“禪讓”的故事是被編出來的?夏朝是真的存在過麼?

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末代帝王夏桀,被扣了無數的“屎盆子”?

想了解真實的歷史麼?快來看看我們今天推薦的這本美籍華人作家夏維東的這本《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吧!

作者夏維東文筆幽默,可以將各種文獻記載的文字變成一個個豐滿的故事,是歷史的“段子手”。他會告訴你,“神奇的三皇”“迷離的五帝”“半遮面的夏朝”是“寫在甲骨、青銅上”的文字,更是一段真實的歷史。他筆下的上古時代也許有些與傳統史觀不盡相同,或許也側面說明了他是一位獨立思考者,而非古文的“搬運工”。

本書幽默的行文與輕快的敘述並行,鉤沉拾遺與辨析思考並存,將流散於上古星河的歷史碎片連綴成生動的圖卷,引領讀者追尋上古歷史撲朔迷離的蹤跡。重回上古時代的你啊,能給我講講你看到的時光嗎?

What?!尧舜禹“禅让”是这样被编出来的

幽默酣暢講述“上古迷思”

——《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

本文原載於《濟南時報》

文 | 錢歡青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靠譜嗎?堯舜禹真的像歷史記載的那麼高大上?“酒池肉林”的夏桀真的十惡不赦?從三皇五帝到夏商,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童年期,由於文字的缺席,那段漫長遙遠的歷史顯得撲朔迷離。美籍華人作家夏維東近期推出的《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以大量歷史典籍和考古資料為依據,通過鉤沉拾遺與辨析思考,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將其中的人物、事件生動地呈現出來,使得故紙堆裡的扁平人物變得飽滿立體、有血有肉。

01 堯舜禹“禪讓”是這樣被編出來的

在沒有文字的上古時代,一切全憑口耳相傳,

歷史與傳說編織在一起,煮成一鍋粥,根本不可能還原所謂的真實。但在蛛絲馬跡中,依然可以說出很多接近真相的有趣故事。濟南人對大舜最熟,舜祠、舜井、舜耕路都讓我們時時想起這位遠古的大人物。家喻戶曉的故事是堯禪讓舜,按照《五帝本紀》的說法,堯在祭祀先祖的文祖廟舉行盛大儀式,正式委任舜代他行天子之職,舜惴惴不安地接受了。堯為帝七十年,當了二十八年“太上帝”後撒手人寰,“百姓悲哀,如喪父母”,全國舉喪三年,取消一切文娛活動。“三年之喪”期滿後,舜跑到南河(河南境內的黃河)的南岸去了,為的是把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但臣民只想讓舜登上天子之位,舜於是只好成為帝舜。

What?!尧舜禹“禅让”是这样被编出来的

一切都如此美好,但這是真的嗎?作者毫不客氣地認為,“粉底固然可以遮蓋雀斑,但風吹雨淋之後,原來的面目就露出來了”。洩露部分真相的是《竹書》。《竹書》又名《汲冢紀年》,是戰國時魏國史官所作。它一直埋葬在魏襄王的墓裡,幸運地躲過秦始皇的那把火,直到西晉,被一個叫作不準的盜墓賊從汲郡古墓挖出來,那些竹簡洩漏了堯和舜的隱私。可惜司馬遷沒有機會看到那些竹簡,以他老人家的求實精神,如果他看到,《史記》也許不是現在的樣子。

遺憾的是,《竹書》原本在宋代突然消失了,它的消失也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程朱理學在宋代大行其道,“理學”成立的前提必須有堯舜聖主在那供著,堯舜在《竹書》裡不得不說的事必須消失,後人根據先宋文獻淘換出來的《竹書》已經十丟其九。但我們依然可以從那些殘存的片言隻語裡窺見歷史的真相,唐人張守節在《史記正義》裡引古本《竹書》曰:“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這段話可以入選最佳歷史微型小說,故事完整,前因後果一清二楚。

作者大膽推測,因為堯的陶唐氏和舜的有虞氏大抵都在屬於山東以鳥為吉祥物的部落集團,而後來儒、墨兩家的“龍頭老大”都是山東人,“而且他們都是商人後裔,他們奉父系祖先舜和母系祖先堯為聖主,簡直水到渠成,天經地義”。“孔子和墨子兩位老大心照不宣地把堯和舜打扮成金碧輝煌的聖主,成了接受後世香火的神明,二老則順勢成了神的祭司”。

有意思的是,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也認為,“禪讓之說乃是戰國學者受了時勢的刺激,在想象中構成的烏托邦”,“是墨家為了宣傳主義而造出來的”。1936年,顧先生寫了篇《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的文章,夏維東認為,如果說禪讓是墨家炮製出來的,那麼儒家就是推波助瀾者,而且青出於藍。

02 被扣了無數“屎盆子”的夏桀

《上古迷思》的語言十分幽默風趣,讀來令人酣暢淋漓,關鍵是,字裡行間貫穿了作者的獨立思考,如該書在天涯社區“煮酒論壇”連載時,“天涯看點”推薦語所言:“作者文筆幽默,可以將各種文獻記載的文字變成一個個豐滿的故事,描述的人物皆活靈活現,且有些觀點也與傳統史觀不盡相同,這正說明了作者是一個獨立思考者,而非翻譯古文的‘翻譯’。”

What?!尧舜禹“禅让”是这样被编出来的

比如,說起不少學者爭論的“夏朝是否存在”的問題,夏維東明確表示,有些歷史虛無主義者認為夏朝不存在,“這是一種匪夷所思的想法”,“那麼多的史料都記錄了夏朝的興衰,我們怎麼好意思說古人替我們虛構了夏朝?他們虛構的動機是什麼?因為不能上網,於是閒得發慌便捏造了一個朝代消遣後人順便也消遣他們自己?……夏朝一定存在,只不過那時仍然沒有文字,或者沒有成熟的文字,也沒有青銅器,更沒有像樣的城市,但這並不表示夏朝是子虛烏有的,只不過因為考古證據的匱乏,特別是青銅器及文字的缺席,讓夏朝有霧裡看花之感”。

正是因為如此,作者將夏朝稱為“半遮面”的朝代。這個朝代的眾多故事,再一次證明後人對歷史的描述有時候是多麼不靠譜。比如著名的夏朝末代帝王夏桀。“夏桀”這個眾人所知的名字是後人給按上的,其實他叫履癸,“履癸不是個好皇帝,這一點毋庸置疑,光是丟掉祖宗四百多年的基業這一條就讓他成為一個超級敗家子。但這並不意味著後人可以踏著主旋律的鼓點,肆無忌憚地把所有的屎盆子都往他頭上扣,以證明商取夏而代之是多麼合乎‘天道’”。比如戰國雜家屍佼在其著作《屍子》裡聳人聽聞地說:“昔夏桀之時,至德滅而不揚……犬成群而入泉,彘銜藪而席隩,美人婢首墨面而不容,曼聲吞炭內閉而不歌。飛鳥鎩翼,走獸決蹄。山無峻幹,澤無佳水。”作者忍不住感嘆: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夏桀無道,豬狗鳥獸都要鬧自殺?!狗跳水自殺絕不可能,因為狗天生會游泳,其泳姿就是著名的“狗刨式”。吞炭之說其實是個漏洞,它抄襲自春秋時著名刺客豫讓的故事,把刺客置換成歌手,誠意和創意都顯不足。

03 把歷史寫得像段子一樣好看

《上古迷思》具有鮮明的寫作風格,作者在引經據典講述故事的同時不忘適時地嵌入當下生活中的元素,因而文字幽默鮮活,堪稱寫歷史的“段子手”。比如寫到商朝成湯在位時連年大旱,想作法祈雨可是連烏龜都找不到(占卜太多把烏龜殼都用完了),成湯急得想罵人,但他又不敢拿首席巫師怎麼樣,只是問:首席,你對找不到烏龜怎麼看?首巫(不是何首烏)胸有成竹地說:大王無須擔心,等天下雨了,河裡有水了,那時就有烏龜了。成湯點頭又搖頭,他被下雨和烏龜之間的辯證關係搞得暈頭轉向。當然巫師們還是提出了一種祈雨新設想,並提交伊尹審議,提案名字是“在沒有烏龜的日子裡,如何另闢蹊徑祈雨的新思路以及人工養殖烏龜的可操作性方案的初步探討”。

如此令人噴飯的描述當然有虛構,但其時大旱是事實,諸侯國進貢物品的重要一項是龜甲也是事實。正是通過想象的針線,作者將流散於上古星河中的歷史碎片連綴成一幅相對完整的圖卷,在“儘量寫得有趣一點兒,儘量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一詼諧灑脫的敘述中,帶給讀者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與富有個性的

歷史觀。

在《上古迷思》自序中,作者坦言自己雖愛好歷史,專業卻是理科。也許正是理科生的這一背景,讓夏維東的歷史敘述拋開了歷史的“專業式沉重”,顯得別開生面。據說《上古迷思》只是第一部,他構想的“我的五千年”系列叢書,將從三皇五帝一直寫到民國,“預計二十部左右,呈現一幅完整的五千年歷史畫面”,如此幽默酣暢又不乏卓見的歷史敘事,值得期待。

《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3月

從三皇五帝到夏商,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童年期,由於文字的缺席,使那段漫長遙遠的歷史

顯得撲朔迷離。作者從“歷史的時空”這一自序開篇,以大量歷史典籍和考古資料為依據,將“神奇的三皇”“迷離的五帝”“半遮面的夏朝”及“寫在甲骨、青銅上”的故事進行鉤沉拾遺與辨析思考,以幽默風趣的語言進行講述,將其間的人物、事件生動地呈現出來,使故紙堆間的扁平人物變得飽滿立體、有血有肉,也使豐富卻相對枯燥的史料變得鮮活明朗,讀來興味盎然。在每章尾聲處,作者均以提綱挈領的小結進行收束,簡潔明快的總結使得讀者對每個朝代的整體特點有了一個宏觀印象。作品風趣不乏嚴謹,避開了深奧晦澀的理論與詰屈聱牙的行文,輕快明亮的敘述撥開上古歷史交錯雜沓的面紗,帶領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追尋上古歷史的迷蹤。

-END-

編輯丨王夢潔 (實習)韋慧超(實習)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1502次推送

What?!尧舜禹“禅让”是这样被编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