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哥哥將皇位讓給了弟弟,卻還是不被信任,失落之餘做了一個決定

哥哥將皇位讓給了弟弟,卻還是不被信任,失落之餘做了一個決定

耶律倍

天顯五年(930年),東丹國南遷工作基本完成,耶律倍也從皇都來到了南京東平府(遼寧遼陽)。自耶律德光成為皇位繼承者之後,耶律倍的處境就更為難受了,其弟耶律德光對其很是忌憚,畢竟哥哥才是原先的皇儲。

根據《遼史》記載,自天顯三年九月至天顯四年十月之間,耶律德光曾多次“幸人皇王第”,其用意自然是窺伺其動靜,防範其東山再起。在耶律倍返回東丹國新都南京東平府(遼陽)之後,其大權依舊控制在忠誠於耶律德光的耶律羽之手中,名為東丹國王的“人皇王”耶律倍只是傀儡而已。

就在耶律倍歸國兩天之後,耶律德光就下詔“置人皇王儀衛武士”。這表面上是對耶律倍關懷,給他配備武士守衛他,但實質上就是暗地裡監控之用。在這個問題上,《遼史·義宗倍傳》中說的很直接,說太宗耶律德光“以東平為南京,徙倍居之,盡遷其民”之後,“又置衛士陰伺動靜”,嚴密監控耶律倍。

哥哥將皇位讓給了弟弟,卻還是不被信任,失落之餘做了一個決定

後唐與契丹

失去了爭位根基的耶律倍只能選擇示弱於耶律德光,只為求一隅安身之地。 歸國後,耶律倍屢次進貢給耶律德光,“討好”耶律德光,“人皇王進玉笛於太宗”。除了主動示弱,耶律倍還表現出一種寄情山水的超然態度,以示無意爭位。

據《遼史·義宗倍傳》記載:“倍既歸國,命王繼遠撰建南京碑,起書樓於西宮,作樂田園詩”。這種韜晦之計正是因為耶律倍在歸國後喪失了統治權,處於一個統而不治的地位,被迫寄情詩樂聊以度日。

然而,耶律倍的這些行為並未軟化耶律德光,並未使這位皇帝弟弟放鬆警惕。耶律德光依舊視其為最大的障礙,因為耶律德光要鞏固的是皇權,而不僅僅是出於維護契丹保守勢力的權位。

除了政治上的尷尬處境,耶律倍的家庭生活也是非常不如人意。他的王妃蕭氏是母后述律平家族的人,依仗述律後的威勢,對耶律倍也時常表現出驕橫無理。政治與家庭的雙重失意,使得耶律倍萌生逃離樊籠的想法。

哥哥將皇位讓給了弟弟,卻還是不被信任,失落之餘做了一個決定

東丹貨幣開丹聖寶

與契丹關係複雜,戰和間有的後唐政權得知耶律皇室出現這樣的內訌,自然不會放過利用的機會。根據《遼史·義宗倍傳》記載,“唐明宗聞之,遣人跨海持書密召倍”。後唐明宗李嗣源得知耶律倍與遼太宗及述律後的衝突,便派出使者浮海至東丹國都邀請耶律倍赴唐。

對於後唐的橄欖枝,耶律倍確實有過猶豫。但是,面對耶律德光一再的控制監視,加上後唐一再相邀,“使再至”。耶律倍最終下了決心,對左右親信說:“我以天下讓主上,今反見疑;不如適他國,以成吳太伯之名。”

泰伯奔吳是西周建國曆史上的傳說,太伯、仲雍二人奔荊蠻,將王位讓與弟弟季歷。耶律倍的意思是說與其讓弟弟如此猜疑監視,不如遠遁他國,以成自己的名聲。耶律倍立木海上,留下一首詩:“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而後,這位鬱鬱寡歡的契丹王子便帶著自己寵愛的渤海籍寵妃高美人,“載書浮海而去”,投奔了後唐李嗣源。

哥哥將皇位讓給了弟弟,卻還是不被信任,失落之餘做了一個決定

遼太宗

《新五代史》中記載,耶律倍於“長興元年,自扶余泛海奔於唐,明宗因賜其姓為東丹,更其名曰慕華。”或許李嗣源想要利用耶律倍這個前契丹皇嗣的身份,對沙陀李氏的世仇契丹帝國進行分化瓦解,以達到鞏固北部邊防的目的。

所以,耶律倍受到後唐朝廷的隆重禮遇。後唐皇帝李嗣源以天子儀衛迎接,東丹王坐定於船殿,眾官陪列於船上,舉行上壽儀式。等到了汴州謁見李嗣源時,明宗更是盛情相待,甚至還以莊宗後宮夏氏賜予耶律倍為妻,並賜姓東丹,名慕華。

李嗣源又賜這位東丹王為光祿大夫檢校太保安東都護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渤海郡開國公,食邑1500戶,充懷化軍節度使、瑞慎等州觀察處置押番落等使,後又賜姓為李,名為李贊華。

耶律倍的這次出逃事件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但是整個過程非常詭異。《資治通鑑》記載,“明宗長興元年十一月丙戌,契丹東丹王突欲以失職,自帥部曲四十人越海自登州來奔。”

哥哥將皇位讓給了弟弟,卻還是不被信任,失落之餘做了一個決定

李嗣源

耶律倍在浮海適唐的過程中似乎十分“從容”,在即將出逃之時,還能有心作詩留念。耶律倍的出逃完全可以被當局者視為叛國投敵的行為,在這樣的危急時刻,耶律倍卻仍能攜自己的寵妃高美人,載著大量的書籍,帶著數十名的部曲跨海而去,未免顯得過於“悠閒”,這樣大規模的行動根本不符合“出逃”的隱匿狀態。

如果耶律德光不是有意放他走,以耶律倍當時的防備力量以及耶律德光對其監控的嚴密程度來看,耶律倍欲出走斷不會如此輕鬆。至於耶律德光為什麼會故意放走耶律倍,其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