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哥哥将皇位让给了弟弟,却还是不被信任,失落之余做了一个决定

哥哥将皇位让给了弟弟,却还是不被信任,失落之余做了一个决定

耶律倍

天显五年(930年),东丹国南迁工作基本完成,耶律倍也从皇都来到了南京东平府(辽宁辽阳)。自耶律德光成为皇位继承者之后,耶律倍的处境就更为难受了,其弟耶律德光对其很是忌惮,毕竟哥哥才是原先的皇储。

根据《辽史》记载,自天显三年九月至天显四年十月之间,耶律德光曾多次“幸人皇王第”,其用意自然是窥伺其动静,防范其东山再起。在耶律倍返回东丹国新都南京东平府(辽阳)之后,其大权依旧控制在忠诚于耶律德光的耶律羽之手中,名为东丹国王的“人皇王”耶律倍只是傀儡而已。

就在耶律倍归国两天之后,耶律德光就下诏“置人皇王仪卫武士”。这表面上是对耶律倍关怀,给他配备武士守卫他,但实质上就是暗地里监控之用。在这个问题上,《辽史·义宗倍传》中说的很直接,说太宗耶律德光“以东平为南京,徙倍居之,尽迁其民”之后,“又置卫士阴伺动静”,严密监控耶律倍。

哥哥将皇位让给了弟弟,却还是不被信任,失落之余做了一个决定

后唐与契丹

失去了争位根基的耶律倍只能选择示弱于耶律德光,只为求一隅安身之地。 归国后,耶律倍屡次进贡给耶律德光,“讨好”耶律德光,“人皇王进玉笛于太宗”。除了主动示弱,耶律倍还表现出一种寄情山水的超然态度,以示无意争位。

据《辽史·义宗倍传》记载:“倍既归国,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起书楼于西宫,作乐田园诗”。这种韬晦之计正是因为耶律倍在归国后丧失了统治权,处于一个统而不治的地位,被迫寄情诗乐聊以度日。

然而,耶律倍的这些行为并未软化耶律德光,并未使这位皇帝弟弟放松警惕。耶律德光依旧视其为最大的障碍,因为耶律德光要巩固的是皇权,而不仅仅是出于维护契丹保守势力的权位。

除了政治上的尴尬处境,耶律倍的家庭生活也是非常不如人意。他的王妃萧氏是母后述律平家族的人,依仗述律后的威势,对耶律倍也时常表现出骄横无理。政治与家庭的双重失意,使得耶律倍萌生逃离樊笼的想法。

哥哥将皇位让给了弟弟,却还是不被信任,失落之余做了一个决定

东丹货币开丹圣宝

与契丹关系复杂,战和间有的后唐政权得知耶律皇室出现这样的内讧,自然不会放过利用的机会。根据《辽史·义宗倍传》记载,“唐明宗闻之,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后唐明宗李嗣源得知耶律倍与辽太宗及述律后的冲突,便派出使者浮海至东丹国都邀请耶律倍赴唐。

对于后唐的橄榄枝,耶律倍确实有过犹豫。但是,面对耶律德光一再的控制监视,加上后唐一再相邀,“使再至”。耶律倍最终下了决心,对左右亲信说:“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

泰伯奔吴是西周建国历史上的传说,太伯、仲雍二人奔荆蛮,将王位让与弟弟季历。耶律倍的意思是说与其让弟弟如此猜疑监视,不如远遁他国,以成自己的名声。耶律倍立木海上,留下一首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而后,这位郁郁寡欢的契丹王子便带着自己宠爱的渤海籍宠妃高美人,“载书浮海而去”,投奔了后唐李嗣源。

哥哥将皇位让给了弟弟,却还是不被信任,失落之余做了一个决定

辽太宗

《新五代史》中记载,耶律倍于“长兴元年,自扶余泛海奔于唐,明宗因赐其姓为东丹,更其名曰慕华。”或许李嗣源想要利用耶律倍这个前契丹皇嗣的身份,对沙陀李氏的世仇契丹帝国进行分化瓦解,以达到巩固北部边防的目的。

所以,耶律倍受到后唐朝廷的隆重礼遇。后唐皇帝李嗣源以天子仪卫迎接,东丹王坐定于船殿,众官陪列于船上,举行上寿仪式。等到了汴州谒见李嗣源时,明宗更是盛情相待,甚至还以庄宗后宫夏氏赐予耶律倍为妻,并赐姓东丹,名慕华。

李嗣源又赐这位东丹王为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安东都护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渤海郡开国公,食邑1500户,充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处置押番落等使,后又赐姓为李,名为李赞华。

耶律倍的这次出逃事件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但是整个过程非常诡异。《资治通鉴》记载,“明宗长兴元年十一月丙戌,契丹东丹王突欲以失职,自帅部曲四十人越海自登州来奔。”

哥哥将皇位让给了弟弟,却还是不被信任,失落之余做了一个决定

李嗣源

耶律倍在浮海适唐的过程中似乎十分“从容”,在即将出逃之时,还能有心作诗留念。耶律倍的出逃完全可以被当局者视为叛国投敌的行为,在这样的危急时刻,耶律倍却仍能携自己的宠妃高美人,载着大量的书籍,带着数十名的部曲跨海而去,未免显得过于“悠闲”,这样大规模的行动根本不符合“出逃”的隐匿状态。

如果耶律德光不是有意放他走,以耶律倍当时的防备力量以及耶律德光对其监控的严密程度来看,耶律倍欲出走断不会如此轻松。至于耶律德光为什么会故意放走耶律倍,其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