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12月6日,林縣向全世界發出邀請


12月6日,林縣向全世界發出邀請

紅旗渠


大家好,我是李興隆。今天來宣傳一下我的故鄉,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紅旗渠」的發源地河南省林縣。


林縣,位於河南省北部,地處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屬安陽行政區。1994年1月24日,民政部批覆同意撤縣改市,設立林州市。


一提到林縣,人們不由自主地就會想到「紅旗渠」。

「紅旗渠」顯然已經成為林縣的代名詞,城市名片。打開林州市人民政府網站,顯示的就是紅旗渠網。


12月6日,林縣向全世界發出邀請

紅旗渠網

這不,紅旗渠又一次被搬上了大熒幕。


12月6日,林縣向全世界發出邀請

《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電影海報

時光不老,紅渠永在。

一段跨越六十年的恩怨故事,一首寫給紅旗渠人的致敬讚歌。


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講述的是一位親身參與紅旗渠建設的老人,多年後在孫輩的陪伴下重返紅旗渠。一路騎行,一路回想當年修建紅旗渠的艱難困苦,終於和老朋友匯合,一起完成夢想的故事。


拍攝這樣一部宏偉鉅製,對於土生土長的林縣人導演李正偉來說,絲毫不敢懈怠。拍攝之初就做了大量工作,蒐集了大量的考證資料,考察紅旗渠紀念館,拜訪修建紅旗渠的老人,力求從親歷者的口中,試圖還原一個修建紅旗渠的真實情形。

然而,你該想了:到底是怎樣一種狀況,使得林縣人不得不修建這樣一條“人工天河”「紅旗渠」呢?


別急,接著往下慢慢看。


01 嚴重的自然災害,影響林縣人的生活

先講一個“因水上吊自殺”的故事:

1920年臨近春節,河南省林縣一戶桑姓人家,卻在忙著辦理喪事。


原來,桑家新過門的兒媳婦,因為一桶水,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上吊自殺了。


這件事徹底改變了桑家人的命運,也成了這家人在林縣度過的最後一個夜晚。第二天,桑家人埋葬了兒媳婦,也沒和鄉親們打招呼,舉家搬離了林縣,走上了逃荒的道路。

僅僅因為一桶水,就失去了一條生命。水真的比林縣人的生命還要重要嗎?


史料記載,林縣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地方,從公元1435年到1949年的514年裡,有記載的自然災害就多達104次。其中大旱絕收38次,《林縣誌》裡常出現的詞彙是大荒,旱,兇旱。甚至民間傳說乾旱嚴重到"人相食"出現過5次之多。


“不求萬貫家財,只求有水洗臉。”成為當時的真實寫照。


嚴重的自然災害,影響林縣人的生活。

02 紅旗渠山河讓道


新中國成立後,一個名叫楊貴的年輕人來到林縣,他立志要改變這樣的狀況。那一年,他26歲。

晚年楊貴接受過一段採訪:

林縣這個地方,最基本一條就是缺水。沒有水,他打不下糧食;沒有水,他困難,修不了路;沒有水,他不講衛生,就必然要生病。下決心也要解決水的問題。


1959年,林縣又遇到前所未遇的乾旱。如果不徹底解決缺水的問題,“因水上吊自殺”的慘劇就有可能再次發生。


楊貴明白,僅僅在本地修渠蓄水,林縣的用水問題根本得不到解決。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的心裡誕生了:修一條水渠,從外地引水。

楊貴的這個想法,在當時來看,一點都不符合實際,簡直是天方夜譚。


12月6日,林縣向全世界發出邀請

12月6日,林縣向全世界發出邀請

1959年6月,三個調查組分別到林縣毗鄰的山西省平順,陵川,壺關縣尋找水源。三個地方都有水源,且比林縣海拔高,是理想的借水地點。


調查工作是悄悄進行的,就像地下工作者一樣。不好意思直接和當地人說,來這裡是尋找水源的,只能說來這裡看看。


每到一地,楊貴他們就拜訪當地的幹部群眾,聊聊什麼時候雨量大,河道有沒有乾涸的情況。經過比較,他們把水源鎖定在山西省平順縣境內的濁漳河。濁漳河水流量很大,一年四季水量充足,即便是枯水期,流量也不低於每秒十立方米。


如果能把濁漳河水引入林縣,缺水問題將得到根本性解決。


但是,當楊貴回到林縣,把自己對濁漳河考察的情況和引漳入林的構想,向大傢伙做了彙報之後,卻並未得到大夥的支持,甚至,有些人對楊貴是冷嘲熱諷。

林縣要修的引漳入林總乾渠,全長70公里,渠線全是從太行山的懸崖絕壁上通過。70多公里的距離,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懸崖峭壁上,硬生生鑿出一條渠來,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要引漳入林,林縣就必須面對幾個問題:


1)特殊的3年自然災害;

2)資金只有300萬儲備金;

3)糧食只有3000萬斤;

4)嚴重缺乏技術人員;

5)漳河上游修壩引水。


在3年自然災害期間,3000萬斤糧食儲備絕對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林縣是怎樣儲備這麼多的糧食,還得從1958年毛主席詢問楊貴林縣的糧食問題說起,楊貴實事求是地彙報了林縣的糧食產量,沒有跟河南其他地區一樣虛報產量。


毛主席不僅沒有生氣,還表揚了楊貴。說道: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想把農業搞上去,必須大興水利。

此番見面,楊貴心裡更加堅定了引漳入林的決心。


據楊貴後來回憶說,正是林縣實事求是上報糧食,比其他虛報的糧食少很多,這才得以攢下這3000萬斤糧食。為後來修建紅旗渠,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支持。


1960年2月10日晚,中共林縣縣委書記處書記李運保代表縣委縣政府,通過有線廣播,向全縣人民發出了“引漳入林”的動員令。

由於嚴重區缺乏技術人員,民工大部分看不懂圖紙,有的隨處放炮,有的隨處打眼,有的炸壞了渠底。當時的條件沒有大型機械,只能靠鐵鍬,十字鎬,雷管等簡單工具。腰繫繩索,攀懸崖,搭人梯,從山頂系下去,一錘一鑿。


1960年3月6日, 林縣引漳入林委員會在盤陽村召開全體會議,會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為「紅旗渠」。


但是,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紅旗渠一修就是十年。

修建紅旗渠10年期間,先後有30萬人投入勞動,81位幹部和群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63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


十年時間,修一條渠。來看一組數字:


1條總乾渠,全長70.6公里;


3條支幹渠;


削平1250座山頭;

架設151座渡槽;

開鑿211個隧洞;


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

挖砌土石2225萬立方米。


紅旗渠通水後,徹底改善了林縣缺水的問題。解決了56.7萬人吃水問題,有效灌溉面積達54萬畝,糧食畝產由紅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結束了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


03 吃水不忘修渠人,傳承發揚紅旗渠精神


周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1974年,新中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時,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紀錄片《紅旗渠》。


1996年,紅旗渠被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7年,紅旗渠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6年6月,紅旗渠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10月,紅旗渠獲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9年9月25日,紅旗渠建設者被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


12月6日,林縣向全世界發出邀請

最美奮鬥者


這些都是紅旗渠,紅旗渠建設者應該得到的榮譽。


中學課文中有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豐碑精神,林縣人民有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山碑精神。


紅旗渠建設者就是當代"愚公移山"的傑出代表,孕育出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不斷激勵著林州人繼續前行!


12月6日,讓我們一起回首那段崢嶸歲月!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