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消逝的袁家寨吊腳樓

消逝的袁家寨吊腳樓

吊腳樓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代表性建築,體現了人們在特定自然環境中的建築智慧。著名建築學家張良皋先生曾說過:“建築,也是人類感情的容器。”那麼,吊腳樓則盛滿了恩施人的鄉愁。當下,因諸多因素,恩施農民紛紛放棄傳統的全木結構吊腳樓居舍,而改建為鋼筋水泥結構房屋。原生態的吊腳樓群正在消逝。袁家寨,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我曾兩次到袁家寨考察。

袁家寨位於恩施市芭蕉侗族鄉戽口村,從盛產茶葉的筒車壩壩子向南沿山澗上行,途中經過楊家灣,到山岔盡頭與宣恩縣交界的山樑下就到了。其實,從壩口起都叫袁家寨,一路上的山腰上,點綴著一幢幢吊腳樓。這裡的吊腳樓群落主要有楊家灣與袁家寨兩個。

楊家灣吊腳樓群落由楊順保幾兄弟家的吊腳樓組成。楊順保家位於村組公路坎上,房屋正房五間,廂房三間,皆為五柱四騎“鑰匙頭”建制,右邊廂房為吊腳結構。楊家其他幾個兄弟家分別在公路坎下及楊順保家後面的幾道山樑上,三戶人家為一正房一廂房“鑰匙頭”建制吊腳樓。大哥楊順高的房屋建於平地上,因此未起吊。屋旁羊舍是順山勢而建的吊腳樓,為“全吊”模式,便於處理羊糞。

消逝的袁家寨吊脚楼

袁家寨吊腳樓群,則位於筒車壩至袁家寨村組公路盡頭,主要以姚元慶幾兄弟與族房兄弟家吊腳樓組成。姚元慶家原為祖傳“四柱二騎”老吊腳樓,20世紀70年代改建成現在的樣子,為“五柱四騎”五間正房配三間廂房“鑰匙頭”建制,右邊廂房起吊。屋後山坡上為姚元慶弟弟的房屋,全木結構五間正房“一字形”建制,未起吊。其族弟姚元波家吊腳樓,三間正房配兩邊六間廂房“撮箕口”雙吊建制吊腳樓,建於1933年。兩邊廂房外有場壩,可從廂房門進出,與正房和中間院壩相通,亦可從吊腳樓曬廊進入正門廊簷,再下至正面院壩。院壩兩邊即廂房懸腳吊樓,造型緊湊合理,美觀實用。從前面看,石坎高聳,梯步暢然,顯得大氣壯觀,為袁家寨最有特色的吊腳樓。

據姚元慶老人介紹,袁家寨各姓氏祖籍,皆在湖南沅州芷江。查閱資料得知,他們是清乾隆、嘉慶年間由貴州、湖南遷來的侗族後裔。離袁家寨不遠的黃泥塘水井灣姚氏墓碑記載:“始祖姚宗棟於康熙辛亥十年(1671年)生於沅州府芷江縣。”後於乾隆年間遷到施南府恩施縣南鄉一帶,到現在,已在當地繁衍生息了200多年。

讓外人稱奇的是,袁家寨雖冠以袁姓,當地卻並無袁姓存在,村民猜測原有袁姓,但無法證實。筆者推測,袁家寨應該叫沅江寨,遷移該處的侗民為了記住祖籍地,以湖南沅州得名的沅江命名新居地,因其後代大多不知老祖宗的遷移歷史,訛呼“沅”為“袁”,“江”為“家”,叫成袁家寨。

袁家寨的吊腳樓,有著明顯的貴州、湖南侗族特點,與土家族吊腳樓一樣,傳承了祖先優秀的建築文化。但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建築文化的繼承遇到了困難。

袁家寨最後修建的一幢吊腳樓建於20世紀90年代。後因改革開放,當地茶葉經濟與打工經濟迅速發展,農民有了錢,不再滿足原來的居住條件,代之以現代化的水泥房屋,在新選宅基地不好落實的情況下,只能拆舊屋建水泥住房。時至今日,當地已無人再建傳統吊腳樓了。

還有一些人家搬遷到坪壩與交通方便地方居住或者乾脆進城定居,捨棄了原來的老房子。如姚元波家三弟兄,兩人進城,一人遷至筒車壩另建新房,老屋已無人居住。木質吊腳樓難逃自然損毀和拆木料賣掉的厄運。

從那次考察到如今,已經超過十年了。袁家寨吊腳樓雖還有少數存在,但因大多數拆改或增建鋼筋水泥屋,已經沒有過去那種原生態吊腳樓群落的面貌了。

農民生活條件改善是讓人欣慰的好事,可另一方面,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腳樓不斷遭受破壞,不得不引發憂慮。如何平衡二者之間的關係,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