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日本的师团长是什么级别的官?

血色浪漫8858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日本的师团长一般是日军中的高级别将领,尤其是日本在战争初期的17个师团,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之前大正裁军时裁掉了作战不力的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这些师团都是日军的主力精锐部队,担任这些师团的师团长都是属于真正的高级将领,其军衔都是中将。

就日军的前17个师团来说,除去近卫师团(近卫师团编有好几个师团),其他的都是属于甲种师团,人数编制为28800人左右,下辖2个旅团,一旅团下辖2步兵联队,另有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一个步兵联队通常有3个步兵大队;一个步兵大队一般在800-1500人左右。

就日本的前17个师团来说,担任过其师团长的后来都有很大的晋升空间。对于日军的军衔来说,基本没有出现过元帅,最高为大将,而元帅是属于荣誉军衔,通常会授予死去的战功卓著的将领。如乃木希典、山本五十六。

如日军第四师团,由于其作风太差,曾经由寺内寿一(1932-1934)和山下奉文(1939-1940)担任过其师团长。寺内寿一后来官至日本陆军大将,日军南方军总司令(主管东南亚战场)。山下奉文后来也担任了日军马来半岛方面作战的总司令,军衔为大将。

一般来说,要成为日军的师团长,必须是陆军大学毕业,并且从基层做起,有着多年的丰富的带兵经验以及优秀的军事素养。如山下奉文也是在陆军大学毕业,从最早的陆军少尉开始做起,直到54岁的时候才担任了日军第四师团的师团长。

年龄来说,一般都是50岁左右的情况。

一个满编的日军主力师团,包括后勤人员以及协助人员,往往一个师团长在正式作战的时候可以调动到4万人左右。而同期来说,如国民党军,一个师一般在8000-12000人左右,而且还是国军的中央主力师,至于地方上的部队,一个师2000-3000人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日军一个师团人数相当于国军一个主力部队的一个军的编制。

而日军在师团以上的编制为军,一个军一般有2-3个师团有时候会更多,所以日军一个军的编制就相当于国军的一个集团军。而日军一个军的长官也有中将的情况,也就是说,日军的一个军长和师团长在军衔上很多时候是一个级别的。

由此可见日军的师团长是多么地重要。

又如日本在二战期间的陆军大臣(陆军最高长官)山衫元、坂垣征四郎、畑俊六等人都有担任过师团长的经历。


老威观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日本师团长是非常高的军官,能够成为师团长是每个日本军人的梦想。

二战初期,日本甲种师团有3万人,实战还会配属增强部队,往往达到4万。

而当时国军1个师不过几千人,地方军阀1个师甚至才二三千人。

国军最精锐的中央军1个军,兵力不过一万多人。

大体上,日军师团下属的2个旅团,每个旅团是1万人,就相当于国军的军。

而日军师团,应该相当于中国的集团军,师团长就是集团军司令。

日军的师团长,原则上都是最优秀的军人。

我们研究抗战,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就是日军师团长年龄一般偏大。

比如台儿庄战役中,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当时已经53岁。而另一个第10师团长矶谷廉介,也有52岁。

在我们看来,师团长要到一线指挥,跟随部队四处转战。50多岁的老头子,在当年是应该退休回家带孙子的人,怎么能做如此重要的职务呢?

这是日军对于师团长的重视所决定的。

在日军中,战斗力较强的师团长,都是日军军官中资历最深、经验最丰富、能力最强甚至学校成绩最好的人。

以矶谷廉介为例,1904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15年又在日本陆军大学毕业。

从军长达30多年,从见习排长干起,最终成为陆军中将,期间担任过驻中国使馆任武官,是日军中的“支那通”。

他的资历和履历,在当时日军军官中是相当好的。后来,矶谷廉介长期担任香港总督,位极人臣。

再说板垣征四郎就更厉害。1931年和石原莞尔共同策划了九一八事变。于1932年8月8日晋升陆军少将,被任命为伪满洲国执政顾问,1933年2月开始任奉天特务机关长、1934年9月任满洲国军政部最高顾问,12月10日任关东军参谋次长兼驻满洲国武官,参与扶植德王成立傀儡政权蒙古军政府。1936年3月23日任关东军参谋长等职。



最后,板垣征四郎担任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陆军大将军衔。


萨沙


直奔主题,日本的师团长相当于少将和中将军衔,官职也和国军中的军长、师长差不多,但是日本的师团长一般都是少将军衔,要在这支军队中考核一到两年,才可以晋升到中将。不过这也只是走个形式,师团长主要还是中将居多。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二战中的冈村宁次在提升师团长之后就是中将军衔。

有人说二战时期的日本一个装甲师就相当于现如今中国的一个集团军,说这话其

日本的一个师团,最开始是完全效仿德国的师编制,人数大约在18000人,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也一直在变动。

二战时期,日本主要就是以师团作为基本的作战单位,师团长即中将,同时也是日本军队的中流砥柱,他们已经具备了打动局部战争的能力。

日本师团还分为四个级别

甲种师团人数在28200人;

乙种师团人数在24400人;

丙种师团人数在15500人;

丁种师团人数在11000人;

日本的陆军编制中

师团相当于军,对应的军衔是中将或者少将;

旅团相当于师,对应的军衔是少将

联队相当于团,对应的军衔是大佐

大队相当于营,对应的军衔是少佐

中队相当于连,对应的军衔是大尉

小队相当于排。对应的军衔是少尉。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猫眼观史


整个二战期间,日军的师团长基本都是中将军衔,不分常备师团、特设师团或者是警备师团,也不分后来的“甲乙丙丁”师团。当然,尽管都是中将师团长,还是要分为三六九等,因为二战期间日本的大将军衔是很难晋升的,所以日本陆军中央的许多重要职务、包括野战部队的军司令官和大部分方面军司令官都是中将,这就有说道了。

(陆相板垣征四郎)

总体而言,二战日军的将级军衔设计过于简单,既没有国军的“一二级上将”,也没有什么“中将加上将”特殊军衔,由此造成了中间多两头少的“葫芦状”。到战争中后期,由于急剧扩军,好些少将旅团长水涨船高升为师团长后,为了师团级别的适配性,匆匆忙忙晋升了中将,但资历和重用度是不一样的。

所谓资历,要考虑这些中将师团长在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一些人没有)的毕业时间,陆军大学还要拼下是否“军刀组”;所谓重用度,是要看“站队”,因为主管人事的陆军大臣职务,以坂垣征四郎、畑俊六和东条英机这个团伙把持时间最长,板垣和东条又是“哥们”,不被他们所喜的师团长上升空间很小;其它就要综合战功或裕仁的了解程度了。

(陆相畑俊六)

日军师团长以上的职务,虽然也是由陆军省军务局提名,但必须经过裕仁天皇的批准。同时,日本的“总军”级的总司令是大将,但参谋长的适配军衔是中将,比如“中国派遣军”的板垣、南方军的冢田攻、关东军的秦彦三郎等,不过方面军以下司令部的参谋长就是少将了。

一般来说,一等主力师团的师团长(近卫和第一到第六)可以直接回东京任职陆军大臣、陆军省次官、教育总监和参谋次长,这里比较特殊的是“陆军三巨头”的参谋总长,作为日本陆军的头号人物,必须要求是大将军衔,比如载仁亲王、杉山元、梅津美治郎等。但陆军大臣(陆相)和教育总监可以是中将,1938年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直接回国出任陆军大臣,而教育总监安藤利吉接手师团长,就证明了这个规则。

在升任军司令官的优先度上,一等主力师团也有特权,隶属于关东军的第二师团,1937到1938年的两任师团长,梅津升任第一军司令官,冈村升第11军司令官。

(首相兼陆相东条)

二等主力师团的师团长(第七到二十师团)选任军司令官和方面军司令官时,优先度仅次于一等,比如《亮剑》里那个筱冢义男,就是从第10师团长的位子上升为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司令官的,司令部驻太原。再比如第13师团长内山英太郎,差点在陈诚反攻宜昌时切腹,后来升为华北方面军第12军司令官。

其它师团的师团长就没有一定之规了,完全看前述三个条件的满足程度了,而番号100以外的师团长更不受待见,如果得不到晋升,一旦解除师团长职务后回不了陆军中央(军部的二级部长适配少将军衔),也成为不了天皇的“军事参议官”,那就只能转为预备役或直接退出现役。

(最后一任陆相阿南)

比如阿南惟畿,晋升中将担任陆军省次官时,因为与主官板垣不睦,被板垣打发到山西109师团任师团长,这就是下放,因为是特设师团。畑俊六上台后再拉回陆军省任次官,不久出任第11军司令官,虽然还是中将的位置,但这就是晋升。在杉山元之后,阿南惟畿终于成为陆军大臣,可惜是最后一任,日本很快投降。

还有一些中将衔的“冷板凳”可以成为师团长的去处,比如什么航空总监、兵器总监、陆军士官学校和其它军校的校长等等。

(杉山元等日军高级将领)


度度狼gg


日本的师团长是中将军衔。

中将只是比大将和元帅低一些,而元帅是日本军衔中最高统帅,而侵华时期日本的宪法规定天皇为陆海军之统帅。日本的将官就是大将,中将,少将,接下来就是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等等。所以说日本的中将师团长的权利是非常大的。

再来说日本的军队编制,日本的师团是陆军最高一级的固定编制单位,师团也是日军陆军部队的基石,师团以下就是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

虽然说日本的师团长是中将军衔,但是根据每个师团的不同,其实师团长的权利差距也是很大的,日本当时的师团分为甲种师团,乙种师团,丙种师团,丁种师团。甲级师团是日本战斗力最高的部队,在七七事变之前日本当时只有17个常设师团,后来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日本不得已只能是扩编军队,乙丙丁师团就出现了,但是扩编出来的乙丙丁的师团长的权利也是没有甲级师团长的权利大的,首先来说甲级师团不管是在武器装备,还是人员配置等等都要比下面的师团要高出许多,所以师团长权利自然不同。


中国历史研究所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是按照军、师、旅、团、营的编制,唯有韩国和日本,是按照军、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的编制。其中,师团可以理解为是由3--4个师组成的单位,而旅团则是由3--4个旅组成的单位。

在日本,师团的最高长官为师团长,军衔一般为中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的军衔,虽然也有元帅和大元帅,但一般作为荣誉军衔,因此,日军中真正掌握实权的最高军衔为大将,师团长作为仅次于大将的中将军衔,在日军的序列中已经是相当高,其地位类似于我们的军长。

明治维新时,日本废藩置县,开始建立统一的陆军兵团,并先后在全国设立了六个镇台,也就相当于日本的六大军区,分别是东京、仙台(即东北镇台,后改名为仙台镇台)、名古屋、大阪、广岛和熊本。等到1888年,日本借鉴德国的军事制度,将这六个镇台改编为师团。

其中,东京镇台改称第1师团,仙台镇台改称第2师团,名古屋镇台改称第3师团,大阪镇台改称第3师团,广岛镇台改称第5师团,熊本镇台改称第6师团。另外,日本在外北海道还有一支屯田军,日本将其改为第7师团,外号北镇部队。

这七个师团,是日本陆军中资历最老的七支部队,也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前成立的七个师团(不包括1891年12月14日成立的近卫师团)。后来他们一直被日本陆军视为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为日本的崛起立下赫赫战功,其中第6师团更是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元凶。



甲午战争后,日本陆续扩充到17个常设师团,但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满足日军疯狂扩张的贪婪野心,日军疯狂扩充到100多个师团。

这些规模庞大的部队,为适应不同战斗的需求,日军也将其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甲级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辎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甲级师团是日军的永久性常备师团,组建时间最早,武器装备都先进,因此战斗力也最强悍。

比较有名气的甲级师团有近卫师团、第一师团至第十一师团、第十二师团、第十四师团、第十六师团、第十九师团、第二十师团共17个师团。作为日本最有战斗力的师团,其师团长的地位是很高的,很多陆军大臣都是从这些师团长里面提拔上去的。



乙级师团:又称驮马师团,辖2旅团,工、炮、辎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乙级师团组建于全面侵华战争后,因为战争的扩大,甲级师团的兵力开始显得不足,并且将甲种师团用来守卫城市或者跟中国军队拼消耗,非常不划算。

在这种背景下,大量的乙级师团被组建起来,其兵源主要是各种退役或者预备役的军人,战斗力和装备仅次于甲级师团。比较有名气的师团有第13师团、第15师团、第17师团、第18师团至第109师团等。

丙级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丙级师团大部分是在1940年以后成立,主要是为了应付中国的敌后战场,包括对占领区的抗日武装进行围剿,其主要角色是充当后援部队和炮灰。

丁级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主要用于维持占领区的日常治安工作,战斗力一般。等到1944年以后,日本将丁级师团全部合并到丙级师团中,丁级师团也就不复存在。

最后,从上面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哪怕时日军最低级的丁级师团,人数依然有11000余人,丝毫不弱于当时中国军队的甲种师。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军队,除了中央军嫡系部队,大多数师的人物都在三千到七千人之间。

同时,中国当时一个满编军,也不过才三万人左右,仅和日本的甲级师团持平。但日本甲级师团的装备,那远远要超过中国的军队,这也为什么很多时候日本一个师团,就能够单挑中国一个集团军的缘故。


我是赵帅锅


这些年来,抗日神剧频频出现在大众眼前,有许多罔顾史实的虚构情节——一支中国独立团竟然可以独立击败日军一个师团?甚至不少观众居然信以为真,众所周知,有些时候谎言重复一千遍之后就会变成某些所谓的正确的道理,有些时候,以讹传讹的多了,却让人越来越远离事情的本来面目了。

事实上与电视剧上截然不同的是,不管是国民党中央军还是杂牌军,多数情况根本不可能几个团乃至几个师就敢独立对抗任何一支日军甲种师团。国民党中央军也好,普通的杂牌军也罢,在电视剧里面大杀四方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剧情需要,不能当真的,而且由于我们中国在抗战时期损失惨重,使得不少观众对日军被打这种剧情颇为欢迎。

在真实历史上,国民党总裁蒋老板在徐州会战后曾经又痛心又不甘地承认,“我国府调十个师居然还打不过小鬼子他一个师团,娘希匹”。更有国民党高层在南宁之役后的总结大会上非常耻辱的承认:

“南宁大战,我二十余师之兵力,竟被敌寇一个半师团击败败溃。”

至于当时共产党的军队,当然也不可能做到,明证如下——陈诚将军“在运动战时,我们的战士,要一个完整的师勉可对付敌人的一个联队。”

蒋介石、陈诚都是一时人杰,他们言之凿凿:一个师,远远不是日军甲种师团下的一个联队的对手,单独的师和旅等作战单位是不要想了,那如果派上大量的军呢,联合作战呢——忻口战役,完全符合这个要求:国府动了血本,大调兵,一口气整了11个军,按照国军的正常编制,换算下来达到25个师,而日军参战兵力为1个师团,结果是——国军崩溃,大败……

日军师团居然有如此实力,实在让人大吃一惊吧?请不要吃惊,还没完,下面我要给大家举一个更让人吃惊的案例——姑且认为下面这个案例是日军师团战斗力天花板吧!


国军大点兵,又一口气整了2个集团军过来了,日军参战兵力共1个师团又2个旅团。过程十分惨烈,这里就不赘述了,结果稍微说一下此役是为平绥路东段惨败。

看完了上面对日军师团战斗力的分析,我们再来仔细研究一下日军的师团是个怎么回事,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师团”这个日军军队编制。

二战期间,一般情况下,日本的作战部队主力都叫xxx师团,这些个师团还有甲种乙种之分,甲种常备师团为四四制,师团长一般是中将军衔,可能有人觉得这个也不过是中将军衔,没什么了不得的,但是请大家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何以一个师团可以战斗力如此夸张?


由于国民党内部军衔过滥,所以可能有人对师团长这种中将军衔没有什么概念,二战时期的缅甸方面军兵力高达30万人,司令官也就是个中将,而在长沙会战时候的冈村宁次、园部和一郎、阿南惟几、冢田攻、横山勇这些中国人民的刽子手在当时都是中将。

以上大概能说明师团长在日军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级别了。


夏目历史君


日本作为近代亚洲第一个崛起的国家,其军队编制与世界很多国家都不一样。日本采用了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的七级战斗编制。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师团是日本最高军事作战个体单元,其长官也就是师团长,受将级军衔,仅次于大将、元帅。

日本军制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经济崛起,军事力量突飞猛进。明治天皇接受了当时还只是兵库县知事的伊藤博文的建议,整顿并建立起了新式中央直辖部队。新式部队分为陆军与海军,最高军衔为大元帅,采取七级划分。

日本军队用装备及作战能力划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甲级部队为最精锐的部队,乙级次之,相对而言,丁级最次。所以,丙、丁级部队师团长一般授予少将军衔,而甲、乙两级师团长则多为中将军衔。

军衔匹配

按照日本军制划分与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军制划分,大致可以做出一下匹配。

师团——军级

旅团——师级

联队——旅级

大队——团级

中队——营级

小队——连级

分队——排级

这也就出现了影视作品当中,我军好几个团围剿一个日军大队还占不到便宜的现象。一是由于武器装备的差距,二来就是很多人都被大队这个字眼给蒙蔽了,以为日军的一个大队只是数量很少得到敌人,其实一个大队就是一个整编团。

侵华战争期间,甲、乙种部队基本上都是投放正面战场作战,他们堪称是日军之精锐。丙种军队大部分固守本土,丁种部队则是负责在占领区内维持秩序、清扫战场。侵华日军甲级战犯土肥原贤二所指挥的第十四师团长,就是日军中的甲级师团。

结束语:综上所诉,师团长是个体作战单位的最高长官,仅次于集团军司令。身居师团长之位,就可以指挥上万人的部队作战,这对每一个军人来说都是无上的荣耀。笔者只能感慨,师团长官大,大到非常。

【文 / 楚南青史君】

【若有观点,欢迎评论!】




楚南青史君



日本师团长的基准军衔是中将,基本上是日本陆军实战系统军人的顶点了。


这里我多说几句,都说中国宋朝是“以文御武”,其实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陆军才是真正的“以文御武”,只不过日本陆军的“文人”都是日本陆军自己培养的罢了。


我看有朋友说日本军人的梦想就是担任师团长,其实这句话不准确,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很快就实行了军政与军令分离,因此师团长只能说是军政系下面实战系军人的顶点,但是由于陆军论资排辈很严重,师团长其实也是论资排辈的产物,只不过日本陆军教育比较扎实,可以保证即使是论资排辈,师团长这一级别的将军能力下限还是有保证而已。


所以对于日本许多中生代军人来说,师团长之路实在太漫长了,还是走参谋路线能快一点。


所谓的参谋路线就是负责军令系统的参谋本部,其他国家军队参谋长主要听军首长的,但是在日本,师团参谋长负责对象是参谋本部,不是师团长。


而制定作战计划都是参谋本部参谋制定的,师团长无权自己制定作战计划,也不能擅自更改作战计划,因此,表面上平均年纪五十多岁的师团长是军人的顶点,但是事实上他们却被平均不到四十岁的参谋本部的佐官参谋指挥着。


这其实可以算是日本版的“以文御武”,“将从中御”了。



比如九一八事变幕后黑手石原莞尔,他就一辈子没有担任过师团长的职务,他一直在军令系统工作,最高做到过关东军参谋长以及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


这里值得说的是作战部部长,基本上全日本陆军所有的师团都必须在他的指挥棒下活动,可是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只是少将,而师团长则都是中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和日本事实上“重文轻武”分不开。


日本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特别看重大学成绩,因为陆大和海大每年只招收50名现役军人,而日本最好的大学东大每年招收好几千人,所以陆大和海大的优秀毕业生特别容易目中无人,毕竟他们是几十万军人里最优秀的十几个人之一嘛。



而二战爆发前,日本师团长们有些还是20世纪前的军人,他们理所当然被军队秀才们认为落伍了。


当然,日本陆军升职路线图还是比较合理,如果一个军官想当上军人的顶点:陆军大臣,那么师团长就是他必须要担任过的一个职务;石原莞尔如果当年要不是主张不扩大对华战争被边缘化,他迟早是要被派到一线部队担任师团长的。


换句话说,石原莞尔在真实历史上最后被任命为中将守备司令,也就说明他彻底失势了。


兰台


日本师团最初的参照对象是德军师级编制作战单位,按照德军标准师一万八千人的总人数来看,日军一个师团的总兵力应该也和这个数字差不多。随着日军扩大战争,原有的师团编制发生巨大变化,其师团编制大多为1万到3万人不等。那么,师团长的级别咋样呢?坦白来讲,师团长地位很高,除少数师团长为少将军衔外,大多数师团长都是中将,这些将军相当于其他国家军队中的师长或者军长。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日军师团。

在花园口行军的日本第14师团

早期师团的标准配置

师团是日军编制体系里较高级别的作战单位,早在侵华之前,日本就着力打造了17个常备师团,每个师团分别下辖两个旅团,一个旅团主要包括两个联队。当然了,这只是最标准的师团编制,随着局势变化,日军大本营会适时调整个别师团的编制及兵力配比。

日军师团

师团级别分类

随着抗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日军的部队体系建设逐步有了重点发展方向,他们根据具体任务将所有师团划分为甲、乙、丙、丁4类。

师团兵力配置

各类师团的详细配置以及总兵力

甲、乙两类师团仍然保留了原先的两旅团、两步兵联队配置,只不过它们新增了工兵、辎重以及炮兵联队,而甲种师团还比乙种师团多了一个骑兵联队。一般来讲,甲种师团的主力为8个联队,而乙种师团只有7个联队。

日本军衔一览

与前两类师团相比,乙、丙类师团均由混成旅团扩编,它们均下辖两个步兵联队,只不过,乙种师团还多了一个工兵联队与一个炮兵联队。而丙种师团除了步兵联队外,并没有其他特殊兵种,一般的军事任务由大队或者中队来执行。

师团与师装备对比

抛开各类师团的配置不谈,它们的总兵力大都非常庞大,就算是战斗力最差的丙种师团,其兵力也达到了11000人,而战斗力最强的甲种师团通常都有两万8千人左右,乙、丁类师团的兵力分别为24400、15500人。

日军装甲车

甲种师团罪行罄竹难书

回顾整个抗日战争,战斗力最强的甲种师团往往担负着最重要的侵略任务,像板垣师团、矶谷师团、近卫师团以及诺门坎战役中的23师团这些统统都是日军的甲种师团。此外,日本入侵东三省时的主力也是甲种师团。众所周知,巅峰时期的关东军仅师团就有31个,加上其他编制的作战单位,其总兵力约为120万人,在这当中,仅甲种师团就占了13个,正因如此,关东军才有底气长期盘踞东北,有“皇军之花”的称号。

气势汹汹的关东军

牢记历史,不忘初心

甲种师团战斗力强悍,是侵华战争的最大元凶。但其他较低级别的师团同样令人痛恨。要知道,无论是日军哪一级编制单位的作战人员,他们都是践踏我们家园的罪魁祸首。对此,任何中国人都不能忘记历史,更没有资格代替前辈们原谅那些战犯。---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笔者会一一答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